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式英語
要解讀「這個時代,我寧願你學的是中式英語」這個標題,必須建立在知道什麼是「中式英語」和「這個時代是什麼時代」上。
許多人,不太了解「中式英語」到底是什麼,它就像是一個貶義詞,只要你是英語不地道的中國人,你說出來的就是「中式英語」。
同樣的道理還有「日式英語」「印度英語」。
與「中式英語」不同的是,從來沒看到過哪個印度人或者哪個日本人對自己的這種「本土化英語」深刻地自卑過,深刻地厭惡過,以至於要決然地拋棄掉。
其實「中式英語」並不可怕,甚至有它可取的地方,說出來也無非兩個方面,也就是語言的兩個方面,語音體系和文字體系。
用讀漢字的習慣來讀英語單詞會是個什麼樣子呢?每個漢字的拼讀和聲調是固定的,每個英文單詞和調調卻不是固定的(今天的文章中只談談拼讀的差異)。拼讀固定,說的是一個漢字最後拼完以後只有一個音。比如中國的「zhong」(中),最後只有一個音節。一個單詞卻不同,會有好幾個音節,比如China,我們會聽到兩個部分的音。當我們把一個音節的發音習慣帶入到拼音文字(英語)的發音習慣中去,就會讓我們在讀單詞的時候特別「乾脆」,比如「nice」(奈斯),中間沒有拼的過程,因而中國人讀單詞就會顯得很奇怪。
從文字體系上來看,漢字的最高理想在於追求一種「天人合一」,漢字高度還原事物的本質,從天地人一體化的環境中對事物進行定位。英語這門語言,在被創造的時候就是用來描述「運動和運動現象的」。這兩種造字的差異帶來的是一系列認知方式、思考方式、表達方式的差異。 英語總是基於要描述和表達「發生了什麼?怎麼做?」,漢字總是在試圖講解「這是什麼?」。描述運動的語言比如英語,沿襲下來的語言思維就是「進程」,他們認識事物的方式是建立在對事物發展流程的精準把控上的,這就是為啥老外總是很看重「流程」和「標準化」。這一點,不需要拿大量實驗證明,英語語法的16種時態就是天然的證據,因為時態就是不同時間下事物的運動狀態。漢字是利用字儘可能地描述一個東西是什麼,延伸下來的語言思維就是「方圓」。方就是方向,層面,為了搞清楚一個東西是啥,我們就得定位,定位就是把這個東西存在的環境上下左右前後都鎖定了,這個東西就跑不掉了。「圓」是表達的靈活性,我們都是在講一個東西,但是切入的層面或者方面可以很立體很多元,萬變不離其宗。這一點,老外理解不了。因為他們的邏輯是「二維」的「線性」的邏輯,而我們的語言是「三維」的、「立體」的邏輯。我們繞來繞去地球還是圓的,他們繞多幾圈人就蒙了。我寧願支持「中式英語」,根本原因,是基於我對「方圓思維」的認同,藉助這種認知方式,我們能全面地立體地快速地認識事物,同時駕馭變化,在動靜之中,在破立之間,穩如泰山。
要說什麼是中式英語,其實並不是不可說,也不是令人生畏的。只要佔據了上面其中一種,就算是中式英語了。中式英語也分等級:
1.形式上的中式英語;發音很中式,語言使用邏輯是英語的邏輯。這種通常比較吃虧,這些人其實思考問題的方式已經跟母語為英語的人無異,但是因為發音不夠地道,一上來給人的感覺就是英語不地道。2.內裡的中式英語;發音很美式或者很英式,語言使用邏輯是中國人的習慣。這種人一開始會比較佔便宜,交朋友的時候,大家都不會聊的很深入,只要你發音好,多多少少別人的印象會好一點。這個原理,跟女孩子打扮漂亮出門總是會受歡迎一點是一樣的。3.裡裡外外的中式英語;發音很中式,遣詞造句思維習慣都很中式。這種人不太知道邏輯思維是什麼,也不習慣去使用。這種是被批評得的最厲害的。
說到底,所謂的「中式英語」,要麼就是發音上,要麼就是思維邏輯上。
二、時代
很多人都說,現在是中國人的時代。有些人會說,我們的5000年文化最優秀,有些人會說我們的經濟很厲害軍事很強大,也有人會說我們最勤勞。
我相信這個時代是中國人的時代,這個大背景在於,我首先相信,這個時代是世界人的時代。人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自由地移動和表達,這樣快速的交織和融合。這種速度,在人類歷史上,是罕見的。
我相信在這個大背景下,中國人,一定會脫穎而出,在各種文明中,優秀的中國人會成批地走出來,無論是從數量還是質量,中國人,都會逐漸以高昂的姿態走出來。
我不懂經濟,不懂政治,我只研究文字,研究自己。當我在研究文字和關注分析自己的行為和思考軌跡的時候,我發現,漢字賦予我們中國人骨血裡的,是對世界的大愛和對變化的駕馭。
