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紅色文化資源 點亮鄉村振興之路

2021-01-19 中國經濟網

「1927年9月,著名的『三河壩戰役』在大埔打響。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在大埔茶陽孕育而生,點燃了人民公安的火種。」1月8日上午,中國紅色政權首個公安局——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歷史陳列館在大埔縣茶陽鎮揭幕開館,在現場講解員的指引講解下,領導嘉賓們看著陳列的文物、老照片,仿佛走進那一段烽火徵程。

1927年南昌起義爆發後,起義部隊南下入粵首站到達大埔縣,發動了茶陽暴動並成立大埔縣人民革命政府,後改稱為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同時設立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該局成立後,從農軍抽調大批人員參與公安工作,在保衛紅色政權,搜集情報、掌握敵情,組織力量支援南昌起義軍南下潮汕和三河壩戰役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光輝的歷史值得銘記,革命的火種需要傳承。位於大埔縣茶陽鎮萬川路73號的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舊址是重要的紅色革命遺址,在省、市、縣公安部門和梅州市委市政府、大埔縣委縣政府的重視下,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舊址得到全力保護和修復。在此基礎上開闢陳列館,通過圖文、實物、場景模擬等形式,展示和宣傳中國紅色政權首個公安局的誕生、革命實踐、歷史地位和歷史貢獻,弘揚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敢創為先、忠誠為魂、人民為上」的革命精神。

筆者在開館儀式上看到,目前展館分「槍響黎明、義軍南下」「擎炬八七、政治建警」等六大部分,全面介紹了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的歷史地位和現實意義,館內還展出了南昌起義軍用的煤油燈、茶陽暴動時農軍器械等文物上百件。

據悉,該歷史陳列館被確認為「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廣東公安思政教育基地」「梅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梅州市公安民警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如今矗立在茶陽鎮上的3層磚木結構瓦房,為群眾提供了可供參觀、瞻仰、回顧、激勵、奮進的平臺。

不僅是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黨史、警史教育的基地,如今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舊址還吸引了影視作品前來取景。去年,一部大型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絕密使命》來到大埔取景拍攝,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舊址就是取景點之一。正是大埔深厚的紅色家底,近年來頻繁吸引了影視作品前來,為大埔縣紅色資源宣傳推介翻開新的篇章。

「這個戲播出之後,我相信大埔會有比較大的曝光,我們再配套做一些宣傳,這裡就會成為一個熱門景點。」《絕密使命》製片人張敏說。在取景拍攝過程中,《絕密使命》劇組對大埔的歷史文物印象深刻,他們認為大埔可以利用這些寶貴的資源在影視和旅遊上把文章做大。

據了解,大埔縣是廣東省首個被認定的原中央蘇區縣,境內有101處革命舊址,紅色資源豐富。接下來,大埔將積極保護利用大埔縣工農革命政府公安局舊址等革命遺址,傳承紅色基因,開發紅色旅遊產業,為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激發出強大的發展活力。

