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夜晚,天空有燦爛的煙花,耳邊有響亮的爆竹。對於常年在外打拼的樂清遊子們來說,家鄉是永遠的根!
在新春佳節即將來臨之際,小編為您展示樂清各地美食、美景、民俗風情.
港口新城
經過治理的河岸
保泰門
安定門
鎮武門
蒲岐具有800多年建制史,文化底蘊深厚,目前仍留有四座城門和甕城、古煙墩等古戰場。
民俗——抬閣
民俗——老鼠嫁女
蒲岐民間文化活動十分活躍,有抬閣、踩高蹺、老鼠嫁女等傳統民俗文化表演,一年一度的「九月會市」沿襲至今。
美食
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造就了蒲岐「海鮮王國」美譽。海鮮產業繁榮,形成以灘涂養殖、加工銷售業、餐飲業等為主的特色產業集群,擁有「中國泥蚶之鄉」等國字號金名片。
港口深水碼頭
南嶽鎮並被譽為「樂清灣畔的一顆明珠」,擁有得天獨厚的港口資源,灘涂資源和旅遊資源, 還有一條高顏值的公路——疏港公路。
疏港公路
港口夜景
南嶽遊輪海上觀光,跟隨著擁有20多年捕魚經驗的漁民,你能感受到大海的壯闊,也能體會到豐收的喜悅。
千年古剎法華寺
法華寺是一座千年古剎,透過寺內的一磚一瓦,能感受到的是一份寧靜,一份樸素。據樂清志記載,禪寺距今約有1100多年歷史。
民俗——抬閣
民俗——高蹺
民俗——地戲
南嶽民俗表演有洋油炮、高蹺、抬閣、老鼠嫁女、地戲、大鬧、花燈等。其中高蹺、 抬閣等在清朝時就成為樂清民間絕技。看高蹺,抬閣,老鼠嫁女等是樂清南嶽的習俗,在新年到來之際或正月裡,通過看演出,表達對來年的美好期許,而這一美好的習俗,也一直傳承至今。
美食——小黃魚
南嶽具有發展漁業得天獨厚的條件,盛產黃魚、鰻魚、墨魚、彈塗魚、牡蠣和梭子蟹、蝤蠓、花蛤...
美食——火龍果
美食——羅馬花椰菜
南嶽的果蔬採摘也十分有特色。百族農場、號付火龍果、後塘農場就是果蔬採摘的最好去處,有火龍果、百香果、釋迦果、草莓、聖女果、小黃瓜、生菜、羅馬花椰菜等等。
清江鎮工業產業主要以造船、鑽頭、機械加工、電子元件、化工、汽摩配、服裝為主,農業產業包括牡蠣養殖、花椰菜和葡萄種植以及海上休閒漁業等項目。
清江風光
大橋夜景
江沿村李花
江沿村的李花節每年能吸引上萬遊客前來。
九龍山登山古道
民俗——板凳龍
浙南老區革命聖火之地——清江,有一條歷史悠久、至今已有三百餘年的「龍燈」。從古至今,帶來風調雨順,威名鄉裡,是一條永得太平的「神龍」。
美食——草莓
樂清人愛吃三鮮面,而最正宗的就在清江。清江三鮮面注重味道,講究用料。為了保證這碗面夠鮮香,一般都會放置三種以上的海鮮,如牡蠣、蟶子、小蝦、跳魚、蛤蜊等,而這些海鮮一般都是在清江當地捕撈上岸,原料選用比較新鮮,還是現煮現賣。
美食——牡蠣
清江鎮有「全國牡蠣之鄉」之稱。
南塘古時為海塗,因鎮南部築塘逐年圍墾而成,故名。在明永樂年間編纂的《樂清縣誌》中稱「三江」,至清道光年間編纂的《樂清縣誌》方有「塘垟屬瑞應鄉十六都」的記載,歲序宣遞,歷史滄桑,自有文字記載以來,南塘鎮距今有五百年歷史。
南塘風光
南塘鹽場
樂清自古以來就是鹽業大縣,曬鹽在樂清傳統手工業中佔據絕對優勢。如今,鹽業式微,南塘鎮山馬村,是樂清最後一個傳統曬鹽場,只有極小數的人以鹽謀生。珍貴的曬鹽手藝,相信很多人都想身臨其境體味一番。
百年炮樓
