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紀東 本報記者 張偉
一個人,從外出打工到回鄉創業。
一個村,從靠天吃飯到自給自足。
一個地區,從貧困地區到生態旅遊區。
這些,皆因科技力量的注入,讓原本的一切發生了改變。
作為我國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中關村,承擔著北京對口扶貧地區的扶貧重任。
3年來,中關村探索出集農業、醫療、旅遊、消費、教育「五位一體」的「科技+」扶貧模式,為全國科技扶貧蹚出一條新路。
科技+農業——
創新引領「輸血」變「造血」
在拉薩市尼木縣西藏德青源產業基地,一枚枚新鮮雞蛋源源不斷的從雞舍傳送到包裝流水線上,當地村民洛桑卓瑪正在分揀裝託。在這裡,藏雞的年產蛋數由原先的50-80枚提高到150枚以上。
24歲的洛桑卓瑪家住尼木鄉尼木村,原本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一家五口的經濟來源全靠幾畝地和平時打臨工維持。
2015年,中關村企業德青源與當地合資建立西藏德青源扶貧產業基地,優先僱傭當地貧困戶,以產業助力當地脫貧。每天在包裝流水線上分揀雞蛋,洛桑卓瑪每月收入5200元。
「之前一直無事可做,自從在德青源上班後,不僅每月有了固定收入,還能照顧家裡人,家裡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洛桑卓瑪說。
幾年來,德青源「金雞產業扶貧工程」已經與廣西天等縣等全國25個貧困縣籤約合作。預計25個金雞農場滿產後,蛋雞總存欄超過6000萬隻,年產雞蛋140億枚,可帶動26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脫貧。
農業是農村的基礎,是扶貧工作可持續的保障。中關村高科技企業在農業領域,注重增強貧困地區「造血」機能,激發其加快發展的內動力。
在內蒙古烏蘭察布,中關村企業大北農集團的生態養豬產業一體化項目,10個養殖基地,1個40萬噸飼料廠、1個年加工100萬頭能力的食品加工廠,總投資24億元,年出欄120萬頭生豬。該項目帶動周邊24個村莊,700餘個建檔立卡群眾脫貧。此外,大北農在國家級貧困地區投資扶貧項目23個,合計投資36.5億元。
有了高新技術的助攻,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正加速向現代化轉變。中關村推動企業以項目帶動產業、以產業推動扶貧,加大生態建設的扶持力度和公益崗位安置力度,充分發揮扶貧主導農業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健全農業穩定發展的動力支撐,由「輸血」變為「造血」。
科技+醫療——
體系賦能架起「幸福之梯」
「遠程心電、心肺復甦、靜脈通路……」10分鐘緊急搶救,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哈裡哈鄉臺子水村楊鳳起脫離生命危險。
60多歲的楊鳳起在接孩子途中,倒在了三輪摩託車上。 緊急送往哈裡哈鄉衛生院後,通過「春雨工程」+智慧分級診療平臺,被診斷為心臟驟停症候群,並得到及時救治。
2016年,中關村華醫移動醫療技術創新研究院在圍場搭建了首個「春雨工程」+智慧分級診療平臺,包括遠程影像、遠程心電、雙向轉診、遠程會診、家庭醫生籤約服務等。
華醫雲健康扶貧智慧分級診療平臺,是中關村華醫移動醫療技術研究院藉助網際網路,以縣級醫療機構為中心,上聯市、省、北京三甲醫院,下聯鄉鎮衛生院及村衛生室,精心打造的國家、省、市、縣、鄉、村六級醫療機構聯動分級診療服務體系,實現了「基層檢查、上級診斷、高端會診」的新型服務模式。
據介紹,分級診療平臺已在全國7個省落地紮根,2700多家醫療機構互聯互通,線上免費診斷,覆蓋1億多人,為群眾節省看病費用6000多萬元,免費投入軟硬體價值2億多元。
北京縱情向前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健康扶貧業務——水滴籌,在西藏拉薩、新疆和田和青海玉樹等地發起1500餘起個人大病救助案例,捐款人數超過115萬人,累計籌款金額超過4300萬元。幾年來,水滴籌已成功為超過150多萬名經濟困難的大病患者提供了免費的籌款服務,累積籌款金額超300億元。
