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應該是繼續深化「九二共識」,這才是鳳凰涅槃、實現該黨重生的必經之路。
作者:郭振家(北京),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對外戰略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香港天大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中國國民黨在2020年臺灣選舉中大敗之後,士氣低落,檢討聲音不斷。有人甚至認為,中國國民黨應該摒棄「中國」二字以及放棄「九二共識」,這樣的主張如果實現,國民黨與民進黨恐怕將無本質區別。本文將探討,國民黨大敗是否是「九二共識」之過,「九二共識」在兩岸近幾十年來和平發展中的重大意義,以及民進黨持續不承認「九二共識」背景下的兩岸關係將如何步步兇險。最後本文認為,中國國民黨選舉失敗是需要深刻反思,但正確的選擇應該是繼續深化「九二共識」、提出符合兩岸民意的「兩制臺灣方案」,這才是鳳凰涅槃、實現該黨重生的必經之路。
1月11日,臺灣2020年領導人選舉結果出爐,令人意外的是,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以817萬票高票當選,超越了之前馬英九2008年創造的765萬票的紀錄。一時之間,蔡英文揚眉吐氣,甚至還高調地向中國大陸喊話,好像在臺灣選舉獲勝後就可以佔據兩岸互動的主動權一樣。而國民黨則一片低迷,檢討聲音不斷,甚至還有青壯派逼迫黨主席吳敦義馬上辭職的呼聲。一時間,國民黨的境遇好似面臨窮途末路一般。那麼,應當如何客觀中允地看待此次選舉結果?「九二共識」為何是兩岸和平的重要保證?中國國民黨的改革之路又在何方?
一、臺灣2020選舉中國國民黨緣何大敗
從1996年算起,臺灣地區的選舉政治已經進入第24個年頭,然而,「統獨」議題仍然是繞不開的。2020年的選舉,儘管韓國瑜一再以「臺灣安全、人民有錢」為主軸,且以「勞苦大眾」、「庶民階層」自居來批評蔡英文的社會經濟政策,然而,韓國瑜仍然敗給蔡英文「護主權」的假議題。
中國國民黨此次選舉(含「立法委員」選舉)的失敗往往會被歸咎於韓國瑜。然而,筆者認為針對韓應當辯證兩方面去看。一方面,韓國瑜在擔任高雄市長才幾個月就準備參選2020,被一些臺灣民眾看作是「原罪」(這也解釋了最終國民黨在高雄選區的「立委」參選為何全軍覆沒),甚至一些「綠營」人士在韓上任不足半年就準備「罷韓」;但另一方面而言,韓國瑜確實促成了「藍營」歸隊,尤其是「韓流」洶湧,在臺中、凱道、高雄等多場造勢拉抬聲量。所以,從政黨票來看,國民黨與民進黨是非常接近的,國民黨得472萬,民進黨得481萬,相差才9萬左右。所以,韓國瑜的人格魅力(或者爭議)都是可圈可點的,國民黨是否換個人能夠比韓國瑜做得更好,恐怕未必。
那麼,中國國民黨為何又在領導人選舉和「立委」選舉敗得如此慘烈呢?恐怕這還得從更大的視角來看。筆者認為,根本原因在於臺灣的藍綠結構已經出現失衡,也就是「綠已經明顯大於藍」。所以,民進黨雖然近半年狀況百出,從「私菸案」、「卡神楊蕙如案」、「高鐵300萬臺幣案」、「論文造假案」到選前林靜儀的「統一叛國說」,韓國瑜也一直盡力拼選舉,但畢竟再怎麼努力,也難以撼動整個社會「泛綠」過大,也就是臺灣社會已經面臨「泛綠」基本盤與「泛藍」基本盤差距逐漸拉大的情況。① 北京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教授也認為,實際上,這場選舉真的是藍綠對決的結構性特徵更為明顯,不僅有民進黨與國民黨之間的激烈較量,而且有整個「綠營」與整個「藍營」之間的死磕式對陣,由此對選舉結果產生了直接而又深入的影響。在參選「立委」及得政黨票的19個政黨中,臺灣民眾黨、時代力量、臺灣基進、綠黨、一邊一國行動黨、臺聯黨等好幾個政黨在藍綠對決中都站在「綠營」方面,它們得票的情況是:臺灣民眾黨158萬票,時代力量109萬,臺灣基進黨44.7萬,一邊一國行動黨14.3萬,綠黨34萬,臺聯黨5萬餘;這些政黨票加起來合計360多萬(這部分票還沒算上深綠的喜樂島聯盟,它得票2.9萬);「藍營」小黨的票加起來也就是71萬多些(包括親民黨)。②所以說,藍綠雙方在選舉之時都最大限度地完成基本動員(此次選舉投票率高達接近75%),但藍綠基本盤已經顯示蔡英文贏面很大,而韓國瑜最後階段採取「蓋牌」的方式,雖是奇招,但並未扭轉整個局面。
二、國民黨內檢討聲四起凸顯集體焦慮
