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體現一個人教養的,不是學歷高低,不是家境貧富,而是……

2020-12-17 範書課堂

荀子曰:仁義禮善之於人也,闢之若貨財粟米之於家也。

為人處事,教養決定一切。

有人一介白身,卻心懷悲憫,有人光鮮亮麗,卻淨做些令人不恥之事。

真正體現一個人教養的,不在於學歷,不在於貧富,而在於尊重,對不幸的尊重,對勞動的尊重,對生命平等的尊重,對不同人生的尊重。

01

尊重不幸:不消費別人的痛苦

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則真實故事:

有一位18年前因工負傷的警察,他出事的時候才21歲因為追捕疑犯時遭遇車禍成了植物人。警察的父母這18年來一直都在悉心照料著醒不來的兒子,從家財萬貫到一貧如洗,始終沒有放棄。

直到前幾年的秋天,這個家庭的事跡被立為宣傳典型,所有地方媒體開始一窩蜂地報導他。

他的父親已年過六旬,是個堅強又樂觀的老人,從不在外訴說自己家庭的不幸。如果不是媒體上門採訪,鄰居們根本不知道那個植物人曾是個英雄警察。

為了突出這個警察家庭的勵志與感人,記者們圍成一圈,一個個把麥克風和鏡頭對準了年邁的老人,追問著出事那天的細節。

「你一定很痛苦吧?」一個記者問,語氣淡漠卻又潛藏著興奮。

中年喪子,怎會不痛苦!

每次災難發生時,總能聽到這種聲音,恨不得把別人所有的疼痛,一點一滴地剖開、放大、修飾,然後告訴圍觀的人,「看,這個人好慘,這個家庭好痛苦,這個故事好感人!」

圍觀者聽了,看了,有些人沉默以示尊重,有些人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評頭論足,甚至會對「沒有表現出痛苦」的受害者施以人身攻擊。

類似的事件每隔一段時間就在發生。

或許旁人再大的不幸,於你來說,都不過是小不幸。可風水輪流轉,若有一天你遭遇同樣的不幸,在他人眼裡,也自然無足輕重。

尼桑曾說:

「如果我們學會使自己更加愉快,那麼我們最好不要給別人製造痛苦,不要有折磨別人的念頭。」

做人最基本的教養,是尊重每一個在苦難中活著的人,不把自己的利益與愉悅凌駕於別人的傷口之上。

不消費別人的痛苦,不漠視別人的忍讓,哪怕做不到善良,也請牢牢閉嘴。

02

尊重勞動:不無視他人的辛苦

前不久,袁姍姍因在一檔綜藝節目中口無遮攔惹了眾怒。

本來,幾位明星嘉賓在文物修復大師的帶領下了解文物修復,這也是好事,宣揚傳統文化,科普文物知識。

大家都在小心翼翼地觀察文物,袁姍姍突然用三隻手指拎起一件文物,而在這之前,文物修復大師已經提醒過:拿器物的頂和底要託著。

其他幾位明星看她大大咧咧拿著文物的樣子,紛紛提醒她:小心點,別摔壞了。別掐它,它會斷掉。

袁姍姍想也沒想,直接指著文物修復大師說:「沒事,他可以修復。」

語不驚人死不休!有網友說,她這是拿無知當幽默。

如果不清楚文物的價值,不了解文物修復工作的艱難,可以選擇和其他嘉賓一樣,多看多聽少說話少動手。

這不僅僅是無知情商低,更是無素質無教養,連對文物修復工作者最基本的尊重都做不到。

輕飄飄的一句話背後,是多少人多少時間的心血。如果角色對換,你是那個被人輕踐勞動成果的人,又會是什麼模樣?

