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渤健達成27億美元合作

2020-12-26 騰訊網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近日,渤健(Biogen)和基因組學公司Sangamo Therapeutics聯合宣布,雙方達成一項全球許可合作協議。將利用Sangamo公司專有的鋅指蛋白(ZFP)技術,並通過腺相關病毒(AAV)載體來調節與神經疾病相關的關鍵基因表達。共同開發和推廣基因調節療法ST-501和ST502,前者治療包括阿爾茨海默病(AD)在內的tau蛋白相關疾病,後者治療包括帕金森病在內的突觸核蛋白相關疾病。

Sangamo的鋅指蛋白轉錄因子(ZFP-TF)可以由AAV載體遞送,在DNA水平有選擇性地抑制或激活特定基因的表達,從而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在臨床前研究中,使用AAV載體遞送靶向tau的ST-501和靶向α突觸核蛋白的ST-502,對編碼tau蛋白和α突觸核蛋白的基因具有高度的特異性和可調節的抑制作用。

▲ST-501介紹(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根據協議條款,渤健將擁有ST-501,ST-502,以及靶向第三個未公開神經肌肉疾病靶點的研發項目的全球獨家權益。此外,還將擁有5年的靶點選擇期,可選擇最多9個新靶點。Sangamo公司將開展早期研究活動,研發費用由兩家公司共同承擔,目的是開發針對治療相關基因的專有中樞神經系統遞送載體和ZFP-TFs組合。渤健將向Sangamo支付3.5億美元的預付款,Sangamo將有資格獲得高達23.7億美元的潛在裡程碑付款,和就其開發產品在未來的銷售額分成。渤健將承擔新藥研究、臨床開發、相關監管活動和全球商業化的責任和成本。

▲ST-502介紹(圖片來源:參考資料[2])

「作為神經科學的先驅,渤健將與Sangamo合作開發新的基因調節療法,該療法可在DNA水平上起作用,具有治療挑戰性神經疾病的潛力,「渤健研究與開發執行副總裁Alfred Sandrock博士說:」我們的目標是發展和推進這些計劃,以進行新藥的研究。」

「目前,針對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嚴重神經退行性疾病還沒有獲批的療法出現。患者迫切需要新藥物來減緩或阻止疾病的進展,」Sangamo執行長Sandy Macrae先生說:「我們相信,基因組學在神經科學領域具有廣闊的前景,可能為患者提供一次性治療來解決基因組層面的潛在原因,進而改變他們的疾病進展。」

參考資料:

[1] Biogen and Sangamo Announce Global Collaboration to Develop Gene Regulation Therapies for Alzheimer’s, Parkinson’s, Neuromuscular, and Other Neurological Diseases, Retrieved February 28, 2020, from https://www.businesswire.com/news/home/20200227005961/en

[2] Sangamo Therapeutics R&D Day, Retrieved February 28, 2020, from https://investor.sangamo.com/static-files/e29a38f9-b55b-49c0-b9e5-5240c2165cfd

