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色目人的中國化

2021-02-07 生民無疆


       元朝所謂的「色目人」,並不是專指「白種人」,而是泛指西域人。當今有些熱衷於尋找「西來」的學者,他們每談及元朝的「色目人」,便極端誇大「外來文化」的影響,這不僅不符合歷史事實,而且是顛倒事實。

       據西方偽史,張騫出使西域之前不久,大月氏國所在的地區,即大夏,是「巴克特裡亞王國」,這是一個「希臘化王國」。有專家聲稱,這個「希臘化王國」大大地影響了中亞地區、新疆地區,這一地區秦漢以來的一切成就,都是希臘人指導的結果。近些年,有專家甚至聲稱,「巴克特裡亞王國」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內地,秦始皇陵兵馬俑都是在希臘專家的指導下製造的。



西方偽史中「巴克特裡亞王國」的疆域


       某些專家往往無視或者不讀中國史書,儘管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系統嚴謹、傳承有序、浩如煙海的史籍的國家。

      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時,這裡實況是這樣的,《漢書·西域傳》(《史記》同):

「自宛以西至安息國,雖頗異言,然大同,自相曉知也。其人皆深目,多須髯……其地無絲漆,不知鑄鐵器。及漢使亡卒降,教鑄作它兵器。得漢黃白金,輒以為器,不用為幣。」



       「自宛以西至安息國」這一廣大地區,人們不會鑄造鐵器、兵器,也不知道金、銀可以作為貨幣使用。直到與漢人接觸之後,才學會這些。

      對照上面的地圖和下面的西域都護府地圖,可知,「自宛以西至安息國」這一廣大地區,要麼是「巴克特裡亞王國」的一部分,要麼與之為鄰居。「希臘人」必須經過這裡,才能進入中國的新疆。

      撇開鑄造技術、鐵器、兵器之類不談。

      據西方偽史,「巴克特裡亞王國」的希臘人鑄造了無數的銀幣,大搞商業文明。那麼,請問:

      「希臘」的金幣、銀幣,是如何在「自宛以西至安息國」的廣大地區流通的?

       希臘人是如何在這裡進行貿易的?

       這裡的人,不知道金銀是貨幣,那麼,希臘人是如何統治這裡、影響這裡的?

       某些專家所說的「外來文化」、「希臘化」,到底是一個什麼「文化」?只能是謊話,鬼話。

 

一、西域的中國化

       最晚自漢朝以來,中國文化便以強大的優勢,持續不斷地強有力地影響著廣闊的西域。

       西漢早期,大致以天山為界,天山以南,東起今印度,西至地中海,屬於大月氏的控制區;天山以北,西至黑海,屬於匈奴的勢力範圍。


西漢時西域都護府


       隨著漢武帝組織大軍討伐匈奴的成功,中原文化的春風直接吹拂廣袤的西域,中原文化在此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漢書·西域傳》:

「漢興至於孝武,事徵四夷,廣威德,而張騫始開西域之跡……都護之起,自吉置矣……都護督察烏孫、康居諸外國,動靜有變以聞。可安輯,安輯之;可擊,擊之。都護治烏壘城,去陽關二千七百三十八裡,與渠犁田官相近,土地肥饒,於西域為中,故都護治焉……自宣、元後,單于稱藩臣,西域服從。其土地山川、王侯戶數、道裡遠近,翔實矣……最凡國五十。自譯長、城長、君、監、吏、大祿、百工、千長、都尉、且渠、當戶、將、相至侯、王,皆佩漢印綬,凡三百七十六人。而康居、大月氏、安息、罽賓、烏弋之屬,皆以絕遠不在數中,其來貢獻則相與報,不督錄總領也。」



       在廣袤的西域:

      1. 各國的文武官員,均由漢朝朝廷任命,這376名官員著漢朝朝服,配漢朝官印。

       2. 漢字是這裡的官方文字,中國曆法是通用的曆法。

       3. 各國的軍隊均統一聽從西域都護的指揮。

       4. 據《漢書·西域傳》,西域都護管理的這數百萬平方公裡土地上,包括屯田人員在內,共有225270戶人家、1286091人,在總動員的情況下可調集兵力數為329624人。

       5. 包括康居在內的西域各國的大小國君,均派出質子到長安。質子們在擔任天子的警衛同時,學習中原文化。

       數百年來,西域大小首領的子弟遠赴長安,或求學,或為侍子。他們在接受中原典章制度的薰陶後,再回到西域主政於本國本部落,成為中原文化的傳播者。

       及至唐朝,在西域的上流社會,如果不識漢字,不讀孔孟,不背唐詩,根本沒法混下去。

        當成吉思汗的大軍抵達這裡時,中原文化是絕對的主流文化。

        當時,這裡主要有三大主要政權:西遼、花剌子模、高昌回鶻。但是,不久前,花剌子模、高昌回鶻都是西遼的屬國。

       西遼,是與宋朝對峙的遼國的延續。

       歷史上的遼國,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文化的傳承者。遼國的統治者耶律家族堅定地自稱黃帝子孫,他們建立的是中國式政權,尊中華經典,行中華禮樂,開科取士,以儒治國。後來的金國原樣複製了遼國的典章制度。遼國宗室耶律楚材便是遼金禮樂治國的典型代表人物。

       《遼史·天祚皇帝本紀》:

