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歲杜甫被俘虜,含淚望長安城,寫下一首大作,成國破山河之經典

2020-12-23 百家號

國都淪陷,飽受戰爭摧殘的長安城破敗不堪。安史叛軍押送的眾多俘虜之中,有一44歲男子的身影格外熟悉:詩聖杜甫。

杜甫原本不必淪落至此,他早就聽說了這場叛亂,安撫好一家老少早早出門躲避戰亂,而自己卻逆流而上要去支援朝廷,還未來得及施展抱負,就不幸被俘

因為自己官職地位,叛軍甚至竟不把他放在眼裡,並未嚴格囚禁。春日載陽,長安城內的萬物應時復甦,但物是人非。

此時的杜甫悲憤交加,揮毫寫下一首大作:《春望》。全詩如下:

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首聯照應題目,直寫詩人春日望到的景象

因人事蕭條,叢生的荒草和陰森的樹木隨處可見。但詩人並非單純寫景,而是通過「國破」與「城春」的對比,於景語中抒發他對國家殘破、今不如昔的哀嘆之情。山河依舊在,萬物照舊生,但國已不是原來那個國,城也物是人非,滄海變桑田。

而今的春日長安, 早已不再是杜甫《麗人行》中的「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繁華景象,留存的唯有那一抹抹被戰亂和血淚染上的悽豔顏色。

頷聯承接上文,繼續寫「春望」之景。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使用以樂景寫哀情,從而使得哀情更哀的手法,抒發了詩人憂心國家、想念家人的深沉情懷。春花嬌豔,鳥鳴啾啾,這本該是生機勃勃、令人歡欣的春日景象,但此刻這種美好的景象只會使他更加傷心:花開惹得他眼淚潸潸,鳥鳴引得他膽戰心驚。

這兩句還承上啟下:「感時花濺淚」承接上文,繼續表達其對叛軍的厭惡憤恨;「恨別鳥驚心」轉而表達其對戰亂中離散的家人的思念之情,開啟下文。這種「承」與「轉」,有效體現了杜甫五言律詩意脈貫通而不平直的結構之美。

頸聯順應上文,詳寫「恨別」之痛。戰火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詩人被困城中,與外界隔絕,而妻子兒女身處異地,杳無音信,生死不明,詩人感到異常擔憂。

此刻的詩人,是多麼渴望能夠得到一封家書啊!在這動亂的時局中,這家書彌足珍貴到可以勝「萬金」。詩人此句看似是在寫對家人的思念,實則是在以個人的經歷,寫戰亂中多數百姓的共同心理,抒發他自己,以及飽受戰亂之苦的百姓們對戰爭的憎恨、對和平的渴望之情。

尾聯由對物、事的描寫轉向對詩人自身身體狀況的描寫。戰火不斷、家書不至,國愁、家恨交織,詩人心情煩悶,愁緒難解,以致頭髮越變越白,越抓越少,甚至稀疏到連簪子都插不上了。李白也說「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愁緒」和「白髮」總是相伴而生的

心頭已被愁、恨填滿的杜甫,用「白頭搔更短」來展露其心境,真實生動,引起讀者共鳴的同時,更是將詩人對叛亂的仇恨情緒推向了高潮,全詩至此戛然而止。

杜甫自稱「晚節漸於詩律細」,這首《春望》整首詩跌宕起伏,沉鬱頓挫,邏輯清晰,結構嚴謹,抒發了他對國家破亡的無限憤恨和悲傷之情,被後世稱為極品佳作。

下面這套《飛花令》推薦給你。裡面包含了杜甫的詩詞,還有唐宋以來很多名家的傳世經典。

安史之亂帶給當時很多文人說不盡的苦難,平民之口沒有機會將這些苦楚訴說,他們或許也沒有這樣的思想境界來總結一個時代。

史料或許能告訴我們一件事情的始終與來龍去脈,卻無法帶給我們人心深處的觸動,唯有一個時代的文人,他們親身感受一個時代,親筆寫下一個時代,再將時代展示給後人,帶給後人以當時最鮮活的感動。

這,就是詩詞的魅力所在。

因此,愛讀詩的人,通常對歷史也有更深的感觸。越是經常讀詩詞的人,越是能體會其中的深意。

杜甫此詩,以「國破」起,運用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通過嚴格的「起承轉合」,將沉鬱頓挫的詩風發揮得淋漓盡致。

焦點集中,情感濃烈,幾欲噴薄而出,但詩人通過託物言志、借景抒情,使全詩跌宕起伏、沉鬱頓挫,真可謂是一首傳世佳作!