生活中總有些人,憑藉自己淺薄的認知行走社會,心裡揣著自大,行為帶著輕浮,被人戳中了痛處會跳腳,但自己卻無法做到換位思考。

有人邊吃燒烤邊扔垃圾,明明垃圾桶就在不遠處,路人提醒他,他卻說,「這是清潔工的工作。「

有人在餐館對著服務員呼來喝去,臨走時桌上地上一片狼藉。

還有人在保存多年的古建築上,拿刀一下一下刻上「某某在此一遊」。

細節之處見教養,而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皆是細節。

也許人群中我們無法一眼辨別學歷最高、財富最多的人,但卻一定能準確指出那個最沒教養、最不懂得尊重他人辛苦工作的人。

03

尊重平等:不顯擺自己的優越

童話大王鄭淵潔談過這樣一段經歷。

他去參加一場作家筆會,會上作家們聊起自己讀過的書,有人提到了一位俄羅斯的小眾作家,正好問到鄭淵潔:「你看過他的作品嗎?」

鄭淵潔搖搖頭,那人大驚,「你竟然連他的書都沒看過,那你怎麼寫作的?」

後來輪到鄭淵潔發言,他瞎編了一個名字,說自己最近在看庫斯卡壓的書,問在場的人是否看過,沒想到竟然有70%的人點頭,鄭淵潔隨後說了一句:「這名字我瞎編的。」

全場愣住。

坊間有句俗話:莫裝逼,裝逼被雷劈。

高調炫出來的優越感,在真正優秀的人眼裡,只是一場沒有底蘊的笑話。

正如盧梭所說,

無知的人總以為他所知道的事情很重要,應該見人就講。

越是淺薄的人,越是會炫耀自己擁有的東西。

有些人讀了幾本書就自以為了不起,有些人買了幾個名牌包就肆意貶低別人穿的地攤貨,有些人考上了名牌大學就覺得有資格嘲笑別人的低學歷,有些人投了個好胎就可以隨意取笑那些家境貧寒,無所依撐的人。

這世上本就沒有誰比誰優越,百年以後,皆是散落於世界的一粒塵灰,無足輕重。

有時間膨脹自己的虛榮心,不如比一比誰是真正有教養的人。

真正的教養是什麼?

正如小瀋陽所說:

別人家的牆倒了,我們扶不了,但我們不推;別人挨餓了,我們有肉吃,我們給不了,但是儘量不吧唧嘴。

客觀平等地看待每一個人,不自大,不自卑,不自棄,不自戀,像尊重自己一樣尊重別人,才該是教養的最初體現。

04

尊重不同:不評價別人的人生

前兩天,61歲未婚未育的天才舞蹈家楊麗萍上熱搜了。

原因很可笑,有人在她的抖音下評論:「一個女人最大的失敗是沒有兒女,再美再優秀都逃不過歲月的摧殘。」

更可笑的是,有一萬多人為這條評論點了贊。

什麼時候女人的價值是以有無兒女為衡量標準的?

又是什麼時候開始,評價他人的人生變得如此稀鬆平常?

已婚已育的認為人的一生要有孩子才完整,未婚未育、經濟獨立的認為只要自己活得開心有價值,何必要被婚姻綁架。

這兩種想法代表了兩類人生,誰也無法評判它們是對是錯,是好是壞。正如完美人生沒有明確的定義,成功的標準也不止一種。

毛姆曾在自己的書中寫道,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境裡,淡薄寧靜、與世無爭,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與此相反,做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年薪一萬鎊,娶一位美麗的妻子,就是成功嗎?我想,這一切都取決於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於他認為對社會應盡什麼義務,對自己有什麼要求。」

