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問一世俱享六紀治平,而乾隆比康熙尤盛焉。即位之時,已為二十五歲,且即位回甲之年,傳位於儲嗣者,求之往牒,亦未之見也。」經過康熙、雍正、乾隆祖孫三代的努力,封建王朝歷史上迎來了最後一個盛世局面——康乾盛世。
時代總在不停地發展,社會總在不停地進步,人們可能會有這樣一個觀念:今天永遠比昨天的都好。殊不知盛世只是敗壞的開始,三個皇帝統治的時期已經將中國的資源揮霍殆盡。「康乾盛世」也成為「四空」的代名詞:農空、工空、市空、仕空。
現代史學家馬勇說過這樣一句話:「所謂康乾盛世,也不過是政府的盛世」,那它到底盛在哪裡?
封建社會的條件下,人口的多少很大程度上也成為了衡量盛世的標準。因為一個國家穩定,百姓生活安居樂業,人口自然就會增多。從康熙到乾隆時期,清朝的人口也已經突破了九位數。賤籍制度廢除後,數量更是直奔三億。這塌釀的,人家整個歐洲才兩億多……
因為人口的眾多,生產力水平比較穩定,國內生產總值維持在2000到3000萬兩,佔全球三分之一多。國庫儲備也非常穩定,基本保持在7000萬兩。社會的最底層得到了解放,帝國版圖達到空前擴張,僅次於元、君主專制達到歷史頂峰。
在嘉慶繼位後,基本上延續了康乾時期的制度。隨著一系列稅收政策的頒布,清朝的財政收入也開始暴漲。特別是在道光時期,直接翻了一翻,達到每年4000萬;到光緒、再到宣統,二十世紀初財政收入也達到了頂峰,每年2.63億,是盛世時期的十倍之多。
可到了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遜位頒布了清帝退位詔書,清朝從此也畫上了句號。這離稅收頂峰也不過3年時間,大清就這樣沒了。在一次清史的論壇中,有位學者表示清朝之所以滅亡得這麼快,因為它太「窮」。
那麼,清王朝到底「窮」在了哪?
所謂國家強盛也不過是表面現象,腐敗永遠是藏不住的,這從乾隆時期也已經埋下了「種子」。當時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實行「一口通商」政策,並以「天朝上國」自居,很多人基本上也告別了富有。百姓一年掙三十多兩白銀,到頭來還要借債過活,甚至淪落到送妻嫁女的地步。
同時因為閉關鎖國,中國也徹底拉開了同世界的差距。為了打開中國的市場,西方列強先後用炮火嘗試打開清朝的國門。軍事上如此落後的清朝根本不是這些列強們的對手,各種各樣的戰敗也導致了許多不平等條約的籤訂,並且一賠就是幾千萬兩甚至幾億兩。
到了1853年,一個數億人口、上千萬平方公裡領土的大國,清朝戶部的存銀僅22萬兩。你很難想像,一個疆域面積1316萬平方千米,人口到末期接近4億的大國,只有這一點國庫儲存。太平天國運動掀起起義浪潮佔領南京後,清政府也直接失去了最大的財稅收入來源地。
這樣的打擊對清政府來說是毀滅性的,為了鎮壓這些武裝起義,清政府不得不出臺相應的政策,鹹豐也打破了祖先「永不加稅」的政策。在全國範圍內,出臺「釐金」政策。凡市上之物,無一不徵。最可怕的還是「一卡一釐」,這麼多關卡,每次都要交,釐金最高時達到20%,這是我們無法想像的。
「飲鴆止渴」的愚蠢做法,只會要了自己的命。
到了溥儀退位時期,清朝的財政收入已經高達3.19億兩白銀。史無前例的數字也給國家積累了巨大的民怨,百姓生活水平直線下滑。最可怕的是這些徵來的賦稅不是用在科技、軍事方面,而是給自己的落後「買單」,給列強們賠款……
「弱國無外交,落後就要挨打」,對一個國家來說,強大才是最重要的。國家不強大,就不要談民生,更不要談安居樂業。我慶幸我今天生活的地方是如此的安穩,一次次把「黑暗」擋住,給予我們遠離戰爭,在和平中生活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