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伊斯蘭教誕生之後,穆斯林在教義的指導下就開始了向外擴張的道路。在擴張的路上,伊斯蘭教一定會與其他的宗教人士發生摩擦和衝突,而最終穆斯林與基督教徒之間的摩擦和衝突發展成為了歷時200餘年的十字軍東徵。十字軍東徵其實並不是單指某一次的戰爭,也不是特定時段的戰爭,而是基督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系列戰爭的總稱。
伊斯蘭教為了奪回自己的聖地耶路撒冷而出兵拜佔庭帝國,而基督教徒為了保衛和收復被伊斯蘭教奪走的地方而浩浩蕩蕩的展開遠徵。據相關資料統計在十字軍東徵期間,總共發生了八次大十字軍遠徵。那麼十字軍東徵的原因僅僅是宗教問題單方面的原因嗎?
公元11世紀,被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均視為聖地的耶路撒冷實際上已經在穆斯林的控制之下了,而當時穆斯林世界的統治者正是對其他宗教實行殘酷的宗教政策的法蒂瑪王朝的哈基姆·哈裡發。為了實現穆斯林對聖地的完全佔有,哈基姆·哈裡發在下令將耶路撒冷的基督教的聖墓教堂夷為平地。
哈基姆·哈裡發的做法在被基督教覆蓋的整個歐洲世界引起了大規模的震蕩,同時還引發了基督教徒和穆斯林之間關係的緊張化。雖然哈基姆·哈裡發去世之後,他的繼任者在宗教問題的相關政策上放寬了條件,變得寬容了很多,並且鼓勵各方的人士都來聖城朝聖以促進生產和王朝的經濟發展。
基督教徒在薩拉森·哈裡發執行寬容的宗教政策時,也有所讓步。雙方似乎達成了某種諒解,但這種做法並沒有徹底平復基督教徒心中的憤怒。顯然,若想徹底解開基督教徒心底的疙瘩,還仍需一段時間。
但是就在這段時間,一個巨大的變故使雙方關係的發展不受控了起來。這個變故就是草原部落塞爾柱土耳其人的崛起。11世紀,來自於草原的韃靼部落塞爾柱都是一些十分狂熱的伊斯蘭教信徒,奉行的也是比較激進的教義。
而且這段時間內,法蒂瑪王朝新的繼任者薩拉森·哈裡發對於耶路撒冷的控制相比於哈基姆弱了很多,於是塞爾柱人便強力接管了幾乎是哈裡發的全部權力和財產。這樣就導致阿拉伯世界的秩序十分混亂,但是遠方的基督教徒是沒有意識到時代的變化的。
1064年,一支由德意志慕名而來耶路撒冷朝聖的基督教徒隊伍在聖地附近遭受了貝都因部落的襲擊。據相關資料記載,這支隊伍一共是7000人,其中5000左右的人喪失生命,而剩下的大約2000人被其販賣成為奴隸。
新仇與舊恨加在一起引起了以教皇烏爾班二世為首的西方基督世界的強烈憤慨。教皇烏爾班二世利用自己強大的演講才華去鼓動天生便具有冒險精神、崇尚騎士精神的歐洲基督教徒去為了自己的聖地抗爭。甚至他還在演講中公開宣稱那些為基督教世界辯護的人將踏上朝聖之旅,他們所有的罪孽將被洗去,他們的靈魂將在來世收穫數不清的回報。
在中世紀的歐洲,人們普遍認為自己生來是帶有罪惡的,為了洗清身上的罪惡,朝覲的行為在歐洲隨處可見,修道院人滿為患。因此烏爾班二世的豁免承諾吸引了很多人。同樣重要的是,教會可以寬恕一場暴力運動,因為這是一場解放運動,而且教會有一個公正和正義的目標。
公元11世紀受教皇烏爾班二世的委託,來自法國皮卡迪的隱士彼得開始在義大利和法國多地布道。這位隱士幾乎走遍了整個義大利和法國,他在教堂、街道和空地上到處發表關於基督教現狀和伊斯蘭教的擴張的演說。在他走過、停留過的地方,人群蜂擁而至。他的這種做法激起了歐洲人民對於東方土耳其人的憤怒和對自己的宗教和國家的愛國主義情緒。在這種情緒的催動之下,教皇很快就組織了一批能夠東徵討伐伊斯蘭教穆斯林的軍隊。
再加上從宗教的角度來看,如果去聖墓朝聖是一件值得稱道的事,那麼把聖地從異教徒的褻瀆中拯救出來,就更像是一種虔誠的行為了。這樣一來,到亞洲去奪回聖城,解救聖地便成了使朝聖者變成戰士的信念。正是這種情感,在兩個世紀甚至更久的時間裡,把基督教世界攪亂到了它最深邃的深處,並把歐洲人民一波又一波地拋向亞洲。
結語
11世紀末期,烏爾班二世開始在法國的傳教之旅的同時招募十字軍戰士,大使館和信件被派往基督教世界的各個地方。整個歐洲的戰士們聚集在一起於公元1096年出發前往耶路撒冷,自此開始了兩百多年的戰亂爭鬥。在這系列戰爭中雖然宗教並不是唯一的原因,但是也可以說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
參考文獻
1. 《十字軍東徵研究》
2. 《長達數百年的鬥爭:十字軍東徵》
3. 《十字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