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 :西奧多·道奇
譯 :王子午
回答誰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徵服者這一問題,也許遠比回答誰是最能幹的將軍、最傑出的哲學家、最有才情的詩人這些問題要容易得多——毋庸置疑,就是亞歷山大。當他年僅33歲便殞命於巴比倫時,他的頭銜已經要比當時世界上任何人都要更多:馬其頓國王、希臘統帥、埃及法老、波斯大王、亞洲之王。不過所有這些頭銜都無法與他在格拉尼卡斯、伊蘇斯、高加梅拉以及海達斯佩河等會戰中的卓越戰術相提並論,更無法和他在小亞細亞、腓尼基、美索不達米亞、索格迪亞、巴克特裡亞等戰役中迅雷一樣的行動比肩。
毀滅底比斯(公元前335年)
由於預見到馬其頓年輕但英勇的國王將給自己本人以及波斯帶來威脅(亞歷山大也從不掩飾想要入侵波斯的企圖),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派出手下最能幹的將領——羅德島人門儂(Memnon)前往小亞細亞抵擋馬其頓人。此外,他還開始在希臘播撒黃金,引誘各城邦起兵反對馬其頓及其國王對希臘的領導權。由於亞歷山大長期遠徵伊利裡亞,關於戰事又沒有什麼消息傳到希臘,這就導致希臘人之間出現了亞歷山大和馬其頓軍隊都已經被野蠻人摧毀的謠言。無論是真實存在還是德摩斯梯尼編造出來的,甚至曾有一個聲稱親眼看到亞歷山大在佩利烏姆城下遭受致命一擊的人從北方來到了雅典。不過若以亞歷山大確實曾在佩利烏姆受傷的情況來看,此人所言也並非空穴來風。
雅典城中一部分底比斯流亡者認定這是推翻馬其頓統治的絕佳機會。位於底比斯城中一個山丘上的卡德米亞衛城,自從喀羅尼亞會戰後便為馬其頓人所鎮守著。流亡者們趕回底比斯,試圖奇襲卡德米亞衛城的守軍。他們被友人趁夜放進底比斯城內,殺死了從衛城中走出來、沒有預料到發生兵變的馬其頓軍官,鼓動全邦發動叛亂,重新設立玻俄提亞長官職務(Boeotarch),並宣布底比斯重新獨立。周邊數座城市也宣布想要加入叛亂,而底比斯也許諾為他們提供各種幫助。作為叛亂的理由,底比斯堅稱亞歷山大一死,自己對馬其頓便不再有效忠義務了。
亞歷山大一聽到這些消息,立刻便預見到他在希臘的統治將面臨巨大危險,必須迅速將叛亂扼殺在萌芽狀態中。希臘人雖然在去年曾投票任命他為希臘統帥,但那卻完全是出於現場馬其頓軍隊的壓力。斯巴達始終對他存有敵意,雅典也心懷不軌,他們可以很容易地組成一個反對亞歷山大的同盟,而此時伊利裡亞人的問題也才剛剛圓滿解決。不過從此時起,亞歷山大身上卻發生了一連串的幸事,就好像暴雨將至之時,風卻突然將烏雲吹走了一樣。
按照某些說法,運氣總是伴隨著一個人自己的特點變化的。當他不受環境限制隨心所欲時,運氣就總會偏向他這一邊。而一旦他開始屈從於環境條件,厄運就會接踵而至。這一說法並不完全公允,有時哪怕是最能幹的將領也會因人力無法控制的環境而備受拖累。任何一個熟知亞歷山大和漢尼拔戰史的人都會知道,在二者的能力、對環境的掌控力都相當的情況下,前者總是能夠擁有好運伴隨,而後者卻總是為厄運所累。如果一位幹將因對方愚笨而獲勝,那他又是不是因為幸運才沒有遭遇旗鼓相當的對手呢?也正是從這種意義上而言,亞歷山大才是幸運的,而他的幸運也僅限於這一層面為止。除此以外,所有關於亞歷山大的所謂「幸運」,不過是他自己所創造出來的有利條件罷了。
