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旗袍的發展歷史.

2021-02-13 藏玉閣翡翠

旗袍作為中國的傳統女性服飾之一,具有中國的女性服飾文化象徵意義。旗袍是從清朝演變而來,而最為著名的是在20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時漢族女性參考滿族女性傳統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時裝。旗袍在西方人的眼中是一種東西方文化揉和具象。旗袍是我國服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發展歷程也是充滿著坎坷。接下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國旗袍發展歷史。

   民清晚期的氅衣  

氅衣是清代內廷后妃穿在襯衣外面的日常服飾之一,也是后妃服飾中花紋最為華麗,做工最為繁縟,穿用最為頻繁的服飾之一。清代氅衣的形制為直身,圓領,捻襟右衽,左右開裾至腋下,身長至掩足,只露出旗鞋的高底。雙挽舒袖,袖端日常穿用時呈摺疊狀,袖長及肘,也可以拆下釘線穿用。袖口內加飾繡工精美的可替換袖頭,既方便拆換,又像是穿著多層講究的內衣。四季穿用棉、夾、緞、紗隨所欲。與其他服飾不同的是,氅衣在兩側腋下的開裾頂端都有用絛帶、繡邊盤飾的如意雲頭,形成左右對稱的形式。衣邊、袖端則裝飾多重各色華美的繡邊、絛邊、滾邊、狗牙邊等,尤其是清代同治、光緒以後,這種繁縟的鑲邊裝飾更是多達數層。


氅衣是傳統的漢族服飾,道光以後始見於清宮內廷。作為清晚期宮中后妃便服,氅衣改變了滿族傳統服飾長袍窄袖的樣式,迎合了道光、鹹豐以後的晚清宮廷生活追求豪華鋪張、安逸享樂的風尚,很快成為后妃們必不可少的日常服飾之一。清廷最初的氅衣並沒有過於繁縟的鑲邊,後來受江南民間「十八鑲」影響逐漸繁縟起來,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晚清宮廷追求生活豪華奢侈的狀況。清末,氅衣與滿族服飾特點鮮明的袍服相融合併逐漸演變成旗袍,成為中華民族服飾中的奇葩。

•    ✦    •

 清朝後宮的便衣又稱「氅衣」 

「爭奇鬥豔的繽紛」

✦  香色地百蝶花卉紋妝花緞棉袍,清乾隆,清宮舊藏(上)

✦  月白緞織彩百花飛蝶袷袍,清乾隆,清宮舊藏(下)

便服在任何禮制中均無記載和繪製,是后妃燕居閒暇時最日常隨意的穿著。便服與常服最大的區別就是平袖端,無馬蹄袖,領口寬闊,無外褂。現代的清宮戲裡出現頻率最高的就是便服啦!

✦  《弘旿行樂圖》,華冠,1785

從這幅行樂圖可以看出,便服的色彩相較於常服,真的是很多樣了。隱隱地都能看得到「莫蘭迪色」的影子呢~

✦  品月色緞繡玉蘭飛蝶紋氅衣,清光緒,清宮舊藏(上)

✦  明黃色綢秀牡丹平金團壽單氅衣,清光緒,清宮舊藏(下)

到了清朝後期,繽紛琳琅的后妃便服(也叫氅衣),以其誇張的滾邊與精美的刺繡工藝,譜寫了清代宮廷服飾最為華彩的樂章。

先來看一期波士頓美術館收藏的

清代襖服、馬褂、褂系列:

