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日本海軍的航母發展在早期是非常成功的,1911年啟動航空母艦的研發工作,1922年率先下水世界上第一艘專門設計的航空母艦鳳翔號,1941年成功運用六艘航母完成了史上第一次航母作戰(偷襲珍珠港),在戰爭期間日本海軍先後建造了29艘各型航空母艦,其規模曾一度超越美太平洋艦隊,聯合艦隊也一度憑藉這些「海上巨獸」橫掃太平洋。
不過這些成就來得飛快,去得也很匆忙,日本海軍受益於航母、也失意於航母。如果說珍珠港事件開啟了日本的航母時代,那麼珊瑚海海戰則敲響了聯合艦隊航母的喪鐘,整個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海軍建造的29艘航母當中有20艘被美軍擊沉(不包括陸軍的四艘航母),失去了航母優勢也就意味著聯合艦隊的覆滅。
重裝航母和中型航母的選擇
表面上看起來日本航母發展很順暢,但在海軍內部對於航母的未來規劃卻有著諸多不同意見,主要的分歧體現在到底是集中有限的財力建造少量精銳的重裝航母,還是上馬容易建造、便宜且可以以數量優勢抵消戰損的中型航母。雖然在開戰前夕日本海軍大炮巨艦的觀念仍然很重,但對於航母的發展也不是那麼的輕視,至少高層將其視為是非常重要的戰鬥力。但對於如何克服航母被攻擊的問題上,海軍內部的不同聲音給未來航母發展造成了很大困擾,是強防護保航母還是靠數量優勢降低戰損度。這個問題持續了很長時間都沒有得出明確的答案?最終戰局的發展幫日本海軍做了選擇。
搖擺不定的決策
在開戰前日本海軍本部和航空部都比較推崇重裝航母,以強化防禦、裝甲的航母來硬抗俯衝轟炸機的攻擊,1940年海軍制定的軍備充實計劃(丸五)中,敲定了建造2艘重裝航母、1艘中型航母的方案,在未經歷真正大戰考驗時,日本人還是對精銳裝備情有獨鍾。到了第二年該計劃被再次擴大,增加建造7艘重裝航母和5艘中型航母,大鳳號航母就是其中之一。但這種想法最終被無情的現實給否決了。
1942年6月,中途島大海戰中日本四艘主力航母全部被美軍擊沉,急轉直下的戰況讓海軍的航母擴充計劃不得不做出改變。為了儘快補充聯合艦隊損失的航母,海軍已經開始逐漸放棄精銳重裝航母的建造,轉而去追求更加容易建造、且更便宜的中型航母了。在改丸五計劃中,重裝航母數量不變,但中型航母數量上升到15艘,而這15艘的航母就是被稱為「雲龍」級的量產型航空母艦。
雲龍級航空母艦
雲龍級航母其實早在1941年就被列入到戰時建造計劃(丸急計劃)當中,不過此時大鳳號重裝航母已經開建,海軍因此將該型航母的建造推遲。直到中途島慘敗之後,雲龍級的首艦雲龍號才正式動工,此時的時間是1942年8月。
開造就「很著急」的雲龍號為了趕進度,同時也為了批量生產,延續了之前飛龍號航母的設計並在其基礎之上作出了一定的改良,最大的不同就是在艦橋的配置上借鑑了蒼龍號航母,放在了右舷前部。升降機的配置採用了和大鳳號相同的設計,前後各一部,只不過由於後續艦載機的體型逐漸變大,升降機的面積比以往的航母要大得多。可搭載的艦載機包括15架零式或烈風戰鬥機、27架流星或彗星艦轟、6架彩雲偵察機以及數量不等的天山攻擊機等(真實配備有一定的出入)。
在機庫的設計上,該艦吸取了中途島海戰的經驗,在其四周設置了大量泡沫式消防裝置、增加不易燃材料的使用、強化機庫的通風性、裁減舷窗數量等防火措施,總之就是確保航母在中彈後能夠有一定的自持能力,不至於「一發入魂」。
除此之外,雲龍號航母還裝備有三座雷達(電探),防空火力也進一步強化,配備有6座12.7cm八九式高射炮、21座三聯裝和30座單聯九六式機槍、6座28聯裝12cm對空火箭等。由此可見中途島海戰美軍的空中打擊給日本人留下了多麼深刻的教訓。
標準排水量1.7萬噸的首艦雲龍號於1942年8月開建,另外兩艘同級別航母天城號和葛城號分別在10月和12月開工。它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建造周期短,按照之前的標準計算飛龍號的建造周期為36個月,蒼龍號為37個月,但云龍級航母僅需24個月即可完成,這就是日本人期待的批量生產型航母。
「有槍無彈」的局面
趕工的結果自然會造成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由於採用的是30年代飛龍號的設計圖紙,對於烈風和流星這樣新型大體積艦載機來說,22米寬的飛行甲板變得非常狹窄,起飛和降落的效率遠遠不如之前的航母高。當然了,這個問題其實也不用日本海軍操心了,因為在該型航母服役時已經是1944年8月了,航母倒是成了,可惜由於前期大量戰損無法得到補充加之日本工業後繼乏力,海軍艦隊進入到了有艦無機的尷尬境地。
在雲龍級航母建造期間東所羅門海戰「龍壤號」航母沉沒、馬裡亞納海戰「大鳳」、「翔鶴」、「飛鷹」號航母被擊沉,加上此前的數次大海戰使得海軍戰機和大量優秀駕駛員損失殆盡。本意想打數量優勢的「槍」造好了,可這時才發現子彈已經全部打光,1944年接連下水服役的雲龍級的三艘航母也就沒了用武之地,而且因為戰局不斷惡化和資源極度匱乏,所以後續的13艘建造計劃也被取消了。
最終的結果是艦在人亡、望洋興嘆
沒有「子彈」的雲龍級航母曾臨時客串過一段時間的運輸艦,負責運送士兵和裝備。後來海軍欲做最後的垂死掙扎,決定將這三艘航母變成用來搭載特攻兵器的平臺,既櫻花自殺式飛機。不過首次執行戰鬥任務的雲龍號在出航不久就被美國潛艇擊沉,服役時間只有短短的四個月。
另外兩艘航母的命運也好不到哪裡去!天城號在軍港內被美軍轟炸機炸傷擱淺、葛城號也曾被炸傷,修復後就一直作為運輸艦使用,戰後被拆解。
其實當我們回顧這段歷史,以「上帝視角」的眼光來看,在那種曠日持久的海戰對決中,航母的單艦性能好壞起不到任何決定性作用,蜂擁而至的艦載機攻擊可以輕易撕開強裝重甲的戰艦防禦,一個小小的指揮失誤就足以將任何先進戰艦送入海底。太平洋戰爭打的是消耗戰,一個全方位(資源、人員、金錢、能源等等)的拉鋸戰,誰的籌碼多誰就能堅持到最後,顯然日本不是這樣的角色。如果日本海軍先期以建造大數量中型航母為基準戰略,配備足夠的艦載機和飛行員,估計可以抵擋一陣,但它卻在重裝航母和中型航母策略中搖擺不定,既浪費了人力和資源也徒耗了時間,最終落得個艦在人無、望洋興嘆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