中關村推動科技企業致力於打通貧困地區群眾就醫的「最後一公裡」。探索出「網際網路+醫療」模式作為輔助手段,為全國貧困地區提供優質醫療資源和服務保障,方便貧苦地區百姓就醫,助力其戰勝「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為貧困群眾架起「幸福之梯」。
科技+旅遊——
信息助力打造「美麗鄉村」
給剛出生的牛犢穿「馬甲」、哼著民歌繡蒙古袍、圍著火爐烤包子、一家人其樂融融吃手把肉……這些視頻片段都出自「95後」蒙古族女孩烏音嘎之手。通過她的鏡頭,美食、美景、服飾、民俗等關於草原的一切皆得以呈現。
2017年,烏音嘎從內蒙古財經大學畢業,放棄在大城市工作的機會,回到家鄉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草原創業。恰巧趕上北京字節跳動推出信息助力精準扶貧業務,通過 「山裡DOU是好風光」項目提高貧困地區文旅資源品牌價值,帶動貧困地區脫貧。
於是,烏音嘎在今日頭條和西瓜視頻平臺先後開通帳號「草原印象錫林郭勒」,用網絡直播和錄播視頻的方式,原汁原味地介紹烏珠穆沁草原上的自然風光、民族風情以及牧民的日常生產生活。
因為這些視頻,很多人慕名而來找到烏音嘎,這也帶火了當地的旅遊業。越來越多的人從烏音嘎的視頻和直播裡知道了不一樣的草原和草原人。
就這樣,在烏音嘎的努力下,「草原印象錫林郭勒」頭條號的粉絲達到78.1萬,全網粉絲超過100萬,視頻觀看總量超過1億次……
「紅」了之後的烏音嘎,加大頻率在視頻中大力推廣家鄉的牧業產品和文化理念、民俗風情。「大家對我們牧區生活、草原文化不是特別了解,有的人甚至以為我們還停留在最原始的狀態。」烏音嘎說,「我希望通過鏡頭來展現內蒙古的壯美景色和人文風情,讓更多人足不出戶就能了解到祖國北疆大草原在新時代的新風貌。」
據悉,北京字節跳動發起的「山裡DOU是好風光」項目,致力於藉助抖音、短視頻等平臺,為擁有美好風景的貧困地區,綜合提供品牌打造、傳播推廣、人才培訓等全套方案,幫助貧困地區打造文旅產業新名片。
而另一家中關村網際網路企業北京快手科技,啟動「打開快手,發現美麗中國」扶貧項目,藉助短視頻、直播等路徑深入挖掘各地文旅、物產、非遺資源助力精準扶貧。
2016年,28歲的錫林郭勒盟女孩楊麗麗因偶然機會了解到麥秸畫的創作工藝。於是她用了兩年時間,專門學習製作非物質文化遺產——麥秸畫。
2018年,她回家鄉開了自己的麥秸畫工作室,傳承麥秸畫技藝和蒙古文化,將愛好變作一份事業——通過快手短視頻平臺展示麥秸畫製作過程,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些學校、旅行社通過網絡了解到麥秸畫後,主動聯繫楊麗麗,希望開展非遺體驗活動。一度受到冷落的傳統麥秸畫如今越來越火,而楊麗麗也成了返鄉創業的「鄉村帶頭人。」
中關村推動北京字節跳動、北京快手科技等企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扶持當地「主播」傳播家鄉的美景好物。一些貧困縣被扶持之後,地方好風景在平臺上得到廣泛傳播,吸引了大量遊客,也帶動了地方旅遊產業的增長。越來越多的貧困地區通過發展旅遊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科技+消費——
平臺加持「山貨」出山
「給大家看下小金高原蘋果的品質……」在抖音直播平臺上,@嘉絨姐姐阿娟在果園順手將樹上的蘋果一切兩半,現場直播家鄉特產小金蘋果。
何瑜娟,抖音號名@嘉絨姐姐阿娟,其抖音號擁有粉絲238萬。幾年來,她通過抖音把藏區的農特產品介紹給了更多的人,抖音小店每個月的銷售額超過70萬元。不但改善了家裡的生活,也幫助當地50戶貧困戶脫貧。
北京字節跳動藉助網絡平臺信息分發優勢,通過旗下抖音、今日頭條、西瓜視頻等平臺,以信息普惠的方式,幫助貧困地區脫貧攻堅。通過「頭條學院」,發起「扶貧達人培訓計劃」,為貧困地區提供內容創作、新媒體運營、品牌營銷等培訓,為大山深處的農產品找到新的銷售渠道。
近日,北京字節跳動扶貧發布的扶貧白皮書顯示,2017年11月至2020年11月,「扶貧達人培訓計劃」培訓貧困地區青年77923名,覆蓋536個國家貧困縣。過去三年,依託各類扶貧項目,北京字節跳動全平臺累計幫助超過2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增收。其中,過去一年幫助貧困縣銷售農產品近20億元。
科技平臺的加持,幫助貧困縣農產品拓寬了渠道,打響了地方特色產品的知名度,提高了農產品的銷售額,帶動貧困地區脫貧增收。
