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農村,有換親,還有轉親,你知道區別是什麼嗎?

2020-12-27 小李農村事

過去的農村是絕大多數人都窮,所以窮人之間大都是娶不上媳婦的,再加上一下家庭的男丁如果或多或少的身體上面有一種瑕疵缺陷,那麼就會採取換親和轉親這種方式,讓兩個甚至是多個家庭都能夠娶妻生子,當然了這種現象也僅僅存在於過去,是一種違背道德和法律的行為,也是窮人逼不得已的事情,這是時代背景下農村因為窮而想出的一種畸形的結婚方式,而現在農村光棍多,是因為男多女少,貧富差距分化而出現的,兩者不能同日而語。

在過去的農村,有換親,還有轉親,你知道區別是什麼嗎?

換親的意思是指,兩個家庭之間相互都有一對兒女,都到了婚配的年齡,而兩家的家庭有都非常貧窮,男孩都為此娶不上媳婦,所以兩個家庭就會互相交換,你來我往,於是雙雙都有了婚姻,這種婚姻關係的促成,最大的受害方就是女性,因為她們婚姻的目的只是為了促成自己哥哥或者是弟弟的婚姻,她們是沒有一點選擇權利的,而且過去一些很窮的家庭,往往自己的女兒即便是到了應該要出嫁的年齡,家長也會人為的阻礙,等自己家裡的男孩長大成人,讓當姐姐的去換親。

不可否人,這種現象在當時還是經常能夠遇見的,我聽爺爺講過,村裡裡面那個時候有好幾年都是換親娶來的媳婦,如果說是兩個正常人之間的還親,尚且還是值得同情的地方,但是最可悲的就是,兩方的男孩都是殘疾,兩個家庭為了各自兒子的婚姻,把女兒還親,這名義是看著是公平,可恰恰就是把兩個女孩的一生幾乎都要毀了。

轉親是建立在兩個家庭之上的還親,比如三個家庭、四個家庭,也就是所謂的三轉四轉,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那,首先第一點可以擴大還親的選擇性,讓相互結婚之後的稱謂生活不那麼尷尬,再者就是,一種貧窮落後的遮羞,三轉之間的還親,讓外人感覺的孩子是光明正大迎娶的,而不是通過換親手段得來的,說出去還想是高尚一些。

