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年耐克動作頻頻,阿迪達斯卻一直在炒boost的冷飯。後來再加上今年上半年,安踏的市值又超過了阿迪達斯,坐上運動品牌第二的位置。
阿迪達斯,這個大家熟悉的牌子似乎有「涼」的趨勢。
但是一個牌子涼不涼的,不是靠我們主觀感覺去判斷的,要用數據說話。
根據大數據顯示,從17年1月1日至今,在品牌熱度方面,阿迪達斯還遠沒到涼的程度——並且,幾段高峰期時,阿迪達斯的熱度要比耐克還多一位數。
可為什麼我們總有一種阿迪達斯,越來越跟不上耐克的感覺呢?
>首先,是產品的更新速度
其實現在的耐克,就是前幾年的阿迪達斯。在阿迪達斯推出boost的時候,在全球的運動領域掀起了一陣新的浪潮,也讓各大品牌開始實行中底材料革命。
可那個時候的耐克無動於衷,還在不停地玩復刻、聯名的遊戲,一度讓人以為耐克進入了養老模式。
但隨著耐克的破二計劃出世,並且伴隨基普喬格的破二壯舉,4%和Next%這兩雙鞋成了當紅炸子雞,後者更是被冠以「地表最強」的稱號。
反觀現在同時期的阿迪,boost,boost還是boost,似乎除了boost阿迪就沒有別的東西可以玩了。而且每一代UB的更新,也是讓人吐槽不已——大家都覺得是換湯不換藥,不是後掌多加點boost,就是造型上變個樣子,著實沒什麼意思。
>其次,是中底科技的發展
就如上面我說的那樣,阿迪現在除了boost,沒有別的東西拿得出來。而Nike在boost的壓力下,卻是拿出了React,現在更是搞出了目前Pebax材料最強形態的Zoom X。
就中底技術研發來說,Adidas確實有些拖沓了。明明身家不小,做事效率卻還不如其他一些小牌子。
要知道,能抓住運動愛好者或是潮流愛好者的心理,無非就是靠材料技術更新,以及新潮的設計。沒有這些東西,如何佔領輿論高地?佔領不了輿論高地,勢必會對銷售造成直接的影響。
而且這兩者之間還不是獨立的關係,它們不是各打各的,它們是相輔相成的。
就像Next %那個令人咋舌的造型,它可以帶來更大的視覺衝擊力,為後期的營銷創造更好的先決條件——當然也不能忘了,Next%的ZoomX和碳板,那才是它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最後,再來說一說營銷
國內的話,其實感覺不到耐克和阿迪之間有什麼差距,一直都給人並駕齊驅的感覺。
但是在其他市場,耐克的品牌影響力要比阿迪達斯強上不少,這是由於不同的企業文化造成的。
網上有句話說的非常精闢:「阿迪達斯是一個有運動員思維的商人,但是耐克是一個有商人思維的運動員。」
放在其他行業,這兩種不同的思維和身份或許造成不了多大的影響。但是在體育運動行業裡,卻成了勝負手。Nike自始至終給人的印象就是,這是一個有著運動員氣質的品牌。
它不光只是賣東西,它還有它的理念,它用「運動」這一興趣愛好,拉近自己和消費者之間的距離(評論區大神別急著噴哈,自己先想想,是不是和志同道合的人聊天更快樂更有好感)。
Adidas確實是一家優秀的企業,但是它真的只是一個優秀的企業,它沒有太多附加的「氣質」。
而這「氣質」,正是拉近企業和消費者之間距離的重要因素,它也是市場競爭中一隻看不見的手。
你們覺得阿迪和耐克的差距在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