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搭臺」生態旅遊「唱戲」,汕尾走出鄉村振興新路子

2021-01-19 廣州日報

革命老區汕尾海豐縣,紅色文化底蘊深厚,這裡的每一寸土地,都流淌著英雄的鮮血。這裡有「一門七英烈」的紅色故事,有開創「中國土地革命先河」的豪邁,這裡是中國農民運動先導者彭湃同志的家鄉,一大批革命先輩在這裡留下了革命的足跡......這些寶貴的紅色基因,是歷史的積澱,也是潛藏的巨大力量。

如何讓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煥發出奪目的光彩?汕尾堅持紅色引領,傳承弘揚紅色文化,以「紅色+黨建」;「紅色+旅遊發展」;「紅色+基層治理」的深度融合,盤活了當地的紅色文化資源,助力推動紅色旅遊和鄉村振興發展。

空心村變成網紅村

遠處綿延的青山與近處的農田交相輝映,整潔的瀝青馬路與村中的古井小巷相映成趣,樓房整齊,牆壁潔淨,巷道乾淨,裡面客氣清新,當初冬的暖陽灑向大地的時候,汕尾市海豐縣新山村迎來了當天第一批入村參觀的遊客。

新山村是農民運動先驅彭湃宣傳發動農民運動的起源地,湧現過「一門七英烈」「父子三烈士」等廣為傳頌的感人事跡。全村轄15個村民小組,目前500戶,2600多人,勞動力人口約1450人。

新山村以前是廣東省定貧困村,也是海豐縣遠近聞名的空心村,村裡的青年人都外出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打工,村裡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小孩,發展主體嚴重缺位。

針對這一現狀,當地把握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利契機,挖掘紅色資源,結合紅色革命主題教育,打造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現在的新山村就像一塊正在開墾的土地,發展前景無限。」新山村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通過探索「紅色+旅遊發展」做法,利用本地紅色旅遊、綠色生態、古色鄉風等資源優勢,勾畫出發展多元經濟藍圖,以「黨建+」模式推進,以「旅遊+」擴展,扶貧扶志扶技結合,聚沙成塔實現規模效應,這個曾經淪為「空心村」的地方,迎來萬千賓客,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近幾年,新山村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實施了村莊雨汙分流系統、紅色文化長街、大塘休閒景區、外牆立麵粉刷等項目工程建設,改造了整村自來水管網、供電、電信、電視線路,設置了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文化標誌標識。在此基礎上,新山村還依託紅色資源,加大紅色故址保護利用力度,完成了農會舊址(義平社)、部分烈士故居的修繕,推出了民宿、農家樂、紅色教育於一體等適合團隊遊客的特色文旅服務項目。

遊客多了,服務業發展也跟上來了。一大批鄉村土菜館、民宿旅店、旅遊產品應運而生。去年,新山村接待遊客近100萬人次,年旅遊總收入達7900多萬元。

環境煥然一新文旅產業起步

汕尾市共有617處革命遺址,這些紅色文化的物質載體,是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深厚滋養。作為海陸豐革命老區的汕尾,通過挖掘紅色資源,守護紅色陣地,著力推動弘揚跨越時空的紅色精神走前列,推動革命老區高質量跨越式可持續發展。

汕尾市出臺了紅色革命資源保護和利用整體規劃和法規;制訂汕尾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利用相關文件;整合資源,重點打造紅色文化品牌;籌建海陸豐蘇維埃政權展覽館;加大對紅色文化的傳播力度;大力發展紅色文化旅遊產業;加強紅色革命陣地隊伍建設。其中,在大力發展紅色文化旅遊產業方面,將依託汕尾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旅遊資源,規劃好紅色文化旅遊經典項目,大力發展紅色文化旅遊產業,把全市的紅色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進一步擦亮汕尾紅色文化旅遊品牌。同時,在著力加強紅色革命陣地隊伍建設方面,一是按照有場地、有專人、有師資、有制度、有資料、有成果的要求,加快新時代紅色文化講習所、講習站建設。二是加強紅色文化講解員專業培訓,提升講解技巧,提高講解、展述內容的準確性、嚴謹性和通俗性,增加紅色革命故事的感染力,講好汕尾紅色故事。