美國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清 藍色地蝴蝶皮球花紋女夾襖

美國匹茲堡卡內基美術館收藏

清 納紗繡人物圖夾襖

費城藝術博物館藏

清 紫地刺繡馬褂

清民初 黑地福壽紋漳絨馬褂背面

清 藍地花紋刺繡女褂

清 藍地花蝶紋刺繡女褂

清 對襟嬰戲圖紋女褂

清 橙紅色緞地,花卉紋蝶紋,鑲雲肩三藍繡夾襖

清末 綠地盤長團壽紋漳絨馬褂

清 藍地人物團花吉祥紋女夾襖

清 紅地蝴蝶紋鑲雲肩女夾襖

清 淺綠地雲鶴紋刺繡鑲邊女襖

清 橘地花籃紋三藍繡夾襖服

清 藍地蝴蝶花卉紋女襖


   民國旗裝改良    

漸漸消融的民族界限,清朝自入關就懷抱著不願意被中原文化同化的「警惕心」,所以在許多方面都刻求保留關外習俗,著裝便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儘管有很多人叨叨的「剃髮易服」,但是縱觀這兩百多年歷史,旗裝的漢化趨勢十分明顯。尤其在沒有禮制約束的便服領域,衣服越來越寬鬆,裝飾越來越繁複……

湖色壽山福海暗花綾袷襯衣,清嘉慶,身長146cm,兩袖通長167cm,袖口寬17cm,下擺寬124cm。清宮舊藏。

月白色團荷花暗花綢女襯衣,清道光,身長138cm,兩袖通長180cm,袖口寬24cm,下擺寬117cm。清宮舊藏。

杏黃團花卉暗花綢女襯衣,清同治,身長139cm,兩袖通長182cm,袖口寬30cm,下擺寬115cm。清宮舊藏。

品月色緙絲鳳凰梅花皮襯衣,清光緒,身長134cm,兩袖通長127cm,袖口寬24cm,下擺寬106cm。清宮舊藏。

在清朝後期的發展過程,肉眼可見的走向繁靡。以至於在晚清到清末的老照片裡,旗裝與漢裝的界限越來越不清晰了。

「三綹梳頭,兩截穿衣」這句漢人女子著裝特徵的描述裡,其實不含任何服飾元素,什麼要不要交領、要不要立領、該不該盤扣,都不包括,反而更像是在強調著裝的結構組成。

對比上面的圖片,也的確是髮型與結構更好辨認。而旗裝會在便袍外頭套穿馬褂或馬甲,很多人會誤認為是衣裙的兩截式,實際上裡面還是袍式的。

不僅於此,旗女裝開始採用漢女裝的立領,漢女裝的上衣逐漸變長,這一切就讓服飾的民族界線越來越模糊。

在清朝末年,人們並非因為進入民國才萌發了新思潮,而是那些思潮等來了民國!」

隨著清朝被推翻,旗裝氅衣也被打入冷宮,這是一段令「旗袍」疑惑的時期,因為當時最為流行的是脫胎於漢裝「兩截穿衣」的衣+褲或衣+裙。與傳統的「兩截穿衣」所不同的是,這次的服裝輕便、簡潔,隨著時間的推進,裙擺和修長漸短,甚至於將腰身要漸漸顯露出來

不僅於此,一些來自於西洋、東洋的流行也進入了中國女性的裝扮。

1910年代是許多人忽略的時期,因為一般認為旗袍起源於1920年代,那麼這個從清代覆滅到旗袍誕生的時間裡,究竟發生了什麼呢?它為中國女裝投入了時尚的第一縷曙光。

女性將曾經繁複的裝束脫下,將身體解放出來,它所作出的準備都為旗袍的誕生打下了基礎。同時,1910年代,女性的長袍除了個別旗人與女扮男裝,並未被納入潮流的領域。

關於旗袍的起源,眾說紛紜,除了過於離奇的「深衣說」等需要一路上溯到先秦或漢唐的理論以外,大致可以總結為這樣的路線:旗袍的源頭到底在不在兩側開衩的旗裝氅衣裡,這裡眾說紛紜。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氅衣並不能單穿。氅衣有大量不開衩或開小衩的樣式,這些在後來在旗袍的款式裡也常見。

不同的是,旗袍是擁有其時代特性的。

第二條,從襖裙到馬甲旗袍。

於1920年代十分流行一種長馬甲,可以套穿在短襖外面,而襖裙本就屬於漢裝範疇。後來馬甲與襖裙逐漸融合,成為了有接袖設計的「假兩件」旗袍或直接成為了旗袍。

當時,直接套穿在襖裙外面的短馬甲也十分流行。1920年代是一個尤為繽紛的時期,各種款式與東西方元素充斥其中,百花齊放,遠比旗袍一統江湖的1930年代來得更為有趣。

