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階級和自我規訓

2021-01-09 騰訊網

[摘要]青年女權行動派們,對教養二字尤其反感。在她們眼中,教養便意味著規訓,如「女德」一般,意味著男權社會的壓迫性秩序,除了徹底推翻並無其他選項。

作者:吳強(騰訊·大家專欄作者,學者)

每次長假,似乎都是國人素質的大曝光。小孩街頭拉屎現象已經從香港移到了倫敦,而老人碰瓷、年輕人隨意毆打店員也在450萬佔領日本的大軍中蔚為可觀,至於大聲喧譁、隨地吐痰、亂扔垃圾之類尋常惡習早已成為中國人的標籤了。這很容易讓人痛心「禮儀之邦不復」。關於美德價值觀等教育口號各處張榜,儼然「新生活運動」再現。然並卵。還是回到問題本身,談談素質背後的教養問題。

這幾年,與這些陋習有關的教養欠缺,早已是微信上的常見話題,除了對層出不窮「碰瓷」事件的聲討,還有「最後民國淑女」、培養貴族要幾代之類的心靈雞湯。之所以稱其雞湯,是因為當下充滿暴戾的社會風氣和社會衝突中,奢談教養似乎很不政治正確,類似於「民主素質先決論」。特別的,在所有人群中,以年輕的社會行動者——比如青年女權行動派們,對教養二字尤其反感。在她們眼中,教養便意味著規訓,如「女德」一般,意味著男權社會的壓迫性秩序,除了徹底推翻並無其他選項。事實上,她們在無論私下或者公開辯論,還是日常行為模式中,也多拒絕所謂教養。或者動輒惡言相向不同意見者,或者熱衷各種公共曝光博取眼球,也常常不擇手段攫取男性資源為己所用,為了反男權而寧願變成馬基雅維利主義者。如果作為政客,這樣做無可厚非,但是如此反教養的態度往往深刻影響著運動倫理。

的確,教養本身,從一開始就帶有極強的階級性。教養,字面意思是父母教育,即家教,從餐桌禮儀到睡前講故事。但是,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教養與社會階級緊密相關,社會階級也就是有著相似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人群對教養的影響遠遠超過家庭本身。例如,在古希臘,教養和公民素質緊密相連,指的是人在公共場合應當表現出足夠的尊嚴、得體和交流能力。教養這一社會化過程就等同於民主養成,只是,這種教養局限於「公民階級」,區別於奴隸階級和異族。在古羅馬時代,離開了城邦民主,教養開始變得只為貴族所有,貴族們必須從小學習希臘語甚至北方異族的語言以及大量哲學課程。但是到公元三世紀中葉,這一傳統難以為繼,羅馬文化全面粗鄙化,文化墮落和羅馬衰亡幾乎同時開始了。直到中世紀後期的14-15世紀,歐洲貴族之間還有著動輒決鬥的暴力傳統,約26%的貴族死亡都與決鬥有關。只有在各國王室下令禁止後,鬥毆成為貧民和中小階級的專利,教養才突然間變得似乎成為貴族的代名詞了。但是,真正的教養時代則是到了資產階級興起,紳士轉而成為教養的代表,一個較貴族更為龐大的社會階級,包括了新興資產階級,教養與階級社會及其道德化,也就是黑格爾所論的市民社會,便緊密相關了。教養成為資產階級表達自己、維護權益以及進行階級再生產的社會結構。

不過,從19世紀中期以降,雖然隨著國民教育的普及階級差異逐漸縮小,特別是到戰後,普遍富裕、福利國家、大眾傳播和消費主義進一步消弭了階級差異,也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人們的教養差異,無論口音服裝,還是行為舉止,都高度相似,教養的階級差異似乎不再有意義了。但是,根據MelvinKohn長時段的經典研究,社會階級對教養的影響並沒有消除,而是更多地體現為更遵守權威和更反叛、獨立方面,也就是說,底層與工人階級家庭的教養,更偏重服從,塑造著權威性人格,而中產階級的教養則更多地鼓勵獨立思考,後者更容易產生反叛。這可以解釋戰後的社會運動主要是中產階級子女的階級反叛,與戰前迥然不同。換句話說,反叛,即指向自身階級以及自身階級所嵌入的威權制度,構成了戰後社運的主旋律,而非單純的階級反抗。後者意味著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的反抗,在戰前的階級鬥爭為主要形式的運動和革命中是主流,其時的動員者儘管也是來自精英階級,卻只是少數的運動領導者,而非動員主體。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有必要仔細區分反叛與反抗。

