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歷史上,因為導語主權而產生糾紛的國家不在少數,而這種紛爭有的是為了國家本土安全,而有的是為了獲得更多資源,而有的則是歷史所遺留的「疑難雜症」。長久以來,很多海島的相關主權都在被「世界群雄」所角力,也就是島是誰的看國家實力,世界上哪個國家的拳頭又大又鐵便到處躲島,直到21世界島嶼爭端仍是國際政治「你來我往」的政治交鋒熱點問題之一。
沈祖棻在《減字木蘭花·聞巴黎光復》如下寫道:「都夢歇,枝上年年啼宇血。還我山河故國重聞馬賽歌。」我國也有著同樣的「心病」,屬於我方土地卻被侵佔後又拱手讓人的歷史,多久都不會忘。是否能夠解決歷史遺留的問題,這考驗也絕非是一朝一夕。
日俄島嶼爭端
在國際上,其中比較出名的島嶼之爭便是日本與俄羅斯之間的「北方四島」之爭。日俄兩國之間長此以往在對該島嶼的主權時而發生爭執,雙方在這個問題上一直僵持和對立,而這個島嶼也是雙方在戰爭之後一直無法修好的障礙之一,那麼究竟當時該島嶼是如何成為日本領土,又是在怎樣的情況下被俄羅斯所搶走,一起來看看歷史。
北方四島是夾在日本北海道以及俄羅斯千島泉之間,也就是這兩個國家的島嶼處於同一條島鏈上。在1868年明治時期開始,北方四島才正式被日本納入囊中,在二戰之中作為戰敗國才被當成「戰利品」,納入蘇聯的主權當中,後來俄羅斯獨立之後歸屬於俄羅斯,而這也是如今日俄兩國爭奪(口水仗)的島嶼。目前是由俄方所控制,是俄方遠東軍事防衛的重要基地,而這個軍事據點剛好用來牽制日本,在戰略上是重要砝碼,等於是直接布置在日本家門口的重型軍事基地,這也是日本多年以來企圖奪回的原因所在,試問有誰願意一直被軍事牽制,也沒人願意在別的國家在自家門口埋著一顆雷,炸不炸還看對方的心情。
北方四島主權的歷史追溯
值得注意的是,在歷史上北方四島並不受日俄這兩國任何一方所管理,而是蝦夷國(北海道附屬島嶼)所有,該國是由當地的土著名族阿伊努人所組成,而在日本德川幕府野心勃勃到處擴張領土的時候,將該國佔領和殖民,才成為日本領土。而說到底,就是侵略者在多年之後搖身一變,在國際上成為該片土地的「合法主張者」。
比較巧妙的是,當時日本在北上擴張的時候,與俄方實力向遠東逼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當時俄國將殖民的對象看向了東方,因此向東擴至太平洋沿岸,而那個時期日本正在實施「閉關自守」政策,對於國際上擴張勢力渾然不知,直到俄國的大船頻繁地出現在蝦夷地之時,才讓日本感到了危機感。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日本雖然已經佔領了蝦夷地,但卻一直未能將其國民政府,再加上鎖國政策的關係,這讓當時的日政府一直將該島視作其國土的一部分。
但當時並非納入強制管理當中,而是通過「藩鎮」的經營管理模式,雖然需要朝貢但也比較鬆散。而在俄羅船隊靠近之後日政府開始警惕,縱使俄方表明不是侵略而是想要經貿往來,但依然是被日方所驅逐。而俄方並沒有罷休,而是採用暗中滲透的方法,拉攏當地土著居民,不僅與其展開貿易,還教會了使用火器文明、農耕種植,在不斷將蝦夷一族同化之後,便開始吸引蝦夷民族加入俄方國籍。
作為戰利品割讓
根據《日俄和親通好條約》所記載,19世紀50年代日本與俄方籤署相關條約,並且雙方約好以擇捉海峽作為領土劃分的分界線,而北方四島也就此正式納入到日本版圖之中。可實際上雙方的島嶼之爭並沒有因為那一紙協議而停止,甚至為了爭奪其中庫頁島而再次「大動幹戈」。
此處需要劃重點,雖然庫頁島被日本稱之為北蝦夷地,可實際上該島領土是屬於中國清政府所持有和關係,並且可追溯到中國隋唐時期,該島便是在中國的管轄之下。而當時的清政府對於這片領土卻心有餘而力不足,表現出非常淡漠的態度,甚至完全不在意在該島上越來越多的日本商人,最後甚至被佔為己有。此處令無數中國人為止感慨,想我泱泱大國在大清淪落至此。
對於俄方來說,由於庫頁島具有重要的地緣戰略價值,能夠成為俄方在太平洋方向的天然屏障,因此才不將其納入囊中誓不罷休,因此暗暗地在其中滲透實力。後來發現該島的所屬權是中國清政府,所以在《中俄北京條約》當中,強迫清政府將該島割讓給俄國。當時日本沒有與俄方糾纏,是由於當時正向天皇政權轉變,而俄國卻趁此機會削弱日本對於該島的控制,最後完全落入俄國手中。
結語:
陶鑄《悼左權將軍》所寫:「間道將軍血戰死,傾眶熱淚溼衣裳。成仁有志花應碧,殺敵流紅土亦香。」這是華夏兒女馳騁沙場的寫照,可到了清政府卻已經被外敵所嚇怕,以至於籤下了諸多喪權辱國的條約,留下了諸多歷史問題。在中國日漸強大之後,也將歷史遺留的問題和失地一一收回/
可目前這個島仍是在日俄雙方的角力當中,中方還未有機會能夠成功讓其回歸。而現實情況也擺在眼前,不管是俄方還是日本,在軍事實力上國際上赫赫有名,是否軍事對立則需要思量,另一方面則是日俄在該島上向來「你死我活」的架勢,介於種種客觀因素,想要將這塊屬於中方的土地合情合理地要回來,勢必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歲月。
參考文獻:
《減字木蘭花·聞巴黎光復》《悼左權將軍》《中俄北京條約》《日俄和親通好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