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漂」5年之後,國聯證券有望年內回歸A股。
5月8日晚間,根據證監會官網消息,第十八屆發審委2020年第66次會議審核通過國聯證券的首發申請。
早在2016年9月,國聯證券就公布了A股上市計劃。期間一度申請中止,歷經4年波折,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
從艱難排隊到閃電過會
國聯證券的前身,要追溯到1999年成立的無錫證券有限。2002年,更名為「國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2008年通過改制更名為「國聯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2015年7月6日,國聯證券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不過登陸A股市場,才是國聯證券更為長遠的理想。
H股上市剛滿一年,國聯證券就在2016年6月公告中披露了A股上市意圖,「公司迫切需要提高淨資本實力,擴大公司業務規模,優化公司業務結構,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當年12月,遞交了A股IPO申請。
此後,國聯證券一直在眾多IPO排隊券商行列中苦苦等候批文。經歷兩次書面反饋後,國聯證券在2018年10月26日發布公告稱,因公司計劃在H股增發股份融資,故向證監會提交了關於中止A股IPO審查的申請。
2019年12月27日,國聯證券又公告稱,經多方考量,已終止H股再融資的相關工作;另外,向證監會提交恢復A股發行審查申請,並獲同意。
想不到的是,IPO恢復審查後,其上市進程陡然步入快車道。不到5個月時間,就完成了此前兩、三年未竟的事業。
按照慣例,國聯證券最早也許在今年三季度就能上市。屆時,江蘇A股券商也將增至4家。
中信系班底功不可沒
從國聯證券艱難曲折的IPO之旅來看,2019年可謂一個關鍵分水嶺。這一年,這家券商身上發生了什麼?
最讓業界轟動的事件,無疑是前中信元老葛小波的加盟。
去年4月8日,已在中信證券幹了22年之久的葛小波,突然因個人原因辭職。
就在兩個月前,因原首席風險官蔡堅到達退休年齡,中信證券宣布葛小波兼任公司首席風險官。彼時,葛小波已是公司黨委委員、執行委員會委員、財務負責人,可謂中信股肱之臣。
葛小波最讓業界議論的,是其「天價」年薪。身兼數職的葛小波2018年領取稅前報酬總額為1566.87萬元,在中信證券居於首位,遠超其他高管。
此外,原中信系尹紅衛、李欽、汪錦嶺、王捷也前後腳加盟國聯證券,分別出任副總裁兼首席財富官、副總裁兼首席風險官、首席信息官、董秘兼人力資源部總經理等要職。
從國內最大券商集體跳槽到偏居蘇南一隅的小型券商,「五虎上將」之舉震驚業內。據知情人士透露,葛小波等人「屈尊」國聯證券,更多應該是報答老領導王東明的知遇之恩。
而作為原中信證券靈魂人物,王東明早在2015年就被已被聘為國聯證券顧問。
在王東明等原中信系大佬的加持下,國聯證券的A股IPO進程超預期提速,也就不難理解了。
「小中信」能否脫穎而出?
「券商一哥」和國聯證券的淵源,其實在多年以前就已結下。
2011年中,由於海航集團臨時撤出,華夏基金兩份股權無人摘牌,中信證券時任董事長王東明赴無錫面見國聯集團董事局主席王錫林,促使最終國聯證券入股華夏基金。
隨後,中信證券曾多次發起收購國聯證券的洽談,但最終並未成行。
數年後,王東明黯然離開中信,開始擔任國聯證券的「幕後軍師」。加上昔日舊部紛紛來投,也讓外界對於這家名不見經傳的三、四線券商投以更多的目光。
儘管執掌國聯時日尚短,但葛小波等人給其帶來的改變已經開始顯現。
2019年年報顯示,國聯證券實現營業收入21.24億元,同比增長41.8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達5.21億元,同比增長930.57%。兩項指標增速,均明顯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其中,自營業務收入4.44億元,較2018年增加4.59億元,成為對整體業績貢獻最大的一個板塊。自營權益類產品佔淨資本比例僅為7.47%,較2018年下降2.02個百分點;自營固收類產品佔淨資本的比例,由2018年的13.28%猛增至2019年的85%。這也體現出新的管理團隊在經營策略上的改變。
此外,自去年底以來,國聯證券在多項業務上也是頗有斬獲。
2019年12月27日,國聯證券公告稱,香港子公司獲批設立。此時距離其首次提出設立香港子公司,已經過去了四年時間。
今年3月4日,國聯證券又稱,公司成為首批獲得公募投顧試點資格的7家券商之一。
4月21日,又對外宣稱順利完成首批基金投顧客戶的籤約和交易,成為證券業首家上線基金投顧業務的券商。
「公司管理團隊的核心成員擁有15至20年證券行業頭部券商的從業經驗,遠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管理團隊在證券和金融服務行業具備豐富的經驗、卓越的管理能力和前瞻性的戰略思考能力,能深刻理解行業和市場的發展趨勢,做出準確的商業判斷,及時捕捉商機,並審慎科學地調整業務策略。」在2019年年報中,國聯證券如是表示。
藉助此次A股IPO,國聯證券在新的管理團隊掌舵之下,其航向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繼續受到業內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