比如那些青年女權行動派們,自認為享受計劃生育政策利益和高考擴招機會、得以從底層階級上升並完成高等教育而躋身中產門檻,就很容易在反抗男權——特別是中產階級的過程中,將反抗無限擴大至社會,乃至人類社會的基本倫理,如誠實、忠誠和自由生育及撫養後代等。殊不知,她們只是從底層經驗出發反抗一個較高階級,以底層的粗鄙方式進行反抗,並無多少創造性。畢竟,她們迄今為止絕大多數行為藝術或者抗爭劇目都來自抄襲,因為她們的反抗而非自我階級反叛,而難以建立起真正的反思或批判,然後導向創造。更難以將反抗溯及階級制度的背後,也就是父權國家,因而極易被實質為國家主義的新左所蠱惑,以為與勞工運動的結合便能消弭自身的抗爭軟弱性,一種為街頭藝術所炫目的偽激進主義。

因為,繼續深究,相對Kohn的研究,中國的社會階級和教養關係以及當下所面臨的挑戰有著兩方面的重大差異。一方面,歷史主義地說,現代以來的中國社會並不算一個「教養社會」。當傳統教養如朱子家訓代表的鄉紳士大夫階層被現代革命完全消滅,一個新的講究教養的社會階級迄今凡66年也未形成,無論哪個階級。革命者後代們的教養水平並不比底層階級好多少,而所謂普遍的服從也許只是表象,與教養無關,關乎強制無所不在,關乎唯物辯證法的教育徹底,關乎1970年代逐漸形成的「單位」權力,關乎1980年代以來獨生子女政策下製造的「小皇帝」們的放縱和自私主義泛濫。結果,迄今為止,由於數代人教養的缺失,中國並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規訓」社會:法律規範的崇高性和嚴格性並未得到普遍承認,遑論進入日常生活;道德的崩塌自不用多言;衛生的訓練和紀律的養成,也在退化;個人行止和修養,混亂不堪,並無一個可觀察到的社會標準,或者階級分野。這是我們看到各種社會亂象的重要根源,無論境外旅遊的國人表現,還是境內的日常生活。

這一背景下,談教養便有其特殊意義,並非簡單地指向諸如新興中產階級的再生產,而是強調通過主動的自我規訓建立起新的倫理,新的共同體,作為一種反叛。例如,為拒絕整齊劃一的國民教育,而湧現的許多自創民間學校和教會學校,許多知識分子母親開始放棄工作專心家庭教育。尤其後一點,最近常為一些女權主義者抨擊,被認為是保守的家庭回歸。而在通過自我規訓重建教養的意義上,這樣的努力可能才是社會的重建,最為積極的努力。還有成人後個人化的努力,從長跑到健身瑜伽,到素食主義或者拒絕秋褲運動,到每日男刮鬍子、女剃腋毛、保持個人清潔這樣簡單的日常衛生養成,都是個體教養缺失、對散漫無規訓社會的抵抗,朝向一個新社會階級的重塑,打破既有的階級結構和階級隔離。而我們每日面對的這麼一個無規訓、野蠻叢林的社會,也許正是威權主義的父權家長制賴以維繫、甚至更樂於懶惰地從歷史合法性尋找其基礎的基礎,即輕易訴諸所謂民眾的素質問題,和當局管制的不可或缺。

