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作為中國的傳統女性服飾之一,具有中國的女性服飾文化象徵意義。旗袍是從清朝演變而來,而最為著名的是在20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時漢族女性參考滿族女性傳統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時裝。旗袍在西方人的眼中是一種東西方文化揉和具象。旗袍是我國服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發展歷程也是充滿著坎坷。接下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國旗袍發展歷史。
民清晚期的氅衣
氅衣是清代內廷后妃穿在襯衣外面的日常服飾之一,也是后妃服飾中花紋最為華麗,做工最為繁縟,穿用最為頻繁的服飾之一。清代氅衣的形制為直身,圓領,捻襟右衽,左右開裾至腋下,身長至掩足,只露出旗鞋的高底。雙挽舒袖,袖端日常穿用時呈摺疊狀,袖長及肘,也可以拆下釘線穿用。袖口內加飾繡工精美的可替換袖頭,既方便拆換,又像是穿著多層講究的內衣。四季穿用棉、夾、緞、紗隨所欲。與其他服飾不同的是,氅衣在兩側腋下的開裾頂端都有用絛帶、繡邊盤飾的如意雲頭,形成左右對稱的形式。衣邊、袖端則裝飾多重各色華美的繡邊、絛邊、滾邊、狗牙邊等,尤其是清代同治、光緒以後,這種繁縟的鑲邊裝飾更是多達數層。氅衣是傳統的漢族服飾,道光以後始見於清宮內廷。作為清晚期宮中后妃便服,氅衣改變了滿族傳統服飾長袍窄袖的樣式,迎合了道光、鹹豐以後的晚清宮廷生活追求豪華鋪張、安逸享樂的風尚,很快成為后妃們必不可少的日常服飾之一。清廷最初的氅衣並沒有過於繁縟的鑲邊,後來受江南民間「十八鑲」影響逐漸繁縟起來,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晚清宮廷追求生活豪華奢侈的狀況。清末,氅衣與滿族服飾特點鮮明的袍服相融合併逐漸演變成旗袍,成為中華民族服飾中的奇葩。
• ✦ •
清朝後宮的便衣又稱「氅衣」
「爭奇鬥豔的繽紛」
✦ 香色地百蝶花卉紋妝花緞棉袍,清乾隆,清宮舊藏(上)
✦ 月白緞織彩百花飛蝶袷袍,清乾隆,清宮舊藏(下)
便服在任何禮制中均無記載和繪製,是后妃燕居閒暇時最日常隨意的穿著。便服與常服最大的區別就是平袖端,無馬蹄袖,領口寬闊,無外褂。現代的清宮戲裡出現頻率最高的就是便服啦!
✦ 《弘旿行樂圖》,華冠,1785
從這幅行樂圖可以看出,便服的色彩相較於常服,真的是很多樣了。隱隱地都能看得到「莫蘭迪色」的影子呢~
✦ 品月色緞繡玉蘭飛蝶紋氅衣,清光緒,清宮舊藏(上)
✦ 明黃色綢秀牡丹平金團壽單氅衣,清光緒,清宮舊藏(下)
到了清朝後期,繽紛琳琅的后妃便服(也叫氅衣),以其誇張的滾邊與精美的刺繡工藝,譜寫了清代宮廷服飾最為華彩的樂章。
先來看一期波士頓美術館收藏的
清代襖服、馬褂、褂系列:
美國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清 藍色地蝴蝶皮球花紋女夾襖
美國匹茲堡卡內基美術館收藏
清 納紗繡人物圖夾襖
費城藝術博物館藏
清 紫地刺繡馬褂
清民初 黑地福壽紋漳絨馬褂背面
清 藍地花紋刺繡女褂
清 藍地花蝶紋刺繡女褂
清 對襟嬰戲圖紋女褂
清 橙紅色緞地,花卉紋蝶紋,鑲雲肩三藍繡夾襖
清末 綠地盤長團壽紋漳絨馬褂
清 藍地人物團花吉祥紋女夾襖
清 紅地蝴蝶紋鑲雲肩女夾襖
清 淺綠地雲鶴紋刺繡鑲邊女襖
清 橘地花籃紋三藍繡夾襖服
清 藍地蝴蝶花卉紋女襖
民國旗裝改良
漸漸消融的民族界限,清朝自入關就懷抱著不願意被中原文化同化的「警惕心」,所以在許多方面都刻求保留關外習俗,著裝便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儘管有很多人叨叨的「剃髮易服」,但是縱觀這兩百多年歷史,旗裝的漢化趨勢十分明顯。尤其在沒有禮制約束的便服領域,衣服越來越寬鬆,裝飾越來越繁複……湖色壽山福海暗花綾袷襯衣,清嘉慶,身長146cm,兩袖通長167cm,袖口寬17cm,下擺寬124cm。清宮舊藏。
月白色團荷花暗花綢女襯衣,清道光,身長138cm,兩袖通長180cm,袖口寬24cm,下擺寬117cm。清宮舊藏。
杏黃團花卉暗花綢女襯衣,清同治,身長139cm,兩袖通長182cm,袖口寬30cm,下擺寬115cm。清宮舊藏。
