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崗村位於棗陽熊集鎮西北部,滾河以南,村面積7.8平方公裡,下轄12個村民小組,497戶1935人。2014年被列入省級貧困村,人均收入不到5000元。
2018年3月,棗陽市人民檢察院與該村開展結對幫扶,先後派出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長呂春武,隊員高光明、許俊、劉建斌、張文哲來到這個偏遠山村開展扶貧工作。
三年來,他們始終堅持以黨建工作為引領,選優配強村黨組織隊伍,儲備選拔後備力量2人。以產業發展作為脫貧攻堅的抓手,將教育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關鍵,全力推進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建設,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人居環境日益改善,文明鄉風落地生根。
如今,杜崗村已然「摘帽」,貧困戶實現全部脫貧,人均收入達到10000元,美麗鄉村建設正如火如荼的開展,一條絢麗的幸福康莊大道正在駐村工作隊的筆下繪就。
1
「一戶一策」 產業幫扶更加精準
杜崗村耕地面積達6754畝,曾經是個遠近聞名的『糧倉』,村民世代以種糧為生。由於產業結構單一,綜合收益並不太高。許多人選擇種一季稻子,其他時間就出門打工。
如何改變貧困面貌?駐村工作隊在開展扶貧工作伊始就確定了在脫貧產業上下功夫。「只有做大做強各項脫貧產業,才能實現『輸血』向『造血』的轉變,持續增收、長久脫貧。」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呂春武說。
圖為第一書記呂春武(左)日常走訪貧困戶
為此,駐村工作隊在入戶走訪深入調查的基礎上,多次與包村黨鎮幹部、村「兩委」幹部、黨員、貧困戶召開「五方會商」,共同商議,找準致貧原因、制定脫貧計劃、幫扶政策。結合實際為村制定了「支柱產業」發展三年規劃,為每戶貧困戶量身定製每年的「家庭產業」發展計劃。
陶友權是杜崗村2組貧困戶,由於身體殘疾不能幹重活,收入主要靠和妻子種糧食、打臨工維持,家中還有一個上大學的孩子,所以一直還未脫貧。
在了解到陶友權家的情況以及市場行情後,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商議幫他發展肉牛養殖。
2018年,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陶友權貸款5萬元,購買了3頭種牛並改造了牛舍。缺乏技術,駐村工作隊就幫其聯繫飼養技術專家進行現場指導,一步步將其帶上正軌。
圖為院黨組書記、檢察長賈俊(右)走訪貧困戶陶友權
陶友權為人老實本分、勤勞肯幹,白天出去放牛,晚上還會睡在牛舍照顧打理。在他細心飼養下,平均每年都有2頭的出欄量。
「今年養牛開始有收益,1頭肉牛1萬元左右,每年能有2萬元的穩定收入。現在牛舍裡還養了4頭牛。養牛讓我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慢慢掌握技術跟經驗的陶友權,正在逐步擴大養殖規模。
今年60多歲,祖孫三代一起生活的徐明珍,在「一戶一策」的量身幫扶下,靠種植紅薯,2019年底也順利實現了脫貧。
「村北岸有一片河灘地,沙質土壤,肥沃疏鬆,適合種紅薯,今年價格也不錯。」經過共同商議,2018年,徐明珍籤下了為期3年100畝土地租賃合同。
工作隊實地查看徐明珍紅薯種植情況
「今年,100畝紅薯總產量得有20多萬斤。刨去成本、人工費用,利潤有3萬元左右。」徐明珍說道。按照政策,他們家每年還能頂格領取6000元產業政策獎補資金。
今年8月,20戶貧困戶申報的涉及旱稻、玉米、肉牛、種母羊等52個扶貧產業項目,共到帳補助資金51535元。
