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都淪陷,飽受戰爭摧殘的長安城破敗不堪。安史叛軍押送的眾多俘虜之中,有一44歲男子的身影格外熟悉:詩聖杜甫。
杜甫原本不必淪落至此,他早就聽說了這場叛亂,安撫好一家老少早早出門躲避戰亂,而自己卻逆流而上要去支援朝廷,還未來得及施展抱負,就不幸被俘。
因為自己官職地位,叛軍甚至竟不把他放在眼裡,並未嚴格囚禁。春日載陽,長安城內的萬物應時復甦,但物是人非。
此時的杜甫悲憤交加,揮毫寫下一首大作:《春望》。全詩如下:
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首聯照應題目,直寫詩人春日望到的景象。
因人事蕭條,叢生的荒草和陰森的樹木隨處可見。但詩人並非單純寫景,而是通過「國破」與「城春」的對比,於景語中抒發他對國家殘破、今不如昔的哀嘆之情。山河依舊在,萬物照舊生,但國已不是原來那個國,城也物是人非,滄海變桑田。
而今的春日長安, 早已不再是杜甫《麗人行》中的「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繁華景象,留存的唯有那一抹抹被戰亂和血淚染上的悽豔顏色。
頷聯承接上文,繼續寫「春望」之景。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使用以樂景寫哀情,從而使得哀情更哀的手法,抒發了詩人憂心國家、想念家人的深沉情懷。春花嬌豔,鳥鳴啾啾,這本該是生機勃勃、令人歡欣的春日景象,但此刻這種美好的景象只會使他更加傷心:花開惹得他眼淚潸潸,鳥鳴引得他膽戰心驚。
這兩句還承上啟下:「感時花濺淚」承接上文,繼續表達其對叛軍的厭惡憤恨;「恨別鳥驚心」轉而表達其對戰亂中離散的家人的思念之情,開啟下文。這種「承」與「轉」,有效體現了杜甫五言律詩意脈貫通而不平直的結構之美。
頸聯順應上文,詳寫「恨別」之痛。戰火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詩人被困城中,與外界隔絕,而妻子兒女身處異地,杳無音信,生死不明,詩人感到異常擔憂。
此刻的詩人,是多麼渴望能夠得到一封家書啊!在這動亂的時局中,這家書彌足珍貴到可以勝「萬金」。詩人此句看似是在寫對家人的思念,實則是在以個人的經歷,寫戰亂中多數百姓的共同心理,抒發他自己,以及飽受戰亂之苦的百姓們對戰爭的憎恨、對和平的渴望之情。
尾聯由對物、事的描寫轉向對詩人自身身體狀況的描寫。戰火不斷、家書不至,國愁、家恨交織,詩人心情煩悶,愁緒難解,以致頭髮越變越白,越抓越少,甚至稀疏到連簪子都插不上了。李白也說「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愁緒」和「白髮」總是相伴而生的。
心頭已被愁、恨填滿的杜甫,用「白頭搔更短」來展露其心境,真實生動,引起讀者共鳴的同時,更是將詩人對叛亂的仇恨情緒推向了高潮,全詩至此戛然而止。
杜甫自稱「晚節漸於詩律細」,這首《春望》整首詩跌宕起伏,沉鬱頓挫,邏輯清晰,結構嚴謹,抒發了他對國家破亡的無限憤恨和悲傷之情,被後世稱為極品佳作。
下面這套《飛花令》推薦給你。裡面包含了杜甫的詩詞,還有唐宋以來很多名家的傳世經典。
安史之亂帶給當時很多文人說不盡的苦難,平民之口沒有機會將這些苦楚訴說,他們或許也沒有這樣的思想境界來總結一個時代。
史料或許能告訴我們一件事情的始終與來龍去脈,卻無法帶給我們人心深處的觸動,唯有一個時代的文人,他們親身感受一個時代,親筆寫下一個時代,再將時代展示給後人,帶給後人以當時最鮮活的感動。
這,就是詩詞的魅力所在。
因此,愛讀詩的人,通常對歷史也有更深的感觸。越是經常讀詩詞的人,越是能體會其中的深意。
杜甫此詩,以「國破」起,運用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通過嚴格的「起承轉合」,將沉鬱頓挫的詩風發揮得淋漓盡致。
焦點集中,情感濃烈,幾欲噴薄而出,但詩人通過託物言志、借景抒情,使全詩跌宕起伏、沉鬱頓挫,真可謂是一首傳世佳作!
現代人對杜甫的研究熱度依然不減,緊跟潮流的人,一定不會忘記經典,《飛花令》在帶給你美妙詩詞體驗的同時,會講出每一篇詩詞背後的文化故事。
其中包含近1000首經典詩詞——《詩經》《楚辭》,唐宋明清,貫穿傳統文化始終,集結名家名篇,精選最傳世的千古詠嘆。
點擊下方商品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