此次選舉,眼看民進黨的領導人選舉大勝、「立法院」過半,一些國民黨黨員痛心疾首,紛紛指責國民黨現行人事及政策之弊端。在青壯派的強迫下,國民黨主席吳敦義請辭,國民黨必須改革的聲音似乎成為共識。然而,在哪些領域、朝向何方進行改革呢?一些黨員認為,國民黨老派政治文化很嚴重,世代交替相比民進黨而言極其緩慢,這非常不利於年輕人才的培養。這種聲音幾乎得到了多數黨員的認同。一些黨員認為,國民黨的中常委與地方黨部脫節,在選舉的時刻根本起不到正相關的輔助作用。還有一些黨員堅持認為國民黨主席的選舉應該破除陳舊的選舉制度,比如,張亞中教授認為,要求(黨主席)參選人必須有中央委員或中評委的資格,但他們均非黨員直接選舉產生。……本黨目前這樣的參選資格限制,衹是保護了黨內既有職位者,而拒絕其他黨員的活水引入。③
「呼籲改革」的聲浪四處燃燒,似乎國民黨已經一無是處。一些國民黨黨員竟然開始明確反對國民黨現行兩岸政策。1月19日,國民黨組發會青年部主任蕭敬嚴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對「九二共識」進行檢討,他認為必須找到新的共識,「也就是反對統一的論述」。當然這樣的觀點在國民黨內引發了一片批評聲浪。前組發會主委張雅屏隨即在臉書駁斥稱,中國國民黨是「中華民國」的捍衛者,若不能捍衛或不願捍衛「憲法」,「請離開中國國民黨」。④然而,2月12日,在中國國民黨主席補選的政見發表會上,候選人之一、現任「立法委員」江啟臣公開表示:「九二共識顯得過時、欠缺彈性,也逐漸流失民眾信任。中美地緣對峙的升高,也迫使臺灣需要重新平衡兩岸定位。」⑤
本月有關國民黨改革的另一起爭議是由另一位國民黨主席參選人郝龍斌引起的。郝龍斌是軍系大佬郝柏村之子,曾多次擔任國民黨副主席,他於2月初表示,若北京不願意承認「中華民國」,可以考慮取消三通。這種看法隨即遭到了新黨主席鬱慕明的批評。鬱慕明在臉書發文表示,郝龍斌為造聲勢竟拿停止「三通」來炒作,把「藍營」變小綠,是跟著民進黨屁股走……郝龍斌拿停止「三通」威脅大陸,可曾想過究竟是臺灣還是大陸更需要「三通」?郝龍斌多次代表國民黨參加海峽論壇,會不曉得「三通」是臺灣所需、造福臺灣人民?為了黨內選舉,用停止「三通」做政治操作,這和昔日民進黨喊「木馬屠城」、罵國民黨「親中賣臺」有何兩樣?⑥
國民黨內檢討聲四起凸顯了黨員的焦慮,整體而言是好事,這說明還是有許多忠貞黨員存在,希望國民黨不斷改革、不斷完善。然而,任何改革的倡議都應該是站到國民黨的歷史傳承視角展開,都應該對於國民黨本身的發展定位有清晰的認識。一些希望中國國民黨去掉「中國」二字的聲音以及希望放棄「九二共識」的聲音,不僅極其無知,而且對於臺灣是極其危險的。
三、「九二共識」確保了兩岸數十年的和平
兩岸為什麼要簽署「九二共識」?從中國大陸的視角來看,為了繼續貫徹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提出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重要方針,以及為了處理1987年臺灣老兵回大陸探親以來的兩岸官方交流的需要,雙方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在涉及事務性協商中可以不涉及政治意涵的討論。從臺灣方面來看,自從1987年老兵回大陸探親以來,大量臺商到大陸投資經商,為了兩岸文書驗證事宜之方便,海基會與海協會於1992年10月在香港展開協商,臺灣方面依據「國統會」決議之「一個中國涵義」,建議表述內容為「雙方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
換言之,「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是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從而明確界定了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⑦「九二共識」一詞是2000年4月由時任臺灣陸委會主委的蘇起首次提出,在臺灣方面常常指的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2005年,當時的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中國大陸與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會晤之後,兩黨共同承諾將推動「九二共識」。因此,「九二共識」出現在中國大陸的官方文件上,成為對臺方針的組成部分。