第三條,女穿男裝。


當時中西方的女性都已經不滿足於呆在屋子裡了,20世紀的中國一直貫穿著要為民族崛起而奮鬥的氣息。而從晚清開始,中國女性一直謀求與男性平等的權利,受教育的權利,外出的權利,擔負民族復興的權利,選擇穿著男裝也是她們顯示自己擺脫陳舊桎梏的標誌。

無論是女性穿著了男裝並將之改良成了旗袍,還是還是因為旗袍與男裝相似而紛紛效仿穿著。「長衫」這個名字成為了不可忽略的印記

這三條道路都有各自的實證,誰也不能壓倒性說服誰,也許是一場殊途同歸吧,時代最後選擇了旗袍。

尤其是,這三條看似不同的道路,其實都擁有相似的時代廓形,讓我們不至錯認它們。在1920年代,旗袍、長馬甲、襖裙、短馬甲乃至洋裝共存,但是它們相似的廓形,統一在一個時代裡,根本不知道後人會為此吵得天翻地覆。

有些人只能看到旗袍的「旗」字,卻看不到它背後誕生的艱辛。假如沒有思潮上的澎湃,假如沒有清朝的推翻,假如時尚的初現,等等種種,旗袍便不會誕生。

它究竟屬不屬於傳統服飾?它究竟該屬於哪個民族?它究竟能不能代表中國?它究竟是不是好女孩穿的?這些都是後人設置了籮筐,拉扯著往裡投罷了。

而旗袍,無論是叫褀袍還是長衫,都在那裡走過了百年歲月。百年前有人為了理想付出過生命、遠走過他鄉,希望百年後的我們無愧於他們的骨血灌溉過的這片土地。

會員服務

「珠寶翡翠設計+復古服飾穿搭

珠寶翡翠 | 非遺設計 | 國風穿搭 | 中古布料

玉飾珠寶設計師  玉雕設計師

國風復古珠寶服飾穿搭諮詢

掃描下方二維碼  添加小美好友

大家好,我是藏玉閣翡翠創始人郭小美。十年以前跨界進入翡翠界,經歷了人生數次的起落,深感翡翠迷人的危險卻無法自拔。我喜歡喝茶、佔星、老刺繡、古玉、國風服飾穿搭,如果你也有同樣的興趣愛好,並喜歡我的玉雕文創作品,可以在微博關注:郭小美style和我交流。也歡迎加入我的私人微信:cygxx118,我會分享我生活與工作的點點滴滴。

