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首歌,看看幾本書哪本你有興趣」
最近看到一段電視劇集裡的對話。
學生問老師:我們為什麼要讀書?(不僅是上學,也是指閱讀)
之前老師也說過,不管怎麼學習,就算進了好的大學,好的公司,也沒有任何意義。
那我們為什麼非要讀書不可呢?
老師的回答是:讀書不是非做不可的事。
而是想要去做的事。
今後你們會碰到很多很多你們不知道的。
不能理解的事情。
也會碰到很多你們覺得美好的。
開心的,不可思議的事物。
這個時候,作為一個人自然的想要去了解更多,學習更多。
失去好奇心和求知慾的人,不能成為人,連畜生都不如。(老師說得好狠😓)
連自己生存的這個世界都不想了解,還能做什麼呢?
無論如何學習,只要人活著,就有很多不懂的東西。
這個世界上很多大人好像什麼都懂的樣子,那也是騙人的。
進了好大學也好,進了好公司也好。
如果有活到老學到老的想法,那就有無限的可能性。
失去好奇心的那一瞬間。
人就死了。
活著,不是為了考試。
而是為了成為更出色的大人。
其實讀書,也不是光為了成為更出色的大人,而是想不浪費現在的時光,多理解一些其他人的人生,知道:哦,原來其他人都是這樣活著呢。也許自己也能換個活法,也說不定呢。
最近幾個月讀了以下幾本書,寫的很不科學,純粹是個感受。
書名:《臺灣念真情》
作者:吳念真
關於很多臺灣普通人的故事。每個人一種生活,每種生活一種信仰。有專門拾人屍骨的撿骨師,有生活在漁村與化工廠鬥爭的村名,有花了幾十年開荒拓野的園藝師,有在街頭賣香腸第一名的夫妻,有不知道繼承人的80歲還賣茶湯的老爺爺,還有各種神豬比賽,鴿子負重大賽(鴿笭大賽)……
不見得每一篇你都會感興趣,但你會因此而了解很多人生。
這似乎是吳念真做電視節目的文字稿,做這樣的節目也許更有意思。娛樂節目播完就播完了,也許製作的那些人自己一輩子都不會再看。但這樣的人文節目因為每一期裡都有一種人的命運,反而能一直在念叨。
很多主人公說話都很有意思,很美。
比如種白菜的老先生形容自己的菜逼別的地方的更脆,更甜,就說:高冷蔬菜最好吃的時候,連舌頭都會咬掉吃下去。
這本書斷斷續續看了很久,睡前看看蠻好的。
《幸福的另一種含義》
作者:馬克李維
他的上一本書是《追影子的人》。
所以看這本書也很期待。
可惜的是我是一個對地理無感的人,整本書都是駕著車從美國一頭到另一頭,各種村莊和鎮的名字,看著看著就暈了。要說故事,如果拍成電影的話,應該很不錯。人物關係,背景,各自在大難之後的逃離,再到最後謎題的揭曉。好的故事最好的地方在於——哪怕各種描寫你不懂,你都能支持著把他讀完。
好吧,這本書的讀後感太糙了,書的結尾說:世間並無任何偶然,所有相遇早已註定。這句話很雞湯,仔細想想不太懂他的意思,可能就是想騙個轉發吧。哈哈哈。
《那些我們沒談過的事》
作者:還是(馬克裡維)
這本書是讀完之後,才看作者的,才發現怎麼又是同一個人。這本書的情節比《幸福的另一種含義》更讓我投入。簡單來說:一對關係很不好的父女,父親在女兒結婚那天去世,女兒取消婚禮守孝,收到了父親送的最後的禮物——一個和自己一樣的機器人。只不過這個機器人只有七天的壽命,七天之後就徹底失效。故事發生在這七天之內。從抗拒,到接近,到了解,到接納,一位機器父親陪著自己的女兒旅行回顧了所有他們不快樂的時光。結局美好,沒有遺憾。
中間描寫柏林圍牆被推倒的那一刻的世紀見面,震撼又美好,看哭了。
情節設定有點扯,但一旦真的看進去了,覺得還是很值得一看的。
書名:《少帥》
作者:張愛玲
張愛玲的書,無論怎麼變著花樣出,總是要看的。比如這一本。1962年張愛玲在信裡寫:「我唯一的精神支柱,所以明年春左右就要完成《少帥》小說。」直至1991年。期間她形容自己「熱情漸減,把它擱置多年,最後連對男主角的興趣也沒有了。」大觀園式的開篇,猝不及防的花團錦簇,深府、長宴、笑語、少女和少帥,明明是《致青春》偏偏演成了《太平輪》。
文字肯定是特別美的。
她寫少女的情竇初開「又拐了個彎,確信他不會看見之後,她的步子跳躍起來,只為了感受兩根辮子熟悉的拍打落在肩膀上,不知為何,卻像那鳴鑼一樣渺茫了。」