來源:南方日報

相關焦點

  • 「草帽教授」陳興義:一把「紅色鑰匙」激活鄉村振興的精神密碼
    從沁陽市九渡村的第一次試水,到博愛縣南朱營村的大刀闊斧,再到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北西尚村的開花結果,陳興義探索出一條「設計扶貧」的新路,用一把「紅色鑰匙」激活了鄉村振興的精神密碼。為賡續紅色傳統、凝聚脫貧力量,陳興義2015年發起組織了美麗鄉村行動計劃服務團隊,多方考察當地紅色文化,探索出「設計扶貧」的新路,總結出「打造紅色走廊、開發紅色產品、形成紅色產業」等12條路徑,在激活紅色基因當代價值的同時,帶領老區實現鄉村振興。「通過精準設計,村裡的紅色文化真正『火』了起來。」
  • 旅遊如何激活鄉村文化振興?
    鄉村文化振興我們國內已經做了許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現代鄉村文化振興在實際操作中仍然存在兩個誤區。認為只要多搞文化活動就是文化振興了許多地方村鎮在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工作中,建設鄉村大禮堂,搞文化下鄉活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外來的文化活動內容往往不接地氣,「水土不服」,村民的共鳴感弱、接受度低。
  • 鄉村振興·東營策|廣饒縣大王鎮劉集後村:紅色資源與生態產業有機...
    大眾網·海報新聞開設「紮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專欄,記者走進農村和農業產業園區,為您展示鄉村振興「東營策」。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孫淑娟 東營報導  位於廣饒縣大王鎮的劉集後村具有遠近聞名的紅色歷史,這裡建立了全省最早的農村黨支部之一——中共劉集支部,使用和保存了全國最早的《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被人們稱為「紅色劉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劉集後村將紅色資源與生態產業有機結合,走出一條革命老村的「紅綠雙贏」之路,依託紅色資源,劉集後村建立起集採摘
  • 同安汀溪鎮推出鄉村振興動線 激活發展新動能
    作為全國首批特色小鎮,在區委鄉村振興辦指導下,同安汀溪鎮最近推出「隘頭村-頂村村」鄉村振興動線,推動實現「業興家富村美人和」。汀溪鎮黨委書記林虹介紹,汀溪古蹟有「五寶」:古瓷、古道、古民居、古渡口、古山寨;產業有五產:一棵樹、一朵花、一池溫泉、一間民宿、一條街。「汀溪文化與產業有機融合,推動實現產業鑄根、文化鑄魂,激活了鄉村振興新動能。」
  • 【鄉村振興】「黨建引領 特色發展 城鄉聯動」句容激活鄉村振興新...
    近年來,華陽街道轉變思路,將工作重心從發展城市經濟轉變到鄉村振興工作中來,按照黨建引領、因地制宜、特色發展、城鄉聯動、以城哺鄉的原則,激活鄉村振興新引擎,奏響「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合奏曲」。
  • 鎮原 鄉村旅遊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鎮原 鄉村旅遊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每日甘肅網12月29日訊據隴東報報導(通訊員田永昭) 近年來,鎮原縣依託豐富的鄉村旅遊資源,鼓勵和支持農民在農家樂、採摘園、綠色種植養殖上做文章、謀出路,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 「專家視角」鄉村振興,激活數百萬億元生態資源價值!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激活數百萬億元生態資源價值——疫後時代鄉村振興戰略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銜接溫鐵軍要高質量地實現鄉村全面振興,不僅需要對標「十六字」方針總要求,還應當著力做好兩個高質量銜接,即:在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戰略下實現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的有效銜接
  • 鄉村振興:「紅色」黨建引領「綠色」發展
    以基層黨建促生態發展、生態發展反哺基層黨建,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多角度推進美麗鄉村的生態平衡與可持續發展,在黨建助推優勢下,形成黨群合力,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的鄉村綠色發展之路。 一.正確看待目前鄉村振興新形勢 馬克思指出:「農業勞動是其他一切勞動得以獨立存在的自然基礎和前提。」
  • 推動鄉村振興文化鑄「魂」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十四五」時期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為鄉村振興和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了遵循、明確了目標、注入了動力。6位委員圍繞推動鄉村傳統工藝振興、建設特色鄉村、傳承河湟文化、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傳承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保護傳統村落文化等問題,分別在省政協主會場和海北藏族自治州、玉樹藏族自治州、黃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稱多縣5個分會場發言,5位政協委員就幹部群眾關心的鄉村文化發展規劃、培育遊牧文化產業、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文化資源轉化和文化建設資金投入等方面的問題通過視頻連線進行現場問答
  • 紅色文化「搭臺」生態旅遊「唱戲」,汕尾走出鄉村振興新路子