【藏玉閣翡翠】只做純天然翡翠,專注源頭高品質。【三天無條件退換貨】,讓您花的每一分錢買到的都是品質。


相關焦點

  • 中國旗袍會香港總會簡介
    中國旗袍會在國家文化部、婦聯以及各國駐華使館、海外華僑機構的鼎力支持下,攜手社會各界名流、全球華人傑出代表等,致力於「旗袍」這種行走的視覺藝術來闡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發展。中國旗袍會香港總會簡介中國旗袍會香港總會是一個旗袍資源整合平臺,打造國際性的旗袍文化與社會公眾的福祉和利益結合的社會組織;它將成為國際旗袍文化發展的風向標;海內外旗袍文化交流的視窗;旗袍非物質遺產的研究基地;旗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基地。
  • 香港的中國歷史科目,應該恢復獨立必修之位! 中環一筆
    其時的課改大員著實不認識中史科,即是國史科在中國發展的獨特性,更不了解中史科在香港的學術與言論自由下,可為一國兩制研習中國歷史作出重要的貢獻。先說中國歷史研習的寶貴傳承,孔子春秋筆法「賢賢,賤不肖」,司馬遷的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以至中國史學寫作方法的秉筆直書、曲筆迂迴,「無徵不信、孤證不立」的嚴謹治學,再加上中國文字單音單字的敍事能力優勢等,都讓中國歷史的學習、研究與發展,自成獨特的學問系統,代代相傳,世上僅有。
  • 乜小紅《中國古代契約發展簡史》出版
    主持完成國家、省部級社科課題8項,曾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絲綢之路出土各族契約文獻整理及其與漢文契約的比較研究」首席專家。先後在中華書局等出版學術專著四部,其中二部分獲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武漢市社科成果獎、中國首屆畜牧獸醫史志鑒優秀成果特等獎。在《歷史研究》、《中國史研究》等刊發表學術論文近50篇。
  • 中國旗袍協會香港總會 · 2019第二屆華服春晚暨中韓國際文化交流盛典在韓國江原道圓滿謝幕!
    他們分別著唐裝與韓國傳統男服出席,別出心裁用服裝體現中韓兩國服飾歷史源遠流長。中國旗袍協會向到場的各位嘉賓獻上了中國蒙古族作為禮儀的哈達表示敬意與祝福。中國旗袍協會香港總會應邀出席本次盛典,與來自全國其他分會友好交流。本次華服春晚的舉辦離不開多方的通力合作。中國旗袍協會最高執行官戰愛春女士任總指揮、總策劃,山東卓勝君任中方導演。
  • 陳萬雄博士:五四新文化運動與中國近代美術的發展
    為慶賀《美術家》雜誌在香港的復刊,故不揣淺陋,試從五四新文化的倡導,如何影響了日後中國近代美術的發展,略抒己見。時至今日,只要探究中國的發展,尤其是文化思想方面,仍然迴避不了五四時期倡導的課題和命題。可見其影響之深遠。際此「五四」一百年祭,美術界最關心的,相信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生,如何影響了日後中國美術的發展,又給我們後來者有什麼的啟示?
  • 中國宋朝歷史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後的朝代。
  • 熱烈恭賀香港東協商會首屆會長黃天喜任中國旗袍會香港總會鑽石名譽會長
    中國旗袍會在國家文化部、婦聯以及各國駐華使館、海外華僑機構的鼎力支持下,攜手社會各界名流、全球華人傑出代表等,致力於「旗袍」這種行走的視覺藝術來闡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發展
  • 一級歷史建築皇都戲院被申請強拍 發展商擬保育重建
    新世界發展旗下公司昨日(22日)宣布,就「皇都戲院大廈」向土地審裁處申請強制拍賣,希望藉此統一業權以進行重建。新世界發言人表示,皇都戲院大廈由住宅、商用及前皇都戲院部分組成,集團計劃保育大廈前皇都戲院的相關部分,惟由於有關項目已進入強拍程序,集團未獲得全部業權及未能詳細勘察現況及結構之前,現階段未能落實任何發展方案。
  • 中國旗袍協會香港總會第三屆會員大會及理事就職典禮暨聯歡會!
    港富企業有限公司旗袍是東方女性美的象徵,是行走的中國符號。旗袍作為一件衫,是物質的。但旗袍文化、旗袍精神則是非物質文化的。做到真正傳承旗袍,需要的是「活態傳承」,美在禮儀,美在心靈,在這方面是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努力!我們做的還不夠,要繼續努力!中國旗袍協會香港總會日後將透過各種不同活動,邀請各位共同推廣旗袍文化!同心同德,聚力共贏!一起努力,讓中國旗袍協會香港總會成為香港文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2020年臺大歷史系碩博士學位論文摘要:中國近現代史
