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40年)(1)廈門篔簹湖生態「蝶變」

2020-12-11 新華社圖片

新華社照片,福州,2020年9月11日

廈門篔簹湖生態「蝶變」

水清岸綠的廈門篔簹湖及周圍城市景觀(9月1日拍攝,無人機照片)。

篔簹湖位於廈門島西部,水域面積1.6平方公裡。20世紀70年代,篔簹湖因大規模圍湖造堤和城市汙水直排,湖水變黑髮臭,魚蝦幾近絕跡,成為令人望而生畏的臭水湖。80年代末,廈門提出「依法治湖、截汙處理、清淤築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20字方針,開始持續推進篔簹湖生態綜合治理。經過30餘年的不懈努力,如今的篔簹湖已變成水清岸綠、鳥語花香的「城市會客廳」,成為廈門特區建設高顏值生態花園城市、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實踐範例。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相關焦點

  • 福建廈門:篔簹湖蝶變
    篔簹湖原先是深入廈門島的內灣漁港,上世紀70年代因修建西堤而成了內湖。由於當時市政設施基礎薄弱,環湖周邊大量汙水、垃圾排入湖區,導致湖水水質急劇惡化。面對廣大市民的「篔簹湖水何時不再黑臭」之問,當地高度重視,並於1988年提出「依法治湖、截汙處理、清淤築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的20字方針,綜合治理篔簹湖。
  • [廈門]《今日篔簹湖》2003-62(183)
    現在面積達十平方公裡的員當港留下了僅有兩點二平方公裡水面,也就是現在的篔簹湖。  採訪 :原廈門市市政管理局局長 張益河  「篔簹湖位於廈門島的西部,行政中心區, 70年,為了滄海變良田,就把海堤做了一條一公裡二長的海堤,從此篔簹湖就成了人工湖。」
  • 【全景新聞】篔簹湖區域生態保護:完善防洪和景觀雙重「身份」
    【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2日訊(記者臧夢雅鄧浩王蒙
  • 40年廈門華麗蝶變!廣廈萬千 住有所居夢想圓
    40年篳路藍縷,40年韶光如夢  時代的大潮澎湃鷺江兩岸  廈門華麗蝶變成  「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之城」  「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  對於廈門經濟特區來說  在40年波瀾壯闊的歷史航程中  住房事業
  • 內外兼修久久為功 持續打造高顏值廈門
    生態花園之城建設者  雖已入秋,地處東海之濱的廈門,依然是「一城春色半城花」。站在山海健康步道觀景平臺上,放眼望去,波光瀲灩的篔簹湖盡收眼底;步道兩旁,一株株三角梅、美人樹迎風綻放,奼紫嫣紅;公園綠地,如一顆顆珍珠般,散落在城中。
  • 「「兩高兩化」看廈門」蝶變騰飛氣如虹
    時代的大潮澎湃鷺江兩岸,對於廈門經濟特區來說,40年所經歷的,是一次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也能從一張張最新航拍圖中看到:匱乏落後的彈丸之地,如今已變成繁榮富裕的海上花園;偏居東南一隅的海防小城,華麗蝶變成「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之城」「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廈門通過城市賦能、城市更新,讓建設之美轉化成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圖為美麗的白鷺洲風光。
  • 仲夏夜,夜遊廈門篔簹湖
    夜遊篔簹湖—周末的夜晚,幾個好友聚完餐,開始圍著篔簹湖散步。微風輕拂,仲夏夜的慵懶瀰漫開來。夜遊篔簹湖—每次環湖散步,在眾多高樓大廈中,都會一眼認出凱賓斯基的大樓,像一隻南極企鵝,頗為特立獨行。夜遊篔簹湖—湖周圍燈光璀璨。
  • 篔簹湖就像廈門人的後花園,承包生活的點滴
    儘管現在的篔簹湖比以前小了很多,但依然佔著廈門島的很大一片面積,附近的社區街道也不少,很多住在思明區的人沒事都會去篔簹湖散散步。湖濱中路思明人的後花園由此入湖濱中路穿過白鷺洲,小時候去白鷺洲一般是走這條路去的,2014年新建了7座人行景觀橋,連結白鷺洲和篔簹湖兩岸。
  • 廈門篔簹湖湖水變成褐色和黃綠色 是微藻密度過高導致
    近日,常在篔簹湖邊散步的市民發現,本該是碧綠如鏡的湖水,突然間變成了渾濁的褐色或者黃綠色。這是怎麼回事?有市民擔心是汙染造成的,致電反映這一情況,也有市民反映給篔簹湖管理中心。  篔簹湖管理中心說,篔簹湖水體「變色」,學術上稱之為赤潮,並非汙染造成的,是微藻密度過高導致的,主要在夏季發生。「治理難度很大,以預防為主」。
  • 篔簹湖區誕生首批「市民湖長」計劃下月上任
    為推動共治、共管、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號召全民參與篔簹湖生態文明建設,今年4月,廈門市篔簹湖保護中心啟動市民湖長招募。經過層層篩選,28日下午,9位市民參與最終的競聘面試,其中3位得分最高的競聘者成為市民湖長。他們之中,既有熱心公益的退休教師,也有曾參與篔簹湖治理的「90後」碩士小夥。
  • 【文化視野】篔簹湖
