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這個基因竟與四種罕見神經退行性疾病都有關

2021-01-08 騰訊網

神經退行性疾病一直是醫學研究難以攻克的一大疾病,像是阿爾茨海默症、帕金森、癲癇、亨廷頓病等都是我們所熟悉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當然,對於一些罕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科學家也沒有放棄。同一種疾病可能是由於不同的基因突變導致的,這就使得許多遺傳性疾病治療變得複雜。如果能夠找到其中的共同點,或將為治療帶來新方法。

近日,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們在《Nature Genetics》雜誌發表論文稱,同一個基因在四種不同的罕見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身上均出現重複擴增的現象。

這個基因或是罕見病的罪魁禍首

神經元核內包涵體疾病(NIID)是一種罕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表現出認知障礙、運動失控、失去平衡、四肢無力或是吞咽困難等症狀。不久前在《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上發表的一篇研究中,名古屋大學醫學研究生院神經學教授Gen Sobue的研究團隊通過對8個家庭13名受NIID影響個體和4個未受影響個體的分析發現,NIID與X染色體上的遺傳密碼子CGG會重複有關,首次揭示了DNA序列重複與神經退行性疾病之間的關係。

Gen Sobue 圖片來源:名古屋大學

而在由東京大學醫學助理教授Hiroyuki Ishiura和他的同事發表的最新研究中,他們進一步調查了四個患有NIID疾病的家族。研究人員對四組家庭成員進行基因檢測,依靠短序列讀取與智能數據(一種新的「TRhist」程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生成包含串聯重複序列的段讀取直方圖。經分析發現只有在患者的基因組中出現了CGG重複擴增的現象。

高科技清道夫助力研究分析

在人類46條染色體上搜索CGG重複突變對於傳統DNA測序技術而言是相當困難的,此次Ishiura教授所在團隊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新方法,藉助新一代基因組測序並新開發出一種名為「TRhist」的電腦程式進行智能數據分析。

研究人員對患者和健康人的整個基因組進行了測序,通過TRhist對所有短序列進行排序,並一遍又一遍地搜索由CGG組成的序列。再對比健康人類基因組的標準序列,電腦程式可以將包含CGG重複突變的那些短片段定位到染色體區域。

如此一來,研究人員便能將他們的搜索範圍縮小到基因組中的任何地方,在這一染色體區域內只有患者有大量的CGG重複,而健康的人沒有。

有了這些信息,研究人員就會知道對哪些染色體區域進行測序,來明確檢測這些區域內的基因以及CGG重複突變在這些基因中的具體位置。

CGG重複擴增與其他三種罕見病有關

由於NIID與伴有白質腦病(OPML)的眼咽病、眼咽肌病(OPDM)和眼咽肌營養不良症(OPMD)這三種罕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具有相似的症狀和臨床檢測結果,因此研究人員預測:相同的CGG重複突變可能會導致其他三種罕見的疾病。為了驗證這一猜想,Ishiura教授和他的同事也採用了同樣的方法來尋找其他相關疾病相關基因的重複擴增。

四種罕見疾病的特徵在於神經變性的相似症狀

研究結果表明,CGG基因的重複擴增對另外三種神經系統疾病也有很大影響,並且由於許多重複相似,單一治療可能針對多種疾病。

結語

Ishiura教授所在團隊研究發現所有四種罕見的神經系統疾病都是由CGG相隔較遠的、看似無關的基因組區域內重複突變引起的。

其中一種疾病目前只在一個家庭中發現。Ishiura教授說:「我們在十年前就已經開始注意到這個家庭,對我們來說,找到正確的診斷方法是一個長期努力的方向。」

研究人員希望,他們對罕見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研究,可能會對其他類型的非編碼串聯重複突變引起的更常見的疾病有更深的了解。

End

參考資料:

[1] Beyond finding a gene: Same repeated stretch of DNA found in three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2] Two Studies Tie Repeat Expansions to Rare, Progressive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3] Noncoding CGG repeat expansions in neuronal intranuclear inclusion disease, oculopharyngodistal myopathy and an overlapping disease

