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看了前幾天上映的電影《棒!少年》,吸引我的主要是它紀錄片的類型和棒球的主題。
我認為紀錄片,無論拍攝得主觀還是客觀,都是帶有人文關懷的,這在如今商業片橫行的時代裡難能可貴。在觀影前我也知悉了這部電影獲得了今年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紀錄片獎項,於是更加期待。棒球是個中國大陸人並不熟悉的體育運動,首先它不屬於奧運會項目,再加上場地和人員的限制,更使得它難以成為大眾運動。紀錄片能在電影院上映已不容易,加上這樣的主題可謂是小眾裡的小眾,所以排片淪落到僅有工作日中午十二點半這一場。我今天觀看本片時只有另外三位女生與我一道,而且她們看樣子也都是單獨前來的。
本片記錄的內容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一群貧困留守兒童通過練習棒球、參加棒球比賽改變命運的故事。當然最後的改變命運是我的美好期望,因為直到本片上映的今日,強棒天使項目也不過剛剛開展5年,還無法觀測到這群孩子們的未來。本片是「雙主角」設置,一位叫馬虎,一位叫小雙。我回家了解後得知其實本來拍攝了6位少年,但是只有其中兩位適合出片,最終成了這樣。馬虎是戲份和視角最多的角色,而小雙這個角色在前面不怎麼顯眼,直到最後才立體起來。
馬虎和小雙(梁正雙)一開始就像是兩個相反的面。前者中途加入訓練基地,有著足夠的身體天賦,但是調皮搗蛋愛惹事;後者一直是教練眼中值得信賴的投球手,但是性格怯懦差點衝勁,連教練也直說「你要是有馬虎那個勁就好了(大意)」。看到後來我才發現,他們根本稱不上兩面,因為他們都是命苦的孩子,表面剛強可能是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的手段,性格軟弱可能是家庭分崩離析的後果。而且不光他們倆,那些本片沒有詳細跟蹤記錄的孩子們,都各有各的苦。
苦就是這部紀錄片的底色。不止孩子們家境困苦,要維持這個項目的生存也有可想而知的困難,本片在這方面倒未多著墨,只有兩處比較明顯:一是晚上房間不讓開燈否則就要斷水斷電,二是基地兩度被迫搬遷。棒球本來在大家眼中本是一項非常燃的體育運動,但是有了這層底色,就像除了燃燒的火焰外,還展示了周圍冷峻的空氣和嶙峋的山巖。
網上有人說本片缺乏女性視角,以及對孩子們的背景深挖還不夠徹底,我只能說,篇幅如此,也難以兼顧了。不過既然名為《棒!少年》,在跟蹤兩位主角方面的拍攝和剪輯做得很好,但在棒球專業方面涉足得不夠,所以說棒球是它的主題也有點牽強了。至於涉及到的其他方面,紀錄片畢竟不是新聞調查連續劇,能引起思考和反思,達到始於記錄而不止於記錄的目的,就已經值得了。
至於還有個別人質疑為什麼讓這些小孩兒打棒球、棒球在我國根本沒有市場之類的話。我真是他媽的,且不談強棒天使項目的牽頭人孫嶺峰、李高潮、張錦新分別是前國家棒球隊隊長、中國棒球協會常務副主席和中國棒球協會青少年委員會主任,本來做的就是專業能力內的事,你讓這些從小吃不飽穿不暖的孩子去練習籃球、足球、桌球、羽毛球這些體系趨向成熟的運動,能競爭得過那些條件優良、從小參與專業訓練的城裡孩子嗎?而在棒球這片——談不上藍海——競爭力不那麼強的領域裡,給他們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即使最終進不了國家隊省隊,也能留在項目裡當工作人員,能安身立命,就已經是幫人到底送佛到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