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政商參閱微博
疫情衝擊波對美國經濟影響深遠,數以千計的企業破產,大量民眾失業。目前,美國共和黨方面已經提出了總規模約1萬億美元的新一輪經濟刺激方案。不過,市場人士擔心,這並不足以改變美國零售業在下半年的黯淡前景。
美東時間7月28日早,麥當勞正式發布公司2020年第二季度和上半年業績情況。麥當勞的業績下滑在市場預期之中,不過,整體表現還是讓市場有些失望。
01
太突然!麥當勞將關閉200餘家門店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麥當勞實現營收84.76億美元,同比下滑18.77%;淨利潤15.91億美元,同比減少44.09%。其中,公司第二季度營收37.62億美元,同比下降29.58%;淨利潤4.84億美元,同比下降68.11%,業績降幅較第一季度進一步增大。據彭博社追蹤數據顯示,跟往年相比,今年麥當勞的業績是15年來最差表現。其預定年內關閉約200家在美國的門店,其中多半位於超市,原因是這部分餐廳的銷售額呈現較低水平。
積極信號是,6月份,麥當勞全球餐廳有96%已經重新開放,這相比4月份的75%來說有了顯著的提升, 不過麥當勞CEO警告稱,全球多地,尤其是美國的疫情有惡化的趨勢,因此,未來仍有較大的不確定性。
為了改善盈利,接下來,麥當勞將加速實施在美國市場的店面關閉計劃,目標是在今年關閉約200家美國店面,其中,超過一半是在沃爾瑪超市內收入下滑的店面。
另據中新經緯援引日本共同社報導,紐約當地時間7月28日,麥當勞還表示,擬出售通過集團公司持有的日本麥當勞控股股份中一部分,持股比例將從近50%降至35%左右。此舉旨在提高財務的靈活度。據悉,這不是美國麥當勞第一次計劃出售日本麥當勞股份。
美國麥當勞財務長(CFO)凱文·奧贊在電話記者會上表示:「近幾年日本麥當勞業績良好,目前信任當地的管理層。降低持股比例的時期已經到來。」奧贊稱,日本麥當勞股票交易量較少,預計出售將花費時間。
作為全球領先的食品服務零售商,麥當勞已在100多個國家擁有約3.9萬家分店,全球約93%的麥當勞餐廳由當地獨立企業主擁有和經營。考慮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麥當勞已對所有特許經營商實行租金和特許權使用費的現金收款延期措施,延期程度視市場狀況而異。
關於今年的開店與關店計劃,麥當勞表示,預計今年將在全球開設約950家餐廳。其中,美國和國際運營分部投入約5億美元,開設約270家餐廳,剩餘680家餐廳將由公司開發許可證持有人和附屬公司提供資本。
在其國際發展許可市場,包括中國和巴西,同店銷售額下滑32.3%,5月和6月分別下滑20%和20.3%。公開資料顯示,在中國市場,麥當勞已有超3500家門店。麥當勞中國「願景2022」表示,預計到2022年底,中國內地麥當勞餐廳將從2500家增加至4500家,其中約45%的餐廳將位於三四線城市。
市值蒸發260億
業績出來之後,麥當勞周二股價下跌近2.5%,兩天市值蒸發37億美元(近人民幣260億元)。
02
星巴克Q3財季虧損近7億美元
美東時間7月28日盤後,咖啡連鎖企業星巴克也正式公布了其2020財年第三季度(3月30日至6月28日)的業績情況。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響,公司在報告期內合併淨營收為4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8%,淨虧損(含非控制性權益)6.78億美元。GAAP每股收益為-0.58美元;非GAAP每股收益為-0.46美元。與疫情前公司的業績預期相比,銷售額減少約31億美元。
星巴克2020財年三季度綜合收益表截圖
星巴克表示,美國業務在報告內運營虧損為4.049億美元,營業利潤率下降14.4%;國際業務運營虧損為8600萬美元,營業利潤率下降至-9.1%。
就同店銷售額而言,2020財年第三季度,星巴克全球的同店銷售額同比下降40%。其中,美國市場同店銷售額下降了超40%;中國同店銷售額同比下降了19%。
在門店擴張方面,報告期內,星巴克在全球範圍內淨新增了130家門店,同比增長5%。至報告期末,星巴克在全球範圍內擁有32180家門店,其中51%由公司運營,其餘為授權加盟門店。
截至目前,星巴克經營的門店中約有97%已開業,其中美國96%,中國99%,日本99%,加拿大97%。此外,公司約有87%的全球特許商店恢復開放,其餘臨時關閉的門店主要位於美國和加拿大的機場和大學等地。
據星巴克預計,到第四季度,疫情對公司負面影響將顯著緩解。
在第四季度和2020財年,公司在全球同店銷售額的下降範圍約在12%~17%。其中,美國的同店銷售下降範圍約在12%~17%;國際業務的同店銷售額在四季度下降約在10%至15%,在全年約下降20%至25%;就中國而言,同店銷售額在第四季度的下降幅度大致在5%,全年約下降15%至20%。
在新店規劃方面,星巴克預計在美國市場淨新增300家門店,在中國至少新增500家門店。
03
2020年美國超3600家企業申請破產,最糟糕時刻還沒到來
在麥當勞、星巴克發布財報的同時,維多利亞的秘密母公司L Brands則對外發出預警信號,預告第二季度收入下滑20%,旗下主要品牌中,維多利亞的秘密銷售額預計下滑40%。
LBrands此前已經宣布,將在今年關閉250家維密店面,為了進一步削減開支,當地時間周二,他們又公布了裁員計劃,計劃裁減850名員工,在員工總數中佔比為15%。
