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蚵殼做的房,「蚵殼厝」真美!

2021-02-15 晉江東石網

提示:點擊上方晉江東石網關注我,豐富你生活

它是元明已出現的「環保屋」,材料牡蠣或來自東南亞

泉州蚵殼厝,已有現代環保屋的雛形

在泉州蟳埔一帶,「蚵殼厝」絕對是一道獨特的風景。拐過晃眼的厝角,運氣夠好的話還能與越老越俏的蟳埔女打上一個照面,留下海濱小鎮獨有的悠長餘韻。

有意思的是,這種富有泉州特色的建築,所用的牡蠣殼卻不是「本土製造」。根據學術界的考證,它們隨返航的貿易商船而來,最初是作為「壓艙物」存在。因此,根據泉州海上貿易的線路和牡蠣的品種推斷,它們極有可能來自於東南亞或南海北部的沿海。

元明已出現的「環保屋」

泉州修建「蚵殼厝」的歷史悠久。據考證,其建築的思想源頭可追溯到古閩越時期,相傳當時的先民已拾取蚵殼拌海泥築屋而居。到了元末明初,泉州蟳埔地區的「蚵殼厝」鱗次櫛比,大量湧現。

值得關注的是,這種屋子已有現代環保屋的雛形。它一般採取內為磚、外為牡蠣殼的築造方式——內牆由雜碎土石或磚石砌成,外牆則層層疊疊以牡蠣殼黏合。

因泉州地區多雨水,牡蠣殼的外牆能保護內牆不受雨水侵蝕。加上築造時,牡蠣殼一般以凸面朝上,並稍微向外傾斜,這樣的設計更利於排水。此外,牡蠣殼也便於反射陽光,一個夏天下來,屋子裡並不會因為陽光直射而產生燥熱之感。最重要的是,「千年磚、萬年蚵」,得益於牡蠣殼不怕蟲蛀的特性,這樣的屋子也更堅固。

當然,用蚵殼裝飾的屋子,較之尋常的磚瓦房,也更多了幾分俏皮的立體感,富有濃烈的海洋文化氣息。

蚵殼或來自東南亞等地

「蚵殼厝」是泉州地區的特色建築,但它的原材料牡蠣殼卻不是泉州「本土製造」。相反,它還是漂洋過海的「舶來品」,非常神奇。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研究貝類的學者根據牡蠣的分類學,綜合泉州海上貿易的線路,得出了它來自東南亞和南海北部沿海的結論。

原來,蟳埔舊時是泉州「海絲」貿易的重要港口之一。滿載絲綢、瓷器的商船從蟳埔港起航,沿著海岸線在淺海水域航行。依照海上貿易的蹤跡,中國商船一般會在海南、馬六甲等地中途停靠,改換小船後再駛往東非和北非。

也就是說,返航的商船因售空貨物易重心不穩,需要一些「壓艙物」來平衡船隻的重心。因此,船員們會就地取材,將散落在海岸上的牡蠣殼收集起來,變成「壓艙物」帶回來。所以,牡蠣最有可能的來源,就是中途停靠的地方。事實上,根據牡蠣的種類分布也可以得出這一結論。上述這些中途停靠點都有泉州「蚵殼厝」的牡蠣種類——「近江牡蠣」分布,而東非沿海則沒有。

期待「復活」的獨特民居

這些牡蠣殼從東南亞等地漂洋過海來到泉州後,被堆放在蟳埔海邊。元末明初,泉州屢遭倭寇侵擾,先民疲於奔命,無力新建房屋。於是,他們便因地制宜,把散落的牡蠣殼加以利用,打造成特別的「蚵殼厝」。

「蚵殼厝」造型獨特,當然它們也絕非「千人一面」。不經意間,匠人還會對它加以斧鑿,使之呈現各自面目。明清時期留下來的民居,石基以上整堵牆幾乎都嵌滿蚵殼,當時的屋子以實用為主。到了清代和近代,大部分屋子只在屋簷下、石基以上,如牆體中部或窗戶兩側鑲嵌蚵殼。這些顏色駁雜的蚵殼與紅色的磚牆相映成趣,更多考慮了裝飾作用和美觀效果。

歷經歲月洗禮,如今蟳埔的「蚵殼厝」已留存不多,目前僅剩下60座左右,其中不少還有頹敗的趨勢。當然,大部分「蚵殼厝」也人去樓空。在厝邊遇到盛裝的蟳埔女,已經是難上加難。

