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槍無彈」,舊日本海軍「尷尬」的雲龍級中型量產航空母艦!

2020-12-23 墨風蒜瓣

舊日本海軍的航母發展在早期是非常成功的,1911年啟動航空母艦的研發工作,1922年率先下水世界上第一艘專門設計的航空母艦鳳翔號,1941年成功運用六艘航母完成了史上第一次航母作戰(偷襲珍珠港),在戰爭期間日本海軍先後建造了29艘各型航空母艦,其規模曾一度超越美太平洋艦隊,聯合艦隊也一度憑藉這些「海上巨獸」橫掃太平洋。

帝國的興衰在此一戰!

不過這些成就來得飛快,去得也很匆忙,日本海軍受益於航母、也失意於航母。如果說珍珠港事件開啟了日本的航母時代,那麼珊瑚海海戰則敲響了聯合艦隊航母的喪鐘,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海軍建造的29艘航母當中有20艘被美軍擊沉(不包括陸軍的四艘航母),失去了航母優勢也就意味著聯合艦隊的覆滅。

重裝航母和中型航母的選擇

表面上看起來日本航母發展很順暢,但在海軍內部對於航母的未來規劃卻有著諸多不同意見,主要的分歧體現在到底是集中有限的財力建造少量精銳的重裝航母,還是上馬容易建造、便宜且可以以數量優勢抵消戰損的中型航母。雖然在開戰前夕日本海軍大炮巨艦的觀念仍然很重,但對於航母的發展也不是那麼的輕視,至少高層將其視為是非常重要的戰鬥力。但對於如何克服航母被攻擊的問題上,海軍內部的不同聲音給未來航母發展造成了很大困擾,是強防護保航母還是靠數量優勢降低戰損度。這個問題持續了很長時間都沒有得出明確的答案?最終戰局的發展幫日本海軍做了選擇。

甲板是航母最薄弱的部位

搖擺不定的決策

在開戰前日本海軍本部和航空部都比較推崇重裝航母,以強化防禦、裝甲的航母來硬抗俯衝轟炸機的攻擊,1940年海軍制定的軍備充實計劃(丸五)中,敲定了建造2艘重裝航母、1艘中型航母的方案,在未經歷真正大戰考驗時,日本人還是對精銳裝備情有獨鍾。到了第二年該計劃被再次擴大,增加建造7艘重裝航母和5艘中型航母,大鳳號航母就是其中之一。但這種想法最終被無情的現實給否決了。

重裝航母大鳳號

1942年6月,中途島大海戰中日本四艘主力航母全部被美軍擊沉,急轉直下的戰況讓海軍的航母擴充計劃不得不做出改變。為了儘快補充聯合艦隊損失的航母,海軍已經開始逐漸放棄精銳重裝航母的建造,轉而去追求更加容易建造、且更便宜的中型航母了。在改丸五計劃中,重裝航母數量不變,但中型航母數量上升到15艘,而這15艘的航母就是被稱為「雲龍」級的量產型航空母艦。

雲龍級航空母艦

雲龍級航母其實早在1941年就被列入到戰時建造計劃(丸急計劃)當中,不過此時大鳳號重裝航母已經開建,海軍因此將該型航母的建造推遲。直到中途島慘敗之後,雲龍級的首艦雲龍號才正式動工,此時的時間是1942年8月。

雲龍號航空母艦

開造就「很著急」的雲龍號為了趕進度,同時也為了批量生產,延續了之前飛龍號航母的設計並在其基礎之上作出了一定的改良,最大的不同就是在艦橋的配置上借鑑了蒼龍號航母,放在了右舷前部。升降機的配置採用了和大鳳號相同的設計,前後各一部,只不過由於後續艦載機的體型逐漸變大,升降機的面積比以往的航母要大得多。可搭載的艦載機包括15架零式或烈風戰鬥機、27架流星或彗星艦轟、6架彩雲偵察機以及數量不等的天山攻擊機等(真實配備有一定的出入)。

雲龍級航母計劃搭載的艦載機種類

在機庫的設計上,該艦吸取了中途島海戰的經驗,在其四周設置了大量泡沫式消防裝置、增加不易燃材料的使用、強化機庫的通風性、裁減舷窗數量等防火措施,總之就是確保航母在中彈後能夠有一定的自持能力,不至於「一發入魂」。

飛龍號航母,雲龍級的藍圖!

