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7日電題:科技助農沒有「休止符」——從中關村科技企業扶貧故事看鄉村振興新路
蓋博銘、王奕涵
一段短視頻的推廣,讓偏遠地區的優質農產品不再滯銷;一個「5G+」技術的應用,讓山區學生在教室裡就能體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一個智慧分級診療平臺的建立,讓鄉村百姓享受到大城市的看診服務……
截至2020年10月,中關村844家科技企業在北京對口扶貧協作地區設立分支機構1391家,投資金額851.2億元。中關村科技力量注入農業、醫療、教育等民生領域。近日,記者走訪了中關村龍頭示範企業,聆聽「他們」的扶貧故事,感受這裡仍在書寫的助農新篇章,看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這是我家鄉特產的花椒,用它做菜你可以體驗到正宗的重慶味道!」走進北京字節跳動科技有限公司,一段短視頻正在展覽屏上播放,一位操著重慶口音的小夥兒站在綠油油的花椒叢裡,詳細地介紹著花椒的採摘、加工過程。
這段短視頻來自字節跳動公司的扶貧項目——「山貨上頭條」,視頻裡的小夥兒是一位「扶貧達人」,在為家鄉滯銷的花椒做公益推廣。
字節跳動公司的扶貧團隊每年都會去貧困地區實地走訪、調研,挖掘一批品質優但銷售難的農產品,通過邀請明星和短視頻達人錄製推廣視頻、電商直播帶貨的方式,幫助這些農產品拓寬流通渠道。
給剛出生的牛犢穿「馬甲」;哼著民歌繡蒙古袍;圍著火爐烤包子……在網際網路平臺巨大流量的帶動下,一段段富有民俗風情的短視頻吸引來了大批前來打卡的遊客。
「10個養殖基地,1個年產40萬噸的飼料廠,生豬年出欄120萬頭……項目帶動24個村莊,700餘名建檔立卡群眾脫貧。」這是大北農集團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市的生態養豬產業一體化扶貧項目的數字「成績單」。
中關村推動企業以項目帶動產業、以產業推動扶貧。大北農集團副總裁莫宏建介紹,大北農集團會優先選擇在貧困縣建設生產基地,利用集團成熟的「智慧養豬」技術以及「豬聯網」管理模式,結合貧困地區地理位置、環境條件等因素,選擇對口產業項目帶動扶貧。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項目亮點是希望從源頭上治貧,斬斷窮根。」莫宏建說。支撐農業穩定持續發展,要為農民和貧困戶帶去最前沿、最實用的農業理念與技術,讓農戶掌握謀生技能,由「輸血」變為「造血」。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作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教育是扶貧工作的重要一環。中關村科技企業將「扶志」與「扶智」相結合,為教育脫貧注入了「芯」活力。
新東方教育集團柳江說,師資水平薄弱、學生升學率低是鄉村教育痛點。為此,新東方集團在行業內率先將5G技術應用於鄉村教育,打造「5G雙師直播課堂」,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據了解,中關村示範區連續帶隊3年,組織100餘家科技企業赴對口地區考察對接。「讓科技真正為生產服務,中關村科技企業持續為鄉村振興貢獻中關村力量。」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主任翟立新說。
「我們有一個三年的小目標,還有一個十年的大目標……」從脫貧攻堅走向鄉村振興,科技助農沒有休止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