中關村企業京東集團與全國110個國家級貧困縣籤署扶貧合作協議,開設各級扶貧特產館250多個,設立扶貧頻道,全力推動貧困地區產品上行。京東物流推出並不斷升級「千縣萬鎮24小時達」時效提速計劃,提升縣鎮村三級物流觸達能力和服務時效。目前,已幫助全國貧困地區上線商品超300萬種,實現扶貧銷售額超1000億元,直接帶動超100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
「山貨」出山。中關村推動科技企業結合網際網路公司的技術優勢,搭建線上線下銷售體系,全力打通消費扶貧「平臺、品牌、渠道」的痛點堵點,讓更多三農從業者和貧困地區從中獲益,為農產品銷售打造綠色通道,帶動地區脫貧。
科技+教育——
智慧教育有了「芯」活力
曲木阿且今年7歲,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灑拉地坡鄉逸夫小學一年級學生。去年他開始通過AI老師學習普通話,一年後成為班上普通話最好的孩子,自我介紹、唱漢語歌不在話下。他還是家裡的小小翻譯官,經常幫助媽媽和弟弟把彝語翻譯成普通話。
中關村企業好未來學而思網校研發的「AI老師普通話教學系統」,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免費推廣普通話,如今已覆蓋昭覺縣72所小學、252個教學點、近8萬名在校學生。AI普通話教學系統不僅幫助孩子們從小學好普通話,也能幫助當地老師糾正發音,幫助老師減輕負擔。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作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教育是扶貧工作的重要一環。中關村科技企業將「扶智」「扶志」相結合,在科技觀念、知識、技能的普及和教育上為貧困地區助力。
中關村企業新東方在行業內率先將5G技術應用於鄉村教育,為貧困地區打造「5G課堂」。針對鄉村高中師資水平薄弱、學生升學率低的痛點,開展雙師直播課堂。新東方教師面向貴州、四川、黑龍江、雲南、湖北、河北的24個貧困縣的近萬名高三學生直播授課,幫助學生提升高考成績,助力農村學子進入中國更好的大學,參加雙師課堂的學校高考成績平均提升20%。
貧困地區小學因經費短缺、師資缺乏而開不起、開不好英語課,新東方專門為這些地區小學設立雙師公益課堂,由新東方優秀英語教師為鄉村孩子遠程直播授課,並帶領鄉村老師教研、磨課,帶動其教學能力提升。通過科技手段將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給貧困地區的同時,與當地的教育水平相結合,幫助他們實現「自我造血」。
中關村推動新東方、好未來、愛學習等企業積極參與「扶貧先扶智」行動和北京情系遠山公益基金會,科技的驅動不僅讓「出錢、出力」的優質資源輸送得以延續,同時為教育脫貧注入了「芯」的活力。
3年來,中關村上百家科技企業助力全國脫貧攻堅戰。截至2020年10月份,中關村844家科技企業在北京對口扶貧協作地區設立分支機構1391家,投資金額851.2億元。中關村通過「科技+」模式,解決建檔立卡戶就業及貧困人口增收超過百萬人,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中關村力量。
北京市扶貧支援辦綜合處二級調研員魏民峰表示:「中關村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合作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為北京市助力受援地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了中關村力量,相關做法和扶貧模式值得推廣借鑑。」
「科技扶貧為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明確了方向,提供了路徑,切實解決了產業需求。讓科技真正為生產服務,發揮出科技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中的支撐作用。科技扶貧沒有休止符,中關村科技企業將持續為鄉村振興貢獻中關村力量。」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說。(編輯:王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