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二戰中的戰敗國,德國和日本這兩個國家在發動戰爭的同時,自己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整個國家被戰爭摧殘得不成樣子,百姓流離失所,城市一片廢墟,大量企業倒閉,國家經濟瀕臨崩潰,連溫飽都成問題。
比如德國的柏林,在經歷最後的決戰之後,整座城市被打爛,千瘡百孔。一名美國記者這曾樣描述當時的柏林:
「柏林什麼也沒有剩下。沒有住宅,沒有商店,沒有運輸,沒有政府建築物。納粹留給柏林人民的遺產,僅是一些頹垣殘壁……柏林如今僅僅是一個碎磚破瓦堆積如山的地方。」
事實上,柏林只是當時德國的一個縮影,戰爭耗盡了德國的國力,使得這個國家民生凋敝,生產停滯。尤其是被分區佔領後,德國被一分為二,導致了德國經濟產業和地區性結構的斷裂,國家完全不能正常的運轉,甚至於連吃飯都成問題。以至於當地政府不得不實行管制經濟,對於糧食物資實行配給制度。
此外,德國諸如工業中心魯爾等重要的工業區和資源重地,都遭到佔領國的控制。出於對戰敗國的懲罰,他們極力的限制德國恢復工業化,這使得戰後德國的處境異常的艱難。
當然了,日本其實過得更慘,雖然沒有被分區佔領,但之前可是被美軍狂轟亂炸了好幾個月,其中還包括兩顆原子彈。基本上有點工業底子的城市,都成了一片廢墟。再加上日本這個國家本身就資源匱乏,窮兵黷武之下,物資更是緊缺。以至於饑民遍地,滿目瘡痍。
為了吃飯,曾經衣冠楚楚的公司白領,不得不到垃圾桶裡面翻找美國大兵扔下的麵包。而那些日本女性,為了一個麵包,更是主動的投懷送抱。
總而言之,戰爭結束時的德國和日本,都處在一個瀕臨崩潰的邊緣。
然而,他們卻很快從戰爭的廢墟中走了出來,各自用了不過一二十年的時間,便實現了再度崛起,成為了各自地區經濟發展最為良好的國家。比如聯邦德國,在上世紀60年代初,經濟體量就已經超過法國和英國,成為了歐洲除蘇聯以外最發達的國家。
而日本的發展同樣迅猛,在 1966 年到1968 年三年中,經濟排名實現了三連跳,連續超過英國、法國和聯邦德國,成為了資本主義國家中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
關於德國和日本在戰後快速崛起的原因,其實是多方面的,有人幫扶,也有著自身的努力。
首先,德國和日本都無一例外得到了外部勢力的幫扶,當然這個外部勢力主要就是美國。
比如美國在歐洲推行歐洲復興計劃,也就是咱們常說的馬歇爾計劃,以幫助歐洲各國進行戰後重建工作。其中德國是主要受益者之一,其在1948年到1951年的三年間,共計獲得馬歇爾計劃價值14.48億美元的經濟援助,對於戰後的重建工作起到了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
此外,歐洲整體經濟環境的復甦和朝鮮戰場上大量的後勤需求,為德國的工業帶來了大量的訂單,出口貿易額逐年增長。
至於日本,那完全就是美國一手拉起來的。當初麥克阿瑟治理日本期間,一方面向美國國會要糧食要物資,避免了大量的日本民眾被餓死。一方面大力改造日本,比如改組財閥,振興教育,平權法律,改革土地等待。不僅幫日本度過了困難時期,還將一個有著封建性質的君主國家,變成了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為後續的快速發展打下了基礎。
比如說麥克阿瑟的土改政策,消滅掉了所謂的地主佃農,把土地交到農民手中,使得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發展水平也快速增長。而在教育方面,麥克阿瑟摒棄了武士道、天皇崇拜這些禁錮式的東西,完全以培養自由思想,實現個人價值為目標。
當然,和德國一樣,朝鮮戰場的後勤需求,給日本帶來了第一桶金,其工業因此得以恢復並且快速發展。
所以,德國和日本的崛起,離不開美國的幫助。但是,打鐵還需自身硬,他們自身的因素是不能忽略的,否則就只是扶不起的阿鬥。對於這樣的教訓,咱們絕對是深有體會。阿爾及利亞、朝鮮,哪一個扶起來了?
不得不說,德國和日本的底子還是非常不錯的。雖然國家被打成了一片廢墟,但是人才還在,經驗還在,敬業精神還在,鑄就一個強國的基礎還在。
以德國為例,其教育水平是非常高的,而且其重視程度也是非常高的。據統計,1950年的聯邦德國,每1萬名居民中就有21名大學生,1970年則增加到了68名大學生。這樣的人口素質水平,是德國崛起的關鍵。此外,德國作為一個傳統工業強國,有著強大的工業基礎,諸如大眾、克虜伯、西門子這些公司雖然因為戰爭而陷入衰敗,但是技術還在,工人也還在,只要有訂單和材料,就可以很快恢復生產。
當然,政府的管控和引導也很重要。早在恢復重建之初,聯邦德國政府就針對自身實際,確立了以機械製造、汽車、化工、電氣等為主導產業的一個發展戰略。此後,德國政府一直在政策上大力扶持相關行業,打造出了德國製造這麼一個金字招牌。
日本其實也差不多,利用自己外向型經濟體的特點,大力發展出口經濟,日本製造同樣也是金字招牌。
所以總結來講,德國和日本之所以能在戰後快速崛起,屬於機遇和實力並重。自身努力奮鬥,外加緊抱貴人大腿。有一定偶然性,也有著他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