蟳蜅蚵殼厝 貝飾古民居

2021-02-15 厝內網

【新朋友】點擊標題下面「厝內網」快速關注。 

【老朋友】點擊右上角按鈕,將本文分享到朋友圈。

 

  在宋元時期的一個秋冬時節,泉州的遠航船隊駕著長風浩浩蕩蕩分別從東方第一大港——刺桐港以及沿海的法石港、石湖港、祥芝港、深滬港、東石港等港口出發,經南海群島、印度洋、波斯灣、北非、地中海沿岸,駛向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次年夏日,船隊又乘著東南風返航。去時滿載著絲綢、陶瓷、糖、茶、鐵器等貨物,回來時運載著異域的鑽石、玳瑁、瑪瑙、藥材、香料、玻璃工藝品等,卻比原來少很多,也輕得多。憑藉航海經驗,船員們知道沒有足夠重量的航船行駛在大海上是不平穩的,甚至會有傾覆的危險。於是,返航前他們便把當地廢棄的大蚵殼以及土、石裝進船艙壓重……

  這些來自異國他鄉的大蚵殼,跟隨貨物抵達刺桐港後被丟棄在這一帶沿海岸上,日積月累便成了一種特殊礦藏。泉州先民繼承了「古閩越族」拾蚵殼拌海泥築屋而居的遺風。選用這種異國蚵殼來建造的房子,不但堅硬耐腐蝕,而且造型獨特,具有美麗的花紋,能起到裝飾的效果。於是,一座座有著獨特風格的蚵殼厝便呈現在世人眼前。

  據說,2002年10月1日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考察團來到這裡,團長亨利博士看到蚵殼厝時兩眼一亮,驚喜地喊了起來:「一點沒錯,我在挪威、荷蘭等地曾見過這樣的蚵殼!」

  蟳蜅的黃章晨師傅告訴我們,蚵殼厝的牆壁厚度一般有36釐米,現在用條石、機磚砌的牆壁厚度大概在12釐米~24釐米。蚵殼一般都砌在大門左右牆面及後外牆上,用石灰、沙、土「三合」泥漿片片相砌,內牆則用雜碎土石混合築建,如此結合,就異常堅固。

  蚵殼大而中空,壘砌在一起,牆裡隔絕空氣多,這樣的牆冬暖夏涼。閩南尤其是泉州的海風雖然凜冽且帶有鹽分,但也不能摧垮這種牆。多年風雨的洗刷,讓那些蚵殼變得格外明麗。有人認為,蚵殼的砌築是民間藝術大師嚴謹而又隨意的作品,既有傳統的寫意,又略帶意象派的風格。

  在建築上,蚵殼厝與泉州清代古厝一樣,大都為單座仿皇宮式的一進、二進、三進、三開間、五開間的大厝構築,俗稱「四馬拖車」、「四房看廳」。花崗石的牆基,上下紅磚砌方框、窗框,紅白相間、鮮豔古樸,閩南建築風格鮮明,民俗氣息濃厚。

  歷史已落在了時間的身後,蕩滌著「海絲」文化的蚵殼厝慢慢在減少,居住在蚵殼厝裡的村民終究要告別蚵殼厝的時代,現代人也很少再用蚵殼來建造房子,但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有力見證,蚵殼厝以它獨有的特色,永遠留在了閩南建築的輝煌史冊裡。

 

 

——關注我們

查找公眾號:厝內網

或搜微信號:cuonei


——分享內容

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發送給朋友」

點擊「查看歷史消息」→閱讀所有更新的文章

 

友情提醒:朋友圈好友,點擊右上角圖標選擇「查看官方帳號」,就可以關注哦。

 

