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5月6日,九龍新蒲崗香港人造花廠發生工潮,後來演變成「六七暴動」,震驚中外。
正視歷史:香港「六七暴動」五十周年
作者:陳浩泉
1967年5月6日,九龍新蒲崗香港人造花廠發生工潮,後來演變成「六七暴動」,震驚中外。過去,香港人甚少再提此事,也許事件太敏感,也許傷痛太深,不願回望。甚至,這一段歷史竟在香港的歷史檔案中消失了!然而,歷史不應忘記,也不能忘記。時至今天,「六七暴動」已屆五十周年,半個世紀已如流水,靜悄悄地逝去,當年親歷六七風暴的少年人,如今也年逾花甲了。是面對現實,正視歷史的時候了。正確地說,是早應打破沉默,正視這一段香港的重要歷史,不讓它被湮滅!
1966年,中國爆發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狂飆直卷中華大地,舉世矚目。大陸大傷風,傳染到港澳,來一場小感冒似乎是無可倖免的宿命。塑膠花廠的工潮只是導火線,潛藏的野火早晚要來一場瘋狂的焚燒。於是,上街聲援工人的從左派工人擴大到學生、文員、小販,示威抗議的場地從新蒲崗工廠區蔓延到鬧市和港督府。整個左派陣營的人在上頭的鼓動下,頭腦昏熱,他們胸戴毛澤東像章,手揮《毛主席語錄》的「紅寶書」,聲討「白皮豬黃皮狗」,誓要「鬥垮鬥臭港英政府」。
面對造反的香港左派分子,港英政府沒有妥協,堅決使用鐵腕政策鎮壓。於是,防暴隊出動,警棍催淚彈侍候,對付「左仔」,絕不手軟。「反英抗暴」人士血流披面,一個個被押上「豬籠車」,再判刑投獄,當中不無濫捕酷刑,甚至有冤獄。 「左仔」的抗爭升級,從集會、遊行示威、散發傳單發展到街頭武力對抗,後期更在街上放置土製炸彈,出現了真假「菠蘿」遍地開花的局面。有警察和無辜市民被炸死,包括居住於北角清華街的一對小姐弟。在節目中譴責「左仔」的商業電臺播音員林彬,於駕車上班途中遭左派暴徒截停,再淋汽油,把他和堂弟活活燒死!暴動期間,沙頭角邊界的中英街曾發生大陸民兵和港英軍警的槍戰,造成死傷。為期半年多的一場暴亂,釀成52人死亡、802人受傷的慘劇,1936人被撿控。其間出現的真假炸彈共8074個,1167個是真炸彈。
當時處於「文革」癲狂狀態的中國大陸,政府與民眾都聲援香港愛國同胞的「反英抗暴」鬥爭,不但輿論上聲討,民眾更火燒北京英國領事館。據近年的資料透露,中國大陸當年確曾打算提早收回香港,黃永勝已計劃揮軍過深圳河,從海陸空三路攻入香港,據說此計劃最後為周恩來所阻。假如中國當年真的衝動地拿回香港,香港的歷史就會改寫,中國的歷史也會改寫,幾百萬香港人的命運立即會發生一百八十度的改變。假如有此巨變,沒有香港、澳門,就沒有今天的深圳、珠海,相信也就沒有中國後來的改革開放和今天的經濟成果。可幸的是最終沒有出現這種「一子錯,滿盤皆落索」的結局。
後來,中共最高層尚算理智,遏止了香港左派的這場鬥爭。於是揠旗息鼓,持續了八個月的「反英抗暴」運動終於無疾而終。港英到底不是澳葡,澳門的「一二 · 三事件」,左派鬥贏了澳葡政府,但香港左派就嘗不到這種甜頭了。
五十年過去了,在人人忌諱,少提「六七」的這段漫長歲月,也只有零星的文字與影像觸及此敏感題材,此外就只有周奕的《香港左派鬥爭史》一書和故事影片《老港正傳》。然後者也並非正面描述「六七」,只稱得上是側寫。直至近年,回顧「六七暴動」的文章和書籍才陸續湧現,也引起了各方較大的關注。
就個人所知,有關「六七」的專書已有以下多種:
《香港六七暴動內情》(張家偉著,2000年出版。)
