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所謂的「色目人」,並不是專指「白種人」,而是泛指西域人。當今有些熱衷於尋找「西來」的學者,他們每談及元朝的「色目人」,便極端誇大「外來文化」的影響,這不僅不符合歷史事實,而且是顛倒事實。
據西方偽史,張騫出使西域之前不久,大月氏國所在的地區,即大夏,是「巴克特裡亞王國」,這是一個「希臘化王國」。有專家聲稱,這個「希臘化王國」大大地影響了中亞地區、新疆地區,這一地區秦漢以來的一切成就,都是希臘人指導的結果。近些年,有專家甚至聲稱,「巴克特裡亞王國」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內地,秦始皇陵兵馬俑都是在希臘專家的指導下製造的。
西方偽史中「巴克特裡亞王國」的疆域
某些專家往往無視或者不讀中國史書,儘管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系統嚴謹、傳承有序、浩如煙海的史籍的國家。
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時,這裡實況是這樣的,《漢書·西域傳》(《史記》同):
「自宛以西至安息國,雖頗異言,然大同,自相曉知也。其人皆深目,多須髯……其地無絲漆,不知鑄鐵器。及漢使亡卒降,教鑄作它兵器。得漢黃白金,輒以為器,不用為幣。」「自宛以西至安息國」這一廣大地區,人們不會鑄造鐵器、兵器,也不知道金、銀可以作為貨幣使用。直到與漢人接觸之後,才學會這些。
對照上面的地圖和下面的西域都護府地圖,可知,「自宛以西至安息國」這一廣大地區,要麼是「巴克特裡亞王國」的一部分,要麼與之為鄰居。「希臘人」必須經過這裡,才能進入中國的新疆。
撇開鑄造技術、鐵器、兵器之類不談。
據西方偽史,「巴克特裡亞王國」的希臘人鑄造了無數的銀幣,大搞商業文明。那麼,請問:
「希臘」的金幣、銀幣,是如何在「自宛以西至安息國」的廣大地區流通的?
希臘人是如何在這裡進行貿易的?
這裡的人,不知道金銀是貨幣,那麼,希臘人是如何統治這裡、影響這裡的?
某些專家所說的「外來文化」、「希臘化」,到底是一個什麼「文化」?只能是謊話,鬼話。
一、西域的中國化
最晚自漢朝以來,中國文化便以強大的優勢,持續不斷地強有力地影響著廣闊的西域。
西漢早期,大致以天山為界,天山以南,東起今印度,西至地中海,屬於大月氏的控制區;天山以北,西至黑海,屬於匈奴的勢力範圍。
西漢時西域都護府
隨著漢武帝組織大軍討伐匈奴的成功,中原文化的春風直接吹拂廣袤的西域,中原文化在此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漢書·西域傳》:
「漢興至於孝武,事徵四夷,廣威德,而張騫始開西域之跡……都護之起,自吉置矣……都護督察烏孫、康居諸外國,動靜有變以聞。可安輯,安輯之;可擊,擊之。都護治烏壘城,去陽關二千七百三十八裡,與渠犁田官相近,土地肥饒,於西域為中,故都護治焉……自宣、元後,單于稱藩臣,西域服從。其土地山川、王侯戶數、道裡遠近,翔實矣……最凡國五十。自譯長、城長、君、監、吏、大祿、百工、千長、都尉、且渠、當戶、將、相至侯、王,皆佩漢印綬,凡三百七十六人。而康居、大月氏、安息、罽賓、烏弋之屬,皆以絕遠不在數中,其來貢獻則相與報,不督錄總領也。」在廣袤的西域:
1. 各國的文武官員,均由漢朝朝廷任命,這376名官員著漢朝朝服,配漢朝官印。
2. 漢字是這裡的官方文字,中國曆法是通用的曆法。
3. 各國的軍隊均統一聽從西域都護的指揮。
4. 據《漢書·西域傳》,西域都護管理的這數百萬平方公裡土地上,包括屯田人員在內,共有225270戶人家、1286091人,在總動員的情況下可調集兵力數為329624人。
5. 包括康居在內的西域各國的大小國君,均派出質子到長安。質子們在擔任天子的警衛同時,學習中原文化。
數百年來,西域大小首領的子弟遠赴長安,或求學,或為侍子。他們在接受中原典章制度的薰陶後,再回到西域主政於本國本部落,成為中原文化的傳播者。
及至唐朝,在西域的上流社會,如果不識漢字,不讀孔孟,不背唐詩,根本沒法混下去。
當成吉思汗的大軍抵達這裡時,中原文化是絕對的主流文化。
當時,這裡主要有三大主要政權:西遼、花剌子模、高昌回鶻。但是,不久前,花剌子模、高昌回鶻都是西遼的屬國。
西遼,是與宋朝對峙的遼國的延續。
歷史上的遼國,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文化的傳承者。遼國的統治者耶律家族堅定地自稱黃帝子孫,他們建立的是中國式政權,尊中華經典,行中華禮樂,開科取士,以儒治國。後來的金國原樣複製了遼國的典章制度。遼國宗室耶律楚材便是遼金禮樂治國的典型代表人物。
《遼史·天祚皇帝本紀》:
「耶律大石者,世號為西遼。大石字重德,太祖八代孫也。通遼、漢字,善騎射,登天慶五年進士第,擢翰林應奉,尋升承旨……保大二年,金兵日逼,天祚播越……自立為王,率鐵騎二百宵遁……遂得精兵萬餘……所過,敵者勝之,降者安之。兵行萬裡,歸者數國……至尋思幹,西域諸國舉兵十萬,號忽兒珊,來拒戰……三軍俱進,忽兒珊大敗,殭屍數十裡。駐軍尋思幹凡九十日,回回國王來降,貢方物。又西至起兒漫,文武百官冊立大石為帝,以甲辰歲二月五日即位,年三十八,號葛兒罕。復上漢尊號曰天佑皇帝,改元延慶……延慶三年,班師東歸,馬行二十日,得善地,遂建都城,號虎思斡耳朵,改延慶為康國元年。……更繼迭承,幾九十年……」 金軍摧毀遼國政權之際,1122年,遼國皇帝的宗室耶律大石,率領幾百號軍隊,帶著家小,一路西奔到了北庭,即高昌回鶻的中心地帶。
高昌回鶻率先臣服於耶律大石。在北庭,耶律大石召集來周邊許多部落,拉起了一萬餘人的隊伍,繼續往西,以勢如破竹之勢,很快便打出了一個龐大的、令其西方的所有國家聞風喪膽的強大的國家。中國史書稱之為西遼。西遼統治這裡長達八、九十年。
耶律大石受到良好的中原文化教育,不僅在遼國科舉考試中獲進士及第,而且被「擢翰林應奉,尋升承旨」。
他一直以遼國的天然繼承者自居,在西域打下了廣袤疆土之後,1224年正式建國,照搬遼國制度,按照中原典章制度創建了新國家新政權:冊皇帝,「文武百官冊立大石為帝」;立年號,「改元延慶」,如此等等。
西遼的地盤,大致相當於唐代安西都護府的核心區域。也就是說,西遼政權使這裡的中華文化傳承得到了進一步強化。
高昌回鶻,就是唐朝時深受朝廷信任的回紇,《元史》時稱畏吾兒,即今天的維吾爾。《宋史·高昌國傳》:
