一部非典型體育題材紀錄片《棒!少年》近期成為口碑佳作。該片不僅在第十四屆FIRST青年電影展中獲得業內認可拿下最佳紀錄片大獎,它在院線上映亦感動了許多觀眾。
《棒!少年》講述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貧困少年和「事實孤兒」,在北京市郊的愛心棒球基地組成了一支特殊棒球隊的故事。與令人熱血沸騰的體育題材紀錄片不同,《棒!少年》更多聚焦少年們在愛心棒球基地和貧困家鄉的平凡生活場景,在克制中彰顯著人性的溫存與希望。「真心希望棒球可以帶給他們快樂,彌補內心的缺失,獲得生存的能力和尊嚴,有更多的人幫助和關照他們的成長。」導演許慧晶在自述中表達了拍攝影片的初衷。
體育,讓少年重新找回了陪伴、關愛和自我價值
剛進基地的馬虎,是個上課吃粉筆、吐口水,成天打架的「刺頭」。父親常年打工不回家,後媽不管他,馬虎的功課跟不上了……如果不是在棒球隊中學會了紀律與自控,可能「出門就是一流氓」。《棒!少年》中的少年很多都像馬虎一樣家徒四壁。棒球並非他們主動選擇的興趣愛好,而是在困窘中的希望和出路。
馬虎錯過了棒球最佳啟蒙年齡,但前中國棒球國家隊隊長孫嶺峰還是將他收入門下。「這些孩子就是我們的窗口」孫嶺峰說。其實從身體素質和運動天賦來說,大多數進入愛心基地的孩子長期營養不良,都是不合格的「運動員」。但比起未來職業前景如何,愛心棒球基地的建立,更重在幫孩子們健康成長和建立完善的三觀。正如孩子們每天訓練時間為三個小時,除了賽場上的磨鍊,紀錄片中大量鏡頭都在講述孩子們的吃穿住行,老師們如何用耐心教導和團隊生活引導他們走上人生的正軌。「給予孩子們同等的機會和希望,比給予物質更重要。」
在愛心棒球基地,少年們重新找回了童年匱乏的陪伴、關愛和自我價值,體育打開了更寬廣的視野。正如許慧晶所言,真正吸引他的是「人在困境的情況下所呈現的狀態」。在不斷的自拔與更新中,少年們終有一日能走出內心的孤獨,為未來創造一片新天地。
比起崇拜成功,社會更需要包容失敗和關愛弱者
《棒!少年》雖然是一部紀錄片,卻借鑑了故事片的剪輯手法,採用「雙男主」的故事線。從剪輯到上映,許慧晶把片子剪輯了40多版。他將紀錄片的後期剪輯比喻為編劇的過程,「好的電影肯定是具有很強的娛樂性,同時又能讓觀眾有所收穫。我要去真正關注人,關注他們面對問題時所付出的努力,所尋求的改變。」
片中,當棒球少年被邀請前往美國參加世界頂級的少年棒球聯賽時,很多人意料中最「燃」的冠軍時刻並沒有出現。那一場比賽中,少年們大敗而歸,鏡頭對準了痛哭不止的投球手小雙。「機會還有很多。」馬虎給他擦淚,小雙卻放不下自責,「機會只有一次!」小雙父親死於腦溢血,母親生下孩子之後就離開了家,家裡養不活兩個孩子,小雙的雙胞胎哥哥就被送走了。許慧晶回憶第一次拍攝,小雙眼神裡的憂傷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這種憂鬱也和馬虎橫衝直撞的個性形成了鮮明反差。在愛心基地的日子裡,小雙從怯懦少年逐漸建立勇氣,但比賽失利後,二伯罹患胃癌,他又逃回了家……小雙能重返賽場嗎?他的命運讓無數觀眾牽掛。
「我想以紀錄片搭建一個不同群體間溝通的橋梁……真正的能幫助到一些人,而不只是呈現問題本身。」許慧晶表示,比起一天比一天堅定自信的馬虎,小雙搖擺不定的性格,更能引起普通人的共鳴。而《棒!少年》聚焦少年們一次次挫折的深意也正在於此:比起對成功的崇拜,社會更需要對失敗的包容與對弱者的關愛。(記者 吳鈺)
原標題:一部非典型體育題材紀錄片《棒!少年》緣何成為口碑佳作
責任編輯:李曉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