「一戶一策」精準扶貧計劃,村幹部、駐村工作隊、貧困戶面對面,逐個分析致貧原因,商討脫貧路徑,制定脫貧措施。讓貧困戶感受到扶貧工作的真心實意以及背後強勁的組織支撐,使他們進一步轉變思想意識,提升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未來我們將繼續精準開展『一戶一策』工作,同時,以村集體的種母羊代養項目為依託,以更加多元化的參與方式,吸引更多的致富帶頭人、貧困戶加入其中,拓寬增收渠道,穩固產業扶貧成果。」呂春武表示。
2
不落一人 教育路上開出花朵
杜崗村全村1935人,由於思想觀念上的落後和面臨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困境,多年來村裡走出的大學生寥寥無幾。
為斬除這個「窮根」,2018年3月以來,駐村工作隊通過精準幫扶、愛心援助、心理疏導等方式,對貧困學子持續跟進幫扶。截至今年9月,先後有2人考上一類重點大學,1人考上省重點職業院校,1人考上市重點高中,創造了該村教育歷史新高。
「女兒成功考上一本大學了!感謝檢察院駐村工作隊的幫扶關心!」今年8月底,得知女兒金榜題名的消息,杜崗村9組貧困戶肖紅兵喜出望外。
肖紅兵一家共有6口人,他的父親、妻子長年有病在身,需要定期住院並使用大量藥物治療;他的母親年事已高,喪失了勞動能力;家中還有一個上高中的女兒和一個上初中的兒子,一家人全靠肖紅兵種幾畝薄田和低保維持生計。
為了幫助他們更好的完成學業,減少家庭方面帶來的壓力。駐村工作隊為肖紅兵一家做了一件又一件「小事」:多次前往鎮民政部門,幫助肖紅兵將低保由最初的450元每月提高到910元每月;為了讓肖紅兵的妻子得到及時治療,扶貧工作隊隊員又聯繫上棗陽市區一家醫院,方便他們及時取藥;每逢傳統佳節,扶貧工作隊隊員還給肖紅兵一家送去米麵糧油等物資;扶貧工作隊還幫助肖紅兵申請臨時救助補貼、光伏發電公益崗位。
在扶貧工作隊的努力下,包括肖紅兵的女兒肖欣雨在內的一批貧困家庭學生,能夠心無旁騖地學習。
圖為第一書記呂春武(右)將捐款送到兩名學子手中
今年9月,肖欣雨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武漢工程大學。同村的另一名貧困學子李健全也考取了湖北大學。
賈俊檢察長在得知這一情況後,動員全體幹警捐資幫扶。倡議得到了積極響應,隨後,駐村工作隊將近6000元的捐款送到了肖欣雨、李健全的手中。二人紛紛表示,將繼續努力學習,不負駐村工作隊和檢察官叔叔阿姨們的關心幫助。
「因為家庭的內在原因,加之孩子又正處於青春期,他們往往比一般人更偏內向,心裡有想法也不願跟人交流。」駐村工作隊在教育扶貧時,也注重對貧困子女的心理輔導。
今年8月中旬,呂春武在走訪一貧困戶時得知,其即將就讀高三的女兒莉莉不想再讀書了。
原來,今年新冠疫情期間,在家上網課的莉莉,沉迷上了網路遊戲,因此產生了厭學情緒。到8月中旬,學校高三年級已經開課一周,莉莉乾脆直接待在家不再出門。家人越是勸說,莉莉反而更加牴觸。
呂春武與扶貧工作隊員輪番上陣,語重心長地跟莉莉促膝交流,談理想、談人生、講道理:「學習是終身的事,任何時候都不晚。我們也許沒有多大的能力去實現夢想,但是,只要努力去學習,就不會辜負父母的養育之恩。」
幾番勸導後,莉莉終於醒悟過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選擇返回學校繼續讀書。
「如果不是呂書記他們耐心的勸導,我姑娘今年可能就輟學了。」提起這件事,貧困戶到現在內心還充滿感激。
圖為駐村工作隊員張文哲(左)給貧困戶學子購買六一禮物
教育扶貧要因材施教、綜合施策,駐村工作隊堅持多措並舉,將檢察職能與教育扶貧相結合,積極開展法治教育,送法進農村,通過普法提高貧困家庭未成年人、留守兒童的法律意識,使他們遠離校園欺凌,健康茁壯成長。每年六一節之際,駐村工作隊還會為貧困留守兒童送去書包、圖書、文具,鼓勵他們要勤奮好學、文明守法,努力用知識改變命運。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百年大計,杜崗村重視教育的良好民風已然形成。我們會接住檢察院工作隊的接力棒,繼續努力。」村幹部鄧坤表示。
3
真情幫扶 化解民憂溫暖人心