民國南塘鄉炮樓是南塘古建築的一大特色。它在樂清縣東村民俗稱「炮臺」之外加一個樓字,稱「炮臺樓」。南塘炮臺樓有三層樓這麼高,基底長寬各5米左右,近像似平頂房,其實上面是蓋瓦的,瓦邊四周各一個排水口,排水口裝飾龍頭、魚頭紋。炮臺樓頂端的四周,沿牆外挑二十多公分寬的紋路裝飾,古樸又大方。
民俗——四九集市
清末前南塘街興起,當地人叫它「吹火筒街」。後又給南塘街取了個乳名「路寮街」集市,系楊洲村陳氏所創,每旬「四、九」有集市。
美食——素麵
南塘鎮海鮮素麵製作發源於清代,南塘人代代相傳手工製作素麵。 南塘人做到了將素麵保持色不變,彈性強 , 放入白開水中也保持原樣 , 也不會漲不會糊。南塘素麵的用途頗廣,如「做月裡」吃薑糖面,傷風吃蔥白面,生辰吃長壽麵。此外,送月裡羹、對周禮、祝十禮、祝壽禮以及供養佛等,所用都是此種面。
美食——香瓜
南塘鎮的甜瓜十分出名,第八屆中國•浙江瓜菜種博會上,浙江農業之最甜瓜擂臺賽打響,來自全省各地25個品種的甜瓜登臺角逐「最甜瓜王」。樂清市永利哈密瓜專業合作社作為樂清唯一單位參賽,其選送的以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7.9%位列榜眼。
美食——九層糕
南塘鎮是「塘垟」九層糕的故鄉,是米粉所做。但它與其他的米糕大不相同。首先,其外觀類似膠凍,軟而挺立,晶瑩剔透,微帶薑黃,一層加一層恰到九數,給人一種面目一新的感覺;其次,入口即化,軟而不膩,不粘牙,甜而味清,香氣撲鼻,口感極爽,會讓人產生一種吃了還想吃的欲望。
俯瞰芙蓉
芙蓉有著較為悠久的歷史,早在景平元年(423),永嘉太守謝靈運就曾經水路而上,到了筋竹澗口,留下了《從斤竹澗越嶺溪行》的詩篇,並在他的《遊名山記》中,記述了芙蓉峰。
黃金溪風光
黃金溪是芙蓉人民的母親溪,五水共治讓她煥發出新的活力。
筋竹澗農業觀光園
雁湖景區含「珠」峰
民俗——板凳龍
一條傳承500多年的板凳龍恢宏起舞。由兩百多名青壯年組成的舞龍隊,盡情滾舞,揮汗如雨,共66檔長120米的板凳龍飛舞於村頭街巷,觀龍者人山人海,歡呼鼓舞。現場處處瀰漫威武和驕傲的氣息。
民俗——吃粽子
芙蓉山人,過年有講究。按中國民間習俗,端午才是「棕子節」,而芙蓉人卻是過年必需包棕子,年夜飯必吃棕子。過去都是小年前準備好上好的糯米、紅豆、鮮蕃薯、蜜棗、臘肉等,臘月二十八九家家戶戶開始總動員,清洗箬竹葉、用早稻灰浸泡糯米紅豆等,拉起風箱燒起灶火,包起棕子,放進大鐵鍋煮,熟透了再捂一下,拿出來放竹籃內瀝乾水,掛在廚房的木樑下。
美食——鵝頭頸
鵝頭頸據說由一位山村巧婦無意間發明的。過去那個吃不飽穿不暖的歲月裡,食物匱乏,最怕家裡來客人,因為沒有什麼好東西款待。怕什麼來什麼,親戚上門了,主婦看著家貧如洗,只見角落頭還有些番薯粉,於是將粉用水磨開,東拼西湊,加入花生,黃豆,蘿蔔丁,攪拌均勻,下鍋煎至兩面焦黃,切盤上桌,親戚夾筷一嘗,外焦裡嫩,鮮香可口,忙乎好吃,急問菜名,主婦靈機一動,想起煎的時候,香氣四溢,孩子們趴在灶臺邊,伸長脖頸垂涎欲滴,像一隻只伸長脖子的鵝,就說,這叫鵝頭頸。
麥餅有甜有鹹,甜的以糖和芝麻為鹹,鹹的內放蝦皮、蔥花、肉丁等為餡,擀成團扇大小,烙熟即成。吃起來不噎、口感鬆軟、餡料鮮香,這就是芙蓉麥餅的獨特之處。
柳市鎮,為浙江省綜合實力第一強鎮,是全國城鄉一體化發展實驗區、國家首批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單位 、首批中國特色小鎮、浙江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試點鎮,擁有「中國電器之都」、「全國文明村鎮」等金名片。樂清西鄉文化特色濃鬱,非物質文化底蘊深厚。