現代人對杜甫的研究熱度依然不減,緊跟潮流的人,一定不會忘記經典,《飛花令》在帶給你美妙詩詞體驗的同時,會講出每一篇詩詞背後的文化故事

其中包含近1000首經典詩詞——《詩經》《楚辭》,唐宋明清,貫穿傳統文化始終,集結名家名篇,精選最傳世的千古詠嘆。

點擊下方商品卡:

相關焦點

  • 杜甫的一首經典詩詞,開篇驚心動魄,堪稱千古絕唱
    比如安史之亂,空前絕後的悲劇不僅廢掉了李隆基,就連楊玉環也葬身於其中,很多文人志士對此感慨頗深,創作出一首首詩詞流傳至今。比如杜甫的《春望》不僅在國內廣為流傳,在國外日本也是家喻戶曉,二戰後的日本經濟蕭條,保守戰亂之苦的人們希望能從《春望》這首詩中,獲得精神上的共鳴與慰藉。
  • 杜甫外出散心,百感交集寫下《登高》,為何被譽為「七律之冠」?
    詩聖杜甫,之所以名垂千古,至今受到世人的敬仰,只因他屢遭坎坷,在逆境中生存,把家國情懷融入作品裡面。大曆三年,杜甫五十六歲,窮困潦倒的他可居他鄉多年,無時無刻不思念故鄉。於是,帶著病痛乘船返回闊別已經的家鄉,由於生活拮据,連住客棧的錢都拿不出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只能住在小船上,艱難程度不言而喻。又漂泊了一年多,杜甫依舊在路上,距離家鄉還有很遠的距離。
  • 晚年杜甫在江南遇到知己好友,寫下一首經典的詩,通篇充滿了憂愁
    杜甫的一生也是顛沛流離,少年時代雖然家境不錯,可是後來家道中落,以至於生活都成問題,使得他時常還要朋友接濟,正是有著這樣的人生經歷,讓他對於人生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創作出來的作品自然更具有感染力;另外杜甫骨子裡的家國情懷,也最為令人感動,儘管自己活得很卑微,但是他心繫天下,把僅有的一點愛給予了國家
  • 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杜甫十年困守長安城
    天寶五年(746年),35歲的杜甫來到了大唐的都城長安。長安城,是唐代多少詩人心目中的聖地,是他們實現理想和釋放熱情的沃土。杜甫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政治抱負來到了長安城。但和李白在長安的風流榮耀相比,杜甫在長安的經歷卻要艱難困苦得多了。
  •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賦予花和鳥怎樣的家國情懷的寄託?
    這句話出自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寓情於物,託物抒情,因國破家離的悲痛,導致詩人所見一切都瀰漫著傷情。
  • 杜甫《春望》
    康震趣聊唐詩 13 《春望》《中華古詩詞100首》90  杜甫《春望》丁歌讀詩之杜甫《春望》注釋:國:國都,指長安(今陝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舊日的山河仍然存在。感時:為國家的時局而感傷。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這裡指安史之亂的戰火。白頭:這裡指白頭髮。搔:用手指輕輕的抓。渾:簡直。欲:想,要,就要。勝:經受,承受。
  • 杜甫《春望》賞析及中考試題集錦
    【詞句注釋】1.國:國都,指長安(今陝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舊日的山河仍然存在。5.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這裡指安史之亂的戰火。《春望》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前四句寫春日長安悽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後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繫國事的情懷,充溢著悽苦哀思。全詩格律嚴整,頷聯分別以「感時花濺淚」應首聯國破之嘆,以「恨別鳥驚心」應頸聯思家之憂,尾聯則強調憂思之深導致發白而稀疏,對仗精巧,聲情悲壯,充分地表現出詩人愛國之情。
  • 杜甫成名之作,背後卻隱藏著另一個杜甫
    大家對於詩聖杜甫的印象是什麼樣的?應該很多人的答案就是:現實主義、窮困潦倒、關心民生疾苦、詩史、漂泊無依...總之在我們的眼中,杜甫似乎和富貴、少年、鮮衣怒馬少年郎不沾邊。其實我們都錯了,我們只看到了杜甫後半生而已!那麼說起杜甫,你能想到的名句是哪一首?
  • 貴公子攜妓出遊,杜甫攜妓相陪,他機智寫下一首詩,才沒毀掉清譽
    杜甫有不食嗟來之食的骨氣,可他也曾攀龍附鳳,與長安城的公子哥們夜夜笙簫;杜甫是不重女色的正人君子,可他也曾跌宕風流,趁著年輕與美豔歌妓多多快樂幾場。杜甫早年的家境還是不錯的,他遊歷名山大川,結交文人雅士,小資生活很是愜意。可惜家道中落,外加科舉落榜,讓杜甫一下子掉到了地上。
  • 解讀杜甫《春望》:雖然一輩子沒怎麼當官,卻有一顆憂國憂民的心
    公元756年,安史之亂後長安城淪陷,44歲的杜甫逃難中被俘,押送到長安。後冒險跑到寶雞去投奔唐肅宗,這才感動了肅宗,給了個左拾遺的官職,世稱「杜拾遺」。可是剛當了個把月,不知是急於表現自己,還是確實性情使然,居然要營救因惹怒唐肅宗被罷相的房琯,這一下把肅宗又惹怒了,把剛剛到任的「杜拾遺」貶到了華縣幹點雜事去吧,從此杜甫的官路算是斷了。