今年春節,本是萬家燈火、闔家歡樂的日子。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打亂了一切的計劃。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駐村工作隊隊員們提前結束了休假。
大年初六,呂春武早早地趕回杜崗村與村「兩委」幹部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挨家挨戶走訪排查,測量體溫,摸清全村496戶的情況。通過村廣播、懸掛防疫標語、微信群信息等形式向村民宣傳防控疫情知識,引導村民減少外出,佩戴口罩。加強管控措施,在出入道路口值勤,對出入人員做好登記。
2月中旬,呂春武先後接到貧困戶杜平宇、周海軍的電話,電話中他們顯得焦急萬分。原來,兩戶貧困戶家中都有家屬患精神疾病,疫情防控期間出門較為不便,而且村衛生室、鎮衛生院相關藥品已經斷貨,如果沒有藥物控制,精神病可能隨時會復發。
得知這一情況,呂春武第一時間跟貧困戶進行溝通,了解家屬現狀以及所需藥品的名稱、廠家、數量等信息。隨後,立即辦理了相關通行手續,前往市區的藥店進行代購。第二天就將藥品送到了貧困戶家中。
圖為疫情期間,第一書記呂春武(右)為貧困戶上門送藥
「呂書記,藥錢你一定要收下啊。」貧困戶萬分感激,執意要將藥費塞到呂春武手中,被委婉拒絕。
「清點一下藥夠不夠,我還帶了一些口罩、消毒液,你們也收著吧!」呂春武囑咐道。
面對來勢洶洶的肺炎疫情,駐村工作隊積極響應黨的號召,衝鋒在前,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脫貧攻堅。與村黨組織共同協作,築起銅牆鐵壁,妥善處置了2名確診群眾,防止疫情擴散,全力保障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打贏了熊集鎮片區的疫情防控阻擊戰。
疫情期間,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賈俊也多次前往杜崗村了解防疫工作。同時,向杜崗村捐贈口罩、消毒液等物資以及2萬元抗疫專項援助資金,用以緩解防疫之急。
疫情控制住了,但疫情帶來的影響卻沒有消散。受疫情波及,今年喜獲豐收的貧困戶高錦榮又碰上了銷路難題。
高錦榮是杜崗村11組貧困戶,一家四口,丈夫身患殘疾無勞動能力,大兒子在外打工,小兒子還在念小學。家裡主要靠10多畝田地過活,還有她這唯一的勞動力。好在,2019年在精準扶貧政策的支持下,建起了採摘園、鋪好了水泥路,等著來年桑葚、梨子的豐收。
「今年5月初,種的2畝半的桑葚已經成熟,總共得有2000多斤。」但因為疫情、市場流通等因素的影響,桑葚滯銷、價格也不如往年。「運不出去,也沒人進來收,再不管就只能眼瞅著爛在地裡」,高錦榮急得團團轉,一夜夜難以入眠。
「希望大家奉獻一份愛心,貢獻一份力量,積極訂購,幫助貧困戶渡過難關。」5月4日,經院黨組同意,一條條求助信息在檢察院工作群組、朋友圈中傳開。
圖為第一書記呂春武(前)「直播帶貨」賣桑葚
「檢察院訂購400斤,泰興醫院訂購400斤,工商銀行500斤,農商銀行300斤……散客200斤。」人多力量大,短短幾天,院同事、愛心企業就基本將原本滯銷的桑葚採購一空,高錦榮樂得合不上嘴。
像這樣的活動,棗陽市人民檢察院總共開展了4次,採購杜崗村貧困戶的桑葚、梨等農產品,累計採購了近2萬元。
圖為駐村工作隊員劉建斌(右)給貧困戶宣傳政策
用真心換真情,用實幹贏民心。3年來,駐村工作隊堅持落實「五天四夜」工作制度,吃住在村,不怕苦不怕累,深入田間地頭、遍訪貧困戶,對貧困戶的家庭情況、享受的扶貧政策情況瞭然於心、如數家珍。
隨著決戰決勝脫貧的日子近了,許多貧困戶越發不舍,「你們以後不會就不來了吧?!」
「放心,就算我們不再駐村,我們也永遠是杜崗的一份子,這裡就是我們的第二故鄉。」
4
脫貧摘帽 貧困村走向振興
2019年8月,杜崗村接受省脫貧攻堅驗收,當年年底,最後2戶貧困戶也實現了脫貧。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脫貧之後的杜崗村,還要往哪裡走?