民俗——滾龍
柳市鎮象陽高后村的龍纏柱,是「滾龍」活動中最精彩的一部分,創始於乾隆年間,由王族先祖王朝禎首創。每年春節,高后村都會召集優秀青年進行龍纏柱表演,圖個熱鬧,求個吉祥。
民俗——保嗣酒
柳市鎮後西村保嗣酒是保佑子孫茁壯成長的酒席,固定在每年正月初三舉行。這是成年禮的一種形式,也是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願,保嗣酒固定在每年正月初三舉辦,酒席製作極其考究,全部採用原料中最精要的部分,擺臺方式有嚴格規定。
民俗——龍檔
龍檔是浙江省的漢族傳統民俗藝術珍品。柳市鎮花浹村保存的樂清龍檔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歷經歲月滄桑,年代久遠的老龍檔在樂清市比較少見。屬於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美食——沙岙粉幹
柳市沙岙村沙岙粉幹是有名的地方農副產品,保持手工製作,主要材料是大米。
美食——黃七甲魚頭
辣得夠勁,吃得過癮。地點:柳市鎮黃七甲村。
美食——智廣鱔魚炒粉幹
堅持純正的本地口味,很鮮、很嫩、很補。野生鱔魚多一二兩大,養殖的有二三兩大,燙熟、理骨、去腸、晾燥,炒時加點豆瓣辣醬,再撒點韭菜,魚肉看起來紫紅,然後再將粉乾等放下去。
北白象鎮位於樂清市西部,東鄰柳市鎮,南瀕甌江,西連溫州市區,北枕中雁蕩山,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水陸交通,使北白象成為樂清經濟的橋頭堡,浙南地區的工貿重鎮和浙江省電器工業專業區。
龜山窯址
樂清龜山窯址位於北白象鎮樂東村龜山,2007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2010年公布為樂清市文物保護點。窯址主要分布於龜山的東側,以東南坡為密集分布區。2013年省考古研究所相關專家到當地考察,根據出土器形判斷,該窯燒造年代為五代十國時期。
民俗——首飾龍
北白象首飾龍製作技藝的產生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其製作工藝複雜,集木工、油彩、紙紮、龍燈、刻紙等工藝技法於一體,在製作過程中,幾種不同的技法交叉進行,是一種綜合性傳統手工技藝的展示。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工藝——細紋刻紙
細紋刻紙發源於民間剪紙「龍船花」,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北白象鎮是樂清細紋刻紙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美食——香糕
「白象香糕」,北白象人稱其為「板糕」,是白象鎮「公記」、「公久」兩家南貨糕餅店的特產,暢銷全國大陸各地和港澳地區。
美食——豬髒粉
北白象建國豬髒粉在樂清本地很有名,這是一家開了二十幾年的老店,很多人專門開車過去,為了吃一碗他們家的豬髒粉。
相傳南宋名臣王十朋運漳州赤石建新市橋,因橋石赭紅宛如彩虹渡波,取名虹橋,後世遂以橋為鎮名。
白龍山風光
白龍山以奇石著稱,「仙人床巖、鯉魚巖、烏龜巖、猩猩巖、龍抽巖」等巖石較為出名。