就在上個月,汕尾啟動了廣東汕尾第二屆紅色文化旅遊系列活動,拉開了廣東汕尾第二屆紅色文化旅遊系列活動的序幕,之後,百家旅行社「走進紅色聖地·暢遊山海湖城」踩線採風活動邀請了眾多遊客走進汕尾,感受紅色文化,積極推動「線路互通、遊客互送、資源共享、共同發展」的區域旅遊合作;而「紅色之旅」汕尾紅色文化旅遊攝影大賽則將給廣大群眾提供了「比拼大擂臺」,展現他們眼中的紅色汕尾。

汕尾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曾曉佳接受採訪時表示,希望通過上述系列活動進一步擦亮汕尾紅色文化名片,推進紅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為把汕尾建設成為沿海經濟帶靚麗明珠營造良好文化氛圍。

紅色資源拓寬產業發展

汕尾革命老區結合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把握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等帶來的重大歷史機遇,逐步找到優勢所在、潛力所在、後勁所在,走上一條振興發展的「快車道」。

陸豐市金廂鎮下埔村是一個具有優良革命傳統的紅色老區村,是海陸豐地區農運活動活躍地區之一,隨著紅色遺址逐步修繕和不斷打造,該村紅色愛國教育基地的名聲逐步打響,吸引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到下埔村旅遊。

同時,該村借力深圳羅湖區對口幫扶的有利契機,大力發展紅色旅遊,與萬科股份有限公司達成初步投資意向,系統挖掘保護利用下埔村獨有的紅色資源,打造紅色愛國教育基地,做大做強紅色特色產業。

汕尾依託本地紅色文化資源、綠色生態資源等優勢,大力構建「一鎮一業」「一村一品」農業發展體系和特色產業發展模式。海豐縣新山村、坡平村活化利用紅色資源,打造精品紅色旅遊線路,去年「五一」期間,4天共接待遊客超6萬人次。陸河縣北中村打造七彩滑梯等旅遊休閒項目和沉香特色產業。陸豐市下埔村挖掘保護利用下埔村獨有的紅色資源,做大做強紅色產業。

圍繞市委提出的「山海湖城」「紅色聖地」建設戰略,汕尾正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的思路,實行錯位發展、高度融合的建設方針,青梅之鄉的陸河,正在規劃一條市級的「百裡梅花觀光大道」,並以此規劃建設一批特色小鎮——「青梅小鎮」「養生小鎮」,傳統紅色文化資源大縣海豐縣,正將濃鬱的紅色文化與生態旅遊結合,圍繞珠寶、服裝等主導產業,打造紅色旅遊、休閒養生等第三產業,以新的業態,與移動互聯平臺技術融合,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陳家源