  • 五首愛國主義古詩詞,字字激昂澎湃,讀之讓人熱血沸騰
    國與家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根本,國興則家旺。愛國更是一種崇高的信仰,在歷史上湧現出一大批愛國詩人,在他們筆下,領略不一樣的愛國情操。《從軍行·其四》唐·王昌齡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 杜甫最潦倒的一首詩,爆紅國際,BBC曾稱他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比杜甫年長11歲的李白,為他帶來了無窮的靈感啟發。他對百姓的關懷,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安史之亂後的顛沛歲月裡,杜甫將對往昔繁華的眷戀和對破碎山河的悽然,凝於《春望》一詩,而其中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更是成為千古絕句!
  • 杜甫做客將軍府,寫下一首詩,後二首現在成為讚揚人的口頭禪
    杜甫和李白是同一個時代的人,正當李白成名的時候,杜甫也不知道在哪個角落裡蹲著為將來吹響號角,所以當李白厭倦了在皇宮裡對唐玄宗吟詩作樂的生活,離開長安遇見杜甫的時候,杜甫對李白的崇敬就像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又像黃河泛濫,一發不可收拾,他瞬間成了李白的忠實粉絲。
  • 杜甫《春望》中的悲情四重奏: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出生於一個「奉儒守官」的家庭,年輕的時候就懷抱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遠大理想;中年時代思想趨於成熟,更是產生「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偉大抱負,惜乎仕途多舛,終歸是企望。杜甫到長安應試之時,恰遇奸相李林甫導演「野無遺賢」,悲慘地成了這場鬧劇的一個犧牲品。
  • 56歲杜甫面臨何等困境,才讓他寫出字字泣血的《登高》?
    公元767年,已經56歲的杜甫拖著病弱的身體,流落夔州(今重慶奉節)之時,登上了長江岸邊的高臺,寫下了這一首千古傳誦的七律唐詩《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這首古詩是杜甫流傳最廣的七律詩作之一,全文透著濃濃的悲情。尤其是「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兩句唐詩蘊含著多達八重悲苦,更是長久以來人們探討千古詩聖人生悲苦命運的經典代表詩句。56歲的杜甫為何能夠寫出如此傷感的唐詩作品?
  • 同一地點,杜甫一首便拿下唐詩第一稱號,李白8首也難以匹敵!
    唐宋兩朝歷來推李白和杜甫為詩壇「霸主」,而且在歷史中,兩人生活的年代相同,也有過交集,更是為這兩位大咖級別人物增添了些許趣味色彩。杜甫比李白小11歲,那時候李白都名揚天下了,杜甫還是啃老本的公子哥,到李白在翰林院被賜金放還的時候,兩人相遇,李白44歲,杜甫33歲,多巧合的數字,杜甫終於見到自己偶像了!
  • 「詩豪」劉禹錫被貶至和州,途中寫下一首絕美七絕,讓人心曠神怡
    公元824年,唐代大詩人,有「詩豪」之稱的劉禹錫被貶官至歷陽。於九月路過洞庭湖時,他揮毫寫下了一首歌頌洞庭美景的千古絕唱——《望洞庭》。其豐富的聯想,匠心獨運的比喻,堪稱一時無兩。
  • 「感時花濺淚,」杜甫詩歌中透視心靈的稜鏡,與「花」有關
    杜甫聞訊,隻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杜甫的心中是欣喜的,也許這將是大唐王朝的又一次「復興」,他老淚縱橫,可是城中仍然被叛軍佔領,此等困境,依然阻止不了他奔向肅宗的決心,但是一介書生,終因勢單力薄被俘虜。一、文人賞花,已成風尚,「花」在詩歌意象中也自成一派花給人以美好的感覺,歷代的文人墨客,都有以花入詩的習慣,陶淵明愛菊,「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周敦頤愛蓮,寫下《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 從遠望泰山到春夜喜雨,幾首唐詩,寫盡杜甫跌宕起伏的一生!
    這在當時的文人中並不多見,尤其像杜甫這樣的世家子弟、文章高手。可是他很知足。此時安史之亂剛剛結束兩年,經歷了多年漂泊之苦的杜甫一大家子在這裡才算是安定了下來,這讓55歲的老杜長長地籲了一口氣。他知道這寧靜生活實在是來之不易,所以對眼前的一切都非常知足。
  • 生活中,總有一首詩在等著我們 ——李修文的「山河人間與我」
    從《滴淚痣》《捆綁上天堂》,到《十送紅軍》《山河袈裟》《致江東父老》以及即將出版的《詩來見我》,李修文的文學場域十分寬廣,近年來創作勢頭強勁。「中國古詩是每一個中國人的來路,是文化身份的證明。」李修文成為駐校作家後的首場學術演講以「山河人間與我」為主題。他說,日常生活中,總有一首詩在等著我們。面對一個新的時代帶來的震撼與困惑,我們應該去追尋中國人自己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