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個段子。話說蔣經國先生臨去世的時候,躺在病床上已經奄奄一息了,旁邊的副官們就問:「哎呀,老先生啊,你的這個接班人還沒有定,你趕緊定啊,你不能再拖了呀。」老先生說,「還得拖一會兒,再等會兒,你等會兒,你等會兒……」然後就咽氣了。其實他早就選好了接班人,李登輝。諧音梗「你等會兒」。
上面這段子也許一點都不好笑,但它就是一個典型的拖延症案例。
昨天看了一本書關於拖延症的書,書中介紹大概70%-80%的人都有拖延症,這完全是胡說八道。生活經驗告訴我,應該100%的人都有拖延症。你就自己想吧,你家裡買的書到現在封皮都沒拆,還乾乾淨淨的放在書櫥裡?如果有,這就是拖延症的症狀。
當然了,你只要敢說你有病,就一定有人敢說我能治。很多江湖郎中同性戀都能治!
所有關於拖延症的書基本上結構都是這樣的:首先嚇唬你,告訴你拖延症有多大的危害;然後告訴你拖延症分幾種,然後告訴你拖延症的原因是什麼,一通雲山霧罩。最後一旦落實到怎麼治療拖延症,方法總是扯淡,模稜兩可,就是一堆不靠譜。告訴你,拖延症就是注意地不集中嘛,你注意力集中啊,你把QQ關掉,把音樂關掉,把電腦關掉,別去玩遊戲了,你不就治好了嗎?拖延症不就是不會管理時間嗎?你得會管理時間,你把自己的時間表掐好,對吧?你把大任務解析成小任務,你就按照自己的時間表一點一點的弄。
最奇葩的有一本書叫《番茄工作法》,說一個「番茄時間」是25分鐘,你給自己設一個鬧鐘,在這一段時間裡絕對不要讓任何人打擾你,就25分鐘,專心致志地幹一件事,一個番茄做完了,然後再做另一個「番茄時間」的事。
如果我能做得到這些,我還叫拖延症嗎?什麼是拖延症?就是你明知道這件事該幹,但是你就是拖著不幹。而拖著不幹的同時,心中還有強烈的焦慮感和負罪感。你看,拖拉、焦慮、負罪,這三條湊齊,這就叫拖延症。
拖延症不是懶,對,確實不是懶,如果是懶,僅僅是拖,沒有負罪感,沒有內疚感,那就叫沒心沒肺,那就是懶漢一條,那我們不跟你談什麼拖延症。拖延症是明知要幹,但是就是沒有辦法讓自己開始幹。
關於拖延症,為什麼我要刻意的強調創作者或者是搞創造性工作的人。
你去觀察,所有拖延症,最嚴重的人群是什麼人?就是幹創造性的自媒體人,很多創作者剛開始激情澎湃,堅持一段時間後,開始懈怠,一天寫三篇文章,變成三天寫一篇,更有甚者,直接斷更半個月。久而久之,你被拖延症喜歡上了,隨著時間的推進,你就習慣了這種喜歡。很多自媒體人都是「始於才華和激情」,但最後90%都「死於拖延症」。
和創作性工作相對應的就是機械式工作了
工廠流水線工人,超市收銀員等等,他們的工作就不存在拖延空間。流水線上面的人做完了,到你這兒必須完成,否則一整條生產線都得等你一人。一個收銀員,不可能讓顧客等你玩會兒再買單,即便你老爸是李剛。大部分機械式勞動者,用今天的話來說,他們都是被迫「營業」。
寫到這裡你應該豁然開朗了,創造性的工作者,如果想要改變拖延的「症狀」,就一定要用機械化的勞動把它分解掉。這是我的一個心得。也是這篇文章的方法論,但不是「處方藥」。
最後想強調一點,所以拖延症真的不是病,它就是人類的底層心理結構。自古以來都有拖延症。
謝謝閱讀,期待您的觀點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