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銀理財核心部門員工被檢察院帶走,回應「情況屬實,暫未造成影響」
2020-12-10 09:24:29 來源:每日財報 作者:佚名 近日,一張聊天截圖出圈,截圖中顯示工銀理財的固收處處長李超(原資本處處長)、交易室處長易重彬(原資本處副處長,後負責資管部委外準入)被門頭溝檢察院帶走。工銀理財對此回應表示,目前公司業務並未受此影響。
工銀理財作為「宇宙行」工行的理財子公司,今年上半年,公司淨利潤為2.56億元,在已披露業績的理財子公司中排名第六。
核心部門員工被檢察院帶走 據公開媒體報導,李超和易重彬在上周五便被檢察院帶走,但兩人被帶走的具體原因不詳。工銀理財回復公開媒體表示,「現在的情況還不太清楚,已經向總行進行了匯報,目前公司業務正常運行,沒有受到影響」。
工銀理財是工商銀行的全資子公司,實收資本160億元人民幣。主要從事理財產品發行、理財顧問和諮詢、以及中國銀保監會批准的其他業務,擁有普通類衍生產品交易業務資格和外匯業務資格。
據工銀理財開業時的介紹材料,工銀理財在管理層之下,設有產品營銷、投資研究、風險管理、運營支持和綜合管理五大板塊。而固定收益投資部和集中交易室均屬於工銀理財的投資研究板塊。
一般而言,國有銀行理財子公司的高管團隊多由母行資管或者金融市場條線平移而來,工銀理財也不例外。公開資料顯示,公司的董監高和管理層人員基本由總行資管部門「平移」而來,有公開媒體報導,工銀理財和工行總行資管部基本上等同於「一套人馬兩塊牌子」。
對於銀行來說,資管部門屬於核心業務部門,業內人士表示,銀行資管的資本和固收兩塊,屬於「容易出問題」條線,固收業務操作空間很大,而交易條線「水也深」。
此外,理財子公司還承擔著承接母行老產品的任務。公開資料顯示,此前由工商銀行發行運作的理財產品現已分批移行至工銀理財,移行後,產品管理人、相關投資管理及風險控制團隊等將全部交由工銀理財運作管理。中國理財網提供的信息顯示,工銀理財發行的產品以固定收益類為主,混合類、權益類為輔。
未能在理財子公司中拔得頭籌 自2018年12月2日銀保監會正式發布《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以來,銀行理財子公司行業發展已經兩年了。
除了一開始入局的四大行和股份行,今年以來,各城商行理財子公司加速設立,杭銀理財正式開業、青銀理財獲批籌建。此外,重慶農商行也成為首家獲批成立理財子公司的農商行。
截至目前為止,已有近40家銀行宣布擬設立理財子公司,有11家正式開業,理財子公司發行產品規模約1萬億,不過相比存量理財的規模仍尚小。
作為「宇宙行之子」,市場對工銀理財一直寄予厚望,期待工銀理財能夠拔得頭籌,成為理財子公司中的「第一名」。
據工商銀行的半年報顯示, 2020年6月末,工銀理財總資產168.24億元,淨資產165.94億元,上半年實現淨利潤2.56億元,在已披露業績的理財子公司中排名第六。截至2020年6月末,非保本理財產品餘額2.49萬億元。
雖然工銀理財的成績並不如市場預期,但因其初成立一年,又遭遇疫情,業績稍差也可以理解。值得一提的是,六大行中的建設銀行理財子公司上半年僅實現1.31億淨利潤。
另據公開媒體報導,工銀理財總裁、執行董事唐凌雲表示,公司開業一年後,符合新規要求的理財產品規模和代客理財投資規模雙雙突破萬億元,均比公司設立之初增長超180%,規模和增長位列市場同業第一,並大幅領先可比同業。
母公司理財產品暴雷 《每日財報》注意到,工銀理財的母公司工商銀行近日因理財產品暴雷陷入了違約風波。
這次暴雷的「鵬華聚鑫」系列產品,發行方是鵬華資管,工商銀行扮演的只是代銷方,並不承擔理財產品的贖回、回購、額度擔保或者信用擔保。
此次違約的是「鵬華聚鑫1號-25號資管計劃產品」全線產品,25隻產品本來全部於今年8月份到期了,但聚鑫一直無法順利兌付,總規模或超40億元,資金缺口或超20億。
工商銀行對其表示,底層資產若強制變現,只能拿回本金的60%。如果不肯接受60%的,還可以有另一個兌付方案,工行承諾今年兌付本金的50%,另外48%的本金轉為工行理財,2%本金作為該理財的收益,1年後到期兌付。
也就是說,如果不想虧一半的話,就先拿一半,另一半要再等一年且沒有任何的收益。
作為工銀理財的母公司,工商銀行理財產品出了問題,公司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再加上此次公司管理人員被帶走調查,陷入輿論風波不知會對工銀理財的業績產生多大的影響,《每日財報》將持續關注。
熱門搜索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