「耶律大石者,世號為西遼。大石字重德,太祖八代孫也。通遼、漢字,善騎射,登天慶五年進士第,擢翰林應奉,尋升承旨……保大二年,金兵日逼,天祚播越……自立為王,率鐵騎二百宵遁……遂得精兵萬餘……所過,敵者勝之,降者安之。兵行萬裡,歸者數國……至尋思幹,西域諸國舉兵十萬,號忽兒珊,來拒戰……三軍俱進,忽兒珊大敗,殭屍數十裡。駐軍尋思幹凡九十日,回回國王來降,貢方物。又西至起兒漫,文武百官冊立大石為帝,以甲辰歲二月五日即位,年三十八,號葛兒罕。復上漢尊號曰天佑皇帝,改元延慶……延慶三年,班師東歸,馬行二十日,得善地,遂建都城,號虎思斡耳朵,改延慶為康國元年。……更繼迭承,幾九十年……」


       金軍摧毀遼國政權之際,1122年,遼國皇帝的宗室耶律大石,率領幾百號軍隊,帶著家小,一路西奔到了北庭,即高昌回鶻的中心地帶。

       高昌回鶻率先臣服於耶律大石。在北庭,耶律大石召集來周邊許多部落,拉起了一萬餘人的隊伍,繼續往西,以勢如破竹之勢,很快便打出了一個龐大的、令其西方的所有國家聞風喪膽的強大的國家。中國史書稱之為西遼。西遼統治這裡長達八、九十年。

       耶律大石受到良好的中原文化教育,不僅在遼國科舉考試中獲進士及第,而且被「擢翰林應奉,尋升承旨」。

       他一直以遼國的天然繼承者自居,在西域打下了廣袤疆土之後,1224年正式建國,照搬遼國制度,按照中原典章制度創建了新國家新政權:冊皇帝,「文武百官冊立大石為帝」;立年號,「改元延慶」,如此等等。



       西遼的地盤,大致相當於唐代安西都護府的核心區域。也就是說,西遼政權使這裡的中華文化傳承得到了進一步強化。

      高昌回鶻,就是唐朝時深受朝廷信任的回紇,《元史》時稱畏吾兒,即今天的維吾爾。《宋史·高昌國傳》:

「高昌國……用開元七年曆,以三月九日為寒食,餘二社、冬至亦然。以銀或鍮石為筒,貯水激以相射,或以水交潑為戲,謂之壓陽氣去病。好遊賞,行者必抱樂器。佛寺五十餘區,皆唐朝所賜額,寺中有《大藏經》、《唐韻》、《玉篇》、《經音》等,居民春月多群聚遨樂於其間。遊者馬上持弓矢射諸物,謂之禳災。有敕書樓,藏唐太宗、明皇御札詔敕,緘鎖甚謹。復有摩尼寺,波斯僧各持其法,佛經所謂外道者也。」



       可見,在宋朝的時候,這裡完全是中原風俗,一片中原氣象:用的是唐代曆法,過的是中原節日,信的是佛教,舉國上下把唐朝留下的一切看得無比神聖。



        回紇原本在蒙古高原,與突厥是死敵,而對唐朝廷忠心耿耿。朝廷摧毀突厥之後,回紇因備受朝廷信任,被安排遷入新疆。高昌回鶻的國王,是唐代朝廷賜封的。高昌國王在唐朝獲得的這一正統地位,得到元朝的高度尊重,他們的爵位、職務得以世襲。元朝時,高昌國王依然使用唐代朝廷所賜的王印,國王的職務依然是唐代朝廷任命的「亦都護」。

 

二、欽察人就是契丹人

      稍稍了解元朝的典章制度便知,元朝是地道的中原王朝。這一點無須多論。

      元朝的「色目人」,未必真的是「色目」,真實的含義是來自西域的人。

      在上層社會的比較活躍的「色目人」,主要有:籍貫為高昌的「回紇人」;籍貫為花剌子模的「回回人」;籍貫為康裡的康裡人;籍貫為欽察的欽察人。

       先說欽察人。

      人們往往以為,欽察人一定是歐洲人、西方人。事實並非如此。

      欽察人原本是中國人。

     《元史·土土哈傳》:

「土土哈,其先本武平北折連川按答罕山部族,自曲出徙居西北玉裡伯裡山,因以為氏,號其國曰欽察。其地去中國三萬餘裡,夏夜極短,日暫沒即出。曲出生唆末納,唆末納生亦納思,世為欽察國王。」


     《元史·地理志》:

 

「大寧路(上),本奚部,唐初其地屬營州,貞觀中奚酋可度內附,乃置饒樂郡。遼為中京大定府……二十五年,改為武平路,後復為大寧……縣七:大定(下,中統二年省長興入焉)、龍山(下,初屬大定府。至元四年屬利州,後復來屬)、富庶(下,至元三年省入興中州,後復置)、和眾(下)、金源(下)、惠和(下)、武平(下)。」



       據此,可知:

     1.欽察人的祖居之地。

       在「武平」北部的某地,即元朝的遼陽行省大寧路武平縣北部,今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東北、遼寧阜新市西北之間的地區。

       2. 欽察人西遷的時間。

       蒙古大軍第一次西徵時,土土哈的父親班都察投降。綜合元人虞集《句容郡王世績碑》和蘇天爵《元朝名臣事略·樞密句容武毅王傳》等信息,曲出率眾離開武平,徵服欽察地區,並在此建國君民。曲出是第一代欽察國王,世系如下:

曲出生唆末納;

唆末納生亦納思;

亦納思生胡魯速蠻;

胡魯速蠻生班都察。

       據此推算,當蒙古大軍抵達欽察時,欽察人從離開武平,到定居欽察草原,共約100年時間。

       3. 欽察人的本來身份。

       欽察人離開武平的時間,與金軍滅遼的時間相合。也就是說,欽察人離開此地之前,是遼國的子民。

       4. 欽察人就是契丹人。

       欽察人的祖居之地武平,隸屬於遼國的中京道,位於中京與東京之間,是遼國的心臟地區。因此,基本可以肯定,欽察人原本就是契丹人。

       現在,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金滅遼後,一批契丹人向西逃亡,後來徵服了欽察地區,便在此定居下來。