從名義上看轉親仿佛是先進了一些,智能化了一些,其實這是一種更深的愚昧無知,是那種掩耳盜鈴而又沉醉自我感動的一種沾沾自喜,在我個人看來這要比換親還更顯得下作一些。

農村過去的貧窮生活,因為換親轉親導致了很多悲劇的產生,事實證明這樣的婚姻方式,嚴重的傷害了一個女人的一生,換親毀了她們一輩子的幸福。

我是農村小小李,喜歡我的回答就給我一個關注吧。

相關焦點

  • 過去農村說的換親,轉親都是啥意思?這是一種愚昧的娶媳婦方法
    而這些主意往往以犧牲自己家姐姐妹妹為代價來實現,也就是過去農村人常說的「換親」,或者是「轉親」。這是一件愚昧又殘忍的事,但過去的農村父母不會理會家裡閨女的訴求,也不會管她們幸福不幸福,只會想著給自己家兒子娶上個媳婦,這樣能給自己家留後代。
  • 農村的「兩換親」你知道是啥意思嗎?
    在我們老家陝西南部的農村,確實有換親的這種情況。比如一個農村家庭當中有一個男孩子A,一個女孩子B,令另一個農村家庭當中有一個女孩子C和一個男孩子D,最終因為雙方男孩都不好找對象,這兩家人可能達成一種默契,讓A和C結婚,讓B和D結婚,我們把這種親緣關係叫做「兩換親」。
  • 「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這句農村俗語有什麼講究嗎?
    「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這句農村俗語有什麼講究嗎?農村是很多城裡人都看不起的一個地方,覺得農村又髒又差,覺得農村人也是很土的,但是這些城裡人忘了他們的老一輩也是農村人。我就是一個農村的孩子,我覺得非常的驕傲。
  • 農村俗語「姨表親,不叫親,死了姨娘斷門親」,為啥,有道理嗎?
    一、馬上銅鈴破,親戚半個無農村的這句俗語,在我看來是表述一種遞進的關係,「馬上銅鈴破,親戚半個無」,這句俗語可以反想一下,如果馬上的銅鈴還是錚亮,也許還有不少的親戚,原因在於馬上的銅鈴猶如汽車的喇叭,如果汽車喇叭壞了就一定要修,否則容易出事故,而銅鈴也一樣,如果銅鈴破了都沒錢換,也就說明了家道中落了,自然親戚都沒有了!這也是說明世態炎涼!
  • 農村過去有4種婚姻嫁娶形式,其中有種換親的方式,是真的嗎?
    農村婚俗嫁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婚俗習慣。在古代社會,由於種種原因,引起了人們的婚姻嫁娶習俗有所不同。這些不同的婚俗習慣,是因時因地因人和民族不同而異,有所不同,因此存在著有4種嫁接方式。這4種傳統婚俗嫁娶習俗,都是要通過男女雙方的媒人即紅娘,從中撮合而形成的才算是合法的婚姻。
  • 表親和堂親,有什麼區別,為什麼
    表親和堂親,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文/@成長新視點一個家族的親戚中,在至親裡有表親和堂親兩種,他們都屬於男女婚姻之後帶來的親戚關係,分別對應母親與父親方面的親戚。表親和堂親的區別,主要有含義、姓氏、親疏和地位等四個方面的不同。一、含義。1.表親,指的是舅舅、姨媽、姑媽這三種至親的後代。由於表親多數情況不是同族,雖是親戚關係,但基本上是分居各地,平時接觸的機會不多。
  • 農村老話:「表親千裡遠,堂親萬年近」,有道理嗎?為啥這樣說?
    對於過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小孩盼望過年是因為有好吃的,老人盼望過年是因為人多熱鬧,工人盼望過年是因為能休息了,而對於外出打工的農民而言,過年的意義可就大不一樣了,因為它不僅代表著快樂和喜慶,更是充滿了濃濃的幸福和團圓。
  • 那年,用「轉親」方式,嫁到我村的堂嬸
    文:遠方的遊子圖:來自網絡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在我老家的鄉村,有一種古老的風俗,叫做「轉親」,如張家女兒嫁給李家兒子,李家女兒嫁給王家兒子,王家女兒再嫁給張家兒子,這是大家所說的「轉親」。但是,如果有一家不同意,其他幾家也轉不成;如果已經結婚,有一家離婚,其他幾家也都會離婚。因此,「轉親」的家庭之間構成一條「婚姻鏈」,只要有一個環節出問題,「全鏈」癱瘓;而且,在農村如果一旦實行轉親,倘若得不到妥善解決,很可能會鬧出人命。那個時代,在我的村莊,也有「轉親」的家庭,我的堂叔就是一例。
  • 農村俗語:「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你有聽說過嗎?
    在農村大家之間的關係都是很不錯的,親戚之間也是會經常的走動,只要是閒下來就會大家聚在一起聊天,一旦是趕上什麼節假日的話,大家還會互相的走親戚,這樣的話也能夠增加兩家之間的感情,畢竟村裡人對親戚關係還是很在意的。
  • 農村老人說不喝三酒,不比三物,不走三親是什麼意思,你認同嗎?
