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蘿拉
遊戲:古墓麗影:地下世界(2008)
開發:Crystal Dynamics(美國,加利福尼亞)
遊戲:古墓麗影之崛起(2015)
角色:伊蓮娜
遊戲:神秘海域:德雷克的寶藏(2007)
開發:Naughty Dog(美國,加利福尼亞)
遊戲:巫師3:狂獵(2015)
開發:CD Projekt RED(波蘭,華沙)
從這些截圖中,我們可以發現兩個趨勢。第一,隨著遊戲主機性能的提升,角色顯得更加寫實了;第二,女性角色更符合東亞人的審美口味了。
在 《世說新語》裡有記載:「康僧淵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調之」,意思是西域人康僧淵高鼻梁、深眼眶,因此老是被王丞相調侃。可見這種相貌在當時並不受待見。 直到這百年來,隨著西方文明的強勢侵入,我們才逐漸認為這樣的長相是美的。現代東亞人對高加索人種的審美,是依附於歐美人的,並不獨立,其中也會糅合 一些傳統的東亞審美觀念,但也不太顯著。
簡單的說,遊戲角色越寫實,我們的審美和歐美人就越趨同。遊戲角色越抽象(卡通),我們的審美和歐美人就越分裂。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中西方對好萊塢女星的審美是幾乎一致的。
然而長時間以來,遊戲機的性能無法表現出寫實的角色,因此製作者必須抽象出一些特徵,也由此導致了審美的分歧。我們可以發現,歐美女性角色常見的厚嘴唇、高顴骨、硬朗的面部輪廓,其實和許多美漫(這裡特指普通國人心目中的美漫,因為美式風格也相當多樣,比如迪士尼的風格就很受亞洲人歡迎)如出一轍,這就是西方製作者抽象角色的方向。
以《復仇者聯盟》裡的黑寡婦為例,斯嘉麗·詹森扮演的真人角色讓中西方人都覺得美:
造成這種抽象化角色審美差異的原因非常複雜,更多是歷史和社會方面的原因,並不是自然和生理可以解釋的,這裡不過多展開。比如 Betty Boop 被普遍譽為歷史上最早的性感動畫女神,我想現代觀眾恐怕很難理解。我個人的觀點是:一方面,美漫對歐美遊戲的抽象化選擇有很大影響。另一方面,蘿拉作為歐美遊戲史上最成功的女性角色,後世遊戲多有借鑑。
許多人將歐美遊戲女性角色的「醜陋」歸咎於塑造角色個性所需,這恐怕並不準確。本世代遊戲的女性角色普遍比上時代更美,難道說在一夜之間,歐美團隊集體放棄了對塑造有個性女主角的訴求了麼?或者說他們突然不在意花瓶化女性的社會輿論了麼?恐怕不可能。
又或者說,會不會主機性能的提升,必然會造成女性角色面部輪廓、五官和氣質的變化呢?日本廠商告訴我們,他們完全可以數十年如一日。
角色:露娜
遊戲:最終幻想 XV(2016)
開發:Square Enix(日本,東京)
總體來說,基本沒有公司會刻意把女性角色做得很醜,只是投入精力不足而已。這當然是一種商業上的取捨,讓公司把精力投入到其他方面,從結果上來看也是成功的。但如果非要把這種不用心吹捧成特色,進而諷刺角色做得好的公司不用心,這就有些過分了。
之前說過,美≠沒特色,但這更不意味美只有一種。現在我國的審美就有單一化的趨勢。在現實中,各路嫩模的照片放在一起完全分不出來。在遊戲裡,國產遊戲的審美也相當趨同,如果把各路知名國產單機和網遊的女性角色放在一起,你就會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