本文系生物探索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須在正文前註明來源生物探索。

相關焦點

  • 傻傻分不清楚……看起來是帕金森病,其實是罕見神經退行性疾病?
    神經元核內包涵體病(NIID)是近年來新發現的一類罕見神經退行性疾病,有證據表明,NOTCH2NLC基因中GGC異常重複擴增與NIID有關,但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NIID的症狀包括痴呆、帕金森病、平衡不佳以及四肢麻木和無力。NIID患者可能會出現相應症狀,也可能不會,具體取決於年齡和疾病階段。
  • To infinity and beyond:神經退行性疾病豈止於「相分離」
    與此同時,大量積累的證據表明,相分離的異常是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病機制中的早期誘發事件之一。作者們從包括從單個蛋白的相分離到神經退行性疾病中複雜、多組分凝聚物的動態行為等多個層面的研究進行了總結和介紹。
  • 探究腦衰老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奧秘
    此外,線粒體膜通透性轉換孔(mPTPs)的形成是細胞凋亡中的關鍵事件之一,而腦細胞凋亡異常是一系列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病理表現。一些技術方法已經被用來確定衰老是否以及如何影響腦細胞中的線粒體。如對線粒體特異蛋白的分析,對分離出的線粒體或突觸體中的線粒體的功能檢查,以及對編碼線粒體蛋白的基因的操作。
  • 糾正蛋白質的錯誤摺疊以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
    他們將利用兩家公司在蛋白質錯誤摺疊方面的知識,突破神經退行性疾病治療的瓶頸。Yumanity 董事長兼聯合創始人醫學博士 Tony Coles 說:「今天我們匯集了兩個在蛋白質錯誤摺疊科學方面擁有研究背景的組織,並向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所關心的新治療方案邁進了一步。」
  • 《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幹細胞治療(英文版)》專著出版
    我院腦病中心腦外科陳琳主任參編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幹細胞治療(英文版)》專著出版 神經修復學是一門新學科,細胞和幹細胞移植是其核心的幹預方案,對難治性神經系統疾病治療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是國內外眾多研究團隊爭相研究的熱點,各國政府和組織也投入巨資。
  • Neuron|剪接體基因突變可導致嬰幼兒早發性神經退行性疾病
    神經退行性病變(Neurodegeneration)不僅會在成年人中出現,在一些病例中,神經元的退變也可以出現在嬰幼兒期甚至是胚胎期。腦橋小腦發育不全( pontocerebellar hypoplasia, PCH) 就是這樣一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神經退行性疾病【1】。
  • Nature:兩個新基因突變引發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
    2013年3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以聖裘德兒童研究醫院為首實施完成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在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也被稱為盧伽雷氏病等有關的退行性疾病中,兩個基因突變是導致神經細胞死亡主要原因。這兩個基因突變發生導致細胞內的蛋白質異常積聚,這些蛋白質在正常RNA的功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與癌症有關,包括尤文氏肉瘤,骨腫瘤。
  • 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渤健達成27億美元合作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近日,渤健(Biogen)和基因組學公司Sangamo Therapeutics聯合宣布,雙方達成一項全球許可合作協議。
  • 美國華人科學家的重磅研究,加深對帕金森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理解
    責編 | 酶美錯誤摺疊的蛋白質多聚體(例如帕金森氏病相關的α-突觸核蛋白纖維)在細胞間擴散是許多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重要病理學標誌,而細胞內吞蛋白多聚體或者纖維樣蛋白則是這種細胞間蛋白傳遞的關鍵環節這一發現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帕金森等神經退行性疾病致病機理的理解並提供了相關靶點抑制藥物開發的新方向。容易錯誤摺疊的α-突觸核蛋白(α-Syn)在細胞間的傳播已成為帕金森氏病的關鍵病理標誌。這一病理過程的關鍵機理在於α-突觸核蛋白聚合纖維可以通過網格蛋白介導的內吞途徑進入細胞,但其潛在的分子機理尚不清楚。
  • Nature子刊:武大梁毅團隊等首次解析朊病毒蛋白纖維高解析度結構
    原創 BioWorld BioWorld2020年6月8日,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細胞穩態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梁毅研究組等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Cryo-EM structure
