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嘗一碗麵,記住一座城」。
今天上午,中國·方城燴麵嘉年華暨首屆方城燴麵節新聞發布會上,主辦方拋出了這一主題。
以「面」為媒,通過文藝表演、麵食大賽,吸引遊客了解方城美食文化,尋找美食文化記憶,開啟問面之行、尋面之旅、品面之路,感受方城的歷史變遷、城市發展、人文情懷。
民以食為天,食以面為先。這樣的節會確實接地氣兒。
不過,真要讓外地人記住方城,抓口的是燴麵,抓心的是鐵面「大法官」——張釋之。
(一)
張釋之,方城縣人,西漢文帝時廷尉,《史記》、《漢書》中有「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的贊語。
2000多年前,決天下之案者,廷尉也。張釋之這職位有多高?類似於今天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吧。
當然,張釋之被後世敬仰的不只是官大位顯,而是其鐵面無私,秉公執法,堪稱「執法如山,為民做主」的大清官,連唐代的狄仁傑也推崇備至。
為此,張釋之與明代的況鍾、宋代的包拯,成為中國歷史上剛正不阿的名臣典範。
《漢書·張釋之傳》中有這樣一段:「頃之,上行出中渭橋,有一人從橋下走,乘輿馬驚。於是使騎捕之,屬廷尉。釋之治問。曰:「縣人來,聞蹕,匿橋下。久,以為行過,既出,見車騎,即走耳。」釋之奏當:「此人犯蹕,當罰金。」上怒曰:「此人親驚吾馬,馬賴和柔,令它馬,固不敗傷我乎?而廷尉乃當之罰金!」釋之曰:「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且方其時,上使使誅之則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傾,天下用法皆為之輕重,民安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當是也。」
翻譯成今天的話,大意是:
漢文帝有次出行,恰好有人從橋下跑出來,駕車的馬受到驚嚇,這個人當場被抓住送到廷尉那裡。張釋之問他,這個人回答:「我是鄉下人,到這裡來,聽說有交通管制,不能走了,就躲到橋下不敢動。躲了很久,心想交通管制應該過去了,才出來。沒想到一出來,恰好遇到車隊,就驚慌失措。」
聽完,張釋之以「犯蹕,罰金」處理。文帝認為判得過輕,很生氣。張釋之不退讓,說「法」是天子跟所有人一起共同遵守的,如果因涉及天子就給這個人重罰,就違背了法的精神。違背了法,最嚴重的結果就是「法不信於民也」。這個人因驚擾天子被當場殺掉,殺了也就殺了,可把人送到廷尉這裡治罪,廷尉的首要任務就是要維護法律尊嚴。如果法律的原則可以因為權勢說變就變,那人民又該如何守法呢?文帝思索良久,說張釋之處理得對。
(二)
張釋之的「鐵面」,可不是面對的一般人。
他總是在明明知道,皇帝想要什麼的時候,硬是毫不客氣地跟皇帝說:你這樣不行!
《史記·張釋之列傳》有這樣一段:
有人盜高祖廟坐前玉環,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釋之案律盜宗廟服御物者為奏,奏當棄市。上大怒曰:「人之無道,乃盜先帝廟器,吾屬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恭承宗廟意也。」釋之免冠頓首謝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順為差。今盜宗廟器而族之,有如萬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與太后言之,乃許廷尉當。
什麼事情呢?有人盜竊漢高祖廟裡供奉的玉環。這下皇帝氣炸了,這小子等於挖我祖墳!於是交給大法官來審判。張釋之怎麼審判呢?按照法律,「盜宗廟服御物者為奏,奏當棄市」。
皇帝覺得把人斬首後暴屍街頭示眾,太便宜這王八蛋了,不解心頭之恨,要滅他九族。還罵大法官,我交給你判,就是要讓你誅他九族的!
張釋之一不慌二不忙,說法律就是這樣規定的,我只能這樣判。偷你家東西就誅九族,如果他真挖你祖墳,又該怎麼判?無以復加了嘛!
文帝心中不快,便將此事告知太后。太后卻甚為讚許。
在那個年代,頂著皇帝的雷霆之怒,去堅持法律的尊嚴,這該是多麼了不起的大法官!