      欽察地區的土著,是鐵勒人的一支可薩突厥,在南北朝至隋時期,屬突厥統治;唐朝時,隸屬於安西都護府。欽察人統治這裡約100年後,蒙古大軍西徵至此,欽察國王投降,其王公貴族跟隨蒙古大軍,回到中國。

       在長達百年時間裡,欽察人必然會與土著人通婚。回到中國的欽察人多少會有一些混血兒,還會帶來一些可薩突厥。但是,其中到底有多少「色目」人,不得而知。

       在整個元朝,由於種種原因,以土土哈家族為代表的欽察人,很少出現於政壇。他們主要活動在軍界,為朝廷徵討叛亂的宗室。儘管土土哈之孫燕帖木兒曾主導了皇帝廢立,但其活動中心依然在軍界。


唐代巔峰時期的疆域(草圖)


三、康裡人:白居易的崇拜者

       在元朝,康裡人中,最有影響力的是不忽木家族。

      《元史·不忽木傳》:

「不忽木,一名時用,字用臣,世為康裡部大人。康裡,即漢高車國也。祖海藍伯,嘗事克烈王可汗。……子十人,皆為太祖所虜,燕真最幼,年方六歲……遣侍世祖於藩邸……世祖即位,燕真未及大用而卒,官止衛率。不忽木其仲子也,資稟英特,進止詳雅,世祖奇之,命給事裕宗東宮,師事太子贊善王恂。恂從北徵,乃受學於國子祭酒許衡。日記數千言,衡每稱之,以為有公輔器。世祖嘗欲觀國子所書字,不忽木年十六,獨書《貞觀政要》數十事以進,帝知其寓規諫意,嘉嘆久之。衡纂歷代帝王名諡、統系、歲年,為書授諸生,不忽木讀數過即成誦,帝召試,不遺一字……(至元)二十七年,拜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二十八年……不忽木平章政事。」



       不忽木,和漢人一樣,有名,也有字。這,是漢化的標誌。

       拜元朝大儒王恂、許衡為師,接受了全面的漢學教育,精通經史,成為朝廷著名的學者,官拜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後來官至宰相。

      不忽木的兩個兒子,更是成了原汁原味的中原儒生,是當世公認的才子,號稱「雙壁」。《元史·巙巙傳》:


「巙巙幼肄業國學,博通群書,其正心修身之要得諸許衡及父兄家傳……尋拜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知經筵事,提調宣文閣崇文監。先是,文宗勵精圖治,巙巙嘗以聖賢格言講誦帝側,裨益良多。順帝即位之後……帝輒就之習授,欲寵以師禮……凡《四書》、《六經》所載治道,為帝繹而言,必使辭達感動帝衷敷暢旨意而後已……進讀司馬光《資治通鑑》,因言國家當及斯時修遼、金、宋三史,歲久恐致闕逸。後置纂修,實由巙巙發其端。又請行鄉飲酒於國學……帝從其請,為之下詔……巙巙善真行草書,識者謂得晉人筆意,單牘片紙,人爭寶之,不翅金玉。諡文忠。兄回回,字子淵。敦默寡言,耆學能文……與弟巙巙皆為時之名臣,世號為雙璧雲。」



       巙巙事實上做了元文宗、順帝兩代帝師,和他的父輩相比,他不僅學識更高更全面,而且還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

       「康裡,即漢高車國也」。他們一直與中原有著密切聯繫,也是蒙古大軍最早徵服的「色目人」之一。

       眾所周知,唐宣宗有一首《吊白居易》: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胡兒能唱琵琶篇」,這是真的嗎?      是真的。白居易活著的時候,他的聲名、詩作便傳遍了周邊國家和地區。

       白居易晚年定居於洛陽,精心營建了自己的宅院,並留下了大量的詩文。

      蒙古大軍發動滅金戰爭時,發生了這樣的一幕,《元史·塔裡赤傳》:


「塔裡赤,康裡人。其父也裡裏白,……奉旨南徵至洛陽,得唐白樂天故址,遂家焉。塔裡赤幼穎異,好讀書……」



       康裡人也裡裏白一進入洛陽,找到了白居易故居,想辦法弄到手上後,便在此安家落戶。這位康裡人對白居易該有多麼崇拜!足見康裡人的漢學修養之高。

       這,就是康裡人對中原文化的真實態度。

 

四、回回人:儒學的推崇者

       元朝的回回,主要來自西遼及其屬國花剌子模。這一帶,漢朝時是大宛、康居等屬國,唐代時則是唐朝的屬國昭武九姓。

       中原文化,在這裡的上流社會擁有無可替代的絕對影響力。因此,當他們投降蒙古大軍,來到中原之後,也成了中原文化的堅定的維護者、支持者、傳播者。

      《元史·賽典赤贍思丁傳》:


「賽典赤贍思丁,一名烏馬兒,回回人,別庵伯爾之裔。其國言賽典赤,猶華言貴族也。太祖西徵,贍思丁率千騎以文豹白鶻迎降,命入宿衛,從徵伐,以賽典赤呼之而不名。……(至元)十一年……遂拜平章政事,行省雲南……十三年,以所改雲南郡縣上聞。雲南俗無禮儀……子弟不知讀書。賽典赤教之拜跪之節,婚姻行媒,死者為之棺槨奠祭,教民播種,為陂池以備水旱,創建孔子廟明倫堂,購經史,授學田,由是文風稍興。……先是,贍思丁為雲南平章時,建孔子廟為學校,撥田五頃,以供祭祀教養。贍思丁卒,田為大德寺所有,(子)忽辛按廟學舊籍奪歸之。乃復下諸郡邑遍立廟學,選文學之士為之教官,文風大興。」