那麼,「九二共識」對於兩岸發展有何重要意義呢?首先,國共兩黨在上個世紀多次兵戎相見,能夠深刻領會戰爭帶給民族和國家的創傷是短期難以彌合的,和平解決爭端是民族之幸、國家之福;其次,上個世紀90年代前後,正是中國大陸強調以「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來解決香港、澳門、臺灣問題,當時臺灣方面於1991年提出「國統綱領」,雙方對於「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未來促進統一」並無異議;第三,「九二共識」更大的背景是,一個相對較弱的中國大陸VS一個相對較強的臺灣地區(當時臺灣的GDP大約是中國大陸GDP的1/3強)。換言之,中國大陸為了自身的發展,其實是做出了很大的讓步的,兩岸在「九二共識」中是有著較多的平等性的。
正是因為「九二共識」的存在,才有了後來的多次「汪辜會談」,以及在陳水扁時期臺灣的國民黨、親民黨、新黨先後訪問中國大陸,甚至有了馬英九時期兩岸的「三通」(雙向的直接通郵、通商與通航)、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以及兩岸更進一步的開放人才交流、旅遊交流、資金和技術交流。所以,此次國民黨參選人韓國瑜曾經多次表態,「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的定海神針。⑧同樣的,中國大陸對於「九二共識」也一直是予以高度評價。2020年1月15日,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表示,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和平穩定不可動搖的基礎。「撼山易,撼『九二共識』難」。⑨
四、民進黨再次執政下兩岸關係或陷入衝突
中國國民黨再次選舉失敗,「九二共識」的前景被蒙上了厚厚的陰影。一些中國國民黨黨員,與其質問「九二共識」是否合乎時宜,不如思考一下,他們的理念最終要將中國國民黨帶向何方?眼下,隨著蔡英文的再次執政,即將到來的兩岸大危機,中國國民黨是否有能力化解?
蔡英文執政的第一任期,拒不承認象徵「一個中國」內涵的「九二共識」,以「維持現狀」的幌子實質上在臺灣不斷進行各種「去中國化」活動。2019年以來,蔡英文操弄香港議題,在島內渲染「反中」、「仇中」的意識形態。甚至在她第一任期即將結束的時候,還變本加厲、展現「辣臺妹」的姿態,不僅在立法機構強推「國安五法」和「中共代理人法」,還於12月31日強行通過、1月15日公告實施《反滲透法》,兩岸之間的交流往來在不斷被中斷,而民間敵意卻在不斷上升。所以,學界普遍判斷,蔡英文在第二個任期仍不可能接受「九二共識」,並會繼續推行「漸進式臺獨」路線。北京大學的李義虎教授認為,在蔡英文第二任期,兩岸關係的基本特徵可以用「更加複雜嚴峻」來形容。在不接受「九二共識」的情況下,蔡英文和民進黨當局可能不再將「維持現狀」作為兩岸政策的主軸和表述,其「漸進式臺獨」路線將可能滲透到政治、經濟、社會、法律、文化、教育、軍事等各個領域,其以「反滲透法」為標誌的遏制兩岸交流的政策將全面落實執行。這就將使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遇到更多也更大的阻力,兩岸關係發展和臺海局勢不容樂觀。⑩
此外,一些民進黨人士妄想實現在美國幫助下的「以武拒統」,甚至於實現「和平獨立」,因此,臺灣當局積極主動向美國靠攏,甚至充當美國所謂「印太戰略」的「馬前卒」。美國川普總統上任以來,連續出臺《國家安全戰略》、《國防戰略》、《核態勢評估報告》等多份頂層戰略文件,明確把中國定位為「戰略競爭對手」,而通過打「臺灣牌」則可能對華形成牽制效應。因此,美國於2018年通過了《與臺灣交往法案》來希望提升美臺交往的官方層級,2019年通過《2019年臺灣保證法案》來強化對臺軍售,2019年通過《重新確認美國對臺及對執行臺灣關係法承諾》來重新確認《臺灣關係法》及六項保證;此外,2019年9月,美國參議院外委會還通過所謂的「臺北法案」來強化臺灣的「邦交」,甚至對中國大陸外交橫加指責。
所以,美國的強硬派和臺灣的「獨派」人士合流之後,儘管中國大陸在2018年出臺了「31條惠臺措施」(《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2019年出臺了「26條惠臺措施」(《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然而,兩岸氛圍日趨緊張的態勢並未發生逆轉。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教授曾經於2016年6月指出,若蔡英文始終不接受九二共識,或者繼續朝著「臺獨」方向邁進,大陸會以「觀察、施壓、對抗、衝突」四階段處理臺灣問題。如果我們把2016年5月大陸發言人的表態「未完成的答卷」看作「觀察期」的起點的話,顯然,從2016年至2019年蔡英文任內所謂「斷交」七個國家,就是大陸在不斷向臺灣「施壓」。那麼,蔡英文的第二任期,是否是「對抗、衝突」兩個階段的展開呢?