亞歷山大立刻便開始快速向希臘前進,其路線經由馬其頓的歐耳代亞(Eordaea)和厄裡米亞(Elimaea),之後又穿過了品都斯山脈(Pindus)的高地(阿里安稱之為「諸峰」)。亞歷山大在行軍時之所以選擇沿地勢較高的山腳地帶行動,可能是因為這些地區的河流要比平原上更窄。而在山路和渡河之間本來就是兩難選擇。在七天之內,亞歷山大抵達了色薩利境內皮納烏斯河上的佩利納(Pelina),之後再過六天,他便已經進入了玻俄提亞境內。亞歷山大無疑是有著好運相伴才能如此快速地行軍,但諸神也只會幫助那些能夠自勉的人。這位國王在這一方面從不會將命運交給別人,歷史上也從未有誰在個人努力方面能夠超過他。
亞歷山大的行軍之迅速,導致在底比斯人尚不知曉他已經穿過溫泉關之時,他就已經到達了距離底比斯西北只有50斯塔德(不足6英裡)的翁刻斯託斯(Onchestus)。可即使到了此時,亞歷山大的敵手們還是堅信這位腓力之子已經死了,指揮軍隊的不過是安提帕特或者是與國王同名的林卡斯人亞歷山大。他們之所以有如此想法的原因是亞歷山大確實在上一次會戰中被對方的棍棒和石塊所傷,導致希臘上下均認為他已經受了致命傷。如果說亞歷山大在多瑙河和伊利裡亞戰役中表現出的速度、能量以及精幹指揮已經足以使人為之震驚,那麼這一次在山地之中,帶領著數量可觀的騎兵、步兵、大量炮兵以及補給縱列在兩周內行軍超過300英裡,便足以成為整個戰役的高潮。
亞歷山大的出現立刻使底比斯的全部盟友四散而去,就連雅典都選擇靜觀其變,使底比斯陷入了孤立(公元前335年8月)。
亞歷山大希望對底比斯寬大處理,也並不願意浪費手下士兵的性命。因此他在向底比斯城推進時速度十分緩慢,讓對方有時間派出使者懇求原諒。他在城市以北宿營,監視著底比斯人,並等待對方做出回應。狄奧多拉斯和寇蒂斯(Quintus Curtius)均認為亞歷山大此時的軍隊人數應為30000名步兵加上3000名騎兵。不過底比斯人卻並不想要和平,他們自負地派出騎兵和輕步兵對亞歷山大的前哨進行了一次堅決攻擊。不過當他們就要進抵馬其頓營地時,卻被一支由弓箭手和重步兵組成的部隊擊退了。
在此之後,亞歷山大繞到了城市正面,面對著通向阿提卡(Attica)的城門重新宿營,以此來切斷底比斯與雅典的聯繫。另外,從這裡他也能看到卡德米亞衛城。而由於卡德米亞衛城與外城城牆相接,他在此處與衛城的距離也很接近。城內的底比斯人早已將馬其頓駐軍封鎖在了衛城之內,並且在城外也修建了一些柵欄來加強陣地,阻止衛城獲得外援。亞歷山大此時仍保持著耐心。他派使者要求底比斯交出兩位反馬其頓的意見領袖——菲尼克斯(Phoenix)和普羅昔底(Prothytes),同時許諾其餘所有願意投降的人仍可維持原有生活。大部分公民都傾向於放棄叛亂,但那些已經一無所有的流亡者卻千方百計地讓人民拒絕了亞歷山大的要求。可即使如此,亞歷山大還是不願意對底比斯發動進攻。這種自制力對他而言並不常見,而這肯定是出於一種善意的動機——他希望拯救這座光彩奪目的城市,而且也不願讓自己的士兵遭受傷亡。