「高昌國……用開元七年曆,以三月九日為寒食,餘二社、冬至亦然。以銀或鍮石為筒,貯水激以相射,或以水交潑為戲,謂之壓陽氣去病。好遊賞,行者必抱樂器。佛寺五十餘區,皆唐朝所賜額,寺中有《大藏經》、《唐韻》、《玉篇》、《經音》等,居民春月多群聚遨樂於其間。遊者馬上持弓矢射諸物,謂之禳災。有敕書樓,藏唐太宗、明皇御札詔敕,緘鎖甚謹。復有摩尼寺,波斯僧各持其法,佛經所謂外道者也。」可見,在宋朝的時候,這裡完全是中原風俗,一片中原氣象:用的是唐代曆法,過的是中原節日,信的是佛教,舉國上下把唐朝留下的一切看得無比神聖。
回紇原本在蒙古高原,與突厥是死敵,而對唐朝廷忠心耿耿。朝廷摧毀突厥之後,回紇因備受朝廷信任,被安排遷入新疆。高昌回鶻的國王,是唐代朝廷賜封的。高昌國王在唐朝獲得的這一正統地位,得到元朝的高度尊重,他們的爵位、職務得以世襲。元朝時,高昌國王依然使用唐代朝廷所賜的王印,國王的職務依然是唐代朝廷任命的「亦都護」。
二、欽察人就是契丹人
稍稍了解元朝的典章制度便知,元朝是地道的中原王朝。這一點無須多論。
元朝的「色目人」,未必真的是「色目」,真實的含義是來自西域的人。
在上層社會的比較活躍的「色目人」,主要有:籍貫為高昌的「回紇人」;籍貫為花剌子模的「回回人」;籍貫為康裡的康裡人;籍貫為欽察的欽察人。
先說欽察人。
人們往往以為,欽察人一定是歐洲人、西方人。事實並非如此。
欽察人原本是中國人。
《元史·土土哈傳》:
「土土哈,其先本武平北折連川按答罕山部族,自曲出徙居西北玉裡伯裡山,因以為氏,號其國曰欽察。其地去中國三萬餘裡,夏夜極短,日暫沒即出。曲出生唆末納,唆末納生亦納思,世為欽察國王。」 《元史·地理志》:
「大寧路(上),本奚部,唐初其地屬營州,貞觀中奚酋可度內附,乃置饒樂郡。遼為中京大定府……二十五年,改為武平路,後復為大寧……縣七:大定(下,中統二年省長興入焉)、龍山(下,初屬大定府。至元四年屬利州,後復來屬)、富庶(下,至元三年省入興中州,後復置)、和眾(下)、金源(下)、惠和(下)、武平(下)。」
據此,可知:
1.欽察人的祖居之地。在「武平」北部的某地,即元朝的遼陽行省大寧路武平縣北部,今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東北、遼寧阜新市西北之間的地區。
2. 欽察人西遷的時間。蒙古大軍第一次西徵時,土土哈的父親班都察投降。綜合元人虞集《句容郡王世績碑》和蘇天爵《元朝名臣事略·樞密句容武毅王傳》等信息,曲出率眾離開武平,徵服欽察地區,並在此建國君民。曲出是第一代欽察國王,世系如下:
曲出生唆末納;
唆末納生亦納思;
亦納思生胡魯速蠻;
胡魯速蠻生班都察。
據此推算,當蒙古大軍抵達欽察時,欽察人從離開武平,到定居欽察草原,共約100年時間。
3. 欽察人的本來身份。欽察人離開武平的時間,與金軍滅遼的時間相合。也就是說,欽察人離開此地之前,是遼國的子民。
4. 欽察人就是契丹人。欽察人的祖居之地武平,隸屬於遼國的中京道,位於中京與東京之間,是遼國的心臟地區。因此,基本可以肯定,欽察人原本就是契丹人。
現在,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金滅遼後,一批契丹人向西逃亡,後來徵服了欽察地區,便在此定居下來。
欽察地區的土著,是鐵勒人的一支可薩突厥,在南北朝至隋時期,屬突厥統治;唐朝時,隸屬於安西都護府。欽察人統治這裡約100年後,蒙古大軍西徵至此,欽察國王投降,其王公貴族跟隨蒙古大軍,回到中國。
在長達百年時間裡,欽察人必然會與土著人通婚。回到中國的欽察人多少會有一些混血兒,還會帶來一些可薩突厥。但是,其中到底有多少「色目」人,不得而知。