人生的價值本該由自己來判斷,何時輪不到一個外人來說教指責,自己活得充實有意義,那這一生就是成功的。

別局限於自我的認知,你以為的優秀並不是所有人眼裡的優秀,尊重人與人之間的不同,觀念與觀念之間的差別,才是一個社會人最應該具備的教養。

05

著名旅行作家凱魯亞克說:「教養是一種不用說出來的美好。」

和有教養的人相處,如沐春風,和無教養的人相處,如坐針氈。

人活一世,林林種種皆是修煉。不斷地經歷,不斷地成長,不斷地更新。

唯願你懂得尊重不幸,不消費他人的痛苦,尊重勞動,不無視他人的辛苦,尊重平等,不顯擺自己的優越,尊重不同,不評價他人的人生,活成理想中有教養的自我。

相關焦點

  • 教養,一個人最質樸的高貴
    什麼才是真正的有教養?作家梁曉聲做了最精闢的回答:教養,不是一個人讀了多少書,而是根植在內心的修養與底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他人著想的善良。不只是表面乾淨得體的穿著,和看似彬彬有禮的舉止;還有對人不分貧富美醜行君子之風,對弱者不分男女老幼行舉手之勞。深以為然。一個人的教養,與讀書的多少,與接受教育的程度關係不大,正如一句話說的:「任何人,無論多麼博學,只要他的學問和生活之間還存在著一段尚可估量的距離,就都稱不上是有教養的人。」
  • 高貴的不是出身,而是骨子裡的教養
    養不教,父之過,這些詞語為什麼會被各位家長們重視,就是因為這幾個字,代表的不僅僅是字面上的簡單的意思,而是一個給別人方便,讓別人舒服的教養。一個人的皮囊,是天生的,是無法改變的,但是,皮囊能夠代表一個人的所有嗎?我想所有人的第一反應都會說不是。好看的皮囊只是代表了外在,但是,真正能決定一個人形象的,是內在,是教養。
  • 心理學:體現一個人教養的,不是表面上的禮貌,而是這3種品質
    一個人的教養,不是表面上看起來的彬彬有禮,一切的偽裝,都只能騙過別人一時。真正的教養,是由內而外散發出的的一種氣質,是一個人在具有了足夠的道德品質,心理素質之後所散發的一種氣場。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下面這3種行為,最能讓人感到一個人的教養。
  • 教養(好文)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物讀書,ID:gewuliangzh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聽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人真正的高貴,不是出身,也不是擁有多少財富,而是教養。胡適說:「教養是一個人生命的層次,更是一個人靈魂的模樣。」
  • 人最大的教養,不是禮貌,不是客氣,而是……
    而文化的另一面,其實也是「教養」的體現。一個人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有本事做到了上面那句話!/01為他人著想的善良逛知乎時,無意中看見一則話題評論:有沒有至今都難以忘懷的事情?底下有個網友的回答印象深刻:他說,上學那會,家裡四口人擠在14.5平方米的狹窄空間裡,生活極不方便。
  • 地鐵上,媽媽抱孩子的暖心動作火了,網友:教養無關貧富,體現在生活
    一個網友的評論贏得高贊,「教養無關貧富,體現在生活點滴。」 一個人若是有教養,無論在哪裡,都會非常受歡迎,讓人親近。一個人若是沒有教養,無論在何處,都會讓人心生厭煩,避之不及。 一個人到底有沒有教養?
  • 生活中,一個人的教養,真的不是裝出來的
    我非常認同這個觀點,「一個人的教養,真的不是裝出來的」一、教養的形成一個人的「教養」,一方面來自「教」,一方面來自「養」。而後,在接受知識教育的時候,從觀看、體驗、思考中,逐漸修正自己的言行,逐漸成為一個人基本的「名片」。所謂「養」,主要指磨練心性。很多人通過禪修、繪畫、書法、讀書、舞蹈、寫作等等方式,修身養性。這些活動主要有一個特點,就是需要靜心、堅持。沒有恆心和毅力,基本也無法能有所進步。但是堅持下來的人,就會帶著一股「卓爾不凡」的脫俗氣質。
  • 學歷不是為了顯擺,而是生命的高貴
    社會這個利益關係錯雜的社會就算你沒有學歷,只要你願意學習願意努力仍然可以混得不錯,北上廣深哪個城市不是機會多多財富多多?雖然這個世界永遠不是公平的,富人有權勢的人仍佔有大部分的教育資源,所以說啊!窮人想出人頭地那等於和一千萬個人競爭差不多了。
  • 如何理解「一個人的教養,與貧富無關,與文化無關」?
    原創 陳思國教養的近義詞是修養。教養的意思是:一個人的文化和品德的修養。一個人的教養與貧富沒有關係。一個人的教養與他(她)的文化修養卻有直接聯繫。教養是一個人在家庭、在學校、乃至在社會上與人交往中所表現出來的禮度、氣度等等。
  • 真正有教養的人(好文)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物讀書,ID:gewuliangzh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蔡瀾老先生在《教養》一文中寫道:「教養這一回事,人家都以為是出自名門才能得到,其實是一種普通常識,只要稍微注意,都可學到,和你的出身沒有關係。」深以為然!