另一方面,與馬克思主義的傳統階級鬥爭理論相反,也與近年來新左派們痛心疾首工人階級的消失而致力於新農民工的「新工人階級」的構建運動不同,階級這個概念,也許從來沒有像今天那麼無意義。這裡既有福利國家體制建立之後的長期趨勢,傳統的基於生產資料佔有的階級關係被打破,代之以再分配為主導的超階級關係。中國前三十年的運動打破了舊階級體系,構建了一個只有幹部和群眾的社會結構,最近三十年的市場化改革則在兩者之間創造了新的中產階級。但是即使這一新興階級,也不是一個自為的社會階級,而更接近齊澤克意義上的「逃逸階級」。即,階級是逃逸的,從舊的階級結構中逸出,包括他們僅有的殘存階級符號,既不擁有政治代表,也不在再分配談判中佔有一席之地。這種後工業化社會的情形居然早早地適於描述中國的中產階級,不僅包括有車有房有高收入職業和溫馨家庭生活的所謂新中產階級——他們沒有參與城市管理的權力,或者社區管理的參與權力,甚至從所謂戶口到生育的權力。他們只是幸運地脫離了底層階級生活,在成功夢想或者創業雞湯中的倖存者,僥倖地暫時避開直接的制度壓力。那些年輕女權主義者同樣如此,她們或他們都不過是逃逸者。

更重要的,這樣一種超越階級的集體逃逸,從屌絲到殺馬特,從女權到新中產,都在在打破了既有的階級結構和階級隔離,再無從以階級為單位進行動員,只能湧向唯一存留的公共空間。也意味著,反之,任何以繼續階級為動員的運動,無論新工人階級運動,還是女性階級運動(假設社會按性別抽象為男性-霸權和女性-受壓迫兩個階級),都難逃階級-國家框架下的吸收,理論上當然既包括社會民主的合作也包括法西斯主義的利用。

那麼,教養,特別是新的社會階級所形成的自我規訓,在這一未來願景下意味著什麼就不言而喻了——在逃逸的短暫自由中獲得認同和重新集結的能力。屆時,最有教養者,即克制、理性、勇敢、忠誠的公民,或許才是真正的激進主義者。