如何保住這些獨特的建築,讓它們的美穿越歲月,還能繼續「盛放」下去,相信是不少人應該考慮的問題。

相關焦點

  • 蟳蜅蚵殼厝 貝飾古民居
    憑藉航海經驗,船員們知道沒有足夠重量的航船行駛在大海上是不平穩的,甚至會有傾覆的危險。於是,返航前他們便把當地廢棄的大蚵殼以及土、石裝進船艙壓重……  這些來自異國他鄉的大蚵殼,跟隨貨物抵達刺桐港後被丟棄在這一帶沿海岸上,日積月累便成了一種特殊礦藏。泉州先民繼承了「古閩越族」拾蚵殼拌海泥築屋而居的遺風。
  • 泉州這個小漁村,除了蟳蜅女,竟還有用「蚵殼」搭成的民宅?
    與惠安女、湄洲女並稱福建三大漁女的蟳埔女最大的特色恐怕要數她們那奪人眼球的頭飾看的出,許多蟳埔女對頭飾都有著自己的想法,變換不同造型來展示自己的特色。番茄問了路邊一位正在剝蚵仔的阿姨,想知道她們是否每天都弄一樣的髮飾。阿姨說,除了特別的節日會多插一點花,平時就簡單裝飾一下。
  • 【名家筆下的蟳埔女之六】蚵殼厝·簪花女·蟳埔風——王樹聲
    穿行在蟳埔狹窄的小巷,在現代鋼筋水泥森林中,一座蚵殼厝,突然躍入我的眼帘、驚喜著我的視線。海風吹拂、暴雨洗滌,年逾百歲的蚵殼厝就像一位睿智的老者,靜默地注視著人間滄桑,訴說著漁村往昔的興衰榮辱、繁華饑饉。走近撫摸,堅硬的碩大蚵殼透出了海洋的溫度和神秘的氣質,殘存著居於其間的一代又一代蟳埔人悲歡離合的歲月痕跡。相傳:宋元時期,蟳埔作為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滿載瓷器等重貨物的商船從此起航,抵達非洲東岸卸貨。
  • 閩南最古樸的村落,用海蠣殼修建的房屋,村民是阿拉伯人後裔?
    在福建泉州就有一個很傳統的小漁村,他距離市區很近,在鬧市附近是一個特別的存在,也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這裡的人們用他們的生活方式過著原滋原味的海邊生活,這就是蟳埔村。沿著小道往前走就可以看到蟳埔村,在這裡可以看到現代與傳統的結合,兩種建築風格在這裡碰撞,看起來很特別又很融合。
  • 國慶黃金周,來泉州可以這麼玩!
    )—市區府文廟(中國南方最大的孔廟)—關帝廟(古城香火最旺的寺廟之一)—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中國第一座反映航海交通歷史的專題性博物館)—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全國最大的非遺館,活態展示 48 個非遺項目、 650多件非遺展品)—洛陽橋(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橋)—真武廟(始建於宋,重要的海絲史跡)—江口碼頭(文興渡、美山渡,宋元時期泉州港的重要組成部分)—蟳埔民俗漁村(蟳埔女民俗、蚵殼厝)。
  • 泉州這條環海公路,比墾丁好看!
    泉州的「慢」是老城區裡的舊時光嫋嫋煙火,聲聲市井日子緩緩,生活散散泉州的「快」是如火如荼的新發展高架橫貫,密織成網>高樓大廈,驚豔亮相誰說來泉州只能去小巷?美山古渡口 美山古渡口,泉州古碼頭之一。是宋至清代的古建築,規模不大容易被忽視,在美山天后宮前面。
  • 攻略 | 去泉州,七日自駕遊這樣的路線很充實!
    來到泉州老城區呢,推薦從「來泉州不得不去」的開元寺出發,然後開車前往清淨寺、關帝廟,之後直接開往豐澤區,將展開精彩的泉州觀光之行。上午8:30出發,客棧出門右手邊2分鐘就到了。*吃完早餐步行來到清淨寺幾分鐘就到了。
  • ★小小蟳埔女 為家鄉發聲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傳承之星:黃馨怡 推薦理由:榮獲第二屆泉州市「新時代好少年」稱號、2017年海峽兩岸(泉州)閩南童謠暨少兒閩南語主持大賽一等獎、豐澤區文體旅遊新聞出版局授予的「小小蟳埔女代言人」稱號。 星級指數:★★★★★ 黃馨怡是泉州師範學院附屬小學四年級學生,曾被豐澤區文體旅遊新聞出版局授予「小小蟳埔女代言人」的殊榮。 生長於蟳埔的她,自小便浸染在蟳埔文化之中。5歲起,她先後8次參與央視節目錄製,以「小小蟳埔女」的形象亮相《向幸福出發》《非常6+1》等舞臺,向全國觀眾介紹了簪花圍、蟳埔女服飾、蚵殼厝等特色文化。