  • 賽業神經科學第四期:冰桶挑戰背後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漸凍症
    但是,通過冰桶挑戰,讓人民大眾真正了解到這個疾病以及飽受該疾病折磨的人群的存在,這才是該活動最大的意義所在。ALS的發現和命名[2]ALS的流行病學研究ALS是最常見的運動神經元疾病(帕金森病受損的是大腦,運動神經元並未受損),也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老三」,「二哥」帕金森之前介紹過了(可以戳此處回顧),大哥「阿爾茨海默」還未登場。
  • 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發病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新華社武漢6月16日電(記者譚元斌)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科研團隊在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發病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揭示了功能依賴性神經保護蛋白突變的致病機制,為相關藥物研發提供了新思路。功能依賴性神經保護蛋白(ADNP)是一種廣泛表達在大腦的轉錄因子,其突變會導致一種罕見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同時,ADNP也是突變頻率最高的自閉症易感基因之一。中科院水生所孫玉華研究員團隊利用小鼠胚胎幹細胞和斑馬魚作為體外和在體模型,首次揭示了ADNP在神經誘導和分化中的關鍵作用。
  • 又雙叒登Nature子刊!四鏈DNA結構首次在乳腺癌細胞中發現
    該研究發明了一種螢光標記,它可以附著在人類活細胞的DNA G-四鏈體上,這使得研究人員第一次觀察到了這種特殊的DNA結構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在基因轉錄中發揮作用。 研究人員發現,G-四鏈體在這些CNAs中很常見,尤其是在轉錄和驅動腫瘤生長中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基因和遺傳區域中。 雖然我們經常認為乳腺癌是一種疾病,但研究發現乳腺癌至少有11種已知亞型,每種亞型對不同的藥物可能有不同的反應。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發現每種乳腺癌亞型都有不同的G-四鏈體模式。
  • Science:亨廷頓舞蹈病改變人類神經發育
    亨廷頓舞蹈病(Huntington's disease, HD)是已被最廣泛研究的四種主要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這種疾病是由亨廷頓蛋白(huntingtin, HTT)編碼基因發生突變引起的。患有HD的人會經歷沮喪、易怒以及其他神經系統和行為問題。
  • 最新研究進展 | 行為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腸道微生物分子
    動物模型研究確定了從腸道細菌傳播到大腦的分子線索,這些線索可能影響神經功能和/或神經發育和神經退行性疾病。本文描述了已知或疑似神經調節活性的細菌代謝產物,定義了從腸道菌群到大腦的信號傳導機制,並討論了腸道細菌分子可能對特定腦細胞發揮的直接作用。
  • 來自Nature子刊的最新發現
    來自Nature子刊的最新發現 2020-05-08 11: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Nature:揭示ATP13A2基因缺陷導致帕金森病機制
    2020年2月2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ATP13A2基因缺陷通過破壞多胺的細胞運輸導致細胞死亡。當這種情形發生在控制身體運動的大腦部分中時,這會導致帕金森病。
  • 漸凍人症比癌症還可怕 基因療法離我們還有多遠?
    數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試圖找出這個罕見病的發病原因以及治療方法。近日,美國洛杉磯西達賽奈醫學中心(Cedars-Sinai Medical Center)的科學家們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取得了新進展。該研究解釋了為什麼某些發展為ALS的患者,還容易發生自身免疫性疾病,了解這些聯繫可能有助於西達賽奈的研究人員為開發ALS治療方法奠定基礎。
  • Nature子刊 | 強強聯合!郝朝運/金雙俠揭示胡椒為什麼是辣的
    中國熱科院香飲所郝朝運及華中農業大學金雙俠共同通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The chromosome-scale reference genome of black pepper providesinsight into piperine biosynthesi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告了使用四種技術的組合的黑胡椒參考基因組
  • 經過基因編輯的神經元能修復中風大腦 還讓失明小鼠恢復視力
    中風通常會導致永久性殘疾,永久性失明、帕金森等神經退行性疾病威脅著越來越多人群……但將來,通過使用移植的新的健康神經元替換死細胞,可以修復中風導致受傷的大腦。而且,經基因編輯「二次發育」後的神經元,還成功地讓失明小鼠重見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