       賽典赤贍思丁,是默罕默德的後裔。成吉思汗西徵時,他主動投奔,他和後世子孫成為元朝顯赫家族之一。至元十一年起,他擔任主持雲南行省的長官六年,直至去世。他主要做了這幾件事:
     一是推行郡縣制;     二是傳播儒家禮儀制度;     三是興建孔子廟,大辦儒學教育。     後來,他的兒子忽辛主政雲南,進一步弘揚儒學教育,並下令各郡縣都必須興建孔廟儒學,選拔優秀教師任教。

       經過他們父子兩代人的努力,雲南重教之風興盛。

      再舉一例。《元史·察罕傳》:


「察罕,西域板勒紇城人也。父伯德那,歲庚辰,國兵下西域,舉族來歸。事親王旭烈,授河東民賦副總管,因居河中猗氏縣,後徙解州。贈榮祿大夫、宣徽使、柱國、芮國公。察罕魁偉穎悟,博覽強記,通諸國字書……皇慶元年,進榮祿大夫、平章政事、商議中書省事……暮年,居德安白雲山別墅,以『白雲』自號。嘗入見,帝望見曰:『白雲先生來也』。其被寵遇如此。帝嘗問張良何如人,對曰:『佐高帝,興漢,功成身退,賢者也。』又問狄仁傑,對曰:『當唐室中衰,能卒保社稷,亦賢相也。』因誦範仲淹所撰碑詞甚熟。帝嘆息良久曰:『察罕博學如此邪!』……又語及科舉並前古帝王賜姓命氏之事,因賜察罕姓白氏……國人謂白為察罕,故名察罕。」



       板勒紇,在《元史》中又名班勒紇,即今阿富汗北部的巴爾赫。成吉思汗西徵時,攻下此地。當時,察罕的父親伯德那主動投奔成吉思汗,進入中原定居並做官。

       察罕博學多才,精通文史和治國之道,甚至能背誦範仲淹所撰寫的諸多碑詞,深得皇上信任,官至宰相。他還精通中國的家譜學,經常與皇帝聊古代帝王給大臣的賜姓的故事,也因此被賜姓白。

        就這樣,來自西域的回回的姓氏也中國化了。

      來自大食的「回回」,也是如此。

       籍貫為大食的贍思,也是學養深厚的儒生。《元史·贍思傳》:

 

「贍思,字得之,其先大食國人。國既內附,大父魯坤,乃東遷豐州。太宗時,以材授真定、濟南等路監榷課稅使,因家真定。父斡直,始從儒先生問學,輕財重義,不幹仕進。贍思生九歲,日記古經傳至千言。比弱冠,以所業就正於翰林學士承旨王思廉之門,由是博極群籍……天曆三年,召入為應奉翰林文字……贍思邃於經,而《易》學尤深,至於天文、地理、鐘律、算數、水利,旁及外國之書,皆究極之。家貧,饘粥或不繼,其考訂經傳,常自樂也。所著述有《四書闕疑》、《五經思問》、《奇偶陰陽消息圖》、《老莊精詣》……及文集三十卷,藏於家。」



      這個家庭學習中原文化,徹底中國化的過程,很有代表性。

       贍思的祖父魯坤,隨蒙古大軍進入中原定居並做官。這是第一代。 

       贍思的父親斡直,進入中原時已是青年,開始「從儒先生問學」,拜儒生為師,學習中原文化,但成就有限。這是第二代。

       贍思是進入中原的第三代,從小就被家裡送入學堂念書,九歲時便已熟讀諸多經典;二十歲時拜在翰林學士承旨王思廉門下,幾年後學業大成,聲名遠播,被任命為應奉翰林文字。他著述甚多,如《四書闕疑》、《五經思問》、《奇偶陰陽消息圖》、《老莊精詣》等等,成為一代名儒。



五、畏吾兒人:中原文化的自覺傳承者

        如前所述,高昌回鶻(又稱西州回鶻,又簡稱高昌國),是一個高度中國化的地區,其上層社會普遍擁有良好的漢學修養,對中原文化充滿著深厚感情和高度的敬意。毫無意外的是,進入中原後,其中不少家族,成為著名的書香門第。



       元學者歐陽玄應高昌國丞相後人請求,根據他們提供的材料,撰寫了《高昌偰氏家傳》,首先詳細敘述了高昌回鶻與唐朝朝廷的密切關係:


「和奇即今輝和爾。和奇嘗以其鷙捷如鶻,請於唐,更以回鶻為號。輝和爾,回鶻之轉音也……高昌王有印,曰『諸天敬護護國第四王印』,即唐所賜回鶻印也。言『諸天敬護』者,其國俗素重佛氏,因為梵言以祝之也。」



       回鶻之稱,是其首領向唐朝申請,經朝廷批准的。後來的輝和爾、畏吾兒、維吾爾等等,都是回鶻之轉音。

       高昌王的王印,是唐朝廷所賜,上刻:諸天敬護護國第四王印。之所以有「諸天敬護」之語,是因為高昌回鶻普遍尊奉佛教。

       直到在元朝中後期以前,新疆地區的人們普遍信奉佛教。


柏孜克裡克千佛洞,位於吐魯番東火焰山


        高昌偰氏,是唐朝廷賜封、世襲高昌國丞相的貴族,《高昌偰氏家傳》:

「多伊克……嘗從其主居偰輦河上,子孫宗多伊克為始祖,因以偰為氏焉……多伊克與太子吹達喇帥師與討安祿山有功,封太傅、忠武王,進位司空……傳數世至克呼布拉,襲為本國相達拉哈……遼主授以太師、大丞相,總管內外藏事。」



