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點擊標題下面「厝內網」快速關注。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按鈕,將本文分享到朋友圈。
在宋元時期的一個秋冬時節,泉州的遠航船隊駕著長風浩浩蕩蕩分別從東方第一大港——刺桐港以及沿海的法石港、石湖港、祥芝港、深滬港、東石港等港口出發,經南海群島、印度洋、波斯灣、北非、地中海沿岸,駛向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次年夏日,船隊又乘著東南風返航。去時滿載著絲綢、陶瓷、糖、茶、鐵器等貨物,回來時運載著異域的鑽石、玳瑁、瑪瑙、藥材、香料、玻璃工藝品等,卻比原來少很多,也輕得多。憑藉航海經驗,船員們知道沒有足夠重量的航船行駛在大海上是不平穩的,甚至會有傾覆的危險。於是,返航前他們便把當地廢棄的大蚵殼以及土、石裝進船艙壓重……
這些來自異國他鄉的大蚵殼,跟隨貨物抵達刺桐港後被丟棄在這一帶沿海岸上,日積月累便成了一種特殊礦藏。泉州先民繼承了「古閩越族」拾蚵殼拌海泥築屋而居的遺風。選用這種異國蚵殼來建造的房子,不但堅硬耐腐蝕,而且造型獨特,具有美麗的花紋,能起到裝飾的效果。於是,一座座有著獨特風格的蚵殼厝便呈現在世人眼前。
據說,2002年10月1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考察團來到這裡,團長亨利博士看到蚵殼厝時兩眼一亮,驚喜地喊了起來:「一點沒錯,我在挪威、荷蘭等地曾見過這樣的蚵殼!」
蟳蜅的黃章晨師傅告訴我們,蚵殼厝的牆壁厚度一般有36釐米,現在用條石、機磚砌的牆壁厚度大概在12釐米~24釐米。蚵殼一般都砌在大門左右牆面及後外牆上,用石灰、沙、土「三合」泥漿片片相砌,內牆則用雜碎土石混合築建,如此結合,就異常堅固。
蚵殼大而中空,壘砌在一起,牆裡隔絕空氣多,這樣的牆冬暖夏涼。閩南尤其是泉州的海風雖然凜冽且帶有鹽分,但也不能摧垮這種牆。多年風雨的洗刷,讓那些蚵殼變得格外明麗。有人認為,蚵殼的砌築是民間藝術大師嚴謹而又隨意的作品,既有傳統的寫意,又略帶意象派的風格。
在建築上,蚵殼厝與泉州清代古厝一樣,大都為單座仿皇宮式的一進、二進、三進、三開間、五開間的大厝構築,俗稱「四馬拖車」、「四房看廳」。花崗石的牆基,上下紅磚砌方框、窗框,紅白相間、鮮豔古樸,閩南建築風格鮮明,民俗氣息濃厚。
歷史已落在了時間的身後,蕩滌著「海絲」文化的蚵殼厝慢慢在減少,居住在蚵殼厝裡的村民終究要告別蚵殼厝的時代,現代人也很少再用蚵殼來建造房子,但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有力見證,蚵殼厝以它獨有的特色,永遠留在了閩南建築的輝煌史冊裡。
——關注我們
查找公眾號:厝內網
或搜微信號:cuonei
——分享內容
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發送給朋友」
點擊「查看歷史消息」→閱讀所有更新的文章
友情提醒:朋友圈好友,點擊右上角圖標選擇「查看官方帳號」,就可以關注哦。
在這裡,讀懂閩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