實際上,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國暴發以來,數以千計的美國企業先後走上破產法庭,其中不乏百年老店、具有標誌性的品牌和資產過百億美元的行業巨頭。
全球領先法律服務企業埃貝公司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美國已有超3600家企業在今年申請破產保護,同比增長26%。
全球連鎖汽車租賃品牌赫茲、老牌頁巖油氣企業切薩皮克能源公司、百年服裝品牌布克兄弟、零售巨頭阿塞納零售集團……企業紛紛宣告破產所產生的影響如漣漪般擴散,震蕩其所在的產業鏈,對美國經濟整體構成衝擊。
據美國彭博新聞社數據顯示,自3月初美國多州實施封鎖和「居家令」以來,疫情導致至少148家企業破產。
同期,數以千計負債纍纍的美國企業申請破產重組、出售資產甚至永久關閉。這些企業在疫情開始前就已深陷財務困境或其他危機,疫情則成為壓垮它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是7月23日拍攝的美國紐約時報廣場。(新華社記者王迎攝)
然而這僅僅是冰山一角,還有大量默默關門的個體戶或家庭作坊難以統計,它們是疫情最直接的「受害者」。這些商戶分散在美國各地,它們的倒閉通常不會引起過多關注,但是真切地傷害到家庭和個人,凸顯疫情對美國經濟造成的全面損害。
按行業來看,疫情衝擊範圍極廣,申請破產保護的企業有來自零售業、航空業和餐飲業,也有石油生產商、健身中心以及空中無線網絡提供商。它們有的考慮出售部分業務或門店以尋求「生存線上掙扎」,有的不得不直接申請破產。
在產業鏈高度成熟和完整的當下,一家企業的破產漣漪效應被放大。以零售業為例,今年3月以來,「居家令」和封鎖措施導致許多零售企業破產或在破產邊緣徘徊,為其提供門面的房地產公司也面臨難關。
標準普爾全球評級公司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疫情之下很多零售企業難以按期支付租金,那些主要針對零售業的房地產企業的信用等級和前景展望將受牽連。
7月17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一名清潔工經過一家重新開業的餐館。(新華社記者劉傑攝)
標普認為,鑑於近月來疫情在加利福尼亞州等多地有所反彈,企業破產繼續攀升,門店關閉步伐加快,市場需求減弱將令專注於零售業的房地產企業面臨巨大現金流波動,零售業房企的復甦之路面臨坎坷前景。
阿塞納零售集團申請破產保護就是一個典型案例。截至今年2月,該集團在美國擁有近2800家門店,是許多商場運營商至關重要的租戶。該集團將陸續關閉旗下主要品牌的部分門店,削減量可能達1600家,留下大量空置商業用地。在零售業整體不景氣的當下,這些空置商業用地將很難得到填補。
然而,最糟糕的情況仍沒有到來。有跡象顯示,隨著疫情近來大規模反撲,經濟復甦陷入停滯可能導致美國企業破產數量繼續攀升。埃貝公司的數據顯示,今年美國企業破產申請可能同比激增43%。經濟學家認為,可能會有更多零售商和石油公司受到疫情衝擊。美國破產協會稱,隨著聯邦政府部分援助舉措即將到期,企業申請破產數量預計還將增加。
04
美聯儲:繼續大力放水,將7項緊急貸款計劃延長3個月
昨夜,美聯儲最新的議息會議,給金融市場定了防水的調。先是會議聲明,接著是鮑威爾的新聞發布會,亮點頗多,值得回味。
第一,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維持在0-0.25%。這一條是廣泛符合市場預期的,因為負利率對美國傷害太大,另外當前的經濟環境又不支持加息。
第二,美聯儲重申上月所說的「至少」會維持當前購債的力度。
即「在未來幾個月美聯儲將至少按目前的速度增加其持有的美國國債和機構發行的住宅和商業抵押貸款支持證券,以維持平穩的市場運作。」
這一點給足了市場信心——美聯儲會繼續大放水,力度還不減。
過去幾個月時間裡,美聯儲為了應對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展開了史無前例的寬鬆計劃,導致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在短時間內急劇膨脹,這其實限制了美聯儲在短時間內進一步加大資產購買計劃的可能。
但美聯儲繼續鴿派,傳達出維持當前寬鬆力度的信號,美股自然狂歡。
其實,美聯儲從3月份開啟大放水以來,已經把美股以最短時間內推升到了一個絕對的高度。其中,納指已經從底部反彈了53%。
「無底線」的美聯儲,導致美股引領全球金融市場開啟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大反彈。
此外,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7月28日在官網發表聲明稱,將7項即將在9月30日左右到期的緊急貸款計劃延長三個月至2020年12月31日。今年3月以來,美聯儲為應對疫情而陸續啟動了9項緊急貸款計劃,為銀行以外的具有良好信譽的個人或實體提供貸款。美聯儲28日在聲明中說,這次3個月延期將有助於幫助美國經濟從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中復甦。
一邊是經濟衰退加劇,一邊是美聯儲大力放水,接下來,美企破產潮的態勢會停止嗎?美股的狂歡,又會繼續嗎?
綜合:央視財經、北京日報、新華社、格隆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