    在中國近代史範式屢遭批判的語境下,本文嘗試尋找中葡關係中的傳統因素,並反思這些傳統因素在「近代」的時空中如何抵抗西方的壓力。本文除了使用既有的中文文獻外,還著重引用傳教士以及澳葡當局流傳下來的葡文文獻,強調中葡關係中的葡萄牙因素,有助我們對中葡關係的發展有更全面的瞭解,以及提供反思中國近代史論述的另一個出發點。本文除了緒論以及結論,正文共有兩章。
  • 七弦琴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位置
    他來的時候才三十幾歲,現在九十多歲了,他未結婚,就只愛一張琴,也就是說他愛中國的文化。只要理解了之後,就迷到裡頭去了。李約瑟,不知大家知不知道,也是英國劍橋大學的一位教授,到中國來之後也迷上了中國傳統文化,他回到自己國家之後專門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史,有很大成就。我是說關於古琴,好多人都不認識它,有些電視和電影把古琴放錯位置搞一些笑話。我今天介紹古琴,只能說是淺談。但是我很喜歡,它是我唯一的安慰。
  • 臺大歷史所2019-2學期中國史學位論文口試
    應試者:黃東凱論文題目:猛男的誕生:近代中國肌肉知識與運動型男體的浮現指導教授:黃克武 先生口試委員:賴毓芝 先生、張哲嘉 先生時  間:2020年5月15日(週五)上午10:00地  點:臺大歷史系會議室
  • 中國魅力旗袍人——餘淑琴在臺發起「世界和平親善會」
    2018年1月20日中午,中國魅力旗袍人——餘淑琴在臺北中央大樓11樓召開「世界和平親善會」第一次籌備會,共有44人參加了會議,會議上選出了11位籌備委員,並共同推舉餘淑琴為籌備主任委員。發起人餘淑琴為中國魅力旗袍人、中華·臺灣之星親善大使、世界紀錄認證官、臺灣中華時報總社駐大陸新聞部主任,眾多身分涉及各個領域,人稱「百變女神」 「旗袍女神」 ,她365天穿著旗袍行走在兩岸、行走在世界,用行走的文化藝術帶動兩岸文化交流
  • 中國上古歷史是真傳、是信史——盤古、大禹殷前古史新探
    加之近百年間,外來文化的不斷湧入,如何在正確認識本民族古代歷史、保持民族自信的基礎上,融合多元文化、相互促進發展,已經成為了幾代人共同的歷史課題。張騫出使西域,打開了古代中西文化交融的通道,被史學家司馬遷譽為「鑿空之旅」。
  • DSE歷史科現荒謬試題:20世紀初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
    今年DSE歷史科卷一歷史資料題設4條必答題,分別涉及香港史、中國近代史、二戰及一戰史,其中第二題涉及20世紀上半葉中日兩國關係。根據試卷題目,資料C講述日本在1905年同意接受清朝留學生的事件,資料D則反映了1912年反清革命軍曾向日本借款的資料。
  • 慈雲普救—懷緬慈雲山的歷史發展
    要說慈雲山的歷史發展,不得不提山上的觀音廟。據慈雲山觀音廟於1966年豎立的廟誌載:「慈雲山下驛道,自昔為商旅必經之所。其中虔誠者,遂於鹹豐三年 (1852) 醵資建廟,奉祀觀音。」可知觀音廟在十九世紀中已建成,而慈雲山下的通道是舊日商旅必經之路。現在流傳的說法是,「慈雲山」便是因觀世音菩薩的「慈雲普救」而得名。
  • 2020年政大歷史系碩博士學位論文摘要:中國近現代史
    2020年政大歷史系碩博士學位論文摘要:中國近現代史
  • 【中國故事】太古:「一國兩制」利營商
    太古歷史檔案經理施清用心記錄歷史  此外,「粵港澳大灣區」的提出,亦為香港的經濟發展註入新動力,推動人流、物流和資金流。唐偉邦認為,集團在珠三角有地產、航空和飲料等不少投資項目,未來會繼續開拓新業務。  唐偉邦最後總結說,受惠香港和內地更緊密更融洽的商貿及經濟發展,未來集團將進壹步把握內地經濟急速發展的機遇,在中國新的發展階段創造更多價值。
  • 「想吃中國的飯,就不能砸中國的鍋!」|獨家
    在與國民黨一行閉門會面時,汪洋批評臺灣去中國化,強調「想吃中國的飯,就不能砸中國的鍋」。汪洋汪洋接任政協主席後,6日首次參加海峽論壇,他致詞時表示,兩岸同胞是骨肉鄉親、血脈相連一家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兩岸共同心願,雖然40年來兩岸歷經了風雨波折,但交流合作大潮滾滾向前,不可阻擋。
  • 臺灣紀錄片 《百年中國,迷悟之間》
    為慶祝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由臺大政治系兩岸暨區域統合研究中心與兩岸統合學會製作「百年中國,迷悟之間」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