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嘎山自然保護區曾拍到的雪豹。貢嘎山自然保護區供圖雪豹調查點位示意圖發現疑似雪豹糞便及刨坑數量製圖姜宣憑
本次調查中發現的雪豹刨坑,長約30釐米。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供圖
喬治·夏勒發現雪豹用餐後殘留的巖羊屍體。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供圖
雪豹大多生活在海拔2500米至5000米的高原地區,原產於亞洲中部山區。
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危物種,屬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在神秘的川藏雪域高原之上,它是生物鏈頂端的捕食者。由於獨來獨往,行蹤詭秘,又被人們稱為「雪山隱士」。
從全世界雪豹的分布情況和數量來看,中國的雪豹數量位居全球第一,約佔總數的40%,主要分布在青海、新疆、甘肅等地,四川西北部也是其活動區域之一。作為雪豹分布的主要省份,四川的雪豹調查卻一直走在尾端,甚至連一張雪豹活動區域圖都拿不出來。
四川省林業廳野保處處長王鴻加表示,儘管近年來已有一些自然保護區在高海拔地區設置紅外相機,專門監測雪豹活動,「但收集的信息比較零散,沒有形成系統。」
為了彌補該領域空白,今年春季,由山水自然保護中心、貢嘎山自然 保 護 區 管 理 局 、Panthera基金會組成的調查小組,在四川省林業廳的支持下,冒著強烈的高原反應和暴風雪危險,深入甘孜州高原腹地,詳細調查雪豹的分布情況。這項為期28天的調查,是四川首次對雪豹進行摸底調查,也為後期雪豹監測等項目的開展收集了基礎資料。
今年2月28日至3月25日,山水自然保護中心、貢嘎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Panthera基金會組成的調查小組,在四川省林業廳的支持下,前往康定、爐霍、石渠、甘孜、巴塘、德格、雅江等地,了解雪豹分布及生存情況。
9月17日,此次調查雪豹小組負責人何兵接受華西都市報記者專訪。何兵介紹,此次摸底調查沿途發現43處雪豹刨坑、糞便等活動痕跡,「這意味著四川西北區雪豹數量非常可觀。」
調查3000米雪線上的尋覓
遭遇暴風雪進退維谷
山路狹窄臨近萬丈深淵
「這次調查從成都出發,涉及貢嘎山、易日溝、卡娘、新路海、洛須、竹巴龍、措普溝、神仙山等自然保護區,行程3000多公裡。」何兵說,大部分時間他們都待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方,住在當地村民家中,條件十分艱苦。
早上6點,氣溫低到零下10℃,第一縷陽光照進簡陋的小木屋,調查隊員就得從溫暖的被窩中起身,開始一天的調查工作。調查組共12人,分成3個小組,每個隊員背負4公斤左右的行囊,翻山越嶺,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區步行至少5公裡。
「從早上七八點一直走到下午兩三點,可能才會達到比較理想的雪豹活動區域。」何兵說,春季的高原,空氣含氧量低,風大雪厚,有的地方積雪甚至沒過膝蓋,每一步都面臨著踩空的危險,前進顯得異常艱難。
此外,調查隊員還要與惡劣的天氣對抗。在一次調查過程中,原本陽光明媚的天空瞬間烏雲密布,很快便飄起了鵝毛大雪,狂風呼嘯而來。能見度只有兩三米,站在不足1米寬的山路上,一側是千仞絕壁,一側是萬丈深淵,調查隊員進退維谷。「好在那次暴風雪持續時間不長,要不然真的非常危險。」何兵回憶說。
發現雪豹的新鮮糞
便對提取雪豹DNA很有用
一路上,調查小組雖然沒能親眼看到「雪山隱士」的真身,但沿途發現了不少雪豹留下的刨坑及糞便。
最令何兵和Panthera基金會副總裁喬治·夏勒興奮的,莫過於3月9日在四川省甘孜州石渠縣洛須保護區的發現。當天下午1點過,兩人在一處巖石邊上發現了一隻被啃食後殘留的動物屍體。「從屍體來判斷,應該是一隻巖羊,巖羊是雪豹的主要獵物之一。」何兵回憶,經過搜尋,他們發現了一坨糞便和一個刨坑,根據經驗,他們初步猜測這是雪豹留下的痕跡。
「我們很激動,糞便還算新鮮,因為還能聞到臭烘烘的氣味,這對提取雪豹的DNA非常有用,」喬治·夏勒說,雖然巖羊的屍體已經殘缺不全,可能是雪豹食用後,又引來了其他動物繼續啃食,但從刨坑和糞便來看,都具有非常典型的雪豹特徵,「我們猜測這隻雪豹用餐後,在這裡休息了一會兒,然後刨坑排便,標記領地。」
如何判斷這些痕跡是雪豹留下的?據山水自然保護中心雪豹項目主任劉炎林介紹,在野外雪豹留下的痕跡與狼相似,但有一些差別。首先健康的雪豹糞便呈念珠狀,狼則呈條索狀,這是在野外判斷的主要根據;其次,成年雪豹的刨坑大而整齊,能夠達到30釐米,而狼的刨坑非常凌亂。
據本次調查的資料顯示,該區域累計發現雪豹糞便、足跡、刨坑等痕跡43處,其中石渠縣發現的疑似雪豹糞便、刨坑最多,共29處。此外,本次調查還發現了雪豹的主要獵物——巖羊1984隻,「充足的食物也為雪豹生存提供了有利條件。」
保護
在貢嘎山臥龍等地
監測雪豹活動
雖然這趟為期28天的調查不足以了解四川的雪豹分布及生存情況,對於開展雪豹保護工作來說,這些資料仍是彌足珍貴的。「雖然全程沒有見到雪豹,但從調查結果來看,預計四川西北區雪豹數量非常可觀。」何兵說。
「目前,已經有很多自然保護區在高海拔地區設置了紅外相機,監測雪豹活動,」四川省林業廳野保處相關負責人王鴻加表示,在臥龍自然保護區、寶興縣蜂桶寨自然保護區、大邑縣黑水河自然保護區等均拍到過雪豹出沒的影像資料。
王鴻加稱,雖然目前技術、資金等客觀條件仍不成熟,但省林業廳將聯合包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在內的科研機構,在貢嘎山、王朗、臥龍等地開展雪豹監測工作,「先從雪豹出沒的重點區域入手,收集資料,等時機成熟後,再將監測工作擴大至潛在棲息地及其他地區。」(記者 肖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