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團隊作者 朝文社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字數:字數2532,閱讀時間:約6分鐘
歷史提問
古代大內頂級高手和江湖頂級高手,誰更厲害?為什麼?
答:首先,從理論上說,古代作為皇家護衛甚至是皇家心腹的「大內高手」,戰鬥力要遠遠強於「江湖高手」。
古代皇權專制,特別是放在王朝大一統的年月裡,倘若有「民間高手」不受皇權控制,那就是百分百的大威脅。歷代的封建皇帝,為求龍椅安穩,恨不得把全世界的「高手」都招到麾下。「大內高手」們的日常訓練,乃至待遇吃住條件,都比民間高手更優厚。比如漢武帝的禁衛軍隊「羽林孤兒」,都是精選烈士遺孤子弟,從小接受嚴格騎射訓練。唐代的「六軍宿衛」更是「壯者為角牴、拔河、翹木、鐵槓之戲。」全都身手不凡。
而從宋代起,中國封建王朝「大內高手」們的選拔考核訓練,也更加細化。特別是宋朝,由於「守內虛外」,也就高度重視「大內高手」。作為「大內高手」的「宿衛禁軍」,待遇在宋代禁軍裡公認最高,以司馬光的形容說「厚其糧賜」。單普通「宿衛禁軍」的「食錢」每月就有七百錢,諸如「龍衛」「神衛」等軍官,「祿粟」更高達二十五石。另外每年還有名目繁多的賞賜,經常「工資基本不動」。
但這「高薪」也絕不好掙。以《宋史》的形容,這些待遇最好的「宿衛禁軍」,都要從全國招募,一級級篩選出來。「非材勇絕倫不以應募」。成為「宿衛禁軍」,享受優厚待遇的同時,每天也要「日習武技」,天天進行高強度的訓練。而且成了「大內高手」也不保險,宋朝動不動就要「校閱」,考核騎馬格鬥射箭等科目,只要不合格,分分鐘就被淘汰。比如宋太祖年間的一次「校閱」,當場就刷掉了三百多人。
如此高薪加嚴格管理,也讓宋朝的「大內高手」,一度成為天下聞名的恐怖力量。比如宋太祖身邊的「大內高手」們,各個都是「人敵數夫,騎上下山如飛」。而且還各個忠心耿耿,皇帝指東不敢向西。宋太祖有次閒著沒事餵老虎,不留神老虎被骨頭卡了喉嚨,眼看心愛的老虎疼的嗷嗷叫,宋太祖稍微使個眼色,「大內高手」李承訓就毫無懼色鑽進籠子,輕鬆從老虎嘴裡拔出了骨頭。「鑽老虎嘴」都毫無壓力,打仗豈不更嗷嗷叫?
就連大宋的「鄰居」們,也曾被「大內高手」們嚇著:長期搞事的西夏國主李繼遷,派使者張浦來入貢,宋太宗直接安排了數百「大內高手」,當著張浦的面開一石五的硬弓。之前標榜自家驍勇善戰的張浦,見狀當場就跪了,連呼「蕃部弓弱矢短,但見此長大,固已逃遁。」
而在宋朝之後的幾個朝代裡,招募「大內高手」的制度各有不同,但「大內高手」的「成色」,也是相當的高。比如明武宗寵臣江彬選拔精壯組成的大內高手,素來以高壯善戰著稱。但南司馬喬宇不服,又選出京營裡上百個頭矮小的「南方教師」,雙方敞開了一頓練。一場「大內高手德比」,江彬麾下的壯漢們,全被這些「南方教師」們「或撞其肋或觸其腰胯」,結果是「翻身倒地累僕」。可見那時的「大內高手」,果真藏龍臥虎。
清代的「善撲營」也類似,善撲營的「撲戶」們,還按戰鬥力分為「一二三等撲戶」,根據其戰鬥力來領取錢糧。他們除了負責日常的宮廷護衛外,有時還常執行「特殊任務」。比如康熙年間中俄外交往來,俄國使團的隨行拳手,常在北京城胡作非為。善撲營的「撲戶」也「不服就幹」,每次都堂堂正正開打,打得俄國人「僕地不能起,從此凜然守法」。以硬核的方式「為國爭光」。
至於武俠小說裡常大出風頭的清代「大內高手」,即「大內侍衛」,放在真實的歷史上,也曾是一群彪悍的存在。清王朝的「大內侍衛」,主要來自於貴族子弟和文武官員子弟,武藝要求更是極高。以乾隆皇帝的話說,必須得「訓以講求射法,毋得忽略」。天天摸爬滾打苦練。清太宗皇太極狩獵時,曾突遇老虎襲擊,危急時刻,大內侍衛詹土謝圖與老虎浴血搏鬥,硬是從虎嘴裡救人成功。可見此時的「大內高手」,是有多麼悍勇!