駐村工作隊開始提前謀劃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序銜接。圍繞「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繼續穩固產業發展,同時著手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立志將杜崗打造成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鄉村振興示範村。
2019年,杜崗村加入了棗陽市科盈養羊專業合作社,以種羊代養項目為基礎,發展壯大村級產業。該項目實行養殖大戶帶動貧困戶的模式,鼓勵貧困戶以資金、土地入股、勞動力參與等方式參與產業發展。
「每頭種母羊年產5隻育羊,每隻回收價格500元給到貧困戶,村級合作社還能收取公司每隻50元代管費用。依據合同,貧困戶還可通過勞動力或資金進行入股分紅,共同致富。這是一個人既富民又強村的養殖項目。」合作社負責人介紹到。
今年8月,貧困戶周海軍在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完成了能容納100隻羊的標準化圈舍改造,爭取的道路硬化項目也直接鋪到了圈舍門前。
圖為駐村工作隊邀請技術專家現場指導貧困戶養羊
如今,種母羊代養項目已經到了關鍵時期,陸陸續續有羊仔出生。駐村工作隊扶人上馬再送一程,密切關注羊仔生長情況,定期前往羊圈查看,邀請農業專家前往現場進行指導,做好飼料餵養、防疫、保溫工作。
「按照規劃,我們將把村11組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示範區域,探索建成集『生態+旅遊+產業』一體化特色之路。」在「五方會商」會上,村幹部鄧坤公布了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為「一村一景」布局敲定方向。
為了補齊人居環境短板,杜崗村著重圍繞農村垃圾收集、汙水治理、衛生入廁等問題進行解決:在全村設立20個垃圾箱、40個垃圾桶;建立健全村汙水管網體系,鋪設排汙管道1200米;將供水站收歸村集體所有,集中供水確保水質達標、飲水便捷;建立化糞池,每戶設立獨立的廁所;安排10個貧困戶公益性崗位,負責各村組衛生日常清掃;拆除危房、完善文化廣場等功能區域。
成立棗陽市民之源農業專業合作社,引導建設百畝「稻蝦共作」集中連片管理。進一步完善桑葚採摘園建設,推進農旅融合發展。打造特色休閒垂釣農家樂項目,建起大片生態魚塘5個,配套釣魚平臺、休閒亭廊、綠化景觀。
駐村工作隊也全力爭取道路硬化、亮化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完成主幹道硬化5公裡,安裝太陽能燈78盞。對兩口機井進行改造,兩臺變壓器擴容增壓。幫助村清理髮包村級水庫、堰塘合同,為村集體增收5萬元。
圖為杜崗村11組美麗鄉村建設前後
今年9月,經過一番改造,杜崗村村容村貌得到了較大的改善。產業振興、人居環境改善,村裡慢慢聚起了人氣。
「村裡越來越漂亮,沒事就愛出來散散步。」看著平整寬敞的柏油路、別致的農家小院、鬱鬱蔥蔥的桑園、開闊的文化廣場,村民們的心情也越發舒暢了。
「周末願意來玩的城裡人也多了。明年準備在自家開個餐館,來了可以釣魚、釣蝦、採桑葚,再吃一頓農家飯。」杜崗村村民姜國新規划起了以後的幸福生活。
「我們將繼續以習近平總書記扶貧工作重要論述為指引,落實摘帽不摘幫扶,應對當前扶貧工作新形勢,以更大的決心、更強的信心、更高的目標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無縫銜接。」呂春武表示。
文字丨張文哲
編輯丨付書嶽
審核丨尹鴻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