……………………………………

本文系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關注《大家》微信ipress,每日閱讀精選文章。

相關焦點

  • 考上北大不一定能成為北大人,需自我規訓
    除了必修公共課和專業課善始善終外,我希望楊肯四年的燕園生活充實而快樂:   第一,博覽群書。與內地任何一所高校相比,北大最吸引讀書人之一的就是其首屈一指的館藏圖書。讀書「作為知識人的生活方式」(陳平原教授語),乃是大學4年最重要的功課。
  • 圓形監獄:規訓與懲罰
    這種管理模式勿需鐵鐐大鎖,只要實行鮮明的隔離和妥善地安排門窗開口,僅憑一雙眼即可令無數的被管理者按部就班地聽話工作,是最低成本又最有效率的設計,可以廣泛應用於各種組織系統。邊沁在晚年總結道:「圓形監獄是一個華麗的工具,用這個工具,我夢想著革新世界。其力量之大是前所未見的。」但該設計在當時並未引起人們過多的關注。
  • 國際學校校長剖析校服的教育意蘊,實現「規訓」與學生自我表達共生!
    原始社會穿衣是為了避寒,如今穿衣成了表達自我的一種方式,穿校服更是如此。 王爾德在話劇《聖人奧斯卡》中曾說;「脫去我的服裝,我的靈魂也就跟著走了。」服裝是極為重要的有關風度、風俗以及生活方式的符號;服裝也是一種身體技術,通過這種技術,一系列個人及社會觀點得到表達。 校服是什麼?
  • 什麼是教養?教養是衡量一個民族整體素質的一張X光片子!
    因教育養成的優良品質和習慣「教養」是個高頻詞。時下,如果說某人沒教養,就是大批評大貶義了。如果說一個女人沒教養,簡直就如同說她是三陪小姐了。什麼叫教養呢?詞典上說是「文化和品德的修養」,但我更願意理解為「因教育而養成的優良品質和習慣」。一個人可以受過教育,但他依然是沒有教養的。
  • 規訓日常生活:新生活運動與現代國家的治理
    這是一種以構建國民與國家直接聯繫為目的的「德治」,是通過規訓民眾的日常行為培養民眾「守法」觀念、增進國家統治權威。然而,蔣介石並沒有意識到規訓和道德仍有區別,因此在新生活的第二階段中盲目擴大了新生活所包含的範圍。新生的規訓機制依靠的是外在的行為監督和糾正,無力改造民眾內心價值觀、審美情趣、習俗信仰等方面,這也就造成了新生活運動的虎頭蛇尾。
  • 一個人的素質和教養取決於家庭的教養和個人的自身修養
    素質:常常用於描述一個人的自身行為方式,代表的可能是個體或者團體例如:你怎麼亂扔垃圾,真沒素質教養:通常描述的是一個人從小成長的一個環境問題,例如父母的教育方式,在成長過程中自身吸收的為人處世之道。如果一個人說你沒教養,那就上升到了家庭矛盾,說明人家對你以及對你整個家庭的不認可。現在的人三五九等,在不同的家庭,每個人的性格都是獨立的,一個家庭同樣的教育,同樣的成長環境,,但是就是會培養出不同的人來,可能強勢,可能懦弱,可能善良,可能狡詐......
  • 教養,一個人最質樸的高貴
    什麼才是真正的有教養?作家梁曉聲做了最精闢的回答:教養,不是一個人讀了多少書,而是根植在內心的修養與底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他人著想的善良。不只是表面乾淨得體的穿著,和看似彬彬有禮的舉止;還有對人不分貧富美醜行君子之風,對弱者不分男女老幼行舉手之勞。深以為然。一個人的教養,與讀書的多少,與接受教育的程度關係不大,正如一句話說的:「任何人,無論多麼博學,只要他的學問和生活之間還存在著一段尚可估量的距離,就都稱不上是有教養的人。」
  • 地鐵上一男孩對奶奶破口大罵,孩子有教養和缺教養,差別有多大?
    對於男孩的行為,朋友圈的網友紛紛為其點讚,還留言表示為人父母就要養出這麼有教養的孩子。有教養的孩子和缺教養的孩子差別到底有多大?兩個男孩天差地別的表現,給出了我們答案。02有教養的人,不僅能贏得他人的歡迎與青睞,還能幫助自己拓寬社交圈,從而更容易取得學業和事業上的成功,反之缺教養的人,不僅讓人心生厭煩,還會讓人質疑其父母的品行,所以對於父母來說你的孩子可以不優秀,但是不能沒教養!
  • 什麼是教養?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01教養,是教育和養成教養,是教育和養成,是文化的傳承和後天學習的規範。一個人的教養,不是先天就擁有的,而是後天的學習教育和周身氛圍所養成的良好品質和行為習慣,是經過人生歷練和修行所沉澱下的德性。當我們呱呱墜地,生而一張白紙,往後一生的精彩都由自己去塗鴉,而一個人的教養則以自身的學習和規範養成的。