在整個元朝,由於種種原因,以土土哈家族為代表的欽察人,很少出現於政壇。他們主要活動在軍界,為朝廷徵討叛亂的宗室。儘管土土哈之孫燕帖木兒曾主導了皇帝廢立,但其活動中心依然在軍界。
唐代巔峰時期的疆域(草圖)
在元朝,康裡人中,最有影響力的是不忽木家族。
《元史·不忽木傳》:
「不忽木,一名時用,字用臣,世為康裡部大人。康裡,即漢高車國也。祖海藍伯,嘗事克烈王可汗。……子十人,皆為太祖所虜,燕真最幼,年方六歲……遣侍世祖於藩邸……世祖即位,燕真未及大用而卒,官止衛率。不忽木其仲子也,資稟英特,進止詳雅,世祖奇之,命給事裕宗東宮,師事太子贊善王恂。恂從北徵,乃受學於國子祭酒許衡。日記數千言,衡每稱之,以為有公輔器。世祖嘗欲觀國子所書字,不忽木年十六,獨書《貞觀政要》數十事以進,帝知其寓規諫意,嘉嘆久之。衡纂歷代帝王名諡、統系、歲年,為書授諸生,不忽木讀數過即成誦,帝召試,不遺一字……(至元)二十七年,拜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二十八年……不忽木平章政事。」不忽木,和漢人一樣,有名,也有字。這,是漢化的標誌。
拜元朝大儒王恂、許衡為師,接受了全面的漢學教育,精通經史,成為朝廷著名的學者,官拜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後來官至宰相。
不忽木的兩個兒子,更是成了原汁原味的中原儒生,是當世公認的才子,號稱「雙壁」。《元史·巙巙傳》:
巙巙事實上做了元文宗、順帝兩代帝師,和他的父輩相比,他不僅學識更高更全面,而且還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
「康裡,即漢高車國也」。他們一直與中原有著密切聯繫,也是蒙古大軍最早徵服的「色目人」之一。
眾所周知,唐宣宗有一首《吊白居易》: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胡兒能唱琵琶篇」,這是真的嗎? 是真的。白居易活著的時候,他的聲名、詩作便傳遍了周邊國家和地區。白居易晚年定居於洛陽,精心營建了自己的宅院,並留下了大量的詩文。
蒙古大軍發動滅金戰爭時,發生了這樣的一幕,《元史·塔裡赤傳》:
康裡人也裡裏白一進入洛陽,找到了白居易故居,想辦法弄到手上後,便在此安家落戶。這位康裡人對白居易該有多麼崇拜!足見康裡人的漢學修養之高。
這,就是康裡人對中原文化的真實態度。
四、回回人:儒學的推崇者
元朝的回回,主要來自西遼及其屬國花剌子模。這一帶,漢朝時是大宛、康居等屬國,唐代時則是唐朝的屬國昭武九姓。
中原文化,在這裡的上流社會擁有無可替代的絕對影響力。因此,當他們投降蒙古大軍,來到中原之後,也成了中原文化的堅定的維護者、支持者、傳播者。
《元史·賽典赤贍思丁傳》:
經過他們父子兩代人的努力,雲南重教之風興盛。
再舉一例。《元史·察罕傳》:
板勒紇,在《元史》中又名班勒紇,即今阿富汗北部的巴爾赫。成吉思汗西徵時,攻下此地。當時,察罕的父親伯德那主動投奔成吉思汗,進入中原定居並做官。
察罕博學多才,精通文史和治國之道,甚至能背誦範仲淹所撰寫的諸多碑詞,深得皇上信任,官至宰相。他還精通中國的家譜學,經常與皇帝聊古代帝王給大臣的賜姓的故事,也因此被賜姓白。
就這樣,來自西域的回回的姓氏也中國化了。