除此之外,雲龍號航母還裝備有三座雷達(電探),防空火力也進一步強化,配備有6座12.7cm八九式高射炮、21座三聯裝和30座單聯九六式機槍、6座28聯裝12cm對空火箭等。由此可見中途島海戰美軍的空中打擊給日本人留下了多麼深刻的教訓。

雲龍級首艦雲龍號航空母艦

標準排水量1.7萬噸的首艦雲龍號於1942年8月開建,另外兩艘同級別航母天城號和葛城號分別在10月和12月開工。它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建造周期短,按照之前的標準計算飛龍號的建造周期為36個月,蒼龍號為37個月,但云龍級航母僅需24個月即可完成,這就是日本人期待的批量生產型航母。

「有槍無彈」的局面

趕工的結果自然會造成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由於採用的是30年代飛龍號的設計圖紙,對於烈風和流星這樣新型大體積艦載機來說,22米寬的飛行甲板變得非常狹窄,起飛和降落的效率遠遠不如之前的航母高。當然了,這個問題其實也不用日本海軍操心了,因為在該型航母服役時已經是1944年8月了,航母倒是成了,可惜由於前期大量戰損無法得到補充加之日本工業後繼乏力,海軍艦隊進入到了有艦無機的尷尬境地。

雲龍級葛城號航空母艦

在雲龍級航母建造期間東所羅門海戰「龍壤號」航母沉沒、馬裡亞納海戰「大鳳」、「翔鶴」、「飛鷹」號航母被擊沉,加上此前的數次大海戰使得海軍戰機和大量優秀駕駛員損失殆盡。本意想打數量優勢的「槍」造好了,可這時才發現子彈已經全部打光,1944年接連下水服役的雲龍級的三艘航母也就沒了用武之地,而且因為戰局不斷惡化和資源極度匱乏,所以後續的13艘建造計劃也被取消了。

最終的結果是艦在人亡、望洋興嘆

沒有「子彈」的雲龍級航母曾臨時客串過一段時間的運輸艦,負責運送士兵和裝備。後來海軍欲做最後的垂死掙扎,決定將這三艘航母變成用來搭載特攻兵器的平臺,既櫻花自殺式飛機。不過首次執行戰鬥任務的雲龍號在出航不久就被美國潛艇擊沉,服役時間只有短短的四個月。

雲龍級天城號航空母艦

另外兩艘航母的命運也好不到哪裡去!天城號在軍港內被美軍轟炸機炸傷擱淺、葛城號也曾被炸傷,修復後就一直作為運輸艦使用,戰後被拆解。

日本最後的武器,櫻花特攻飛機
擱淺的天城號航空母艦

其實當我們回顧這段歷史,以「上帝視角」的眼光來看,在那種曠日持久的海戰對決中,航母的單艦性能好壞起不到任何決定性作用,蜂擁而至的艦載機攻擊可以輕易撕開強裝重甲的戰艦防禦,一個小小的指揮失誤就足以將任何先進戰艦送入海底。太平洋戰爭打的是消耗戰,一個全方位(資源、人員、金錢、能源等等)的拉鋸戰,誰的籌碼多誰就能堅持到最後,顯然日本不是這樣的角色。如果日本海軍先期以建造大數量中型航母為基準戰略,配備足夠的艦載機和飛行員,估計可以抵擋一陣,但它卻在重裝航母和中型航母策略中搖擺不定,既浪費了人力和資源也徒耗了時間,最終落得個艦在人無、望洋興嘆的結局。