《六七暴動一一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張家偉著,2012年香港大學出版社出版。)
《傷城記一一六七年那些事》(張家偉著,2012年出版。)
《1967:國際視野的反思》(沉旭暉編)
《中英街一號》(電影劇本,趙崇基、謝傲霜著,2015年火石文化有限公司出版。)
《五月無家》(繪本,黎文卓、林超榮等著,火石文化公司出版。)
《火樹飛花》(屈穎妍著,2012年火石文化公司出版。)
《赤柱囚徒》(翟暖暉著,2015年天地圖書公司出版。)
《印象六七》(林超榮著)
《香港,1967》(吳汝信著)
此外,羅孚、金堯如、許家屯的回憶錄或傳記也有談及「六七」事件的篇章。
將在今年出版的會有以下三本新書:
《吳荻舟日記》
《劉文成自傳》
《67事件評論集》(劉銳紹著)
影視作品與舞臺演出方面,過去有一部紀錄片《六七回望》。電視臺也曾製作有關「六七暴動」的專輯,如香港電臺的《鏗鏘集》。現在,最引人矚目的是故事片《五月》和羅恩惠製作的紀錄片《消失的檔案》。
《五月》的劇本是在林超榮和黎文卓繪本《五月無家》的基礎上改編的,而此故事之前已改編為音樂劇上演,反應不錯,於是再接再厲,向大銀幕進軍。影片由三俠影業公司製作,出品人是石中英,他也是火石文化公司的掌舵人。此片導演是黎文卓,主要演員有廖偉雄、朱紫嬈、梁珊、張孝武、魯芬等。影片中的男主角是一名工會音樂導師,女主角則是舞廳的歌女,他們的愛情故事發生在「六七暴動」的非常時期,故事直面這一歷史事件,是第一部正面描述「六七」的故事片。
羅恩惠曾移居溫哥華,九十年代初任職新時代電視,曾製作描述新移民生活的時事節目《坐看雲起時》,後來她出任電視臺新聞部副總監。回流香港後,羅恩惠仍從事傳媒工作,紀錄片《消失的檔案》是她花了四年時間的心血結晶。羅恩惠說,她到香港政府檔案館查看「六七」的資料,吃驚地發現有關的檔案全部消失了,只剩下21秒的影像!這時候她感到了自己肩上的一份使命,決心要製作這部記錄片,把歷史的真相保存下來。她開始在英國、香港以至中國大陸各地,以種種渠道搜尋資料,也訪問了「六七」事件各方面的親身經歷者,包括高層、基層人士和當年入獄的少年政治犯。其中令人震驚的內容有,當年在北京監察香港局勢的周恩來親信吳荻舟,曾阻止了大陸運港的七百打甘蔗刀和槍械。
羅恩惠稱,她是以「墓碑式」的信念堅持去製作這部紀錄片的。至目前為止,這影片已在香港的大學和社區放映了數十場,但未知是否有公映的機會。
在城市大學影視系任教的導演趙崇基也計劃拍攝《中英街一號》,據說已籌集到一半資金,答允演出的有古天樂。張家偉的《傷城記》側聞也有意把其中五個「YP」(young prisoner)的故事拍成一部紀實影片。同為香港傳統左派後人的著名專欄作家陶傑與導演嚴浩,聽說也都有意參與「六七」題材的影視製作。將來的成果如何,不妨拭目以待。
「六七暴動」是香港左派之痛,也是香港之痛,儘管傷痛深入骨骼、血液,傷口化膿潰爛,但瘡疤總得揭開,必須刮骨療傷、換血療傷!際此「六七」五十周年,種種有關的書籍和影視作品陸續出現,儘管解讀的角度不盡相同,但這正好可以還原出一個立體真實的「六七事件」,為歷史留下真實的一頁。
版權聲明:若該文章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
電郵:canadanewstoday01@gmail.com
小編微信ID:CanadaTodayMedia
微信號:今日加拿大
英文ID:CanadaNewsToday
(長按上面二維碼可加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