來自大食的「回回」,也是如此。籍貫為大食的贍思,也是學養深厚的儒生。《元史·贍思傳》:
「贍思,字得之,其先大食國人。國既內附,大父魯坤,乃東遷豐州。太宗時,以材授真定、濟南等路監榷課稅使,因家真定。父斡直,始從儒先生問學,輕財重義,不幹仕進。贍思生九歲,日記古經傳至千言。比弱冠,以所業就正於翰林學士承旨王思廉之門,由是博極群籍……天曆三年,召入為應奉翰林文字……贍思邃於經,而《易》學尤深,至於天文、地理、鐘律、算數、水利,旁及外國之書,皆究極之。家貧,饘粥或不繼,其考訂經傳,常自樂也。所著述有《四書闕疑》、《五經思問》、《奇偶陰陽消息圖》、《老莊精詣》……及文集三十卷,藏於家。」
贍思的祖父魯坤,隨蒙古大軍進入中原定居並做官。這是第一代。
贍思的父親斡直,進入中原時已是青年,開始「從儒先生問學」,拜儒生為師,學習中原文化,但成就有限。這是第二代。
贍思是進入中原的第三代,從小就被家裡送入學堂念書,九歲時便已熟讀諸多經典;二十歲時拜在翰林學士承旨王思廉門下,幾年後學業大成,聲名遠播,被任命為應奉翰林文字。他著述甚多,如《四書闕疑》、《五經思問》、《奇偶陰陽消息圖》、《老莊精詣》等等,成為一代名儒。
如前所述,高昌回鶻(又稱西州回鶻,又簡稱高昌國),是一個高度中國化的地區,其上層社會普遍擁有良好的漢學修養,對中原文化充滿著深厚感情和高度的敬意。毫無意外的是,進入中原後,其中不少家族,成為著名的書香門第。
元學者歐陽玄應高昌國丞相後人請求,根據他們提供的材料,撰寫了《高昌偰氏家傳》,首先詳細敘述了高昌回鶻與唐朝朝廷的密切關係:
回鶻之稱,是其首領向唐朝申請,經朝廷批准的。後來的輝和爾、畏吾兒、維吾爾等等,都是回鶻之轉音。
高昌王的王印,是唐朝廷所賜,上刻:諸天敬護護國第四王印。之所以有「諸天敬護」之語,是因為高昌回鶻普遍尊奉佛教。
直到在元朝中後期以前,新疆地區的人們普遍信奉佛教。
柏孜克裡克千佛洞,位於吐魯番東火焰山
高昌偰氏,是唐朝廷賜封、世襲高昌國丞相的貴族,《高昌偰氏家傳》:
多伊克被後世子孫奉為始祖,因他曾經在偰輦河邊居住,其後世子孫便以偰為姓。多伊克因與回紇太子率軍參與平定安史之亂有功,被唐朝廷賜封為太傅、忠武王,從此,他的後世子孫便世襲高昌國國相。西遼建立後,這個家族又世襲了西遼賜封的太師、大丞相,總管內外藏事的職務。
無疑,在西域,這是一個門庭顯赫的大家族。成吉思汗西徵時,他們率先投奔,故而又成為了元朝的高門大戶。但是,一旦戰爭結束後,原本是書香門第的他們,立即成為科舉場上的佼佼者,《高昌偰氏家傳》:
「偰玉立,登延佑戊午第……偰直堅,登太定甲子第……偰哲篤,登延佑乙卯第……偰朝吾,登至治辛酉第……偰列箎,登至順庚午第……曰善著,登太定丁卯第……」在中國歷史上,自開科取士以來,在短短幾十年時間裡,一個家族有如此多人進士及第,也是罕見的。他們全是書卷氣濃厚的漢姓漢名,足見這一家族漢學功底之深厚。事實上,這一家族早已成為地道的漢人士大夫家族。
柏孜克裡克千佛洞壁畫
下面,我們再看另一個維吾爾家族。
布魯海牙的祖父、父親,都是高昌國的高級官員。《元史·布魯海牙傳》:
