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義是個哲學問題,我們的存在有沒有意義,我們和宇宙的存在的目的是什麼?我們認知的知識體系沒有解釋,沒有終點。我們要在我們認識的世界裡活出我們的意義,像一首詩歌,一篇文章,一本書,一場比賽,一個遊戲,它們都有自己意義。我們都說活出人生寬度,寬度不僅僅是努力達到個目標,獲得精神滿足和物質滿足。即使是精神層面的追求,也是追求,如果僅僅為了一個滿足就增加了一絲寬度我們又將陷入無限個滿足的循環而感覺不到幸福。如果我們要說給人生找到一個意義,那就是我們代代相傳的文明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億萬年後或許宇宙中有一個文明知道人類的存在。
很多人覺得人生沒有意義是把人生只局限在物質和精神層面的追去,一個「求」字已經露出了滿滿的欲望,你滿足自己的欲望,成就了一個個目標卻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意義。沉澱在躁動浮華之城,心難安靜。釋然是一種奢侈,也是另一種追求。我們可以追求我們的目標,但不是無止境的為了毫無意義、不需要的目標。你追求房、車,得到就會設定大的目標,想要更大的房,更豪華的車,你問問自己你真的需要嗎?我們追求精神世界的自我實現,你想閱讀天下所有的書,成年的你想要當鋼琴家,受到觀眾的注目,你問問自己可能嗎?
精神也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適可而止,把想做的事當成一種愛好,舞動自己的手指,淨化心靈,陪伴自己足以,有些事真的不必全部親身經歷,找到自己內心深處想要的幾件事,踏踏實實做做,努力讓自己不在為溫飽操心,然後做你的喜歡的事,很多中產人群已經能夠達到這個標準,只是追求的和內心離得越來越遠,最終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人生的話題有點大,不是寥寥千字能說清楚的,簡單說大部分人在一生中從物質角度和社會階層視角看是一生都生存在底層社會,但是換句話說,上層社會的人一定比底層社會的人幸福嗎?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也不過是對文化的強行分類,把一個自然競爭的法則階級化而已。所以我們弄清楚人生意義這個哲學問題。從我們出生到終老,這是我們認知的宇宙的規律,規律中我們應該怎麼度過,一個人一個活法,一個人一個標準。但是我要說,不管是你活出自己的人生寬度,還是活出自己的人生長度,都不主要由物質決定的,幸福感本身就是精神層面的認知和感受,大腦反饋的信息,所以,我們追根溯源也要從精神上找到答案。
有研究機構做過調研,人的一生所感受的幸福感更大概率因素取決於你的人際關係和周邊人的融洽程度,還取決於你自己的精神世界對你未來的期望度和對現實的接受程度。我們先排除還沒解決溫飽部分的人來討論,人是一種永無滿足的生物體,不管物質還是精神上的期望目標被獲得後,我們很快就冷靜下來,期待下一個更高的目標,人的高興是短暫的,而悲傷確可以維持很久。
很難長時間維持高興的狀態,是人從自然中進化而來,原始人野外狩獵的環境,在獲得獵物的快樂時,必須馬上冷靜下來,判斷周圍環境潛在的威脅,這是對生命的敬畏和自然的選擇而來的。所以你不管設定再大的目標也會很快設立新的目標,幸福感也只是維持一個相對較短的時間。追求財富的人,永遠不會嫌錢少。
想要有個家的人,曾經年少時,憧憬身無分文的自己能夠在一線城市經過幾年打拼,有個50平屬於自己房子就會滿足,安居於此。成了家,周圍人的對比,讓你有了想擁有100平米的目標來滿足自己虛榮心和物質上的滿足感。有了孩子,父母來了你想擁有更大的三室、四室的房子來讓你獲得更大的滿足,人到中年又想豪華別墅。不是不能擁有,而是你具備擁有的能力自然的擁有,這些是你生活在一個階段的必須品而已,既不要有強求的期望目標,也不要一定要擁有無意義的追求,有能力,需要就買,問問你的內心三口之家,市中心上班的你,真的需要一個郊區的大別墅嗎?這也是現在很多人想明白的一件事,有錢人很多都是住在市中心的高級公寓大平層,而非蚊蟲多、地點偏僻、配套不全的大別墅。生活是自己過得,不是給人看的。
看書是個能讓自己滿足的過程,體驗不同人生,不同的生活,感受不一樣的觀點,完善自己的價值體系。人說人到成年很難改變三觀,其實不然,那是因為很多人成年很少看書,不看書。不斷在閱讀中更新,完善,探索,自己就會有自己的觀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滿不滿意,幸不幸福,有沒有意義,回歸最後是你自己的定義,自己給自己人生的打分,用書中、演義中思考自己,別到你暮年之時,才發現原來年少的追求很多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