        多伊克被後世子孫奉為始祖,因他曾經在偰輦河邊居住,其後世子孫便以偰為姓。多伊克因與回紇太子率軍參與平定安史之亂有功,被唐朝廷賜封為太傅、忠武王,從此,他的後世子孫便世襲高昌國國相。西遼建立後,這個家族又世襲了西遼賜封的太師、大丞相,總管內外藏事的職務。

       無疑,在西域,這是一個門庭顯赫的大家族。成吉思汗西徵時,他們率先投奔,故而又成為了元朝的高門大戶。但是,一旦戰爭結束後,原本是書香門第的他們,立即成為科舉場上的佼佼者,《高昌偰氏家傳》:

「偰玉立,登延佑戊午第……偰直堅,登太定甲子第……偰哲篤,登延佑乙卯第……偰朝吾,登至治辛酉第……偰列箎,登至順庚午第……曰善著,登太定丁卯第……」



        在中國歷史上,自開科取士以來,在短短幾十年時間裡,一個家族有如此多人進士及第,也是罕見的。他們全是書卷氣濃厚的漢姓漢名,足見這一家族漢學功底之深厚。事實上,這一家族早已成為地道的漢人士大夫家族。


柏孜克裡克千佛洞壁畫


      下面,我們再看另一個維吾爾家族

      布魯海牙的祖父、父親,都是高昌國的高級官員。《元史·布魯海牙傳》:

「布魯海牙,畏吾人也。祖牙兒八海牙,父吉臺海牙,俱以功為其國世臣。布魯海牙幼孤,依舅氏家就學,未幾,即善其國書,尤精騎射。年十八,隨其主內附,充宿衛。太祖西徵,布魯海牙扈從,不避勞苦,帝嘉其勤……世祖即位,擇信臣宣撫十道,命布魯海牙使真定。……俄遷順德等路宣慰使,佩金虎符。來朝,帝命坐,慰勞之,賜以海東青鶻。至元二年秋卒,年六十九。……初布魯海牙拜廉使,命下之日,子希憲適生,喜曰:『吾聞古以官為姓,天其以廉為吾宗之姓乎!』故子孫皆姓廉氏。」



       布魯海牙青年時期接受過較好的教育。十八歲時,高昌國投靠成吉思汗,他便入朝為官,定居中原,後因功勞不斷升遷。

       布魯海牙被任命為燕南諸路廉訪使那一天,正好兒子廉希憲出生,他便按照中國「以官為姓」的傳統,確定子孫以廉為姓。布魯海牙的後人,全是漢姓、漢名字。

廉希憲,是元朝著名官員,官至宰相,被元世祖稱為「廉孟子」。《元史·廉希憲傳》:


「廉希憲,字善用……希憲篤好經史,手不釋卷。一日,方讀《孟子》,聞召,急懷以進。世祖問其說,遂以性善義利仁暴之旨為對,世祖嘉之,目曰廉孟子,由是知名……暇日從名儒若許衡、姚樞輩諮訪治道……帝諭希憲曰:『吏廢法而貪,民失業而逃,工不給用,財不贍費,先朝患此久矣。自卿等為相,朕無此憂。』對曰:『陛下聖猶堯、舜,臣等未能以皋陶、稷、契之道贊輔治化,以致太平,懷愧多矣。今日小治,未足多也。』因論及魏徵,對曰:『忠臣良臣,何代無之,顧人主用不用爾。』……戒其子曰:『丈夫見義勇為,禍福無預於己,謂皋、夔、稷、契、伊、傅、周、召為不可及,是自棄也。天下事苟無牽制,三代可復也』。」



       廉希憲篤好經史,手不釋卷,稍有空閒便向當時的名儒許衡、姚樞學習請教。他是儒家的忠實門徒,時刻以致君堯舜上為己任,時刻以儒家的標準要求自己和自己的孩子。

       下面是廉希憲的一首詞。


水調歌頭  讀書巖


杜陵佳麗地,千古盡英遊。

雲煙去天尺五,繡閣倚朱樓。

碧草荒巖五畝,翠靄丹崖百尺,宇宙為吾留。

讀書名始起,萬古入冥搜。

鳳池崇,金谷樹,一浮鷗。

彭殤爾能何許,也欲接餘眸。

喚起終南靈與,商略昔時名物,誰劣復誰優。

白鹿廬山夢,頡頏天地秋。



       廉希憲的侄子,不僅漢學功底好,而且堅決要在科舉場上獲勝後,進入仕途。《元史·廉惠山海牙傳》:

「廉惠山海牙,字公亮,布魯海牙之孫,希憲之從子也。……年弱冠,大臣欲俾入宿衛。辭曰:『吾大父事世祖,以通經號廉孟子。今方設科取士,願讀書以科第進。』乃入國學積分。至治元年,登進士第……至正三年初,行郊禮,召拜侍儀使。明年,預修遼、金、宋三史,遷崇文太監。」



       本來,像他這樣的子弟,可以通過擔任皇帝的衛士的途徑,輕鬆踏入官場的。但是,他認為這樣太丟人了。他說:我的伯伯被皇上稱為「廉孟子」,我一定要通過科第而做官。果然,他進士及第。後來,因為他精通典章制度,被任命為郊禮侍儀使;因為精通史學,又獲得參與修遼、金、宋三史的榮耀。

       又如,元朝名臣阿里海牙的後人。《元史·小雲石海涯傳》:


「小雲石海涯……其父楚國忠惠公,名貫只哥,小雲石海涯遂以貫為氏,復以酸齋自號。……稍長,折節讀書,目五行下……北從姚燧學……仁宗踐祚,上疏條六事:一曰釋邊戍以修文德,二曰教太子以正國本,三曰設諫官以輔聖德,四曰表姓氏以旌勳胄,五曰定服色以變風俗,六曰舉賢才以恢至道。書凡萬餘言,未報。拜翰林侍讀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乃稱疾辭還江南,賣藥於錢唐市中,詭姓名,易服色,人無有識之者……晚年為文日邃,詩亦衝淡。草隸等書,稍取古人之所長,變化自成一家,所至士大夫從之若雲,得其片言尺牘,如獲拱璧……孫女一人,有學識,能詞章,歸懷慶路總管段謙雲。」



        阿里海牙為元朝滅宋立下了汗馬功勞。

        小雲石海涯是阿里海牙的孫子。小雲石海涯,即貫雲石,字浮岑,其父名貫只哥,他便以貫為姓,自號酸齋。貫雲石是元朝名儒姚燧的弟子,儒學功底深厚,被任命為翰林侍讀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享受到了文人夢寐以求的一切榮耀。他大有傳統名士之風,既給皇帝上標準的儒家入世的萬言書,又效法古人遁世隱形於民間。


貫雲石書法


        貫雲石是元朝著名的文人,他多才多藝,詩文、書法皆洛陽紙貴,名聞當世。下面是他的散曲作品。


[正宮]小梁州 春


春風花草滿園香,馬系在垂楊。

桃紅柳綠映池塘。

堪遊賞,沙暖睡鴛鴦。

[么]宜睛宜雨宜陰睛,比西施淡抹濃妝。

玉女彈,佳人唱,湖山堂上,

直吃醉何妨。


[正宮]小梁州 夏


畫船撐入柳陰涼,一派笙簧。

採蓮人和採蓮腔。

聲嘹亮,驚起宿鴛鴦。

[么]佳人才子遊船上,醉醺醺笑飲瓊漿。

歸棹晚,湖光蕩,

一鉤新月,十裡芰荷香。

 

       貫雲石的孫女,也被公認為「有學識,能詞章」,標準的大家閨秀,這可以算作這一家族成為書香門第的標誌。

        順帶再舉一個乃蠻人的例子。《元史·抄思傳》:

「抄思,乃蠻部人,又號曰答祿。其先泰陽,為乃蠻部主。祖曲書律,父敞溫。太祖舉兵討不庭,曲書律失其部落,敞溫奔契丹卒。抄思尚幼,與其母跋涉間行,歸太祖,奉中宮旨侍宮掖。抄思年二十五,即從徵伐……制授萬戶,與內侍胡都虎、留乞籤起西京等處軍人徵行及鎮守隨州……子別的因……大德十三年,進昭勇大將軍、台州路達魯花赤……子不花,僉嶺南廣西道肅政廉訪司事;文圭,有隱德,贈秘書監著作郎;延壽,湯陰縣達魯花赤。孫守恭,曾孫與權,皆讀書登進士科,人多稱之。」



       抄思是乃蠻貴族子弟。他的後人們,「孫守恭,曾孫與權,皆讀書登進士科」,轉變成為中原標準的書香門第。

 

六、結語:中國是已知世界人們心中的天堂

       西方專家將聯通中國與西方的道路定名為「絲綢之路」。絲綢是具有典型的中國特徵的產品。也就是說,所謂絲綢之路,就是一條中國產品流向西方的路線

      可是,千百年來,有什麼產品從西方流向中國?如果一定要說有的話,那也只有金銀。

      西方影響中國?直接的困境是:西方在哪方面有何優勢,足以讓中國人願意接受其影響?      不管某些專家願意不願意,我們都必須承認並且正視這一點:自秦朝以來,這個世界上,中國文化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文化,處於絕對優勢地位。1.政治上

       只有中國已經越過了諸侯林立、軍閥割據的封建時代,建立了集郡縣制、流官制、選賢任能的科舉制於一體的高度文明的政治制度。

2.經濟上

        只有中國擁有高度繁榮的農業、工商業,擁有統一的文字、度量衡,擁有暢通無阻的水陸交通網,擁有數百萬平方公裡疆土、數千萬人口的國民。

3.文化和教育上

       只有中國擁有擁有統一而發達的文化認知,擁有國家主辦的義務教育制度和從啟蒙到大學的教育體系,全國少有文盲,人人可以通過讀書改變命運。

4.科技上

        只有中國擁有全面而絕對領先於世界的科學技術,擁有舉國統一、能準確指導農業生產和漁業海運的曆法(天上的),擁有舉國一體的區域行政規劃和水利網絡(地面的),尤其是擁有全面應用於農業、工業、水利、醫療衛生、軍事等各行業的現實的科技成就而不是僅僅依靠偽造的《幾何原本》之類來吹牛逼

5.百姓的生活質量上

       只有中華大地四季分明而風調雨順(宜居),沃野千裡而物產豐富(富裕),社會安寧而安居樂業(幸福),文教繁榮而知書達理(素質)。許多的西域國君的生活水平,從衣食住行到文化程度,均遠低於中原普通百姓。

6.軍事上

       就更別提了。耶律大石率一群散兵遊勇便打出一個西遼,讓西方世界膽戰心驚;蒙古大軍更是橫掃整個西方。

       中國是已知世界人們心目中的天堂。       事實確實如此,西域的一位國君告訴唐玄奘:他的理想,就是來生投胎中國做一名百姓。

       我們不難想像,那些來中原定居的「色目人」,他們是以怎樣的心態看待中國文化,看待周邊的人和事。

       能進入《元史》的「色目人」,必然是上流社會中的頂尖人物。打開《元史》,我們能看到的,身居高位「色目人」如饑似渴地學習傳播中國文化,尋找一切機會讓自己後人接受良好的中原文化教育。最多到第三代,這一個個家族就成為了地道的中國人。

       這些人物尚且中國化了,何況生活於民間的那些「色目人」小人物!