她寫兩情相悅「彼此的臉咫尺天涯,都雙目低垂,是一座小廟的兩尊神像,巍巍然凸出半身在外,正凝望一個在黑暗中窺探肚臍眼上紅寶石洞眼的竊賊。」
她寫患得患失的心「可惜她不能走進他沒有她的那些年:一個個荒涼的庭院,被古老的太陽曬成黃色。她要一路跑進去,大聲喊著—我在這兒,我在這兒呀!」
書裡的少女終成就為二房太太,但是書名為《少帥》,像是女人臉上的斑,頂著這個印痕就是一輩子。感覺張愛玲好恨書中的少女,吝嗇著同情心,就那樣冷冷然將女主送進命運的滑梯。
看了她的書,連評論都很她的語氣。她主持節目肯定是小s。
書名:《無聲告白》
作者:伍綺麗
翻譯的書總會看得慢,擔心閱讀太快就會粗糙,書裡探討了一個問題:異鄉人是不是都那麼孤獨。寫了一個關於一代移民與二代移民家族命運的故事。父母,子女似乎都沒有自己能把握住的命運,而是被洪流裹挾,一路往前沉底跌撞。
比如描寫那個貴族學校的華裔小孩,書裡寫:「他只認識幾個熟人,沒有朋友,在椅子上坐不穩當的習慣始終沒改,就好像隨時會有人過來攆他一樣。」精準的語言,像一把小刀,能細細切割每一寸神經。多年前,朋友十幾歲被孤身丟到英國,他告訴我,你知道什麼是歧視嗎?不是當面辱罵,是整個校車上所有人都孤立你,即便人群滿滿當當,你冷得像在一座孤島。
生存,絕對不是為了活著,而是為了活好。
書名:《活著之上》
作者:閻真
《活著之上》看完之後其實感覺換一個標題可以叫《一個普通知識分子的日常》,主人公來自小鎮,省城讀書,京城讀博,求學結婚買房就業,人生戰戰兢兢。一個內心有丘壑的文藝青年,薄臉皮玻璃心外帶二斤才氣和清高,在滾滾翻濁的時代裡,在玩一場碰碰車遊戲。傳記讓人對人生有信心,看別人一生的悲苦也有抽離現世的快意。
很有感觸的一段話「可眼前的日子,你當它沒有,那還是有的,那一寸一寸的鮮活生動,你想躲也躲不開。生活伸出無數雙手向你要錢,交按揭、交水電、交話費等等,你往哪裡躲?」其實,標題應該是《活著之下》吧。
閻真是我當時湖南師大文學院的老師,聽過他的課,看過他的書,隔著滄浪之水,他不認識我。
書名:《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
作者:摩西奶奶
看這本書是因為聽了一段介紹。說70歲之前摩西奶奶是個家庭主婦,當過女傭,忙著養大五個孩子。70多歲時,照顧生病的女兒時,開始刺繡,因關節炎放棄刺繡後,開始繪畫。80歲,在紐約舉辦個展,轟動美國。怎麼說呢,比起文章裡的那些放了雞精的旁白文字,摩西奶奶的畫還是比較讓人沉浸其中,及她不多的隻言片語。她的畫作裡有群山小橋無花果樹羊群和牧草地,氣質純真沒啥油膩。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事,摩西奶奶的人生鼓勵了一位叫春水上行的醫務工作者,他在年近三十時放棄工作,之後成為了作家渡邊淳一。奶奶說:做你喜歡做的事,上帝會高興幫你打開成功之門,哪怕你已經八十歲。
《萬物的籤名》
作者:吉爾伯特
這本書放最後,是因為這本書給我帶來了更好的閱讀感,當然這個事情因人而異。
它比起一般的書要厚,一開始覺得很難看得完。但是看了幾頁之後就知道不是這麼回事了。這是一個關於一個家族如何經營植物園的歷史,這麼說有點草率,但一般好看的一定是有完整令人感嘆的人物命運的,但這本書讓我覺得愛不釋手的原因是從未見過如此細緻的在描寫植物,而這種描寫又如此的美好。俗氣一點的比喻就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一次那樣描寫食物帶來的新感受。
隨便來一段:阿爾瑪在她的第九個夏天,完全靠她自己,學會從花開花闔判斷時間,她注意到,清晨五點,婆羅門菊展開花瓣。六點鐘,雛菊和金蓮花綻放。七點鐘,蒲公英開花。八點鐘,則輪到還綠。九點鐘,繁縷。十點鐘,秋水仙。到了十一點,過程開始逆轉過來。中午,婆羅門菊闔起來。一點,繁縷闔起來。到了三點,蒲公英收起來。阿爾瑪要是到五點鐘——金蓮花闔起來,月見草開始綻放的時候——還沒有回家洗過手,她就是自找麻煩。
如果有時間,可以先讀這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