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區汕尾海豐縣,紅色文化底蘊深厚,這裡的每一寸土地,都流淌著英雄的鮮血。這裡有「一門七英烈」的紅色故事,有開創「中國土地革命先河」的豪邁,這裡是中國農民運動先導者彭湃同志的家鄉,一大批革命先輩在這裡留下了革命的足跡......這些寶貴的紅色基因,是歷史的積澱,也是潛藏的巨大力量。
如何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煥發出奪目的光彩?汕尾堅持紅色引領,傳承弘揚紅色文化,以「紅色+黨建」;「紅色+旅遊發展」;「紅色+基層治理」的深度融合,盤活了當地的紅色文化資源,助力推動紅色旅遊和鄉村振興發展。
空心村變成網紅村
遠處綿延的青山與近處的農田交相輝映,整潔的瀝青馬路與村中的古井小巷相映成趣,樓房整齊,牆壁潔淨,巷道乾淨,裡面客氣清新,當初冬的暖陽灑向大地的時候,汕尾市海豐縣新山村迎來了當天第一批入村參觀的遊客。
新山村是農民運動先驅彭湃宣傳發動農民運動的起源地,湧現過「一門七英烈」「父子三烈士」等廣為傳頌的感人事跡。全村轄15個村民小組,目前500戶,2600多人,勞動力人口約1450人。
新山村以前是廣東省定貧困村,也是海豐縣遠近聞名的空心村,村裡的青年人都外出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打工,村裡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小孩,發展主體嚴重缺位。
針對這一現狀,當地把握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利契機,挖掘紅色資源,結合紅色革命主題教育,打造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現在的新山村就像一塊正在開墾的土地,發展前景無限。」新山村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通過探索「紅色+旅遊發展」做法,利用本地紅色旅遊、綠色生態、古色鄉風等資源優勢,勾畫出發展多元經濟藍圖,以「黨建+」模式推進,以「旅遊+」擴展,扶貧扶志扶技結合,聚沙成塔實現規模效應,這個曾經淪為「空心村」的地方,迎來萬千賓客,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近幾年,新山村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實施了村莊雨汙分流系統、紅色文化長街、大塘休閒景區、外牆立麵粉刷等項目工程建設,改造了整村自來水管網、供電、電信、電視線路,設置了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文化標誌標識。在此基礎上,新山村還依託紅色資源,加大紅色故址保護利用力度,完成了農會舊址(義平社)、部分烈士故居的修繕,推出了民宿、農家樂、紅色教育於一體等適合團隊遊客的特色文旅服務項目。
遊客多了,服務業發展也跟上來了。一大批鄉村土菜館、民宿旅店、旅遊產品應運而生。去年,新山村接待遊客近100萬人次,年旅遊總收入達7900多萬元。
環境煥然一新文旅產業起步
汕尾市共有617處革命遺址,這些紅色文化的物質載體,是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深厚滋養。作為海陸豐革命老區的汕尾,通過挖掘紅色資源,守護紅色陣地,著力推動弘揚跨越時空的紅色精神走前列,推動革命老區高質量跨越式可持續發展。
汕尾市出臺了紅色革命資源保護和利用整體規劃和法規;制訂汕尾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利用相關文件;整合資源,重點打造紅色文化品牌;籌建海陸豐蘇維埃政權展覽館;加大對紅色文化的傳播力度;大力發展紅色文化旅遊產業;加強紅色革命陣地隊伍建設。其中,在大力發展紅色文化旅遊產業方面,將依託汕尾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旅遊資源,規劃好紅色文化旅遊經典項目,大力發展紅色文化旅遊產業,把全市的紅色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進一步擦亮汕尾紅色文化旅遊品牌。同時,在著力加強紅色革命陣地隊伍建設方面,一是按照有場地、有專人、有師資、有制度、有資料、有成果的要求,加快新時代紅色文化講習所、講習站建設。二是加強紅色文化講解員專業培訓,提升講解技巧,提高講解、展述內容的準確性、嚴謹性和通俗性,增加紅色革命故事的感染力,講好汕尾紅色故事。
就在上個月,汕尾啟動了廣東汕尾第二屆紅色文化旅遊系列活動,拉開了廣東汕尾第二屆紅色文化旅遊系列活動的序幕,之後,百家旅行社「走進紅色聖地·暢遊山海湖城」踩線採風活動邀請了眾多遊客走進汕尾,感受紅色文化,積極推動「線路互通、遊客互送、資源共享、共同發展」的區域旅遊合作;而「紅色之旅」汕尾紅色文化旅遊攝影大賽則將給廣大群眾提供了「比拼大擂臺」,展現他們眼中的紅色汕尾。
汕尾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曾曉佳接受採訪時表示,希望通過上述系列活動進一步擦亮汕尾紅色文化名片,推進紅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為把汕尾建設成為沿海經濟帶靚麗明珠營造良好文化氛圍。
紅色資源拓寬產業發展
汕尾革命老區結合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把握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等帶來的重大歷史機遇,逐步找到優勢所在、潛力所在、後勁所在,走上一條振興發展的「快車道」。
陸豐市金廂鎮下埔村是一個具有優良革命傳統的紅色老區村,是海陸豐地區農運活動活躍地區之一,隨著紅色遺址逐步修繕和不斷打造,該村紅色愛國教育基地的名聲逐步打響,吸引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到下埔村旅遊。
同時,該村借力深圳羅湖區對口幫扶的有利契機,大力發展紅色旅遊,與萬科股份有限公司達成初步投資意向,系統挖掘保護利用下埔村獨有的紅色資源,打造紅色愛國教育基地,做大做強紅色特色產業。
汕尾依託本地紅色文化資源、綠色生態資源等優勢,大力構建「一鎮一業」「一村一品」農業發展體系和特色產業發展模式。海豐縣新山村、坡平村活化利用紅色資源,打造精品紅色旅遊線路,去年「五一」期間,4天共接待遊客超6萬人次。陸河縣北中村打造七彩滑梯等旅遊休閒項目和沉香特色產業。陸豐市下埔村挖掘保護利用下埔村獨有的紅色資源,做大做強紅色產業。
圍繞市委提出的「山海湖城」「紅色聖地」建設戰略,汕尾正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的思路,實行錯位發展、高度融合的建設方針,青梅之鄉的陸河,正在規劃一條市級的「百裡梅花觀光大道」,並以此規劃建設一批特色小鎮——「青梅小鎮」「養生小鎮」,傳統紅色文化資源大縣海豐縣,正將濃鬱的紅色文化與生態旅遊結合,圍繞珠寶、服裝等主導產業,打造紅色旅遊、休閒養生等第三產業,以新的業態,與移動互聯平臺技術融合,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陳家源
通訊員:美善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楊洪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