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位小孩,從剛剛學會說話時,家長就會經常的教要會說「對不起」「謝謝」這類詞語,這些詞語伴隨著小孩的學前班、小學、初中及以後的生活。
養不教,父之過,這些詞語為什麼會被各位家長們重視,就是因為這幾個字,代表的不僅僅是字面上的簡單的意思,而是一個給別人方便,讓別人舒服的教養。
一個人的皮囊,是天生的,是無法改變的,但是,皮囊能夠代表一個人的所有嗎?我想所有人的第一反應都會說不是。好看的皮囊只是代表了外在,但是,真正能決定一個人形象的,是內在,是教養。
教養是一種習慣,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行為,這不是靠著刻意的偽裝,或者上過了幾節禮儀課,就能演出來的,這是一個人內在的靈魂。
教養,體現在細節中,細節決定人品。
很多人埋怨自己的出身不好,自己的家庭經濟不好,但是,真正的高貴不是出身,而是骨子裡的教養。
舉一個大家都能見到的例子,就像在電梯中抽菸,有些人,忍不住,會在等電梯的時候,猛抽幾口,但是電梯打開,進入電梯的時候,習慣性的把煙掐滅,然後再進入電梯。但是有些人,不管這是不是公共場合,不管別人是不是抽了二手菸,是不是影響身體健康,在電梯中吞雲吐霧,不惜與別人發生口角,甚至肢體衝突。
我們都知道毛澤東主席嗜煙如命,但是,當他去重慶談判時,知道蔣介石不抽菸,毛主席也決定在會談時,絕不抽菸,並且最後,確實沒有抽一支煙,這讓蔣介石非常佩服,這除了強大的毅力之外,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這個細節所體現出來的教養。
什麼是教養?
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有人認為是品德修養,有人認為是人生修行打磨出來的德行,也有人認為是善良,其實,簡單一點說:心中裝著別人。
一個只為自己著想的人,無論其學歷再高,條件再好,也是一個沒有教養的人,相反,一個有教養的人,會習慣性的去為別人著想,能不麻煩別人,就不麻煩別人。它是一個習慣,體現在一個個的細節裡,而你的魅力,也體現在這一個個的細節裡。
我們經常說,細節決定成敗,做事的細節決定做事的成敗,那麼當然,做人的細節,也決定做人的成敗。
現在我們的務工人員的流動性比較強,大家天南海北的相聚在一起,並不容易,有時候總是會聚聚,這時的點菜,就很有學問,有喜歡吃辣的,有喜歡吃淡的,有喜歡吃肉的,有喜歡吃素的,有隻喝飲料不喝酒的,有習慣要喝兩杯的。
所以,有這麼一句話:有沒有教養,吃一頓飯你就清楚了。小小飯桌,卻能反映一個人的品行,細節決定成敗。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層次越高的人,脾氣越祥和,總是讓人如沐春風,相反,有些人,層次並不高,卻喜歡對別人頤指氣使。
學問跟生活之間,如果還存在著一段尚可估量的距離,就稱不上是一個有教養的人。
聰明人,都會選擇和有教養的人在一起,有教養的人,懂得隨時隨時自我約束,不做作,懂得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和處理問題。總是在細微處,讓對方覺得相處起來,是那麼的輕鬆。
一個人的魅力所在,也許就是不由自主的用自己的教養去影響周圍的人。
很贊同這麼一句話:生死見矯情,細節見教養。
有時,不經意的反應和行為,卻能反映出一個人最真實的模樣。
教養,不分貴賤。
教養,不論身份。
教養,是自己的第二張名片。
如果你想受到更多人的尊重和欣賞,想在人生路上走的更遠,那麼,請開始做一個有教養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