底比斯人的冥頑不化最終還是招致了毀滅。按照狄奧多拉斯的說法,亞歷山大此時已決心對該城發動進攻。不過託勒密卻說亞歷山大仍然不想付諸武力。無論如何,所有的這些拖延最終都被佩狄卡斯的方陣步兵旅畫上了句號。在沒有得到命令的情況下,佩狄卡斯抓住一個有利時機,對底比斯人的陣地發動了進攻。在利用攻城器械打破柵欄或者城牆之後,佩狄卡斯立刻衝進缺口中,打擊在了底比斯人針對卡德米亞衛城的圍攻線上。位置鄰接佩狄卡斯的阿明塔斯,也率領著自己的方陣步兵旅緊跟著前者攻入城內。看到佩狄卡斯和阿明塔斯已經打開了突破口之後,再加上擔心獨立行動的兩個旅可能會被底比斯人壓倒,亞歷山大隻好將原本就布置在附近作為支援兵力的全部輕步兵、弓箭手、阿吉裡亞人都向前推進,命令他們跟隨在佩狄卡斯和阿明塔斯後方前進。另外,他還將近衛步兵和持盾兵調動到了缺口外側作為預備隊。
佩狄卡斯在進攻第二道防線時身負重傷,但其手下卻還是將敵軍趕入了一條通向赫拉克勒斯神廟的甬道之中,並一直追擊到了神廟腳下。不過在此處,底比斯人也重新集結了起來,並在絕望之中憑藉一次反擊逐退了馬其頓的兩個方陣步兵旅和輕步兵,其中後者甚至還在指揮官被殺後混亂地衝到了預備隊陣地上,而底比斯人也就緊追在後。亞歷山大早已排成方陣隊形,做好了迎擊他們的準備,而底比斯人也已經因為先前的成功而發生了一些秩序混亂,因此很容易便被亞歷山大逐回城內,而他自己也跟著攻了進去。與此同時,卡德米亞衛城內的守軍對安菲翁(Amphion)神廟方向發動了突圍。一支馬其頓部隊也從兩翼掃清並佔領了城牆。這樣一來,衛城守軍和亞歷山大之間重新建立了聯繫。雖然底比斯人在市集和安菲翁神廟腳下仍嘗試抵抗,但亞歷山大很快就擊敗了少數留在原地等待馬其頓人進攻的底比斯人。
底比斯騎兵逃離了城市,步兵們也在敵軍攻擊下一觸即潰。大批底比斯人遭到屠殺。但按照寇蒂斯的說法,其中大部分人都是被玻俄提亞人、弗西亞人和普拉蒂亞人所殺的,其中玻俄提亞人更是一洩多年來受底比斯壓迫之恨,馬其頓人則並沒有參與屠城。無論婦女、兒童,都沒能逃過屠殺,哪怕是躲在自家宅院、神廟甚至祭壇中也不例外。馬其頓人在當天的戰鬥中有500人陣亡,再加上受傷人數, 其傷亡比達到了相對較高的17%。底比斯方面則有6000人陣亡,30000人被賣為奴隸,後者據說總共賣出了相當於535000美元的價格,平均每人不到18美元。這對於當時奴隸市價而言要算是很有意思的統計,不過大批奴隸進入市場也可能導致了單價的下跌。後來亞歷山大對自己在底比斯的殘忍感到後悔,認定這一行為觸怒了底比斯的保護神狄俄尼索斯,導致後者對他後來的功業總是心懷惡意。
亞歷山大行動的迅速和猛烈讓整個希臘都目瞪口呆,雅典立刻便不再對這位徵服者進行任何抵抗。斯巴達也對曾在伊巴密濃達領導下於留克特拉、曼丁尼亞兩戰中擊敗自己的底比斯人居然被這位半神打得支離破碎而驚訝不已。在當時,人們認為底比斯已經被眾神所拋棄,而亞歷山大則成了奧林匹亞諸神的寵兒。
本文摘自《亞歷山大戰史:從戰爭藝術的起源和發展至公元前301年伊普蘇斯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