(三)
張釋之的「鐵面」,不僅不給違反法規者留情面,有時甚至也不給自己留後路。
漢文帝有兩位嫡出的兒子,分別是皇太子劉啟和梁王劉武。一次,兄弟倆入朝,經過司馬門沒有下車,直接借用天子的御道——這可犯了不敬之罪。
一般的官員不會過問此事,畢竟劉啟是儲君,萬一得罪了,將來還要怎麼在朝中生存。
可是張釋之「鐵面」到底,不光把兩位皇子的身體扣下來,還給他們頭頂扣上「不敬之罪」,跑到漢文帝那兒彈劾他們。這一下,鬧得人盡皆知,連身居後宮的太后都知道了。
太后愛孫心切,召來文帝,質問此事。文帝並沒多言,說是自己教子無方。最後,太后出面,劉武、劉啟才順利入宮。
「司馬門事件」,張釋之的「鐵面」,讓漢文帝一家丟盡了顏面。
好在漢文帝是明君,對張釋之不畏懼權貴的膽魄非常賞識,再次提拔了張釋之。
此後,張釋之更加盡職盡責,遇事不徇私,上至皇親國戚,下至黎民百姓,均一視同仁。
(四)
張釋之的「鐵面」,在仁慈英明的文帝時代好使,換個皇帝就不好使了。
所有的帳,最終總是要清算的。
景帝即位,張釋之不淡定了——商鞅治太子而不得免,前車之鑑尤在。
他左右為難,假稱生病,想要辭職離去,又擔心招來誅殺;要當面向景帝謝罪,又不知怎麼辦好。
危難之際,往昔「鐵面」積下的德行,召喚來一位救急的高人。
《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中這樣寫道:「王生者,善為黃老言,處士也。嘗召居廷中,三公九卿盡會立,王生老人,曰『吾穇解』,顧謂張廷尉:『為我結穇!』釋之跪而結之。既已,人或謂王生曰:『獨柰何廷辱張廷尉,使跪結穇?』王生曰:『吾老且賤,自度終無益於張廷尉。張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結穇,欲以重之。』諸公聞之,賢王生而重張廷尉。」
這位高人,是名叫王生的老處士,他出了一個妙招——
有一天,在好多高官面前,他突然說襪帶鬆了,讓張釋之幫自己綁襪子。當時張釋之已經是廷尉了,是朝廷中管法律的最高權威。不過張釋之沒有任何不悅,跪下來幫王生綁襪子。這件事情發生後,當然就會有人覺得很奇怪,問王生說,「奈何廷辱張廷尉,使跪結穇?」王生說這就是黃老之術:「吾老且賤,自度終無益於張廷尉。張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結穇,欲以重之。」
在這裡,司馬遷告訴我們,賴由王生的這種黃老之術,張釋之先把身段放低,然後去爭取新皇帝的原諒。
漢景帝也看明白了,給張釋之個機會,沒有治他的罪,到底是尋了他一個不是,遠遠打發他為淮南王相才作罷。
張釋之的好朋友周亞夫可遠沒有他那樣幸運,被漢景帝找了個理由,以他兒子買違禁品為由要治罪,周亞夫受不了氣,絕食五日,吐血而亡。
(五)
張釋之的「鐵面」,詮釋了「法乃天下公共,天下之平」思想。
他嚴格地貫徹了「公平公正」的法律準則,不僅嚴守法紀,秉公斷案,依罪量刑,在維護法律的公正方面,更是剛正不阿,置生死於不顧。
他在吸取法家「法不阿貴」「刑無等級」觀點的同時,還繼承了儒家「明德慎罰」的法學思想和「罪疑者予民」的執法原則,堅持依法量刑,規範有序,避免輕罪重判或重罪輕判。
張釋之的貢獻不僅屬於法治領域,也屬於整個政治文明體系。後人不僅要學習他的思想,更要篤行他的人格。
為紀念這位大法官,方城縣政府在方城西關修建張釋之祠,別稱張公祠。
張釋之祠,先後被評為「河南省大中小學德育基地」、「南陽市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11年10月,又被南陽市紀檢委、南陽市監察局命名為「南陽市廉政教育基地」。
2016年4月23日至24日,國內頂尖法學專家聚首方城研討張釋之法治思想。司法部研究室原主任王公義、中國政法大學黨委副書記高浣月、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趙曉耕、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張生、西南政法大學教授趙天寶、《環球法律評論》副主編支振鋒、鄭州大學法學院博導宋四輩、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長楊煥成等國內頂尖法學專家,深度研討張釋之法治思想與地方政府依法治理,從戰略高度闡述張釋之法治思想和法治精神的歷史價值,論證張釋之精神的民族性、國家性、世界性,彰顯張釋之精神對今天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
一年一度祭拜張仲景、張衡、諸葛亮,舉辦玉雕節等,讓南陽聲名遠播。
同樣,紀念張釋之這樣的「法聖」,也應年復一年,形成品牌。如此,世人才會真正記住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