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乙太網,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畢竟在當下的資訊時代,離開了網絡的日子是無法想像的。但是,與普通的乙太網相比,車載乙太網是個什麼鬼?為什麼要單獨提出來說?這二者之間又有什麼區別呢?EAVB和TSN又是個什麼高大上的東東?別著急,聽我慢慢道來。。。
1
傳統車載網絡簡介很明顯的,車載乙太網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車載網絡通信技術。所以,在開始介紹車載乙太網之前,我們要先介紹一下傳統的車載網絡通信技術。傳統的車載網絡主要有CAN、LIN、FlexRay 及 MOST:CAN 總線是一個性能穩健並久經車輛實踐應用的網絡,具備成本低與高可靠性特點,已成為各汽車製造商車載網絡設計應用的首選網絡;
LIN 總線適合用於汽車車窗、天窗、座椅、車內照明等通信速度較低的應用場景,在滿足通信速度需求與無需 CAN 總線性能的同時可進一步降低網絡成本,因此在現代汽車應用中通常作為 CAN 總線的補充網絡;
FlexRay 提供兩個獨立信道,採用雙信道冗餘結構,基於時間發送報文,所有節點共享高準確時基,實現最高級別的可靠性,該總線用於滿足汽車環境下獨特的網絡需求,支持重要的安全線控技術應用,如線控轉向、線控制動等,廣泛用於德系豪華車的底盤系統與輔助駕駛系統;
MOST 用於滿足車載信息娛樂應用的特殊需求,內置流媒體數據信道,高數據帶寬,支持多種光纖電纜布線方式,EMC 性能良好,主要應用於汽車音頻、視頻數據傳輸;2010年之後,汽車電子行業開始爆發,導致ECU的數量和運算能力和傳輸帶寬等方面的需求都呈現爆發式增長,而這個現象在ADAS時代和即將到來的無人駕駛時代將會更加明顯,這就造成汽車電子系統成本大增:一方面是ECU系統數量和質量的增加,由於是分布式計算,大量的運算資源被浪費了,由此產生的成本增加大約300-500美元,如果沿用目前的電子架構體系,產生的成本增加最少也是1000美元。另一方面是線束系統。一輛低端車的線束系統成本只要大約300美元,重量大約30公斤,長度大約1500米,線束大約600根,1200個接點。而目前一輛豪華車的線束系統成本大約550-650美元,重量大約60公斤,線束大約1500根,長度大約5000米,3000個接點。如果沿用目前的電子架構體系,無人車時代的線束成本不會低於1000美元,重量可達100公斤。車載乙太網技術簡介如上所述,隨著汽車科技化、智能化、網絡化的不斷發展,汽車 ADAS 系統、高清車載娛樂系統、車聯網系統、雲服務及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在車輛上的應用,現有車載總線無法滿足當前需求,亟需一種高帶寬、可開放、可擴展、兼容性強及網絡聚合便捷的車載網絡,同時滿足車載嚴格法規要求、車載電氣環境、高可靠性要求。因此,一種新型車載網絡(車載乙太網)應運而生。車載乙太網是一種連接車內電子單元的新型區域網技術,與普通民用乙太網使用 4 對非屏蔽雙絞線電纜不同,車載乙太網在單對非屏蔽雙絞線上可實現 100 Mbit/s 甚至 1 Gbit/s 的數據傳輸速率,同時滿足汽車行業高可靠性、低電磁輻射、低功耗、帶寬分配、低延遲以及同步實時性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可以理解為,車載乙太網在民用乙太網協議的基礎上,改變了物理接口的電氣特性,並結合車載網絡需求專門定製了一些新標準。針對車載乙太網標準,IEEE組織也對IEEE 802.1和IEEE 802.3標準進行了相應的補充和修訂。車載乙太網被定義為下一代車載區域網路技術,短期內無法全部取代現有車載網絡,其在汽車行業上的應用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依據車載乙太網在汽車網絡上的應用過程,大致可分為 3 個階段:局部網絡階段、子網絡階段、多子網絡階段。車載乙太網協議是一組多個不同層次上的協議簇,但通常被認為是一個4層協議系統:應用層、傳輸層、網絡層、數據鏈路層,每一層具有不同的功能。4層結構對應於 OSI 參考模型,並且提供了各種協議框架下形成的協議簇及高層應用程式,車載乙太網及其支持的上層協議的技術架構見下圖。必須採用基於MAC地址的傳輸方式即二層傳輸或是基於IP位址UDP的傳輸方式,從而減小數據包的開銷以及降低傳輸延時;
由於二層傳輸和UDP均不屬於可靠交付,因此必須依靠QoS來「儘可能」保障可靠交付;
所有數據包需要有「時間戳」(Time Stamp),數據抵達後根據數據包頭的「時間戳」進行回放。因此各個網絡終端設備必需進行「時鐘同步」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時鐘校準;
數據包被轉發時需採用隊列協議按序轉發,從而儘可能做到低延時;但是EAVB一直沒推廣開,原因在於汽車領域內傳輸音視頻流最典型的應用是後座娛樂系統,這種系統完全不用考慮延遲,那就是哄小孩的。而其他應用大多是純視頻,EAVB需要硬體壓縮然後再解壓,這就大幅度增加成本。純視頻可以採用低成本傳輸方式,比如GMSL、MIPI或FPDLINK。所以EAVB一直沒有什麼應用,在2011年3月,美國SAE跨界推出AS 6802標準,這是一種飛機航天領域內乙太網應用的標準,也可以在汽車上用。IEEE受到刺激,在2012年11月,將EAVB小組改名為TSN(Time Sensitive Networking),翻譯過來就是時間敏感網絡。
TSN主要定位數據鏈路層,在物理層方面,IEEE也做了新標準,這就是IEEE 802.3bp和IEEE 802.3bw,IEEE的目標不僅是車載領域,還包括了工業乙太網。TSN主要支持者包括思科、英特爾、瑞薩、德國工業機器人巨頭KUKA、三星哈曼、寶馬、通用汽車、現代汽車、博世、博通、德州儀器、NXP、三菱電機、LG、Marvell、模擬器件,通用電氣。TSN是一系列標準,非常龐大,也非常靈活,可以按需求選擇,不過對技術實力差的廠家來說就很痛苦,不知如何選擇。
閱讀原文,關注作者CSDN
公益雲課堂(下方二維碼免費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