  • 心理學:真正決定貧富的,不是你的階層,而是這五種能力
    老一輩經常教導我們,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階層地位是無法跨越的。但隨著社會越來越多元化,人們對社會的認知越來越深入,階層的邊界逐漸被打破,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人文社會運行的規律。 其實貧富不是由階層決定的,因為貨幣的是價值交換的體現,階層是價值的外在表現形式之一。
  • 說一個人有文化,體現在哪些方面?
    對於有些高知「文化人」,真正是人不如狗系列,狗還知道看家護院不是麼?涵養:指能控制情緒的功夫。社會並不與文憑的高低來論「有文化」。而是以一個人的言行舉止來論文化高低。對一個人行為最好的稱讚是「有教養」,而對一個人內心最好的表揚是「有涵養」。教養歸於認知涵養,由內到外傳導出來,讓人性發揮光彩。有涵養的人才是一個「文明人」、「斯文人」,「文化人」。
  • 過來人告訴你:人最大的教養,不是禮貌,不是客氣,而是……
    如若一個人讓你感覺溫暖舒暢真正的在乎是利人一個人最大的教養,不是待人禮貌,而是能做到這三點,讓人感覺舒服!
  • 一個女人層次的高低,通過這三點,就能體現出來
    文/墨然其實,一個人的層次,是可以通過細節展示出來的。通過他的言行舉止和為人處世,大概的就可以判斷出她的層次。對於一個人層次的高低來說,不在於財富,而是在於自身的修養和格局。對於真正有層次的人,她能夠很好的處理人與人的關係,能夠妥善安排自己的生活,能夠計劃好自己的人生,不會把時間浪費在不值得的事情上。
  • 教養是一個人生命的層次,更是一個人靈魂的模樣
    生意場上與對手握手尊重對手是一種教養,生活中給老人讓座也是一種教養,細微之處往往更能體現一個人的教養與風度。只有懂得尊重他人,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思考問題,與人和善給人方便才是真正教養的體現,好的教養是從生活中細微的事情入手,潛移默化的養成好的習慣,在方便別人的同時也給人展露出自己的涵養。02為他人考慮,以禮待人是一種教養上大學的時候,我們一行六人,其中年紀最小的室友是所有人中最討人喜歡的。因為她在平時的待人接物上很是為人考慮,跟她相處如沐春風很是讓人舒服。
  • 決定你的品位的,從來不是學歷,而是……
    其實我們誰都不比誰高貴,學歷是可以決定一些東西,但並不是可以決定你全部的人生,或許一個漂亮的學歷可以讓你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可以讓你在朋友親戚面前更有面子,但等你工作一段時間之後就會明白,哪怕你是名校畢業的學生也有可能在一個專科生的手底下做事,所以啊,你沒有必要處處顯示自己的品味有多麼的高尚,決定你的品位的,從來不是學歷,而是你自己。
  • 一個人的上等風水,不是謙虛,不是教養,不是善良,而是……
    這三處風水,不在金錢財富上,不在事業地位上,也不在名利權勢上,而在於一個人的德行人品裡。修一顆善良的心,養一張有情的嘴,做事有德,行為有品,就是一個人最好的風水。01人的第一風水:心《了凡四訓》一書中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這裡說的「方寸」,指的就是就一個人的內心。
  • 小女孩兒正蹲在垃圾桶邊吃雪糕:你的教養,是不可多得的財富!
    為了不讓融化的冰淇淋弄髒地板,雖然一個小小的舉動,卻彰顯了一個人為他人著想、替他人考慮的善良。這份善良,就是教養。#教養#李瑛在《你的教養價值千萬》中寫道:「有教養的人讓人如沐春風,沒教養的人讓人如鯁在喉。」教養,不是表面裝出來的,也不是現學現演出來的,它是一個人內在素質的流露。
  • 請告訴孩子,這是真正的教養!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萍語文,ID:dypyuwe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原創〡萍老師首發〡萍語文(ID:dypyuwen)教養是根植於內心的善意和美德,她是一朵永不凋謝的花,美麗且芳香。有教養的孩子,路更寬。
  • 你的教養,藏在每一個細節裡
    雖然飯店並沒有要求顧客自己收拾桌子,但從細節上看,兩位客人的教養高下立判。有人說,「教養,就像血管一樣,可以盤根錯節地生長在一個人的血肉之軀的最深處,與人不可分割。」一個人有沒有教養,和年齡、貧富無關。教養根植於人的內心,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優雅與高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