    汕尾堅持紅色引領,傳承弘揚紅色文化,以「紅色+黨建」;「紅色+旅遊發展」;「紅色+基層治理」的深度融合,盤活了當地的紅色文化資源,助力推動紅色旅遊和鄉村振興發展。一大批鄉村土菜館、民宿旅店、旅遊產品應運而生。去年,新山村接待遊客近100萬人次,年旅遊總收入達7900多萬元。環境煥然一新文旅產業起步汕尾市共有617處革命遺址,這些紅色文化的物質載體,是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深厚滋養。作為海陸豐革命老區的汕尾,通過挖掘紅色資源,守護紅色陣地,著力推動弘揚跨越時空的紅色精神走前列,推動革命老區高質量跨越式可持續發展。
  • 萊西市馬連莊鎮以黨建為統領,統籌資金、土地、資源推進鄉村振興的...
    2017年以來,馬連莊鎮針對農民種植積極性低、農村土地撂荒現象,土地流轉不規範、流轉價格低,村集體作為土地所有者權益無法保障,村級黨組織服務弱化、邊緣化等問題,按照「黨建統領、鎮村聯動、一體推進」的思路,以基層組織管理體制改革為抓手,挺起基層黨組織腰杆;以鎮級農業公司為平臺,統籌區域資金、土地、資源等發展要素,激活了鄉村發展「一池春水」。
  • 代表心聲丨袁建良:破解「三重門」 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為此,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國家開發銀行湖南省分行行長袁建良建議,創新農業農村發展體制,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現狀:鄉村振興面臨「三重門」挑戰袁建良介紹,由於鄉村振興投入大、市場見效慢,目前鄉村振興所需的資金、技術等均以政府投入為主,市場力量尚未實質性參與鄉村振興。
  • 傳承紅色基因 率先振興鄉村 努力打造美學經濟高質量發展典範
    近日,長沙縣開慧鎮黨委書記李坤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作為烈士家鄉,開慧鎮將自覺把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立足鎮情實際,主動傳承紅色基因、發揚革命傳統,努力把總書記的親切關懷迅速轉化為全鎮率先振興鄉村、推動美學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總書記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 雲霄:文化講壇進馬鋪,讓文化之光點亮鄉村振興之火
    文化講壇進馬鋪12月14日下午,雲霄縣2020年「文化講堂進鄉村」活動走進馬鋪鄉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此次活動邀請縣博物館館長、研究員湯毓賢作專題講座,為馬鋪鄉28名村級文化協管員帶來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和滿滿的「乾貨指導」。
  • 浙江傳媒學院舉行紅色舞劇《紅》巡演 以文化賦能鄉村振興
    當柔軟舞姿與悅耳歌聲在鄉村文化禮堂交匯,現代舞劇與紅色文化在禮堂呈現,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楓源村——這座作為「楓橋經驗」發源地的村莊,再次讓人們感受到了它的魅力。「楓橋經驗」57年曆久彌新。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踐行習近平法治思想,推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創新與發展,在第七個國家憲法日(12月4日),由浙江傳媒學院文明辦、諸暨市公安局、楓橋鎮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楓橋鎮楓源村聯合主辦的「奮進新徵程 奮力新跨越」——校地局文明共建文藝演出暨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子項目紅色舞劇《紅》巡演在楓源村文化禮堂舉行。
  • 福建大坂村的鄉村振興之路,為何能吸引超1億的項目入駐?
    今天地道農旅地道君帶你走進這個「藝術村」,回顧她是鄉村振興之路,瞧一瞧閩侯大坂村的完美蛻變!下一步,產業園將整合周邊資源,打造一個可以旅遊、觀光的現代化水鄉漁村。二、大坂村的振興之路1 改善人居環境,讓鄉村重現「生態味」以前村裡是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垃圾隨意丟、蒼蠅滿天飛。現在的大坂村地上幾乎看不到垃圾。
  • 黨支部領辦合作社 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近年來,田莊村緊緊圍繞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目標定位,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以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提升組織力為舉措,將黨支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合作社的經濟優勢有機結合,把黨員集合起來、把群眾組織起來、把客商聚攏起來,抱團發展、合作共贏,努力實現富民強村。
  • 班洪鄉紅色旅遊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
    近年來,滄源佤族自治縣班洪鄉以「葫蘆王地小鎮」建設為契機,進一步放大「班洪抗英」「班洪四大嫂」紅色旅遊名片效應,大力發展紅色旅遊,積極推進紅色幹部教育培訓基地建設,使寶貴的革命傳統和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新動力。
  • 威海西部環山路規劃為綠色生態之路、紅色文化之路、金色產業之路
    魯網4月24日訊 長期以來,由於威海西部山區路網不發達,斷頭路較多,部分路段路況較差,村鎮居民出行、遊客進入景區極為不便,嚴重製約了沿線社會經濟、鄉村產業帶及旅遊資源的開發。  在西部環山路建設上,威海將道路規劃建設與沿線環境提升、美麗鄉村建設、休閒觀光農業發展、鄉村振興樣板片區建設結合,一條多姿多彩的康莊大道呼之欲出。
  • 武岡:文化「小禮堂」助力鄉村「大振興」
    依託「文化禮堂」,提升農民文明素養。「文化禮堂」是豐富美麗鄉村建設內涵、提升農民群眾文明素養的重要載體。為此,武岡市緊密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在加強民風民俗建設、促進鄉風文明、培育新時代新型農民方面下足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