這兩個素質,會讓我們在這個變化速度成倍級增長的時代和世界中,保持樂觀,保持篤定。
我寧願我們和我們的下一代學的是「中式英語」,不是說「中式英語」很好很正確,而是因為有比它更差更糟糕的情況,就是照搬照抄,拿來主義,不知道自己是誰,東施效顰。
比更糟糕更糟糕的,是在學別人的過程中看到了自己和別人的不同,覺得別人的都是好的,自己的都是差的,進而厭惡自己本身的一切特點。
我在非洲工作的時候,認識很多有錢有權的老外。一開始,他們會因為我的發音而對我有所欣賞,我好像得到了跟他們成為朋友的入場券。但是,我也知道,他們從來沒有把我當成真正的朋友。他們永遠有一種優越感,以至於,他們表現出尊重我對我有禮貌的時候,都是基於他們本身是有素質有教養的。他們有他們的文化自信,宗教自信,膚色自信。不管是什麼自信,他們有一種生而為人的自信。有一個很難搞定的黎巴嫩客戶,他非常的精明能幹,在那個國家,他的家族很有錢。在成為我司客戶的好幾個月以後,他跟我表示:」Jane, you are my friend now.」 你是我的朋友了,言下之意就是我們是自己人了。我並沒有回答他諸如」Thank you, I am so happy」之類的話,而是告訴他」You should be happy, you are my friend now, I do not make friends easily」你應該感到高興,你現在是我的朋友了,我從不輕易交朋友。他笑了,帶著對我真摯的尊重。他會尊重我,是因為在對我重重碾壓下,我是看得起自己的,有作為中國人的風骨,從來不會覺得跟我交朋友是對方對我的一種賞賜。
我認識很多英語好的,但是我認識的很多英語好的都恨不得自己是「外國人」。如果你去誇他像外國人的時候,他會很開心。在中國人的族群裡,他們很棒,可是他們又融入不進去外國人的圈子。
其實,稍稍想一下就知道,誰會打心眼裡看得起「模仿」別人的人呢?
不會有。
三、時間和戰略
中國人有一句老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很多孩子的父母,尤其是自己在教育上吃過虧的孩子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班,尤其是英語,是每個孩子的必備技能,這股風氣從城市刮到了農村。
孩子們從小學英文歌,上外教課,甚至有些家長不同意自己的孩子跟不會講英語的孩子玩。英語,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一種必不可少的東西,也成為了階級象徵。
我鬥膽相告,我寧願你的孩子英語不是那麼好,也不能夠中文不好。我寧願你的孩子講的是「中式英語」,也不願意你的孩子將來操著一口的「英音」或者「美音」而沒有自己的主心骨,沒有對自己母語的認識,沒有對自己的語言思維的認識,沒有安身立命之魂。
愛之深,必將為之計長遠。如果我們把時間線放長,等到我們的下一代長大了,比如10年15年以後,中國的力量是個什麼樣子?中國人是個什麼樣子?這個世界需要什麼樣的中國人?
就不說15年了,10年以後,我相信,中國遍地都是會說英語的孩子。但是,他們真的有競爭力嗎?我們今天所迫切需要的英語技能,到了那個時候,是不是可能很平常了?那個時候,稀缺的是什麼?
如果這個時代註定是一個風雲變化的時代,我們自己在這個時代立足的定心丸是什麼?我們能夠傳給下一代最寶貴的禮物是什麼?
我觀察了自己很久,當困難來襲,什麼都沒有用,唯有強大的心臟和對世界的大愛能讓我篤定前行。而這兩個東西,正是蘊藏在我們語言文字的始終。
四、洋為中用
《未來簡史》中,有一句話,大概意思是,知識具有時代性。這個時代迫切需要的,到了下一個時代可能已經習以為常,這個時代所不解的,到了下一個時代可能婦孺皆知。
一門語言,也是一門知識。可是,語言,終究又是特別的,它是人的思維的載體,也反映了人的思維方式。十年以後,需要具備什麼樣思維品質的人呢?我也不能掐指一算。
英語的學習固然重要,關鍵還是要能拿來為自己所用。全盤學習別人,否認自己,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夠經受的住這種痛苦。畢竟,能夠削骨還父,削肉還母還重塑真身的,除了哪吒,我還真沒見到有別人。
所以,學習英語的時候,也不要忘了自己可以嗎?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