通訊員:美善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楊洪權

相關焦點

  • 安丘市:走出鄉村振興新路子 ,電商「賦能」鄉村「富農」
    安丘鄉村振興服務有限公司作為「黨建引領、鄉村賦能」工程的運營主體,從2019年在安丘市全面開展鄉村賦能工程以來,共開設鄉村賦能店鋪超過19萬個,實現了貧困戶店鋪和村集體店鋪全覆蓋,普通農戶店鋪開通率達80.5%;整合篩選了安丘330餘種農產品納入鄉村賦能電商平臺,組合成多款代言人套餐,供天南地北家鄉人選擇代言,用公司化運作模式推動農產品上行。
  • 庫倫旗:政府搭臺 企業唱戲 積極發展文化旅遊產業
    政府搭臺 企業唱戲近年來,庫倫旗採取「政府搭臺 企業唱戲」的方式,聚力文旅產業升級和品牌創建,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修編了《庫倫旗文化旅遊發展總體規劃》,編制了《庫倫旗全域旅遊發展規劃》,規劃了佔地31.6公頃的三大寺文化旅遊產業園項目。引進了佔地5.2萬畝的塔敏查幹沙漠旅遊開發項目。
  • 班洪鄉紅色旅遊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
    近年來,滄源佤族自治縣班洪鄉以「葫蘆王地小鎮」建設為契機,進一步放大「班洪抗英」「班洪四大嫂」紅色旅遊名片效應,大力發展紅色旅遊,積極推進紅色幹部教育培訓基地建設,使寶貴的革命傳統和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新動力。
  • 杜家毫:堅持生態立市旅遊興市 走出一條切合自身實際的高質量發展...
    原標題:堅持生態立市旅遊興市 走出一條切合自身實際的高質量發展路子 湖南日報10月15日訊(記者 賀佳)10月14日至15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杜家毫來到張家界市桑植縣,宣講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精神和省委十一屆十一次全會精神。
  • 美鄉村 旺產業 富百姓 解鎖鄉村振興的「宜昌密碼」
    山區面積佔國土面積70%,較之傳統糧油優勢區,生態保護、農民增收的任務更艱巨。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兩難」如何化解,如何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要堅定不移踐行「兩山」理念,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以綠色轉型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實現富口袋、富腦袋、富萬代相統一。
  • 南潯和孚鄉村 文化充滿活力
    浙江日報日前,在湖州市南潯區和孚鎮新荻村,一位叫陳家駿的青年正拿著吉他教村民學唱村歌《千載新荻千古情》。作為土生土長的和孚人,陳家駿從部隊退役返鄉後,一直致力於流行音樂與當地傳統民俗音樂相融合,讓其產生新的魅力。由陳家駿創作的村歌多達30餘首,數部作品先後獲得省市級獎項。
  • 旅遊如何激活鄉村文化振興?
    鄉村文化振興我們國內已經做了許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現代鄉村文化振興在實際操作中仍然存在兩個誤區。認為只要多搞文化活動就是文化振興了許多地方村鎮在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工作中,建設鄉村大禮堂,搞文化下鄉活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外來的文化活動內容往往不接地氣,「水土不服」,村民的共鳴感弱、接受度低。
  • 這樣的汕尾鄉村你不得不愛
    10月26日,第二屆廣東十大美麗鄉村系列評選活動實地考察組走進汕尾,深入當地多個鄉村,用最直接的方式近距離體會汕尾鄉村風貌新變化。作為首站,考察組先後走訪了位於紅海開發區的紅海灣遮浪濱海風情鄉村振興示範帶、市城區的晨洲村、沙坑村。
  • 貴州旅遊扶貧典型案例⑤|七星關區雞鳴三省旅遊景區:打造紅色文化...
    | 編 者 按 |「十三五」期間,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全面落實鄉村旅遊助推大扶貧重大戰略任務,把鄉村旅遊作為決戰脫貧攻堅和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以及推動旅遊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圍繞「融合即日起,「天眼新聞」客戶端全域旅遊頻道聯合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鄉村文化旅遊處特別策劃推出「貴州旅遊扶貧典型案例」專題,展示旅遊扶貧經驗,為鄉村振興探索有效路徑。
  • 德化:鄉村旅遊,助力鄉村振興!
    從鄉村觀光,到鄉村休閒,再到鄉村旅居……鎮鎮有特色,村村有亮點,各個鄉鎮因地制宜,穩步推進,呈現出一派百花齊放、各領風騷的新局面,深受廣大遊客喜愛,鄉村旅遊已然是德化旅遊的一張新名片。《瓷都德化》報「全域旅遊呈現年」欄目,將陸續報導特色亮點突出的鄉鎮。本期推出國寶篇,藉此管窺德化全域旅遊的發展現狀。
  • 鄉村振興·東營策|廣饒縣大王鎮劉集後村:紅色資源與生態產業有機...
    編者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東營市實施了鄉村振興三年行動計劃,今年以來湧現出了許多好典型