    昔日的「篔簹漁火」,成為廈門的八大景點之一,應是名不虛傳。  在廈門的老市民中,許多人都是篔簹港變身為篔簹湖的見證者和親歷者。廈門著名的文史專家洪卜仁先生曾拿出一張1933年10月25日《江聲》報,報上刊登一條「滬粵線開航,賽克斯機昨日過廈」的消息。該報導稱,中國航空公司滬粵線於1933年10月24日正式開航,早上6點整從起點上海出發,經溫州、福州到達廈門。
  • 砥礪奮進打造城市高顏值 增進廈門市民獲得感
    (資料圖)­  仲冬時節,地處東海之濱的廈門,依然滿城春色,生機勃勃。放眼望去,篔簹湖、杏林灣等水域,水清岸綠,白鷺翩飛;道路兩旁,一株株三角梅、木棉花迎風綻放,奼紫嫣紅;鳥語花香的公園綠地,如一顆顆珍珠般,散落在城中;縱橫交錯的瀝青道路,車水馬龍,整潔乾淨。乘著改革開放的滾滾浪潮,40年來,廈門從一座偏居東南的海防小城,蝶變成舉世矚目的高素質高顏值城市。
  • 蝶變騰飛氣如虹
    時代的大潮澎湃鷺江兩岸,對於廈門經濟特區來說,40年所經歷的,是一次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也能從一張張最新航拍圖中看到:匱乏落後的彈丸之地,如今已變成繁榮富裕的海上花園;偏居東南一隅的海防小城,華麗蝶變成習近平總書記盛讚的「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之城」「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    大廈之門,逐浪千裡。
  • 玄空風水 廈門篔簹湖風水漫談(同樣是貴,你買對了嗎?)
    說到廈門的豪宅風水,離不開廈門「篔簹湖」,廈門篔簹湖舊名篔簹港,原與大海相通,七十年代圍海造田,築起浮嶼到東渡的西堤,從此,篔簹港成為內湖,湖內水域面積1.7平方公裡,篔簹湖是一個鹹水湖,它就像一條明如玻璃的輕飄帶,
  • 廈門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風華正茂,生機勃發!
    今年10月7日,是國務院批准設立廈門經濟特區40周年紀念日。1980年的這一天,國務院正式批覆同意在廈門湖裡地區劃出一塊2.5平方公裡的土地,設立經濟特區。廈門,成為中國最早設立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40年來廈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大膽實踐、大膽突破跑出特區發展的「廈門速度」地處海防前線的海島小城華麗轉身
  • 群星薈萃廈門篔簹湖畔 開啟第33屆金雞獎光影盛宴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解說】11月25日晚,廈門城市會客廳——篔簹湖畔金雞閃亮群星薈萃,一場光影盛會拉開了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的序幕。晚會一開始,《鼓浪嶼之波》奏響鷺島迎賓曲,廈門以特有的文雅和清新感染了在座的老中青三代電影人。隨後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女主角王景春和詠梅共同上臺觸動冰屏,金雞獎盃在湖面水幕中緩緩升起,點燃了全場的熱情。【解說】中國文聯黨組成員胡孝漢上臺致辭時表示,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依然嚴峻的形勢下,2020年中國電影一刻也沒有放緩腳步,交出了靚麗的答卷。
  • 問湖哪得清如許 篔簹湖截汙治汙三十年成為廈門新客廳
    篔簹湖片區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廖慧娟黃語晴 郭 睿 圖/本報記者林銘鴻)上世紀70年代初,廈門修築了一條連接東渡與老市區的海堤(即西堤),篔簹港從此成了篔簹湖。多年來,篔簹湖不僅自身歷經四期綜合整治,生態環境不斷優化,成為廈門的城市會客廳,也見證了湖區周邊高樓平地起、公園日漸多,逐步發展成為廈門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
  • 生態系統生產價值1373億 佔廈門經濟價值近4成
    來自廈門市生態環境局新聞發布會的消息顯示,《2019年廈門市生態系統生產價值(白皮書)》和《廈門市生態系統生產價值統計核算技術導則(2020年修訂)》發布。同時,2019年統計核算過程中,廈門還利用新修訂的統計核算方法對2015和2018年核算結果進行更新。   白皮書公布數據:2019年廈門市生態系統生產價值為1373.40億元,同比增長14.23%;人均生態系統生產價值為(按常住人口統計)3.20萬元/人,同比增加0.27萬元/人。
  • 回顧30年廈門篔簹港大開發,你最喜歡哪個時期?
    原本10平方公裡的篔簹港變成了不到1.5平方公裡的篔簹湖。篔簹湖湖中的灘地又陸續建成了白鷺洲公園、南湖公園、西堤公園,成為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下圖是1990年代中期篔簹港全景,請將手機橫放觀賞。廈門體育中心於1983年破土動工,1991年完工,座位30000個,為慶祝廈門特區成立10周年獻禮。
  • 黃啟璋:願為建設更高顏值的廈門盡心力
    [新聞頁-臺海網] 今年是廈門成立經濟特區40周年。「廈門城市發展不僅『神速』,而且美麗又溫暖。人親土也親,我深深地熱愛這第二故鄉,願意為建設更高顏傎的廈門盡份心力。」近日,長期居住廈門的臺胞黃啟璋如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