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健康網
11月22日,2020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提升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會上,各位專家、學者一致認為,中醫藥對基層疾病預防和慢病調理有促進作用,並就如何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建言獻策。
「脾胃虛則生百病。」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謝勝稱,脾胃之於健康,以及脾胃專科的醫生對脾胃疾病的診治能力非常重要。體質是疾病發生發展以及維護健康的關鍵因素,故推行並深入開展中醫治未病意義重大,希望得到基層和廣大醫生的關注。
中西結合 釋放基層維護健康生產力
「基層診治當中存在投入不足、醫生隊伍基本能力不全、基本認識不深。特別是在危急重症處理救治能力、診療及服務能力、專科人員儲備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尚有待加強和提高。」謝勝根據基層工作經驗表示。
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毓輝認為,要改善健康,不能僅依靠疾病治療,而是要統籌影響健康的多方面因素,將維護健康的生產力更全面、深刻地釋放出來。
基層醫療機構需要提升哪些能力?張毓輝介紹,首先是醫防結合能力,基層醫療機構作為面向群眾的第一線,一方面要做好健康知識宣傳普及,做好慢性病管理,另一方面要做好傳染病防控。同時,要增強中西醫結合能力和醫養結合能力。
張毓輝進一步解釋,中西醫在基層結合應是以健康為導向的結合,宜中則中,宜西則西,在保持中醫特色的同時促進中西醫結合服務居民健康,這是基層服務能力的重要體現。此外,隨著老齡化進程加劇,基層應圍繞老年健康需求,提升康復、保健、醫養等服務能力,這應該是基層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國家衛健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苗豔青表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職能定位不同於大醫院面對城鄉居民,醫防融合才能提供高效、無縫銜接的一體化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層要做健康管理,其中包括恢復健康、預防疾病發生、增強健康、增強整個身體機能等,這需要中醫藥的介入。
醫防融合 根據醫療需求開展服務
「防治結合是兄弟,醫防融合是夫妻。」苗豔青講到,醫防融合是以當地老百姓的醫療服務需求為導向的,是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是全科和專科的融合。例如,既是全科醫生,同時在某個專科方面有特色。醫防融合不僅僅是服務模式的融合,更多是制度安排,而且是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的制度安排。
醫防融合對於醫療衛生機構而言要改變什麼,苗豔青認為,需要改變激勵方式和資源配置,要建立激勵機制,要看背後的利益有沒有進行共贏或者補充。其次,在設施體制方面要實現信息整合,信息不整合,基層醫療機構無法提供更多服務。診療信息、傳染病上報和基本的信息要整合在一起,讓基層醫生看到上級醫院的部分診療信息,給患者或其他管理的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務。
「很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沒有開發適宜固定居民的醫療服務,我認為中醫藥能發揮作用」。苗豔青表示,老百姓對治未病、管理健康狀態、身體調理等存在需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應該提供這樣的服務。
謝勝也強調,堅持發揮中醫藥三大優勢,積極推進中醫治未病的主導作用,基於體質狀態評估,預測、預防疾病,進行系統科學有效的全程的監管和幹預,在基層落地實施個體化的中醫4P健康管理,立足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關愛和維護,能夠更好地助力「健康中國」戰略實施,早日實現「人人享有健康」的健康中國夢。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