      無疑,參與元朝「打天下」的「色目人」中,確有一些人及其子孫,躺在戰功薄上,恣意享樂,不求進取。毫不意外的是,他們很快就被上流社會淘汰,進入民間,在民間完成中國化的過程。

       待到元朝後期,「色目人」基本完成了中國化的進程,成為地道的中國人,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員。

      值得一提的是,最早完成中國化的「色目人」,不僅成為時代的勝利者,而且擔當起了溝通東西方的橋梁,源源不斷地將先進的中國文化傳播到了西方。

   

 

相關文章,點擊:

元朝色目人的中國化(上)

元朝色目人的中國化(中)

大月氏徵服西亞、南亞(1)

橫掃中亞的昭武九姓--大月氏徵服西亞、南亞(2)

安息是大月氏「昭武」家族的國家--大月氏徵服西亞、南亞(3)

佔領印度次大陸----大月氏徵服西亞、南亞(4)

梵語是古羌人的語言--大月氏徵服西亞、南亞(5)

大秦國,不是羅馬,而是古代衣索比亞

古代印度的「大秦國」:中國移民創建的國家

阿富汗一帶,也有大秦、拂林

道教衍生景教,唐代以後,景教發展為基督教

唐代的疆域,到底有多大?大到超出你的想像

儒略曆,就是三國時魏國的景初歷

梵語是月氏人、古代羌人的語言

「回回炮」的真相是這樣的

巴比倫城不是世界七大奇蹟,而是極大的無知與荒唐

專家說,巴比倫人精通幾何學,請看他們怎麼用的吧

23、古希臘白銀多於16世紀全世界?專家們不識數啊?