  • 盤州市紅果街道舍勒居委會:走出城郊經濟發展助推鄉村振興新路子
    舍勒居委會黨支部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強組織、下決心、夯基礎、創特色,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著力打造農民富、生態美、項目強、脫貧穩的美麗新農村,走出了一條城郊經濟發展助推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 「123456」 羅東鎮鄉村振興走出新路徑
    本報訊 (記者黃耿煌 陳靈 通訊員莊川林 黃清平)近年來,南安市羅東鎮按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規劃,持續有效整合發展資源,不斷拓展、優化發展空間,強化項目支撐帶動,結合當地發展實際,提出全力打造南安北部「文教衛強鎮 宜居小城市」的發展定位,實施「123456」發展思路和布局,積極響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走出一條「興文教衛、生態宜居」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 賽事搭臺文化唱戲 2020屏南茶鹽古道村莊越野賽激情開跑
    同期舉辦了「四季屏南•鄉村有約」壽山鄉茶鹽古道文化節。這不僅是一次速度與激情的體驗,更是一場對「茶鹽古道」文化的品讀。本次屏南茶鹽古道鄉村越野賽由寧德市體育局、屏南縣人民政府、中國網海峽頻道主辦,屏南縣文體和旅遊局、屏南縣壽山鄉人民政府承辦,福建省裡程旅遊有限公司獨家運營。
  • 打造鄉村振興示範帶,武漢新洲這條紅色旅遊公路美不勝收!
    ,爽心悅目這是新洲區沿紅色旅遊公路打造的鄉村振興示範帶區農村農業局一位負責人說「紅色旅遊公路已變身村民的小康路。」區農村農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紅色旅遊公路沿線多山地丘陵,新洲區變不利地形為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打造本土特色產業品牌,因地制宜重點發展茶葉、油茶、林果(苗木)、食用菌及鄉村休閒遊等農業優勢產業。舊街白茶更是成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其白茶基地吸納50多戶貧困戶打工增收,紅色旅遊公路沿線貧困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出列」。
  • 苟壩紅色文化旅遊景區:練內功夯基礎展形象 推動景區提檔升級
    位於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的苟壩紅色文化旅遊景區,由苟壩會議會址、苟壩會議陳列館、匠心園、楓香苑、九豐生態農莊、花茂陶藝文化一條街等景點組合而成。在這裡,可以感受紅色文化,汲取奮進力量;可以在花茂人家學習古法造紙,品味醬香人生;可以在陶藝一條街自己動手做一個創意陶藝,最後在紅色之家、紅軍食堂吃上一頓美味可口的農家飯菜。紅色苟壩、鄉愁花茂。這裡田園風光如詩如畫,這裡紅色文化壯懷激蕩,這裡鄉愁土牆偉人感懷。
  • 北塔區發展鄉村旅遊助力鄉村振興
    紅網時刻4月13日訊(通訊員 李忠華)4月12日,湖南省邵陽市北塔區委書記仇珂靜到茶元頭街道茶元村,走田坎、爬山丘、進基地、入村部、開現場辦公會,與大家面對面溝通交流,為茶元村鄉村振興把脈定向。   調研指出,要按照「拆舊房、清屋場、裝外牆、披綠裝」要求,加大全村環境衛生整治,將廢棄磚廠綠化起來。
  • 汕尾市海豐縣委書記鄭俊雄:釋放鄉村振興動能,推動鄉村全域美麗
    來自汕尾城區的陳小姐是第一次來新山村,剛來到就被這裡的紅色史跡所吸引。 近年來,新山村全力推進「紅色村」黨建示範建設,投入資金修繕革命遺址和部分烈士故居,建設紅色紀念館、紅色廣場和紅色文化長街,讓該村成為海陸豐革命地區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基地,平均一天到訪遊客超過5000人次。
  • 鎮原 鄉村旅遊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鎮原 鄉村旅遊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每日甘肅網12月29日訊據隴東報報導(通訊員田永昭) 近年來,鎮原縣依託豐富的鄉村旅遊資源,鼓勵和支持農民在農家樂、採摘園、綠色種植養殖上做文章、謀出路,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 做紮根鄉村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能光看農民口袋裡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怎麼樣。正是這一支支紮根基層的「紅色文藝輕騎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傳播科學理論和先進文化,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努力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受到了基層百姓的歡迎。做紅色文藝輕騎兵,堅持黨的領導是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