  • 1月6日【閩南煙火】蔡氏古民居、永春制香、永春漆籃、樟腳古民居、山腰鹽田、小岞風車、惠安女、蟳埔女、泉州6日攝影採風
    走進泉州一定要去看看這裡的特色建築豔麗恢弘的紅磚紅瓦古民居七彩的樟腳石頭房還有風情獨特的蟳埔蚵殼厝砌蚵殼需要精湛的手藝砌得錯落有致,片片如魚鱗大面積的灰白色蚵殼與閩南的紅磚結合相映成趣構成極富美感的圖案
  • 1月14日【閩南煙火】蔡氏古民居、永春制香、永春漆籃、樟腳古民居、山腰鹽田、小岞風車、惠安女、蟳埔女、泉州6日攝影採風
    走進泉州一定要去看看這裡的特色建築豔麗恢弘的紅磚紅瓦古民居七彩的樟腳石頭房還有風情獨特的蟳埔蚵殼厝砌蚵殼需要精湛的手藝砌得錯落有致,片片如魚鱗大面積的灰白色蚵殼與閩南的紅磚結合相映成趣構成極富美感的圖案
  • 《姐姐的愛樂之程》首發站泉州,和姐姐們打卡這座千年古城
    目前《姐姐的愛樂之程》已經播出了三期,而且節目第一站就來到了大福建的泉州,具體節目內容就不劇透了,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追起來了。 今天我們還是來看看泉州這座千年古城,如果你第一次來,應該要怎麼玩?這份走心推薦請盡情轉發、分享、收藏,也歡迎在評論區給出更多推薦。
  • 是日清明,那些藏在泉州的節令多元好料~
    清明節前一周,你可以看到泉州大街小巷裡購買潤餅皮的排隊長龍。假如你忘記了清明節即將來臨,泉州人也會用行動告訴你:「傳統節日清明節到了!」,這也許便是融入泉州人骨血裡的地道傳統與熱愛。《易牙遺意》記載有綠豆芽做的涼拌菜,「沸湯略焯,姜醋和之,肉燥尤宜」。《東京夢華錄》中具體記載有綠豆芽的培植與販賣:「又以綠豆、小豆、小麥與磁器內,以水浸之,生芽數寸,以紅藍彩縷束之,謂之『種生』,皆於接心彩幕帳設出絡貨賣。」 綠豆芽之所以很早被中國人食用,且相當受歡迎,正因為它是一種相當有效的補給蔬菜。
  • 解放前後泉州晉江縣張林與賴厝的械鬥槍戰事件
    號稱「泉南王」, 擁有5架飛機的閩南梟雄, 稱霸大泉州地區十數年轟動福建省的大械鬥——晉江縣前後港大規模械鬥始末俗話說生在蘇杭, 死在泉州, 原來舊時泉州的喪葬風俗是這麼講究富二代鄭成功,不僅身兼延平郡王與十大商行總裁,還養了大批特務中興號火輪船事件 舊社會泉州的金融活動正文
  • 磁灶鎮錦美村(坂尾)的「三落大厝」
    錦美村兩委會、老人會、愛心慈善協會熱情接待經過一番詳盡考察,其中,一位宗親保留一張1952年蓋有晉江縣第一任縣長高霆印章的「三落」大厝「厝契」《土地房產所有證》第226885號,在背面詳細畫出大厝各個房間所有者名諱等,在這張「厝契」上面赫然看到了崇斌宗親的四叔莊欽厚的名諱,認證經過非常順利,可以確認泉州西街481號的莊氏族人來自於晉江磁灶錦美村,皆大歡喜,當得知欽厚叔今年已經九十多歲了
  • 閩南的這個神奇村落,用海蠣殼搭房子,居住的是阿拉伯人的後裔
    在來到全州之前就在攻略中查看了關卡,最有魅力的特點是用牡蠣殼建造的房子,還有黃袍女的頭飾也是當地獨特的風景線。這些都是吸引我探索到底的原因。當地著名的百年老屋————蚵殼厝、是閩南泉州地區的傳統特色建築。
  • 「石頭厝」,一種被忽略的福建主流民居!
    從平潭、福清、莆田,經泉州的泉港、惠安、南安至廈門的翔安、同安,漳州的長泰,也就是在戴雲山脈的東南山麓地帶存在一條長長的「石頭厝民居飄帶」。這條「石頭厝民居飄帶」的西北,是閩中的「幹欄(木厝)民居分布區」,其東南則是閩南的「紅磚厝民居分布區」。
  • 【泉州作家散文展示】芬芳了一片海/姚雅麗
    每次尋訪,都像大海撈針似的,打撈被摧毀得所剩無幾的記憶碎片,包括觸摸那幾幢殘破不堪的蚵殼厝,眺望那若隱若現的海絲帆影。時空不可捉摸,每一次的回眸,都像在祭奠自己。        蟳埔村口,隔著豐海路,就是海。豐海路——貫穿城市西東的沿海大通道,把漁村、灘涂、大海隔裂開來,也隔斷了人與海渾然一體的原生態畫卷,還好尚有海腥味從路旁一溜兒排開的魚攤裡飄出來。
  • 人間泉州,待你歸來.
    》來瞧瞧他眼中的泉州吧▲ 封面:泉州晉江大橋夜景一個人到世界上來,來做什麼?夏天結束了,迎來了國慶黃金周,可是黃金周各個著名城市都是人滿為患,於是定了一條曲線救國的路線,國慶之前去泉州轉一圈,避開人潮,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