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四0四隊集中力量開展甲基卡鋰礦會戰,是大練兵,也是對甘孜其它鋰礦點開展工作的備戰。
正當此時,一場「文化大革命」的鬧劇上演了,但四0四隊職工排除幹擾,堅守了甘孜的鋰礦地質工作。
1966年隊首選容須卡,在地表評價的基礎上,對120號礦脈進行了深部鑽探控制,證實該點為中型規模以上的礦床。
爾後對木絨鋰礦又進行了評價,規模仍達中型。
甲基卡、容須卡、木絨三個鋰礦床相距較近,點距15——20公裡,呈三角鼎立之勢,可進行總體勘查與開發規劃。
1973年隊又派出兩支隊伍,分別對交通不便的九龍三岔河鋰礦及巖金偉晶巖型綠柱石礦進行了工作。
九龍交通不便,可石渠則更難;甲基卡山高,卻比不過扎烏龍;甘孜州廣產松茸,但味之鮮美,還要算石渠西區草地上長的「白菌」,你吃過嗎?
1967年5月,去石渠扎烏龍的隊友們懷著激情,乘坐敞篷汽車,經過了3-4天的搖晃顛簸,翻越折多山、雀兒山側到達石渠縣城再到西區,接著又騎3-5天的馬、犛牛或隨同步行才到達與青海省玉樹州交界的扎烏龍礦區,真謂之路途遙遠,路難行啊!礦區海拔高度4500以上,較之甲基卡氧氣更稀薄、更寒冷。
在茫茫的大草原上,沒有生長樹木,幸好所搭建的帳篷配備有鋁合金支架;沒有行軍床,只能大地當床,大家睡通鋪,相擁而臥,取暖共眠。
沒有木柴,只好向藏族牧民購買幹牛糞和發動職工揀牛糞來煮飯,否則就要吃生米了!炊事員陳前江用高壓鍋做飯,腦殼「短路」了,可能是「高原反應」吧,他看見高壓鍋壓閥抖動,氣孔冒氣出來,為了節約煮飯的牛糞,就在壓閥上壓上一塊小石片,立即導致高壓鍋爆炸了,他當場被炸傷。為了搶救傷員,幾乎全員出動,搶時間,闢新路,翻5000米以上的雪山,四人一組輪換擔抬,到了晚上,大家無奈只能忍住饑寒在荒郊上熬到天明。有的同志腳 受傷了,仍然咬緊牙把傷員送到最近醫療點青海省珍秦鄉。萬幸的是,傷員經治療搶救無大礙。這一事,成了四0四隊工作歷史上的軼聞!
高山寒冷、缺氧、飢餓、疲勞、傷痛沒有擊垮四0四隊的職工,他們仍奮勇前進,經過半年的艱苦奮戰,最後證實扎烏龍鋰礦屬特大型礦床,其中有一個礦體規模可達四川鋰礦之冠,很多人見都沒有見過!能在扎烏龍礦區發現巨大的鋰礦一切困難都被拋之身後。
在扎烏龍礦區雖然只進行過短短的半年工作,但已獲資源和潛在資源價值都無比巨大。可惜的是,它可能位於「三江源」自然保護區,今後它的命運該當如何?待有關部門去斟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