現在擔任臺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的蘇起對此也是很不樂觀。2018年12月,他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發言:「我們本來還給蔡英文一點善意的期待,希望她能把老百姓對她的不滿作為一個臺階來下,如果蔡政府真的能這麼做,我還希望北京方面做一個善意的回應,這樣兩岸就能啟動一個良性互動。不過現在看起來蔡政府應該不會轉身了,首先,她把『九合一』選舉定位為地方選舉,沒那麼重要;第二,蔡英文把選輸的原因定位於外來勢力,這樣一來她的政策就不需要檢討,這跟臺灣目前的民意是不符合的。」⑪2019年10月,蘇起的觀點可能就更加悲觀了,他在馬英九基金會的演講中提到:「兩岸『地動山搖』可能性遽增,而美國前來馳援的意願不高!」⑫
五、中國國民黨應該繼續深化「九二共識」
選舉政治下,任何一個政黨希望獲勝、奪取政權以及將自己的政見付諸於實施,這樣的期許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正如古人云「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欲速則不達」,國民黨往往缺乏的不是能說會道的「智者」,而是「衝鋒陷陣的大將」,尤其是在一些艱困選區長期耕耘的人物。此外,今天的臺灣並非能夠簡單適用「選舉政治」的邏輯。道理很簡單,民進黨希望追求的目標是「獨立」,是要徹底顛覆現在的「中華民國憲政體制」,而中國國民黨一定是要被清算的目標,這樣的訴求已經類似於革命,而非民主。⑬民進黨人士之堅忍已經非侃侃而談的國民黨人士可比擬。蘇起曾經提到2000年5月蔡英文對他說:「今後『兩國論』衹會做,不會說。」⑭
眼下臺灣局勢正面臨關鍵的「十字路口」,中國國民黨內清醒者不多,大量黨員渾渾噩噩中並不知「天下大勢將變」。不論是江啟臣的「九二共識過時論」還是郝龍斌的「三通可以考慮取消論」,恐怕都僅僅是為了眼下黨內選舉而已。然而,兩岸之間的「九二共識」一旦拔起,中國國民黨與民進黨區別何在?針對國民黨兩岸路線的檢討,北京大學的李義虎教授認為,國民黨有人提出要廢棄「九二共識」就像「刨根挖墳」,意味著自己放棄立場,放棄安身立命的根本。⑮
所以,中國國民黨應當堅持自己的理念,塑造民意而非迎合民意。中國國民黨應當做到如下幾個方面:
1. 深刻反省,今日臺灣社會「去中」、「反中」等意識的壯大,與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國民黨的政策理念有很大關係,尤其是口頭上擁護「一個中國」和「反對臺獨」,但在實際行動上卻是南轅北轍。國民黨既要為了臺灣爭取利益,又要為了中國爭取利益,二者並不應該是對立關係。
2. 中國國民黨應當對得起2020年選舉中的472萬支持者(或者是552萬支持韓國瑜的選民)。韓國瑜雖然輸掉了這場選舉,但「韓流」的崛起是一種趨勢,臺灣民眾對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嚮往,以及不想看到兩岸尖銳對立的願望是真實存在的。雖然改革聲浪不斷,但百年大黨怎可表現出「樹倒猢猻散」的態勢?客觀評價,2020年選舉中國民黨仍然比2016年有所斬獲,更何況民進黨執政出現的諸多問題是事實上存在的。所以國民黨應該繼續「為民請命」,團結和凝聚「藍營」,做好監督者的角色,並持續力爭獲得更多民眾的支持。
3. 民進黨再次全面執政預示著兩岸更加緊張的未來。臺灣島內需要有制衡力量,中國國民黨不可妄自菲薄,而應當積極發揮作用。臺灣如果全面倒向美國,有可能重新「軍事化」,如此則戰端不遠矣;反之,臺灣如果在中國大陸和美國之間保持平衡關係,以及持續維繫兩岸的經貿聯繫,如此則可以確保臺灣遠離戰禍。
4. 中國國民黨應該繼續深化「九二共識」的論述。當年的「九二共識」確實有其時代性。然而,今天的兩岸情勢已經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些變化恐怕並非是有利於臺灣一方。當年的中國大陸在相對較弱之時與相對較強的臺灣達成「九二共識」,是臺灣之福,中國國民黨應當繼續深化「九二共識」,強化兩岸交流,這才是正確長久的做法。「九二共識」的模糊性實際上對臺灣有益,對兩岸關係有益!甚至於,中國國民黨應該「敢為天下先」,在「兩制臺灣方案」中有更多積極的探討。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中國國民黨曾經在中國歷史上絢彩奪目,今日的國民黨在路線或政策選擇之前或許應該複習一下孫中山先生的「國事遺囑」。「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臺灣問題不可能無限期拖延下去,包含臺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將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