在這裡,讀懂閩南。

相關焦點

  • 泉州這個小漁村,除了蟳蜅女,竟還有用「蚵殼」搭成的民宅?
    看的出,許多蟳埔女對頭飾都有著自己的想法,變換不同造型來展示自己的特色。番茄問了路邊一位正在剝蚵仔的阿姨,想知道她們是否每天都弄一樣的髮飾。阿姨說,除了特別的節日會多插一點花,平時就簡單裝飾一下。村中心主幹道往江濱方向走,看到路邊三根並排電線桿,沿著電線桿旁邊的路口進去,再右拐,就可以看到蚵殼厝。
  • 【名家筆下的蟳埔女之六】蚵殼厝·簪花女·蟳埔風——王樹聲
    穿行在蟳埔狹窄的小巷,在現代鋼筋水泥森林中,一座蚵殼厝,突然躍入我的眼帘、驚喜著我的視線。海風吹拂、暴雨洗滌,年逾百歲的蚵殼厝就像一位睿智的老者,靜默地注視著人間滄桑,訴說著漁村往昔的興衰榮辱、繁華饑饉。走近撫摸,堅硬的碩大蚵殼透出了海洋的溫度和神秘的氣質,殘存著居於其間的一代又一代蟳埔人悲歡離合的歲月痕跡。相傳:宋元時期,蟳埔作為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滿載瓷器等重貨物的商船從此起航,抵達非洲東岸卸貨。
  • 泉州蚵殼做的房,「蚵殼厝」真美!
    泉州蚵殼厝,已有現代環保屋的雛形 在泉州蟳埔一帶,「蚵殼厝」絕對是一道獨特的風景。拐過晃眼的厝角,運氣夠好的話還能與越老越俏的蟳埔女打上一個照面,留下海濱小鎮獨有的悠長餘韻。據考證,其建築的思想源頭可追溯到古閩越時期,相傳當時的先民已拾取蚵殼拌海泥築屋而居。到了元末明初,泉州蟳埔地區的「蚵殼厝」鱗次櫛比,大量湧現。 值得關注的是,這種屋子已有現代環保屋的雛形。它一般採取內為磚、外為牡蠣殼的築造方式——內牆由雜碎土石或磚石砌成,外牆則層層疊疊以牡蠣殼黏合。
  • 蟳蜅小堯仔,鮮中鮮的青蛾,只要清炒,便打遍天下無味美
    青蛾多產在閩江流域,殼厚大氣,花紋簡單,肉甜多汁,多為燉湯所用;到了晉江流域,蟳蜅地界,出了一種堯仔,殼薄細膩、花紋亮麗、多汁肉鮮甜,實屬青蛾中的極品。來看看我今天的菜譜,清炒蟳蜅小堯仔。【清炒蟳蜅小堯仔】一、準備食材:蟳蜅小堯仔1000g、薑片、蒜泥、青蒜、食用油、鹽和料酒等。二、操作過程:1、小堯仔浸泡水中,少許鹽,讓堯仔吐沙;蟳蜅阿姨說了,小堯仔很乾淨,不必吐沙,但我總是擔心,於是多了這一步驟。
  • 閩南最古樸的村落,用海蠣殼修建的房屋,村民是阿拉伯人後裔?
    走在一個很狹窄的小巷子中,巷子的兩邊都不同,一面是很現代用紅磚修建的房屋,而另一面確實特別的古老,是當地一種獨特的房屋,滿牆都是密集的海蠣殼。海蠣殼建造的房屋在當地被稱作蚵殼厝,是閩南泉州地區一種傳統特色的建築。厝,在閩南語中是房屋的意思。這些由蚵殼建造而成的房子,打通了人與自然的隔閡。
  • 聽香小饌 甲香燉蜅
    巧調五味成甲香,燉蜅更比燒蜅芳。
  • 走進傳統古民居 訪福建古田利洋「松廬」厝
    【環球網文旅特約作者 張桂守】"松廬"厝,坐落於福建省古田縣城東街道利洋村。林家祚,自號"松堂",在舊城有當店,恆昌茶行、恆升布店,平湖鎮有藥店,家資雄厚,他晚年一手,始建左右二棟厝,自號"松廬"而得名。
  • 桑蓮居|陳敬聰:泉州古民居·鯉城區卷(中)
    蔡清故居|吳氏大宗祠|楊阿苗故居|鬥南陳氏華僑家族民居群|王順興僑批局|老範志古大厝|三進士第|蔣氏華僑家族民居群|蘇氏祖閭民居|黃宗漢故居|萬正色故居|李贄故居  僑批業是經營、傳遞海外華人移民信款的行業,閩南語和潮汕語都把「信」讀為「批」,因而稱作僑批業。
  • 四點金,下山虎,駟馬拖車,百鳥朝鳳,潮汕老厝知多少?
    它們形式多樣,有牌坊、古墓、佛寺、神廟、民居、亭榭樓閣等,但最具特色的當屬潮汕古民居。簡單地說,「百鳥朝凰」就是以「駟馬拖車」為主體,外包「四點金」或「下山虎」,房間可以達到100間的規模,在潮汕古民居中,百鳥朝鳳較為少見。
  • 紅蟳米糕,入夏48小時的驚豔