相關焦點

  • 日本唯一靠譜的商船改裝航母,飛鷹級航空母艦,到底性能如何?
    不過也有一些例外,比如說日本的隼鷹號和飛鷹號,就是從商船轉變為了中型航空母艦。那麼這種商船變過來的中型航空母艦,到底性能如何呢? 一、早就做好準備的商船 因為《華盛頓海軍條約》,日本的海軍噸位被條約限制,遠遠低於了美國海軍噸位,只能達到其噸位的六成。
  • 日本海軍最期待、性價比最高的「下餃子」航母,為何生不逢時?
    日本海軍想到兩種解決的辦法。一是建造強化防禦力的重裝甲大型航母;二是建造大量的中型航母,以分散風險。具體來說,代表前者的有"少數精銳"的"大鳳"號重裝甲大型航母;而後者則是以數量取勝的"飛龍"號改進型的中型航母。儘管提出了解決的辦法,可對於捉襟見肘的日本海軍來說都是難以決定的選擇。
  • 從「中國來的」神仙——航空母艦雲龍
    建造雲龍於1942年8月1日動工,1943年9月25日下水,1944年8月6日竣工。由橫須賀海軍工廠建造。由於屬於戰時緊急增添的「昭和十六年度戦時急造計畫」(丸急計畫),雲龍未進行新設計,而是以飛龍的圖紙為建造藍本進行了少許修改進行施工的。但是改艦橋與煙囪與右舷上,還使用了蒼龍同款的船舵,這些與反而蒼龍相同。此外,雲龍在建造時吸取了之前諸多海戰的教訓,艦內的塗料全部使用不易燃的原料,艦內進氣口也改為左右兩舷都有,還在儲油罐區域的防水隔艙內灌注了水泥以起到隔熱防火的作用。與此同時,還塗上了對潛迷彩。
  • 一艦四用空勞碌,炮下絕戶無人知,日本海軍千代田號航空母艦
    其次她的戰沉經歷在日本海軍中獨一無二,她是日本海軍唯一一艘和敵方水面艦隻玩炮戰並被擊沉的航空母艦,也是日本海軍唯一一艘死完了一戶口本的航空母艦。上世紀三十年代,日本海軍熱衷於建造水上飛機母艦。一方面當時航空技術進步,水面艦隊需要飛機履行偵察、支援的職責;另一方面,造水上飛機母艦可以規避華盛頓和倫敦海軍條約對航空母艦建造的限制。
  • 如果日本不造大和級戰列艦,而是把錢拿來造航母,能否贏得戰爭?
    拜託,隔壁泰國的一艘航空母艦隻有一萬噸以上,好嗎?我們的遼寧船只有6萬噸。大和號戰艦總長260m。它應為中型航空母艦的長度。該船寬39m,而美國尼米茲級航母僅寬40m。最高時速可以達到每小時27節,相當於1.852公裡。您知道,最先進的核動力航母只有35節。當然,與當前的軍艦進行比較有點不切實際。當時,除了日本改裝的信濃號航母外,世界上沒有其他航母可以與大和號相提並論。
  • 「夢想之舟」的荒誕命運——舊日本海軍伊勢級航空母艦的覆滅
    100年前,世界各國都在拼命發展海軍,日本不甘落後,開始建造自己的無畏艦。「伊勢」「日向」是舊日本海軍為最早一級」無畏艦「扶桑級第三、四號艦準備的艦名。伊勢,取自日本中部的伊勢國,那裡存有供奉著天皇傳說的祖先天照大神的伊勢神宮。
  • 流水線模式生產的航空母艦——美國「卡薩布蘭卡」級護航航空母艦
    1931年,美國海軍委員會正式收到航空巡洋艦的方案,196米艦長中有106.7米為飛行甲板,連同機庫最高搭載24架飛機,同時安裝3座三聯裝152毫米主炮和127毫米高炮,最大航速32節。這一方案確實同時滿足了航空母艦和巡洋艦的要求,但還是那句話:沒錢。有多沒錢呢?1932年的美國國會甚至開始討論讓全部戰列艦退役以節約費用,此時的海軍首要目標已經不是造艦,而是如何保住現有的軍艦。
  • 從大型巡洋艦改造為航空母艦,勇敢級航空母艦的性能到底如何?
    不過對於英國人而言,他們雖然取得了戰列艦總噸位的優勢,可是在航空母艦上卻犯了難。因為條約規定,單艘航空母艦的噸位不能超過27000噸,同時英國皇家海軍也不能用噸位33000噸的戰列艦改裝為航空母艦。而與英國相比的話,美國海軍和日本海軍則不受限制。
  • 風花雪月,舊日本海軍戰列艦的命名規則和幾個特例
    二戰期間,舊日本海軍曾保有大量的艦艇,有人認為舊日本海軍艦艇的命名頗有古風,給人一種唯美的感略,例如舞風、若葉、青葉、蒼龍等艦名。今天我們就來梳理一下日本海軍艦艇的命名方式,日本海軍艦艇的命名方式較為單一,相較於歐美國家來說屬於有跡可循的那類,整理起來也較為簡單。
  • 二戰時,日本海軍的第一首航空母艦,鳳翔號
    鳳翔號航空母艦是日本海軍歷史上的第一艘航空母艦。它是世界航母建造競賽中以航母的標準設計建造,並最先完工服役的航空母艦,所以也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艘現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於1920年在橫須賀海軍造船廠開工,1922年竣工服役。
  • 日本海軍製造的無用大玩具,誕生就落後於時代的大和級戰列艦