民俗——「二月二」
「二月二」是虹橋瑤岙地方傳統廟會。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在虹橋瑤岙白馬廟開展廟會活動,喜慶年景豐收,祈求地方平安。谷龍是該廟會民俗活動「排奠」中的祭品,谷龍長約30-40釐米,直徑6-8釐米。
美食——雞燈丸
要是你生在虹橋,長在虹橋,如果問你虹橋最難忘懷的美食是什麼,相信很多人會脫口而出——雞燈丸,雞年當然要嘗一嘗雞燈丸的味道。
磐石渡口
水路雖然已經不是現代的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磐石渡口至今讓保留著輪渡的班次,往返於磐石和龍灣,是古老磐石的一處象徵。
全國重點文保單位真如寺
始建於唐文德元年(888年)的真如寺,佔地面積16800平方米。真如寺前有石塔七座,始建於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均仿古印度宰堵坡(佛塔)並結合中國椽木結構建造,造型宏偉。1997年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磐石港江景
磐石港水深江闊,海岸線長,沿岸江景秀麗。
重石紅色旅遊村
二十世紀40年代,重石村作為日軍第三次侵佔溫州的大本營被洗劫一空,災難深重。2015年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暨中國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之際,建成重石村紅色主題文化禮堂,改建紅色展示館,修整了村內抗戰遺址。
美食——灰鵝
磐石灰鵝,要從明朝說起,書上曾記載「磐石灰鵝是朝廷貢品」。它的個子比普通鵝要大,脖子要長,兇悍暴躁一些。灰鵝除了是一道美食之外,在磐石還有這樣一種說法,鵝頭對治頭風病很具療效,鵝油對治療被鏽釘扎過的傷口更是藥到病除。
淡溪湖風光
淡溪鎮是省級森林城鎮、生態鎮,森林覆蓋率達75%以上。淡溪湖是樂清的主要水源地,正常庫容達兩千萬立方米,有「樂清水缸」之稱。
淡溪硐垟風光
樂清小張家界
穿過淡溪湖,就是硐垟景區。童子巖,不同角度呈現著不同的精彩。永嘉四靈之一翁卷就在這裡出生,他在《野望》裡寫到:「一天秋色冷晴灣,無數峰巒遠近間。」將人們帶到了眼前的風景。
梅溪草堂
王十朋紀念館
王十朋紀念館、梅溪草堂、翁卷紀念館、黃塘古民居、橋底林氏大宗祠.承載著淡溪優秀的地域文化和傳統文化。
民俗——「打大貓、拉大旗「
「打大貓、拉大旗」是淡溪鎮梅溪村獨有的一個走街名俗。
淡溪傳統醬油釀造
在淡溪這片充滿人文氣息和歷史沉澱的土地上,傳統工藝釀造醬油仍傳承著它的輝煌。
淡溪鎮有楊梅8000多畝,是全樂清種植楊梅最多的鎮。每年楊梅成熟季節當地都會舉辦過楊梅節,吸引了成千上萬名遊客前來。
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符號
家,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小的載體
故土,是每一個遊子魂牽夢縈的地方
年的味道
就是與親人們一起團圓相聚、走遍樂清
品嘗美食、觀賞美景、體驗民俗
最後,樂清旅遊祝大家新年快樂!
資料來源於樂清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