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把商船改裝為航母並不少見,許多護航航母都是這樣被建造出來的。通常來說商船的極限,就是變成護航航母。不過也有一些例外,比如說日本的隼鷹號和飛鷹號,就是從商船轉變為了中型航空母艦。那麼這種商船變過來的中型航空母艦,到底性能如何呢?
一、早就做好準備的商船
因為《華盛頓海軍條約》,日本的海軍噸位被條約限制,遠遠低於了美國海軍噸位,只能達到其噸位的六成。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海軍就產生了徵召民間船隻,戰時改造為軍艦的想法。於是日本海軍設立了獎勵制度,鼓勵民間造船廠在造艦時就對船隻留下改裝空間,或是添加軍用船隻的設計,以便於日本海軍在戰時將其改裝為軍用船隻。
而到了1936年《華盛頓海軍條約》失效時,各國就開始摩拳擦掌,希望紛紛拋出了新的軍艦設計,日本自然也不甘落後。為了儘快擴大艦隊規模,軍方也十分關注民間船隻的軍用改裝工作,甚至於願意直接為建造方投入資金補貼。最終在1938年,出臺了《大型優秀船舶建造助成制度》,鼓勵民間建造能夠改裝為航母的大型商船。
有鑑於此,日本遊船株式會社決定建造兩艘排水量達26500噸的超豪華郵輪——橿雲丸和出雲丸。如果從表面上看,這就是兩艘大型郵輪,建造名義也是為了1940年東京奧運會的乘客接送任務。在1939年,兩艘郵輪在三菱的長崎造船廠開工和川崎的神戶造船廠開工建造。事實上,這兩艘郵輪本身就是按照海軍航母標準建造的。
在設計上這兩艘郵輪不僅擁有嚴整的水密艙布局和結實厚重的倉壁,也為機庫、彈藥庫、航空燃料庫等設施,預留了足夠的改裝空間。另外中上層的客艙也可以快速拆除,將其改裝為航母甲板,而鍋爐的煙道也經過特殊設計,可以輕易的傾向於右側船舷。可以看出,這一切的設計都是為了將其改裝為航母而設計的。區區一紙條約就想讓日本不造航母?在當時肯定不是現實的,這兩艘郵輪就是打擦邊球,奔著航母來造的。
二、飛鷹和隼鷹
按說橿雲丸和出雲丸本應該先成為豪華郵輪,為奧運會的乘客運輸而服務。不過很不幸的是,因為1940年世界局勢風雲突變,不僅德國在歐洲到處點燃戰火,日本自己在亞洲也不乾淨,再加上太平洋上和美國摩擦不斷,戰爭爆發的可能性增加。所以說這兩艘郵輪在中途就被改為建造航母,其目的就是為了快速增加日本可用的航空母艦數量,以期未來在和美國的戰爭中,能作為可用的航空母艦使用。
按照之前預留的空間,日本自然很容易將其改裝為航空母艦,其中橿雲丸號改裝為隼鷹號,而出雲丸改裝為了飛鷹號。也儘管出雲丸是橿雲丸級郵輪的二號艦,但因為改裝後比一號艦改裝的隼鷹號先下水,所以這一級航母的名字也就被命名為了飛鷹級中型航空母艦。可儘管比飛鷹號晚下水,但隼鷹號仍舊早對方一步在1942年5月3日服役。所以這就造成了一定的混亂,一些資料裡錯誤的將這一級航母稱之為隼鷹級,這實際是錯誤的。
經過改裝後,飛鷹號和隼鷹號的標準排水量均為24140噸,不過滿載排水量卻有所不同,前者為27500噸,後者為28300噸。二者其他指標則相同,長度均為219.3米,寬度為26.7米,吃水深度均為8.15米。可攜帶重油均為4100噸。可裝載零式艦載戰鬥機15架,九九式艦上爆擊機20架,九七式艦上攻擊機18架,合計為53架。
而飛鷹級中型航母在許多設計上都有很多獨到之處,比如它的螺旋槳直徑5.5米,僅次於大和級戰列艦。並且擁有與翔鶴號相同的球鼻艦艏,可以減少興波阻力,航速達到25.5節。其率先採用的斜立式煙囪,這種設計在後來的大鳳號航空母艦上也有運用,可以說是做了技術驗證。雖然在性能上,飛龍級中型航母與蒼龍級正規航母相比,在航速,載機量上都略遜一籌,但飛龍級中型航母仍舊是日本海軍中為數不多靠譜的商船改裝航母,並且能夠具備機動作戰能力。