    不過這套堪稱"猥瑣發育","打野偷襲"的戰術,實在是讓日本海軍裡那些"武德充沛"的艦隊派不滿,這種不能正面硬上的戰術實在是有辱日本海軍的名聲啊,海軍不正面硬碰硬叫什麼海軍,根本就是沒有"武德"啊!於是日本海軍就在1932年裡開始設計新銳戰列艦,打算造一艘佔據絕對質量優勢的戰列艦來抵消美國海軍的數量優勢。
  • 兩手都要抓的典型,日本Junyo「隼鷹」級航空母艦
    日本海軍「隼鷹」級航空母艦共有兩艘,「隼鷹」為一號艦、「飛鷹為」二號艦,其前身為客輪「橿原丸」。1939年3月於三菱長崎造船廠開工,1940年10月客輪尚未完工即被日本海軍徵用而改造成航空母艦。 「橿原丸」(Kashiwara Maru)的設計噸位為27500噸,航速24到25節,乘客890名左右。「隼鷹」1941年6月26日下水,1942年5月5日服役。在設計階段就考慮戰時改裝為航母的能力。水密隔艙按軍艦標準布置。
  • 沒能趕上二戰的「直升機母艦」——美國海軍「拳師」號航空母艦
    "下餃子"這個詞被我們所熟知是因為美國海軍在二戰時大規模建造了24艘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其下水速度之快就像我們煮餃子一樣。雖然說美國海軍大量建造的埃塞克斯級航母在太平洋戰區發揮了骨幹作用,有效遏制了日本海軍的行動,但是由於訂單數實在過多,以至於部分埃塞克斯級航母在1945年中旬或下旬下水,甚至還有在二戰結束才完工下水,給急於在戰後裁減軍隊的美國帶來了不少麻煩。
  • 舊日本海軍的末代旗艦:「山中無老虎,猴子扛大旗」的輕巡洋艦
    【話說軍世】從日俄戰爭到二戰初期,舊日本海軍都是一直比較強大的海上力量,尤其是在二戰前期,全盛時期的舊日本海軍接連大敗當時世界海軍排名第一和第二位的英美,不過,古語有言:「月滿則虧」,此後舊日本海軍一路敗仗不斷,急劇縮水,這一點從其旗艦的變化中就可以看出來。
  • 前蘇聯「莫斯科」級反潛航空母艦
    自20世紀20年代開始,蘇聯海軍中部分富有遠見的軍官便開始制定建造航空母艦的計劃,然而由於史達林與赫魯雪夫兩位領導人皆對航母不感興趣甚至有強烈排斥情緒,直到20世紀60年代初,蘇聯海軍先後十餘個航母計劃均以取消告終。1959年12月30日,美國海軍搭載「北極星」戰略彈道飛彈的「華盛頓」級戰略飛彈核潛艇開始服役。
  • 日本新一代潛艇下水,取名大鯨!又是舊日本戰艦名,曾改裝成航母
    「大鯨」號潛艇,取自日語中的「大鯨魚」,於14日在日本本州島兵庫縣神戶船廠下水。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Nobuo Kishi)、日本海上自衛隊幕僚長(相當於海軍司令)山村浩(Hiroshi Yamamura)等約150人參加了下水儀式。
  • 太平洋上的「灰色幽靈」,《戰艦世界》中最強的8級航母
    在此基礎上,美國改造兩艘戰列巡洋艦成為列剋星敦級航空母艦,舷號為CV-2、CV-3,共佔去66000噸,實驗性質的CV-1並不佔用總噸位,新航母總噸位還剩69000噸。直到1929年,美國海軍一直爭論如何有效運用餘下的噸位,可新增5艘小型航空母艦,也可新增4艘中型航空母艦或3艘大型航空母艦。
  • 美國有多少艘尼米茲級航空母艦,名字都是什麼
    從「林肯」號開始,「尼米茲」級航母又進行了改造,使以後各艦的排水量都達到了10·4萬噸。「林肯」號也是世界上第一艘排水量超過10萬噸的航母。 1992年7月4日服役,編入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後調入太平洋艦隊。2008年9月26日進駐日本橫須賀,將這裡作為母港,成為美國第一艘長駐海外的核動力航母。艦載航空兵是第5艦載機聯隊,裝備各種戰機84架。
  • 幸運之鶴 淺談:「瑞鶴」號航空母艦
    建造背景 在日本海軍艦船史上,「瑞鶴」號航空母艦是不可能被一筆帶過的。這艘航母不僅充分體現了當時日本造艦技術的最高成就,而且它也見證了日本海上霸權的迅速膨脹和最終崩潰。在太平洋戰爭的多次重大戰役中,盡忠盡孝。
  • 亞平寧的守護神,堅強的老艦,義大利海軍「加裡波第」號航空母艦
    「加裡波第」號航空母艦為了能夠讓讀者朋友們對「加裡波第」號航空母艦以及義大利海軍戰後航空母艦的發展有更加清晰的了解。本文將向各位讀者介紹「加裡波第」號航空母艦誕生的前因後果,讓各位讀者朋友對「加裡波第」號航空母艦有更加清楚的認識和了解。二戰中的失敗嘗試——「天鷹」號和「雀鷹」號航空母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前,義大利海軍實力不俗,其強大的水面艦隊,在地中海海域給當時的法國海軍帶來了一定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