不過,這「大內高手」遠遠強於「江湖高手」的情景,放在許多王朝的發展曲線上,有時也往往停留在理論上。有時當一個王朝腐化時,傳說中很厲害的「大內高手」們,也是帶頭「腐」起來。
比如曾高手薈萃的宋朝「大內高手」們,到了宋仁宗年間時,就常把宋仁宗本人「辣」一下眼睛。宋仁宗天聖元年時,在崇明殿考較十名「大內高手」的武藝,結果竟有「四人弓弩不中」,對比一下同時期,北宋邊境的精銳騎兵訓練時「皆望空發箭,馬前一二十步即已墜地」的雷景象,確實很呼應。
甚至這樣的「大內高手」,到了幾十年後的宋徽宗年間,那都成了真高手。因為此時的北宋「大內高手」們,早已是「訓練不精,多充雜役」。竟都是些爛兵在湊數。如此「注水」的高手們,面對呼嘯南下的金兵鐵騎,當然被悲催秒殺。還要靠北宋「弓箭社」「忠義社」等「民間高手」們揭竿而起,浴血拖住金人南下的腳步。
晚明的情況,那更叫一個慘。號稱雲集「大內高手」的京營,到了崇禎年間時,也變得不靠譜。以崇禎年間兵部左侍郎吳甡的嘆息說,所謂大明最精銳的「京營」,全都是一群北京街頭上的流氓甚至小商小販來湊數,就為「幫助」軍官們多坑點軍餉。到了李自成打進北京時,窮途末路的崇禎帝,還想著召集「大內高手」們突圍出去。太監們叫苦說「京營都已潰散,哪裡還有兵?」上吊?幾乎成了唯一選擇。
到了傳說中「大內高手」縱橫江湖的清代,到了清朝中期後,「大內高手」也越來越注水。清朝嘉慶帝在位時,許多大內侍衛日常值班,竟連刀也不配,常見松松垮垮。嘉慶十八年(1813)九月十五日的「林清之變」,更叫「大內高手」們現了把眼:數百天理教徒突襲紫禁城,高手雲集的大內侍衛分分鐘稀裡譁啦,如果不是嘉慶帝的寶貝兒子旻寧(未來的道光帝)挺身而出,號稱戒備森嚴的皇城,必然被掀個底朝天。
此情此景,事後的嘉慶帝也悲憤無比,更悲憤的是,許多「大內高手」不但不能打,還被天理教拉下了水,心甘情願做了人家的內應。如此情景,也讓嘉慶帝在《罪己詔》裡一頓怒罵:「筆隨淚灑,通諭知之」。看過這「淚奔」的一幕,不久後鴉片戰爭的更恥辱一幕,已是不難理解。
大內高手的戰鬥力,關乎王朝國運?不開玩笑說,這確是值得深思的歷史教訓。
參考資料:楊向東《中國古代體育文化史》、關文發《嘉慶帝》、王軍營《北宋皇宮宿衛諸問題研究》、曹連明《清代大內侍衛略談》、樊樹志《重寫晚明史》
原標題:《古代大內頂級高手和江湖頂級高手,誰更厲害?》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