品月色緙絲鳳凰梅花皮襯衣,清光緒,身長134cm,兩袖通長127cm,袖口寬24cm,下擺寬106cm。清宮舊藏。
在清朝後期的發展過程,肉眼可見的走向繁靡。以至於在晚清到清末的老照片裡,旗裝與漢裝的界限越來越不清晰了。
「三綹梳頭,兩截穿衣」這句漢人女子著裝特徵的描述裡,其實不含任何服飾元素,什麼要不要交領、要不要立領、該不該盤扣,都不包括,反而更像是在強調著裝的結構組成。
對比上面的圖片,也的確是髮型與結構更好辨認。而旗裝會在便袍外頭套穿馬褂或馬甲,很多人會誤認為是衣裙的兩截式,實際上裡面還是袍式的。
不僅於此,旗女裝開始採用漢女裝的立領,漢女裝的上衣逐漸變長,這一切就讓服飾的民族界線越來越模糊。
在清朝末年,人們並非因為進入民國才萌發了新思潮,而是那些思潮等來了民國!」
隨著清朝被推翻,旗裝氅衣也被打入冷宮,這是一段令「旗袍」疑惑的時期,因為當時最為流行的是脫胎於漢裝「兩截穿衣」的衣+褲或衣+裙。與傳統的「兩截穿衣」所不同的是,這次的服裝輕便、簡潔,隨著時間的推進,裙擺和修長漸短,甚至於將腰身要漸漸顯露出來。
不僅於此,一些來自於西洋、東洋的流行也進入了中國女性的裝扮。
1910年代是許多人忽略的時期,因為一般認為旗袍起源於1920年代,那麼這個從清代覆滅到旗袍誕生的時間裡,究竟發生了什麼呢?它為中國女裝投入了時尚的第一縷曙光。
女性將曾經繁複的裝束脫下,將身體解放出來,它所作出的準備都為旗袍的誕生打下了基礎。同時,1910年代,女性的長袍除了個別旗人與女扮男裝,並未被納入潮流的領域。
關於旗袍的起源,眾說紛紜,除了過於離奇的「深衣說」等需要一路上溯到先秦或漢唐的理論以外,大致可以總結為這樣的路線:旗袍的源頭到底在不在兩側開衩的旗裝氅衣裡,這裡眾說紛紜。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氅衣並不能單穿。氅衣有大量不開衩或開小衩的樣式,這些在後來在旗袍的款式裡也常見。第二條,從襖裙到馬甲旗袍。
於1920年代十分流行一種長馬甲,可以套穿在短襖外面,而襖裙本就屬於漢裝範疇。後來馬甲與襖裙逐漸融合,成為了有接袖設計的「假兩件」旗袍或直接成為了旗袍。
當時,直接套穿在襖裙外面的短馬甲也十分流行。1920年代是一個尤為繽紛的時期,各種款式與東西方元素充斥其中,百花齊放,遠比旗袍一統江湖的1930年代來得更為有趣。
第三條,女穿男裝。
當時中西方的女性都已經不滿足於呆在屋子裡了,20世紀的中國一直貫穿著要為民族崛起而奮鬥的氣息。而從晚清開始,中國女性一直謀求與男性平等的權利,受教育的權利,外出的權利,擔負民族復興的權利,選擇穿著男裝也是她們顯示自己擺脫陳舊桎梏的標誌。
無論是女性穿著了男裝並將之改良成了旗袍,還是還是因為旗袍與男裝相似而紛紛效仿穿著。「長衫」這個名字成為了不可忽略的印記。
這三條道路都有各自的實證,誰也不能壓倒性說服誰,也許是一場殊途同歸吧,時代最後選擇了旗袍。
尤其是,這三條看似不同的道路,其實都擁有相似的時代廓形,讓我們不至錯認它們。在1920年代,旗袍、長馬甲、襖裙、短馬甲乃至洋裝共存,但是它們相似的廓形,統一在一個時代裡,根本不知道後人會為此吵得天翻地覆。
有些人只能看到旗袍的「旗」字,卻看不到它背後誕生的艱辛。假如沒有思潮上的澎湃,假如沒有清朝的推翻,假如時尚的初現,等等種種,旗袍便不會誕生。
它究竟屬不屬於傳統服飾?它究竟該屬於哪個民族?它究竟能不能代表中國?它究竟是不是好女孩穿的?這些都是後人設置了籮筐,拉扯著往裡投罷了。
而旗袍,無論是叫褀袍還是長衫,都在那裡走過了百年歲月。百年前有人為了理想付出過生命、遠走過他鄉,希望百年後的我們無愧於他們的骨血灌溉過的這片土地。
會員服務
「珠寶翡翠設計+復古服飾穿搭」
珠寶翡翠 | 非遺設計 | 國風穿搭 | 中古布料
玉飾珠寶設計師 玉雕設計師
國風復古珠寶服飾穿搭諮詢
掃描下方二維碼 添加小美好友
大家好,我是藏玉閣翡翠創始人郭小美。十年以前跨界進入翡翠界,經歷了人生數次的起落,深感翡翠迷人的危險卻無法自拔。我喜歡喝茶、佔星、老刺繡、古玉、國風服飾穿搭,如果你也有同樣的興趣愛好,並喜歡我的玉雕文創作品,可以在微博關注:郭小美style和我交流。也歡迎加入我的私人微信:cygxx118,我會分享我生活與工作的點點滴滴。【藏玉閣翡翠】只做純天然翡翠,專注源頭高品質。【三天無條件退換貨】,讓您花的每一分錢買到的都是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