    紅蟳米糕還有一種食材,到了最好的季節,一見之下內心已開始騷動,就是閩南的紅蟳!蟹殼下蟹黃頂得肚臍高到隨時會撐裂的樣子,被繩縛住蟹鉗後無法動彈,噗噗吐泡。第二種則更為隆重,做成紅蟳米糕,家有喜事和過年時的年菜。糯米用肥油、香菇、瑤柱炒香,紅蟳斬開後鋪在炒好的糯米飯上一起蒸熟,蟹黃蟹膏蟹汁隨著溫度的攀升與糯米交融纏綿,在潮宮吃到一回,已是驚豔,隔天活動晚宴上又見,開始念念不忘。
  • 廣東潮州這條平凡街道,卻藏四座「國保」級古民居,遊客:低調!
    前面,珊珊三丫頭已帶大家參觀了潮州古城「十大巷」中的「鄭厝巷」(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閱前面的文章《廣東潮州「最易忽略」國家級文物之一,藏於小巷中,很多遊客不知》。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四座「國保」級的古民居,分別是:第一座「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民居:太平路辜厝巷 10 號的「紅欄杆」。紅欄杆在太平路辜厝巷 10 號,這座建築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當時的主人名叫陳學寬,原來是潮安縣彩塘鎮金砂鄉人,貢生出身,曾捐助修理河南堤防,授四川夔州(今奉節縣)通判,晉授奉政大夫。
  • 福州的「厝」,被央視「發現」了!
    福州的「厝」,被央視「發現」了! 福州的「厝」 被央視「發現」了!而愛荊莊以東直線距離32千米位於閩清的宏琳厝是中國現存整體面積最大的單幢古民居它曾受颱風摧殘並涅槃重生
  • 鄭成功紀念館、安平橋、蔡氏古民居一日遊
    12:00享用午餐14:00前往【蔡氏古民居】位於福建省南安市官橋鎮漳裡村,蔡氏古民居建築群主要由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於清同治年間至宣統三年興建。現存較為完整的宅第共16座,是第五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築多為穿鬥式木結構,主體建築為硬山燕尾脊五開間大厝,左右為卷棚式廂屋,單體建築多為三進或二進五開間的布局。
  • 莆田九峰村第一大厝!有錢都買不到呀!
    莆田民間第一大厝,位於在梧塘方向九峰村。該民居房佔地面積近八畝,有近一百個房間。民居從1940年開始動工,據資料記載,工匠日均出工60人以上,歷時3年建成,工程費用折合大米1.6萬餘擔,計800噸。正厝前廊的兩根長10.7米、直徑0.44米的頂梁柱是從仙遊山區採購的原始林木,每株包括運費要花上千塊銀元。視頻內容 九峰村最有代表性的是「方家民居」。大厝外側是紅磚砌成的「龍虎樓」,樓底是莆仙民居少見的「裙裾狀基牆」。穿過偏門,氣勢恢宏的二層半古厝映入眼帘。
  • 醇味廚房 Vol.27 | 蟳、蠘、蝤蛑……我發現自己不認字了
    天啊~紅蟳、蠘、蝤蛑,看起來好像每個字都懂(不,你不懂),可是到底每個名字對應啥就抓瞎了。當然像我這樣的心大的吃貨,管他呢,好吃就完事了!紅蟳、蠘、蝤蛑傻傻分不清喜歡吃螃蟹人,多少都對螃蟹種類之繁多而困惑過。
  • 【春遊江淮等您來】蚌埠市「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覽園的「前世...
    古民居風情街已率先在主湖心島全面開工建設,近200棟古民居梁柱框架搭建、牆體砌築、屋面鋪蓋完成。紫薇長廊南側的專題文化景點抓緊建設。古民居系列文化景點是項目的建設重點和精華所在,計劃建設二十個左右。第一批十個,已開工建設或即將開工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