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世紀,塞爾柱突厥的異軍突起給拜佔庭帝國帶來了諸多壓力,拜佔庭帝國的皇帝急需其他力量幫助他脫離困境,他開始向歐洲尋求幫助,其中就包括教皇烏爾班二世。
烏爾班二世對皇帝的請求相當重視,很快教皇便在克萊蒙召開公會,呼籲所有具有基督教騎士精神的教徒參加遠徵行動,保護同教兄弟,擊退異端。這次拜佔庭的危機或許有望讓分裂的東西教會重回一體。
最初的十字軍東徵確實是在信仰的感召下開始的。當時,參與東徵的大多數士兵懷著虔誠的信仰之心前往東方,在他們心中,這是一場為上帝、為兄弟而戰的戰鬥。然而,雖然十字軍東徵最初是一場宗教戰爭,一場信仰之戰,但這個理由其實很難讓這個遠徵持續這麼多年。從第二次十字軍東徵開始,這場戰爭更多是建立在世俗的利益之上。
是什麼帶起了人們參與第二次東徵的興致?首先應該是「奪取聖城」的勝利。基督徒第一次真正將耶路撒冷控制在手,這點然了人們心中的激情。奪取聖城的消息如火焰般迅速蔓延整個歐洲,而參與其中的不少將領則變成了人們心目中的英雄。如十字軍將領博希蒙德在回鄉後就受到了英雄的禮遇。這種對英雄的嚮往,或者說期望自己能藉助東徵名聲大噪的願望,驅使不少人加入到東徵的行列中,可是賺取自我聲譽的一個好機會。
而對另一批人來說,東徵是一個發財的好機會。十字軍東徵一開始是以宗教戰爭發起的,但沒想到的是,這場遠徵卻極大地促進歐洲和近東的來往商貿。尤其是義大利商人,藉助著東徵開闢的道路,他們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商貿基地。
例如,在參與1100年圍攻阿卡的戰役時,十字軍每奪取的一座城市,義大利商人就能得到一座教堂、一個貿易廣場、三分之一的戰利品,還能免除稅收。因此,越來越多的義大利商人出資資助十字軍東徵,以換取豐厚的商貿回報。
除了狂熱的信徒、為贏取名譽的騎士、盯著金錢的商人以外,阿拉伯人也是推動這場東徵運動的助推者之一。他們對東徵運動幾乎無動於衷的態度就是就好的助推劑。
當基督教在十字軍東徵中取得極大勝利,英勇事跡傳遍整個歐洲大街小巷之時,伊斯蘭世界卻幾乎沒有任何的反應。雖然在耶路撒冷陷落之前,耶路撒冷城內也曾制定對抗十字軍的計劃,但執行起來相當消極,也只是局部反抗而已。而在耶路撒冷陷落之後,巴格達的哈裡發也沒有太大的反應。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反常的狀況,或許是因為當時什葉派和遜尼派的爭鬥所致,巴格達和開羅的哈裡發都覺得,寧願讓基督徒佔據耶路撒冷,也好過讓對手佔據耶路撒冷。十字軍東徵近200年,非但沒有撕裂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關係,反而創造出了雙方相互交流的機會。東方思想與知識傳到歐洲,尤其是古希臘經典回到歐洲,以及後來的文藝復興,都同十字軍東徵關係匪淺。這也倒是一件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