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
1960 年生,雲南昭通人,號山痴、金石緣齋主人, 致公黨黨員。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雲南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灕江畫派黃格勝工作室畫家,中國人民大學導師,雲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畫藝術創作院畫家,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文化藝術副院長,中國美術人物誌學術委員,雲南省昭通畫院研究院研究員、昭通市公安局文聯終生名譽主席,昭通美術家協會理事,烏蒙畫社社長,黃河山水畫藝術工作室導師,珠海市賞心堂美術館執行館長,澳門雲南文化促進 會常務理事。
黃河澎湃 灕江蜿蜒
——讀黃河山水畫
文 / 陳孝寧
黃河是雲南畫壇近年崛起的一位山水畫家。他的畫以大氣磅礡的構圖,酣暢淋漓的筆墨, 令人眼目為之一亮。黃河生於雲南昭通,幼年隨父母奔走於彝良、威信一帶。烏蒙山的青峰翠壁,白水江的碧浪銀波,深深鐫刻於他幼年的心靈,啟發了他丹青之靈苗,繪畫成了他一生難以割捨的苦戀, 以至於毅然辭去工作,負笈四方,廣交畫友,轉益多師,以畫謀生,亦以畫交友。幾十年來,足跡遍於全國。從蒼茫雄渾的烏蒙山,到千山萬壑的太行山,從貴州的苗瑤山寨到廣西的畫山繡水,從金沙江峽穀到阿佤村落,從江南小鎮到濱海漁村,廣搜窮覓,無不納入他的畫稿。餐風露宿不以為苦,日曬雨淋反視之為樂。他用心貼近自然,擁抱自然,理解自然,「搜盡奇峰打草稿」,家鄉的山山水水,祖國的大江大河,滋潤了他的生命,啟發了他的靈感,自然景物在他的心中沉澱、醞釀、發酵,從而提純為一幅幅絕美的山水畫。他的畫,來自生活,又高於生活,是現實的,又是理想的。在現實和理想之間,黃河打造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山水境界。《金色苗寨》180cm×180cm
敢於否定自己,敢於「衰年變法」是黃河能攀上山水畫高峰的一個重要原因。年近花甲, 他已取得累累成果,在山水畫界頗有名氣,對不少人來說,或可以指點江山,顧盼自雄,沾沾在中國山水畫史上,大、小李將軍創青綠山水,王維、張璪以水墨立法,之後荊關董巨、李劉馬王、黃王倪吳,清初四王,直到現代派黃賓虹,傳抱石,莫不各具面目, 在前 人的基礎上推陳出新。黃河山水畫成就的取得,與他能泛覽百家,化古為我也是分不開。他的畫不僅造境闊大,構圖宏偉,筆墨蒼雄,並能於細處收拾,認真點染。細細品讀, 令人身心豁朗,眼界高闊。那群山下的大江,漁舟群集, 漁歌 陣陣。濃蔭中的吊腳樓, 人影出沒,雞犬相聞。群峰之中,澗鳴穀應,流雲走霧;梯田塊塊,阡陌相連,青黃相間。時山頂一抹灰藍,那是遠山的呼喚;有時天空一抹朱紅,那是朝暉的映照。他重視點、線、面的疏密、聚散、節奏;留 意黑、白、灰的對比、映襯、呼應。因而使得畫面繁複中見 簡潔,平實中顯豐富。既不失古典之風雅,又有現代構成之韻味。既象氣勢恢宏的交響,又如笙簫行雲流水的吹奏。他不追求色彩的繁麗, 不喜歡畫面的花哨, 他醉心的是刪繁就 簡的平淡,逸筆草草的清雅。你看,通幅的灰調中,幾筆崩雲墜石的苔點, 讓人精神為之一振;墨分五彩的逍散中,於樹幹、屋頂略施淡褚,卻通篇回味無窮。有的作品,只天空施以灰藍;有的作品,唯水面略著淡彩;有的作品,通幅純為朱紅。隨心所欲,全視內容而定。任意揮灑,不落窠臼;別開生面,前無古人。法,非法,非非法,全從心中流出,一任筆墨縱橫,至此,黃河已入化境矣!
