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王冢 2020.12.10 實地考察圖/張永明
一條河流,因一座蜀王冢而改名蜀河,一座千年古鎮,因蜀河而改稱蜀河鎮。淯溪口,從西晉至北宋,幾百年的郡縣歷史,凡興晉、淯陽、長岡、黃土等郡縣,深厚的歷史積澱,卻因一個蜀王冢而廢名,可見蜀王冢的歷史文化影響之深遠。
蜀王冢 2020.12.10 實地考察圖/張永明
史書記載,孟昶死後被葬在洛陽北邙,但至今並沒有在洛陽發現孟昶墓;明代胡諡編著《河南總志》卷四載,開封通許縣有八大景觀,其中之一有「蜀主荒墳」;明代《通許縣誌》載,明憲宗成化元年,通許發生旱災,饑民聚集盜挖古墓,在孟昶村的古墓中挖得一塊墓碑,上刻「蜀主孟昶之墓」。
安康旬陽後蜀王墓,明代《興安州志》與清代《洵陽縣誌》均載為五代蜀王孟昶墓,當地村落又有傳為益州牧劉璋王墓。有學者猜測,因蜀人思念故主,後又把孟昶與花蕊夫人的靈柩運回蜀中,其為孟昶墓,但其墓真實墓主,還待後期考古發掘考證。
據1996年重修版《旬陽縣誌》載:蜀王冢位於旬陽縣城東八十公裡的三官村一組,相傳蜀王屯兵之地,據傳,莊南耕地中部某處雨後每每乾濕異常,疑即墓址。
蜀王冢 2020.12.10 實地考察圖/張永明
蜀王冢 2020.12.10 實地考察圖/張永明
蜀王冢 2020.12.10 實地考察圖/張永明
蜀王冢 2020.12.10 實地考察圖/張永明
成都別稱「芙蓉城」的來源:後蜀主孟昶在位時,喜愛芙蓉花,於是命在城牆上遍杆芙蓉,使成都「四十裡為錦繡」,故成都還有「芙蓉城」、「蓉城」之稱,簡稱「蓉」。
蜀王冢 2020.12.10 實地考察圖/張永明
蜀王冢 2020.12.10 實地考察圖/張永明
蜀王冢 2020.12.10 實地考察圖/張永明
後蜀末代皇帝孟昶
孟昶,本名孟仁贊,字保元,邢州龍岡縣人。五代十國時期後蜀末代皇帝,後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處名任贊,字保元。即位後,又得後晉秦、階、成三州歸附,並攻取鳳州,悉有前蜀故地。宋乾德三年(965)。宋兵入成都,降宋,至開封,封為秦國公。
五代時,孟知祥為西川節度使,後唐明宗死後,孟知祥僭稱帝號,歷史上名為後蜀。孟知祥不出數月而死,其子孟昶即位,是為後主。孟昶年僅十六歲,他愛好文藝辭賦,曾命人在石頭上刻《論語》、《爾雅》、《周易》、《尚書》等十經,盡依太和舊本,歷時八年才刻成。又怕刻石經流傳不廣,就刻為木板,以便於流傳。後世用木本刻書,即是始於後主孟昶。
孟昶親政初始還能勵精圖治,隨著國家政局的穩定,他便開始鬆懈起來。因紈絝子弟王昭遠好說大話、善於逢迎,孟昶很喜歡他,便加以重用,凡一切政務,都任由王昭遠辦理。自己則酣歌恆舞,日夜娛樂。他為了打球走馬,強取百姓的田地,作為打球跑馬場,命宮女穿五彩錦衣,穿梭來往於場中,好似蝴蝶飛舞。
孟昶嫌後宮妃嬪沒有絕色美女,便廣徵蜀地美女以充後宮。青城有一姓費的女子,生得風姿秀逸,且擅長吟詠,精工音律。後主聞其才色,選入宮中,十分嬖愛。因前蜀王建之妾小徐妃,號為花蕊夫人,也就襲其名稱,封費氏為花蕊夫人。
孟昶投降北宋後,從成都押送到北宋京師汴梁(今河南開封)的途中,成都有數萬老百姓冒著生命危險為他送行,人們哭送著,男女老少沿江護送,其中哭得慟絕者數百人,孟昶掩面痛哭,老百姓一直從成都送到鍵為縣,達數百公裡,其場面十分感人。孟昶到達汴京,被授為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封秦國公。七天後,乾德三年(965年)六月十一日,孟昶去世,時年四十七歲。追贈尚書令、楚王,諡號「恭孝」。
孟昶主要成就
整頓吏治
孟昶於廣政四年(941)罷免了一批遙領節度使的武將,這些武將專務聚斂,不管政事。又著作《官箴》頒布各郡縣,《官箴》後被宋太祖摘其四句為《戒石銘》,令郡縣刻石置於公堂座前。其後從宋到清,歷代州縣衙門多刻「爾祿爾俸,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四句。孟昶對眉州(今四川眉山)刺史申貴等貪官汙吏亦堅決懲處。
勸農興教
孟昶組織百姓發展農桑紡織事業,刻石經,興學校。在其統治期間,四川經濟文化得到發展,在五代十國處於領先地位。
親佞遠賢
孟昶罷免了一批功臣宿將之後,卻不能任賢用能,選用了一批庸碌之輩和小人,包括王昭遠、伊審徵、韓保貞、趙崇韜、範禹僻、李昊。
好大喜功
孟昶不懂軍事,卻好大喜功,輕率出兵關中,損耗國力。
儒學貢獻
儒家的經典,從春秋戰國至南宋時期,形成了「十三經」的碩果。期間,五代時蜀主孟昶有他獨到的貢獻,刊刻了「十一經」,即在唐朝時「九經」(《易經》、 《書經》、《詩經》、《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儀禮》、《禮記》、《周禮》)基礎上,排除了唐文宗開成年間所增益的《孝經》、《爾雅》,保留《論語》,同時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躋入諸經之列)。其後,南宋碩儒朱熹以《禮記》中的《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並列,形成了現在人們所熟知的《四書》,並為官方所認可,《孟子》正式成為「經」。由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獻確立了經典的地位。
~~ END~~
一眼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