    大家好,我是小編開心果,很高興每天能和大家分享一些農村裡的新鮮事!雖然在農村交通不方便,經濟也比較落後,但是在農村也是有很多的優點。比如環境優雅,空氣自然純淨,綠色食品居多,生活開銷也很低,房子也很大,還有優勢之一就是非常的安靜!農村人的性格都比較淳樸,憨厚,老實,真誠!
  • 在農村,你認為舅舅親還是叔叔親?
    農村老話講「娘親舅大」,意思是在眾多親戚中,母親是最親近的人,舅舅說話最有分量,和自己關係比叔叔親,有人不解問到,那舅舅和叔叔差不多,那是舅舅親還是叔叔親呢?阿坤看到這裡,心裡不乏有些可笑,因為每個人的情況皆不同,不過阿坤認為,在大概率算法下,應該是舅舅要更親一些!阿坤有以下觀點,可以支持自己的言論。
  • 農村老人為何說「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背後又有什麼深意
    文/墨雲農村老人為何說「表親三千裡,堂親五百年」?背後又有什麼深意?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不得不說的要說人們之間的人際關係,而這個人際關係可謂是十分複雜,這就導致了我們在過年的時候走親戚成為了一個十分複雜且重要的事情。
  • 換親【二】
    她天生就是做家務的料,看一看別人怎做她就會做,什麼捏莜麵魚魚莜麵窩窩等,沒做多長時間,手藝就趕上村裡老女人們的最高水平了。衣服針線更不用說,縫的速度快不說,針腳又小又勻,縫出的衣服又平又展,村裡的女人們誰看了都讚不絕口。她們家有個老式縫紉機,好多年沒用過,她讓修縫紉機的修了修,能轉能用了,沒用人教,她自己圪蹬了半天,會扎衣服補補丁了。
  • 「姑舅親輩輩親,姨表親不是親」啥意思?姑媽和姨媽,誰更親呢?
    關於走親戚有時候也聽小孩子會問:哪個親戚更親呢?其中最多的就是拿姨媽和姑媽來比較,到底哪個更親呢?有些老人就會說「姑舅親輩輩親,姨表親不是親」,這又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今天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在過去因為沒有計劃生育,所以農村家家戶戶的小孩子都多。
  • 在農村舅舅和叔父都是最親的人,你認為是舅親,還是叔親?
    所以,作為母親的兒女們,母親的哥哥和弟弟,是自己的舅舅,「不管大舅、二舅,都是俺的親舅舅」,是母親最親近的人,則舅舅同樣是你自己最親近的人。~~在農村,叔父是父親的的弟弟,父親的哥哥叫伯父,父親的弟弟叫叔父。叔父是父親最親近的人。
  • 在農村爹親叔大,娘親舅大,你認為到底是叔叔親還是舅舅親
    在農村爺親叔大,娘親舅大,到底是叔叔親還是舅舅親?其實從血緣來說,叔叔和舅舅都是一樣親,你身上流著你母親家族一半的血統,流著你父親家族一半的血統。要是想一定要分個遠近,那只能說是誰富誰親,你富了妮叔叔舅舅給你都親,你要窮了可能都不親。
  • 俗語:「姑舅親,輩輩親,姨表親,不算親」,下一句才是精髓
    俗語:「姑舅親,輩輩親,姨表親,不算親」,下一句才是精髓文/華兵的歷史屋我們都知道,中國是一個在歷史的長河中唯一倖存下來的一個古國,所以呢中國的更是有著極其豐厚的文化底蘊自然也是其他國家所不能比擬的。那麼說到中國的文化呢,很多的都是從農村中流傳下來的。
  • 農村老話:「貧不串親,富不串鄰」,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有句俗語叫做「貧不串親,富不串鄰」,意思是說「人窮不要走親戚,發財了不要到鄉鄰去串門」,老祖宗為什麼留下這句話呢?咱們說一說「貧不串親」:有句老話叫做「窮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意思是說人們都喜歡富人,討厭窮人。這樣的話還有「有錢道真語,無錢語不真。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錢人」。
  • 農村老話說窮人不攀高親,落雨不爬高墩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從古到今,關於親戚這類的老話被總結了很多,無一例外,這些老話沾到親戚都是說人情世故的,比如這句「窮人不攀高親,落雨不爬高墩」,這句話前半句說的是人情世故,後半句說的是趨利避害。但兩者其實有關聯的,看似不相關,實則有關聯,這就是老話裡的藝術。具體該怎麼解釋?有什麼道理嗎?黑嫂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 老話說:「姑舅親才是親;姨表親不叫親」,姑舅和姨表為何不同
    現實生活就是這樣,家裡有喪喜事,如果姨死了,就不會請姨表兄妹了,但如果舅舅或姑姑不在了,舅表兄妹或姑表兄妹是不能不請的。一、為何說「姑舅親,輩輩親,姨表親,不算親」俗語說「娘親舅大」,「天上雷公,地上舅公」,「三代不離舅家風」,這些俗語中都能了解到,姑舅親的特殊含義!俗話說,「親戚不走,不知親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