《唐·韋應物詩意》68cm×136cm
山川, 人皆見之;村寨, 人皆睹之。然,此只是其形。描形摹態,中人能之。能把山川、村寨組合在一起, 體現出 山河之大美, 傳達出天地之神韻, 唯高人能之。黃河筆下的山川、村寨, 之所以有攝人心魂之美,在於其巧奪天工的組合, 開闔變化的構圖,直擊人心的意境。表面上看,他畫的是苗寨吊腳樓,那繁複的穿枋橫梁,那引人遐思的「美人 靠」, 那吊腳下潺潺的流水,那鱗次櫛比的屋舍,那炊煙嫋嫋的青瓦屋頂,那巍峨聳立的角樓, 那竹林泡桐掩映的風雨橋,但傳達出的是對一個民族古老文化的敬畏,對鄉愁溫馨 而感傷的回憶,對故土的眷念和嚮往,對人和自然, 人和宇宙關系的深深的哲學思考。畫面蕩漾的不只是美妙的苗歌侗謠, 更是從曆史深處流出的民族文化氣息。這種氣息,充盈於天地,彌漫於古今,千萬年生生不息,它是一個民族古老 而鮮活的根。黃河的山水畫生發於這個根上,所以枝繁葉茂。古人言:「畫之為用大矣, 盈天地之間者, 萬物悉皆含毫運思,曲盡其態。而所以能曲盡者,止一法耳。一者何也 ? 曰傳神而已矣。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此若虛深鄙眾工, 謂雖曰畫而非畫者, 蓋止能傳其形而不能傳其神也。故畫法以氣韻生動為第一。」(宋·鄧椿《畫繼》)那些徒具其形的畫,其實是「非畫」。黃河的畫,正是在精細摹形的基礎上, 精確生動傳達出了其中的神,所以才取得了如此動人的藝術效果。《北太行風光》100cm×50cm
《空山新雨後》68cm×136cm
樂在山水之間
文 / 蔡楚夫
青島是一個開放的海濱城市,碧海藍天,紅色的礁石。青島是個人傑地靈的風景旅遊聖地,近百年來,確實出現過傑出和優秀藝術人才。山水畫家楊仁恩是我認識贊佩的中年畫家之一。楊仁恩生在青島,長在青島,而今已到耳順之年。在小學時得到叔叔水彩畫家楊辛坡的教導和鼓勵迷上了水彩畫,畫素描,初中高中時期請教青島水彩畫名家宋守宏老師,改革開放後八十年代考入山東紡織工學院美術系學習,打下較堅實的中國畫和西洋畫基礎。《高原冰川》 68cm×69cm
自學能成才確實不易,他只能利用業餘時間畫畫。那些年他在租來只有八平方米的鬥室中,常常畫到深夜,甚至節假日還在忘我筆耕。在繪畫中尋找著苦和樂,賢惠的妻子分擔了全部家務活。每談及這些,他都非常激動。我知道了他學畫的坎坷,從藝經曆和刻苦自學的過程。仁恩先生的主要藝術成果表現在他的山水畫創作方面。「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可見對於山水之美的享樂早被人們所尊重。山水畫是借描寫自然景物以及表達作者情感的。自然景物是客觀的,思想感情是主觀認識,唐代張璪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著 名論證。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李可染先生說:「意境是客觀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和陶冶,經過高度藝術加工達到情景交融,表現出來的藝術境界,也是詩的境界」《桃花溪》 68cm×69cm
為了進一步拓展藝術創作的精神視野,學好中國畫,五十歲到了北京,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中國畫造型藝術研究生課程班學習深造,在導師史國良、崔曉東、杜覺民指導下臨摹範寬《溪山行 旅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等傳統經典作品,十幾年來,他在繼承傳統、學古人和求變革的藝術道路,他的山水畫也日漸得到同行的熟悉贊美,近年來多次在國內數種報刊雜志發表山水作品或專題介紹,並在國家級美展中獲獎,其藝術成就也編入山東書畫家大辭典。仁恩先生是一位熱愛生活並不斷深入生活的畫家,他認為只有到大自然中寫生,才能熱愛大自然,發現大自然的美。古人是怎樣創造筆墨符號,以自然為師,對傳統既要尊重又不迷信。李可染先生在對待傳統問題上的座右銘是:「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打出來就要到生活對景寫生,創造出有個性的筆墨語言。所謂創新,就是和古 人做過的有所不同,和今人正在做的也有所不同,和自己已經做過的也要不同。南京、黃山、泰山、新疆等地都留下了他寫生的足跡。尤其是今年六月份他告訴我,要自費到湖北宜昌、三峽寫生半個月,自帶寫生夾、旅行包、筆墨紙硯。在室外直接對景寫生是艱苦的,受自然條件的限制,但能激發作者的創作靈感,錘煉有個性的筆墨語言,發現古人沒有發現的筆墨符號。他認為寫生以自然景物為依據,在自然中獲得 啟示和靈感,創造和豐富形式語言,和別的畫家拉開距離,形成有個性的風格特徵。
他說:「中國畫要現代,筆墨當隨時代, 可以吸收一 些西洋畫營養融入到中國畫裡, 如:色彩、光線。」我們從他發表的山水畫裡看到了他正向這方面做著努力,希望他在中國畫上創造出既有傳統又是當代中國畫的有個性的新面貌。~未完待續 敬請期待~
誠邀投稿 歡迎訂閱《美術縱橫》雙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