註:本文旨在介紹醫藥健康研究進展,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版權說明:本文來自藥明康德內容團隊,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轉載授權請在「藥明康德」微信公眾號回復「轉載」,獲取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糾正蛋白質的錯誤摺疊以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
    他們將利用兩家公司在蛋白質錯誤摺疊方面的知識,突破神經退行性疾病治療的瓶頸。Yumanity 董事長兼聯合創始人醫學博士 Tony Coles 說:「今天我們匯集了兩個在蛋白質錯誤摺疊科學方面擁有研究背景的組織,並向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所關心的新治療方案邁進了一步。」
  • 《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幹細胞治療(英文版)》專著出版
    我院腦病中心腦外科陳琳主任參編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幹細胞治療(英文版)》專著出版 神經修復學是一門新學科,細胞和幹細胞移植是其核心的幹預方案,對難治性神經系統疾病治療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是國內外眾多研究團隊爭相研究的熱點,各國政府和組織也投入巨資。
  • 還記得「起死回生」的阿爾茨海默病藥物試驗嗎?今天渤健向FDA提交...
    美東時間2020年7月8日上午,渤健(Biogen)宣布與其合作夥伴衛材(Eisai Co.,Ltd.)針對其治療阿爾茨海默病(AD)的治療藥物Aducanumab,已完成向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提交生物製品許可申請(BLA)。
  • 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潛在線索-針對LANDO
    原創 Medicalxpress 阿爾茨海默病聖裘德兒童研究醫院(St.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的專家們正在推進對一種潛在的阿爾茨海默病治療方法的研究。
  • 阿爾茨海默病是由噬菌體引起的嗎?(下)
    阿爾茨海默病是由噬菌體引起的嗎?George Tetz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提供了重要的數據,這些數據可能會改變傳統醫學對許多疾病病因的理解,比如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也就是說,神經退行性疾病可能是由噬菌體引起的。這些病毒能在細菌中感染和複製。這項研究是在此背景下對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腸道微生物群的研究。
  • 阿爾茲海默病新藥研發仍疑雲籠罩
    導讀 甘露特鈉膠囊450mg規格品種上市未獲批,主要研究員也再次被公開質疑造假;渤健公司再次向FDA提交其阿爾茲海默病新藥上市申請,但其能否獲批,前景未明
  • TRIGR與ABL Bio達成一項5億美元合作
    近日,總部位於美國的生物醫藥公司TRIGR Therapeutics與韓國生物技術公司ABL Bio宣布達成一項協議,TRIGR將獲得ABL Bio用於癌症治療的新型治療性抗體產品線的全球權利。這些治療性抗體包括血腦屏障(BBB)穿透性雙特異性抗體(BsAb)、免疫細胞參與的雙特異性抗體和針對未公開靶標的單克隆抗體。
  • To infinity and beyond:神經退行性疾病豈止於「相分離」
    Pappu合作在Science上發表綜述文章題為Beyond aggregation: Pathological phase transitions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為我們介紹了在神經退行性疾病方面的相分離的研究進展。在過去的十年中,相分離已經逐漸成為細胞組織的一種基本機制。
  • 阿爾茨海默病血液生物標誌物的新證據
    原創 MGH 阿爾茨海默病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MGH)牽頭進行的一項新研究顯示,一種潛在的基於血液的生物標誌物用於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似乎更有希望
  • 賽業神經科學第四期:冰桶挑戰背後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漸凍症
    圖1. 2014年夏天,風靡全球的「冰桶挑戰」圖片來源:unsplash經過統計,該活動在2014年募集了1億多美元,不過2015年下降到50萬美元,以後每年也有一些人繼續進行挑戰,但規模和關注度都已經大大不如2014年了。
  • 挑戰阿爾茨海默病,西湖大學PI獲BBRF青年科學家基金
    不久前的 9 月 21 日,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將很多人的視線聚焦到這個神經退行性疾病上——每 3 秒鐘,世界上就會有一人患上阿爾茨海默病;中國有 1000 多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
  • 傻傻分不清楚……看起來是帕金森病,其實是罕見神經退行性疾病?
    神經元核內包涵體病(NIID)是近年來新發現的一類罕見神經退行性疾病,有證據表明,NOTCH2NLC基因中GGC異常重複擴增與NIID有關,但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NIID的症狀包括痴呆、帕金森病、平衡不佳以及四肢麻木和無力。NIID患者可能會出現相應症狀,也可能不會,具體取決於年齡和疾病階段。
  • Nature子刊:這個基因竟與四種罕見神經退行性疾病都有關
    神經退行性疾病一直是醫學研究難以攻克的一大疾病,像是阿爾茨海默症、帕金森、癲癇、亨廷頓病等都是我們所熟悉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當然,對於一些罕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科學家也沒有放棄。同一種疾病可能是由於不同的基因突變導致的,這就使得許多遺傳性疾病治療變得複雜。如果能夠找到其中的共同點,或將為治療帶來新方法。
  • 2020阿爾茨海默病協會國際會議前沿動態
    作為世界範圍內最具影響力、致力於推進痴呆科學研究的會議之一,本屆AAIC將就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理機制、生物標記、臨床研究、照護健康等方面開展為期五天的學術會議,大會首次就腸道菌群對阿爾茨海默病的相關影響在7月27日特別開設了 「微生物組在阿爾茨海默病中的發病機制與治療研究」專題會議,由五位國內外專家對此進行深入探討。
  • 探究腦衰老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奧秘
    當人步入六十、七十和八十歲後,患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風險會越來越高,其中阿爾茨海默症(Alzheimer ’s Disease,AD)和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最為常見。衰老也是導致中風的主要危險因素。大多數工業化國家的65歲以上人口比例正在迅速上升,這一年齡段也被認為是AD、PD和中風高發的「危險時期」。
  • 阿爾茨海默病新藥「有條件批准」引爭議:三問「九期一」
    何為「有條件批准」「九期一」用於治療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痴呆症,是發生於老年和老年前期、以進行性認知功能障礙和行為損害為特徵的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病變。數據顯示,全球每3秒鐘就有一位痴呆症患者產生,全球目前至少有5000萬痴呆患者,預計2050年這個數字將達到1.52億,其中60%至70%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
  • 美國華人科學家的重磅研究,加深對帕金森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理解
    責編 | 酶美錯誤摺疊的蛋白質多聚體(例如帕金森氏病相關的α-突觸核蛋白纖維)在細胞間擴散是許多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重要病理學標誌,而細胞內吞蛋白多聚體或者纖維樣蛋白則是這種細胞間蛋白傳遞的關鍵環節這一發現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帕金森等神經退行性疾病致病機理的理解並提供了相關靶點抑制藥物開發的新方向。容易錯誤摺疊的α-突觸核蛋白(α-Syn)在細胞間的傳播已成為帕金森氏病的關鍵病理標誌。這一病理過程的關鍵機理在於α-突觸核蛋白聚合纖維可以通過網格蛋白介導的內吞途徑進入細胞,但其潛在的分子機理尚不清楚。
  • 為什麼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似乎迷失了時間和地點?②
    原創 Teresa Carr 阿爾茨海默病去年,該研究所在研究上花費了7,200萬美元,比2016年多53%,在過去四年裡,它的教職員工人數增加了40%以上,達到2,100人。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繼續對該研究所進行大量投資,如投資4.8億美元用於研究所的五層樓擴建工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附屬醫院(William P. Clements Jr. University Hospital),以及一個將於2022年開放的九層研究中心。
  • ...早發現問題早預防,90%的人都可以躲過阿爾茨海默病,有尊嚴地老去
    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痴呆」,是痴呆症的一種類型,全球每3秒就有1人患上痴呆症,95%的人自認在劫難逃,中國至少有1000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是全球患者數量最多的國家。2016年,阿爾茨海默病是美國人的第六大死亡原因。一些研究者認為,阿爾茨海默病的致死情況被嚴重低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