三、飛鷹級始末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率先服役的隼鷹號趕上了策應中途島的阿留申群島作戰,隼鷹號加入了北方部隊,向阿留申群島方向進攻。當時隼鷹號上有零式戰鬥機20架和九九式俯衝轟炸機19架,6月3日,13架零式艦上戰鬥機和15架九九式艦上爆擊機從隼鷹號上起飛去轟炸荷蘭港。
第二日,隼鷹號再派出5架零式艦上戰鬥機和11架九九式艦上爆擊機對荷蘭港進行較大破壞的空襲。之後北方部隊收到要南下支援中途島的命令,但在前去途中已收到日軍慘敗的消息,而決定回到阿留申繼續支援陸軍的登陸作戰,直至6月24日才返回日本。
而在阿留申群島戰役後,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損失慘重,原本是輔助力量的隼鷹號和稍後服役的飛鷹號也成為了日本機動艦隊的中堅力量。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期間,隼鷹號和飛鷹號一同參加了戰鬥,但途中飛鷹號故障只能返回,而隼鷹號則對瓜島的美軍展開了襲擊,並且在10月26日的聖克魯茲海戰中,先後擊傷了南達科他號戰列艦和聖胡安號輕型巡洋艦。而最為輝煌的戰果,莫過於重創了美國大黃蜂級航空母艦,導致了大黃蜂號航空母艦最終被迫放棄,並被日軍驅逐艦捲雲號和秋雲號擊沉。
隼鷹號航空母艦一戰成名,而飛鷹號航空母艦就略顯倒黴。在1943年6月,飛鷹號航空母艦在三宅島附近不幸遭遇了美軍潛艇「炮彈魚號」。炮彈魚號當即對飛鷹號發射了魚雷,飛鷹號航空母艦當即被命中三枚魚雷,其中一發未爆,一發未造成劇烈損失,但最後一發卻擊中了一號鍋爐室,導致了其航速大幅度下降。好在改裝前的設計紮實,再加上護航船只得利,飛鷹號航空母艦得以返回橫須賀港進行維修。
不過隼鷹號航空母艦和飛鷹號航空母艦的好運氣似乎就這麼到頭了,因為它們接下來要面對的就是馬裡亞納海戰。在這次戰役中,倒黴的飛鷹號航空母艦在1944年6月20日晚18點50分遭美軍艦載機發射的魚雷命中,左舷輪機室起火,喪失了航行能力,並在下午7:00左右,左舷後部引發大爆炸沉沒。
而隼鷹號也被直接命中2發炸彈,還吃了6發至近彈,這讓隼鷹號的煙囪被炸飛,飛行甲板也被炸爛。但隼鷹號並未被擊沉,而是成功地返回日本並於吳港修復;但是這時候日本已經沒有像樣的艦載航空兵戰力,隼鷹號只能擔任運輸艦任務。
因為隼鷹號在大修而錯過雷伊泰灣海戰,所以它只能作為大型貨船從事後勤補給的運輸任務,1944年12月9日清晨,隼鷹號完成運送物資至馬尼拉返回佐世保時,在野母崎海域女島附近遭美軍潛艇紅魚號及鬼蝠號聯手攻擊。隼鷹號的艦艏與右側機械室各被打中一枚魚雷,艦首段被炸爛10米,但船內缺乏可燃物資的狀況下未造成進一步災情,這使隼鷹號逃過立刻沉沒的命運,並能使用左側引擎以13節左右的航速返回佐世保。不過隼鷹號也因此無法修復,直至戰爭結束都停泊在佐世保軍港內,並在戰後被美軍拆毀。
結語
作為日本海軍民轉軍的典型,飛鷹級航空母艦可謂是日本海軍為數不多的成功之作。相比於那一票不合格產品,飛鷹號和隼鷹號可謂是戰功赫赫。不過,日本海軍卻沒有如同美國那樣,依靠戰時標準船來生產改裝航母,比如溫哥華造船廠的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母。因此飛鷹級註定只是日本落後造船理念下的意外之作,對戰爭的影響可謂微乎其微,最終被歷史遺忘。
參考文獻:《舊日本陸海軍航空母艦全集》
《Naval Weapons of World War 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