  • 俄影片《規訓課程》榮獲馬拉喀什電影節最高獎
    原標題:俄影片《規訓課程》榮獲馬拉喀什電影節最高獎  新華網拉巴特12月13日電(記者蔡施浩)第14屆馬拉喀什國際電影節13日晚在摩洛哥旅遊名城馬拉喀什落幕,俄羅斯青年導演伊萬·特維爾多夫斯基執導的影片《規訓課程》榮獲電影節最高獎「金星獎」。
  • 和若菡老師學親子教養
    每個父母不僅要學會讚美孩子的行為,更要學會肯定孩子行為背後好的動機、好的德行、好的人格和好的能力,這樣孩子不只是養成快樂的行為,更會涵養自我影像,並肯定自己的德行、人格與能力。終極讚美分為兩個階段:1、讚美其言行,讚美孩子正向的、優良的、快樂的行為表現;2、肯定孩子人格,例如:你是一個勇敢的、堅強的、積極的、努力的、樂於助人的孩子等等!
  • 有教養的人,不會以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
    當B媽媽提及都是一個人帶孩子時,當你明明就看到她寒酸的穿著和打扮時,當她已經告訴了你,孩子沒上興趣班時,但凡有教養的媽媽,絕不會繼續在這個話題上深入地談下去更不會把自己孩子的優質生活拿來與別家條件較差的孩子做對比有教養的人,不一定就是有錢人,因為教養與物質沒有直接關係。世界上有很多有錢人,他們有大把的黃金白銀,但依舊缺乏教養。
  • 泛濫在教室裡的規訓與懲罰
    為了促使學生遵守班級的各項規章制度,很多班主任絞盡腦汁,和學生「鬥智鬥勇」,進行長期的「拉鋸戰」。班級紀律是群體利益的保障,體現著積極正面的價值取向,但很少有人意識到,它也體現著濃鬱的父權制思想,在某種程度上充當著抑制學生靈性與個性的「罪魁禍首」。
  • 很有教養
    都很有教養大S徐熙媛和小S徐熙娣是娛樂圈中有名的「姐妹花」,雖然兩人現在很少在節目中出現,但名氣依舊存在。在淡出娛樂圈之後,兩人紛紛結婚生子,也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幸福小家。雖然大S和小S是兩姐妹,但在教育孩子方面,卻有著各自的見解,她們對「窮養」和「富養」有著不同的理解。
  • 高貴的不是出身,而是骨子裡的教養
    教養是一種習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行為,這不是靠著刻意的偽裝,或者上過了幾節禮儀課,就能演出來的,這是一個人內在的靈魂。教養,體現在細節中,細節決定人品。很多人埋怨自己的出身不好,自己的家庭經濟不好,但是,真正的高貴不是出身,而是骨子裡的教養。
  • 《階級差異》「精英教育」和「平民教育」的區別究竟是什麼?
    《學校互換:階級差異》是2015年的一個紀錄片,講述的是私立中學沃敏斯特和公立中學本羅斯三個學生交換一周體驗學習的實錄。在英國只有百分之七的人能上私立學校,英國的階級是比較分明的,與其說是公私立學校的比較,不如說是貧富教育理念的碰撞。
  • 教養是以近代日本為首,在中國形成的規範文化,那何為教養主義?
    事實上,教養或教養主義這個說法,更多地包含了《廣辭苑》的第二種解釋,即通過獲得文化、知識、見聞,形成高層次的人格,是一種觀念意識。這種教養主義誕生於近代日本,而「教養」這一詞彙同樣也是誕生於日本的歷史社會學家、京都大學教授簡井清忠先生在其論文中指出,最初提出並使用「教養」一詞,對其概念加以整理歸納的是日本著名哲學家、學者和辻哲郎(1889—1960)。
  • 什麼是教養?
    教養是一個人的天性,教養是一個人的素質。教養是為人的準則,教養是處世的規矩。有教養的人,不一定是達官貴胄,有教養的人,不一定是資本雄厚。教養,與金錢沒有必然關係,與身份沒有丁點聯繫。教養,是一個人後天的修煉,一個人堅定的信念!
  • 南哲思享丨張一兵:阿爾都塞:社會再生產中的國家意識形態規訓裝置...
    阿爾都塞告訴我們:一方面,未來的「工人」在學校中學習各種知識和技能,以獲得成為資本主義再生產中勞動力的資格;另一方面,還要被「內心的道德律令」(康德語)規訓成為順從者。其實,這正是讓勞動者從一開始就認同資產階級的生產關係的合法性。這是資本主義奴役性生產關係再生產中最重要的內在保證。
  • 女人最偉大的資本是教養,而不是漂亮
    如果教養是花,而智慧則是不可或缺的養分,智慧之於女人是博愛與寬容,是充滿自信的風採,是情感的豐盈與獨立,更是不計較得失的平衡心態。有教養的女人,不一定家世良好,但大都愛好讀書和學習,懂得只有知識的充實和強大,才能忠實自己,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