相關焦點

  • 元朝色目人的中國化(下)
    (續前)五、畏吾兒人:中原文化的自覺傳承者如前所述(點擊:元朝色目人的中國化(上)),高昌回鶻(又稱西州回鶻,又簡稱高昌國),是一個高度中國化的地區,其上層社會普遍擁有良好的漢學修養,對中原文化充滿著深厚感情和高度的敬意。
  • 朱元璋頒布禁胡令,使元朝時橫行中國的色目人徹底漢化
    元朝的統治者是蒙古人,他們熟悉的、經常接觸的是漢人(包括 女真人和 契丹人),而把漢人以外的,主要是把在他們西方的各民族稱為色目人,有時也稱為「西域人」。在種類繁多、名目不一的色目人中,以回回人為最多,因而有時也用回回人代稱色目人。色目人在元朝的建立和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大量進入漢族居住地區,他們作為蒙古人徵服中亞和西域的歸附者受到元朝的重視,被列為全國四等人中的第二等人,待遇僅次於蒙古人。
  • 85·色目人
  • 大名鼎鼎的「色目人」究竟是誰?
    今天我們對元朝的認識中,所謂蒙古人等級森嚴的「四等人制」經常成為我們論述蒙古人民族歧視統治的重要理由,其中,作為蒙古人爪牙的「色目人」經常扮演著蒙元帝國的特殊官職
  • 元朝的四等人、初夜權和蒙古帝國: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建立元朝
    實際上,大元是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地盤是今天的中國、外蒙古以及遠東地區。而蒙古人另外還建立了4個汗國,分別是: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兒汗國。元朝和這四個汗國一度敵對,甚至互相開戰。除了戰爭以外,四大汗國也並不歸屬元朝統治,完全是自成一體,雙方的聯絡也逐步中斷。欽察汗國中後期早已嚴重突厥化,蒙古人所剩無幾。汗國的宗教改為伊斯蘭教,汗國也高度伊斯蘭化,丟棄了藏傳佛教傳統。
  • 元代的「色目人」到底是什麼族群,和「回回」有什麼關係?
    對元朝歷史稍微熟悉一點的人,一定都會聽過這麼一個詞——「色目人」,這個「色目人」地位還比較高,通常在漢人之上,但在蒙古人之下,這個「色目人」到底是個什麼人呢
  • 元朝迅速滅亡的真實原因
    中國歷史上,武力最鼎盛的朝代當屬元朝,所轄疆域由亞洲到歐洲,兵鋒所指所向披靡,令歐洲諸國震懾至今。
  • 朱學淵:朱元璋是色目人嗎?
    九世紀從漠北出走的說突厥語的「回鶻/回紇」,它的有些部落遠走土耳其,也有一些成為西夏民族的重要部分,西夏人中又有一部分皈依信伊斯蘭教改說漢話,成為中國「回族」的祖先。所以我常以「可能」「也許」「我認為」來作舉證和結論,國內史學大師姚大力先生(其師韓儒林,祖師伯希和)很反感;儘管有他的尖銳的批評,但是我以為自己的說話還是謹慎一些為好。關於朱元璋可能是「色目人」,我非常有興趣進行討論。首先,我們必須認識什麼是「色目人」?
  • 為什麼說回回的祖先是色目人?
    針對這種觀點,我認為有必要談一下事實真相:回族並非漢人,因為回族的主源可以上溯到色目人,那是當初蒙古侵略中國時從西亞、中亞地區強徵到中國來的不同的遊牧民族。比如成吉思汗滅亡花剌子模後,就強行把那裡的人民遷居到中國來。蒙古人把這些中亞遊牧民族編成「回回軍」幫助蒙古人在滅亡南宋的過程中出力,說白了就是「皇協軍」「*腿子」。
  • 元朝「人分四等」,為何漢人是第四等?這是真實歷史還是謠言
    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疆域最為廣闊的朝代,也是多元族群,多元文化發展的時代。由於地理因素,政治因素等,元朝把具有不同民族身份的人劃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四個群體,南人多為南宋遺民。他們善於理財經商,蒙古貴族經常利用他們去獲得利益,創造財富,這是蒙古統治者非常樂於見到的事,蒙古人和色目人結盟也就順理成章了,而且色目人在文化上與蒙古人也有很多相近的地方,正因為這樣蒙古統治者實施了重用色目人的政策,把色目人定為第二等人,為元朝出力,同時起到了打壓牽制漢人的作用。
  • 元朝時,漢人排第三,在漢人之下還有南人,那麼,南人是什麼人?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統治者為蒙古尼魯溫諸部之一的孛兒只斤氏。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從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始為162年,從忽必烈定國號元開始為98年。另外,元朝退出中原後的北元政權,一直持續到了1402年。1271年(至元八年),忽必烈統一了全中國,建立了元政權。
  • 夢回元朝:我一個落第秀才,眼中不一樣的大元王朝
    四等人制度 被關了六天禁閉的我也想要出門溜達溜達,這不得到了父親的允準也就邁大步上街去了,六天沒來過的街道果然熱鬧很多,看來真的是繳完賦稅之後家家都有餘錢,才能有這麼多人買東西賣東西,人多,自然矛盾也就多了起來,果然,那邊的小攤上有一個漢人和色目人起來,原本以為兩人能夠互相讓一步的,沒想到那個色目人也是一個急性子的,一拳就將人打倒了
  • 元朝文人地位跟乞丐差不多?你看蒙古人對漢人做了些什麼
    不過,元朝卻是一個例外。元朝統治者只識彎弓射大雕,習慣於搶掠屠殺,在以金戈鐵馬打下江山後,便將科舉制度廢除了。失去了科舉入仕這條道路,原本離金字塔頂端只有一步之遙的文人,也因此跌入了塔底。當時有「九儒十丐」之說,文人僅僅排在乞丐前面,連煙花女子都不如,這大概就是「臭老九」之稱的由來。
  • 一民族,大量湧入中國,到了中國捨不得離開,因為中國像天堂
    色目人是中國古代對白種人的稱呼,黃種人的眼珠只有黑色一種,白種人則豐富得多。白種人一直伴隨著中華文明,從最早的北方遊牧民族鬼方,到匈奴、突厥,都是白種人。華夏子民對他們一點也不陌生。 西域開通後,這裡的小國基本上都屬於中亞人種,有的可能還來自印度。
  • 元朝滅亡後,朱元璋是如何對待10萬蒙古女子的?
    那時候,成吉思汗建立的元朝,可以說相當強大,暫時不談其他,光是疆域擴張,他就是一個「猛人」,騎著鐵馬,橫掃亞歐大陸的大部分地區。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疆域最廣的一個朝代,但因其在統治方面的才能有所缺失,最後卻成為一個短命的王朝。元朝滅亡後,蒙古人留在中原的婦女有近十萬,但朱元璋並沒有殺她們。
  • 同為少數民族政權,為何清朝題材的電視劇很多,而元朝卻很少?
    其次是色目人,以西域各民族為主。包含了突厥人,粟特人,党項人,吐蕃人,波斯人為元軍所徵服。第四類是漢人,即北方漢族,契丹人。四等人是南方人,即原南宋境內的漢族和少數民族,在第四等人中,原南宋境內漢族的地位最低。元政府對第三、四等人實行了極為嚴格的限制和管理。例如,元朝組建精銳部隊,以探馬赤軍為特務機關,在全國範圍內監視漢人和南方百姓的言行。
  • 元朝末期朝廷出資維修黃河大堤,看似是件好事,為何百姓不買帳?
    1344年,對元朝政府來說,是一個開始自掘墳墓的年份,當然並不是說,元朝以前的統治有多好,只是這一年他們的所作所為,將成為元朝統治走向最終滅亡的助推劑。這一年黃河決堤,洪水泛濫,田地絕收,山東和河南幾十萬老百姓成為難民。
  • 【元朝回回】從高麗文獻看元代的回回人
    [ 3]這首 《寄元朝同年馬彥翬承旨兼柬傅子通學士 》 ,是高麗詩人李仁複寫給元朝名士馬彥翬的一首詩 。馬彥翬是元末著名的回回詩人 ,由進士進身為官 , 在元朝政壇和文壇上都有一定的影響 。從這首詩中 ,不難看出李仁復同馬彥翬之間交往的密切和感情的深厚 , 客觀地反映了兩國文人之間的民間交往 ,也折射出元代回回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及其高深的漢學修養 。
  • 元朝領土廣闊,看似強大無比,為何只延續不到百年就走向了滅亡?
    只不過,就算是元朝皇帝中相對英明的他也僅僅是將這些治國之道作為參考,而不是奉為圭臬。或許可以說,徵服者的身份讓蒙古人不太屑於學習被徵服的金、宋,且內部複雜的體制也讓他們不能照搬他人的治國經驗與方式。除了不向先進文明虛心學習之外,元朝之所以沒能夠維護自身的長久統治,缺乏群眾支持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 【歷史】揭秘元朝滅亡的真正原因
    元朝的滅亡: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帝國。元朝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大過對社會經濟的影響。那么元朝的滅亡是什麼導致的呢?在整個元朝歷史中,沒有戰爭記錄的22年可憐巴巴地穿插其間,其中連續沒有發生戰爭的時間最長都沒超過三年(1303-1305年);僅1280年統一中國後,有記錄的元朝戰爭就已多達近230場,如果再算上1280年之前的戰爭,則肯定是多得數不清了。自1280年元朝統一中國後,元朝並沒有、也無法象其他初立朝代那樣施行「休養生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