「布魯海牙,畏吾人也。祖牙兒八海牙,父吉臺海牙,俱以功為其國世臣。布魯海牙幼孤,依舅氏家就學,未幾,即善其國書,尤精騎射。年十八,隨其主內附,充宿衛。太祖西徵,布魯海牙扈從,不避勞苦,帝嘉其勤……世祖即位,擇信臣宣撫十道,命布魯海牙使真定。……俄遷順德等路宣慰使,佩金虎符。來朝,帝命坐,慰勞之,賜以海東青鶻。至元二年秋卒,年六十九。……初布魯海牙拜廉使,命下之日,子希憲適生,喜曰:『吾聞古以官為姓,天其以廉為吾宗之姓乎!』故子孫皆姓廉氏。」布魯海牙青年時期接受過較好的教育。十八歲時,高昌國投靠成吉思汗,他便入朝為官,定居中原,後因功勞不斷升遷。
布魯海牙被任命為燕南諸路廉訪使那一天,正好兒子廉希憲出生,他便按照中國「以官為姓」的傳統,確定子孫以廉為姓。布魯海牙的後人,全是漢姓、漢名字。
廉希憲,是元朝著名官員,官至宰相,被元世祖稱為「廉孟子」。《元史·廉希憲傳》:
廉希憲篤好經史,手不釋卷,稍有空閒便向當時的名儒許衡、姚樞學習請教。他是儒家的忠實門徒,時刻以致君堯舜上為己任,時刻以儒家的標準要求自己和自己的孩子。
下面是廉希憲的一首詞。
水調歌頭 讀書巖
杜陵佳麗地,千古盡英遊。
雲煙去天尺五,繡閣倚朱樓。
碧草荒巖五畝,翠靄丹崖百尺,宇宙為吾留。
讀書名始起,萬古入冥搜。
鳳池崇,金谷樹,一浮鷗。
彭殤爾能何許,也欲接餘眸。
喚起終南靈與,商略昔時名物,誰劣復誰優。
白鹿廬山夢,頡頏天地秋。
廉希憲的侄子,不僅漢學功底好,而且堅決要在科舉場上獲勝後,進入仕途。《元史·廉惠山海牙傳》:
「廉惠山海牙,字公亮,布魯海牙之孫,希憲之從子也。……年弱冠,大臣欲俾入宿衛。辭曰:『吾大父事世祖,以通經號廉孟子。今方設科取士,願讀書以科第進。』乃入國學積分。至治元年,登進士第……至正三年初,行郊禮,召拜侍儀使。明年,預修遼、金、宋三史,遷崇文太監。」本來,像他這樣的子弟,可以通過擔任皇帝的衛士的途徑,輕鬆踏入官場的。但是,他認為這樣太丟人了。他說:我的伯伯被皇上稱為「廉孟子」,我一定要通過科第而做官。果然,他進士及第。後來,因為他精通典章制度,被任命為郊禮侍儀使;因為精通史學,又獲得參與修遼、金、宋三史的榮耀。
又如,元朝名臣阿里海牙的後人。《元史·小雲石海涯傳》:
阿里海牙為元朝滅宋立下了汗馬功勞。
小雲石海涯是阿里海牙的孫子。小雲石海涯,即貫雲石,字浮岑,其父名貫只哥,他便以貫為姓,自號酸齋。貫雲石是元朝名儒姚燧的弟子,儒學功底深厚,被任命為翰林侍讀學士、中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享受到了文人夢寐以求的一切榮耀。他大有傳統名士之風,既給皇帝上標準的儒家入世的萬言書,又效法古人遁世隱形於民間。
貫雲石書法
貫雲石是元朝著名的文人,他多才多藝,詩文、書法皆洛陽紙貴,名聞當世。下面是他的散曲作品。
[正宮]小梁州 春
春風花草滿園香,馬系在垂楊。
桃紅柳綠映池塘。
堪遊賞,沙暖睡鴛鴦。
[么]宜睛宜雨宜陰睛,比西施淡抹濃妝。
玉女彈,佳人唱,湖山堂上,
直吃醉何妨。
[正宮]小梁州 夏
畫船撐入柳陰涼,一派笙簧。
採蓮人和採蓮腔。
聲嘹亮,驚起宿鴛鴦。
[么]佳人才子遊船上,醉醺醺笑飲瓊漿。
歸棹晚,湖光蕩,
一鉤新月,十裡芰荷香。
貫雲石的孫女,也被公認為「有學識,能詞章」,標準的大家閨秀,這可以算作這一家族成為書香門第的標誌。
順帶再舉一個乃蠻人的例子。《元史·抄思傳》:
「抄思,乃蠻部人,又號曰答祿。其先泰陽,為乃蠻部主。祖曲書律,父敞溫。太祖舉兵討不庭,曲書律失其部落,敞溫奔契丹卒。抄思尚幼,與其母跋涉間行,歸太祖,奉中宮旨侍宮掖。抄思年二十五,即從徵伐……制授萬戶,與內侍胡都虎、留乞籤起西京等處軍人徵行及鎮守隨州……子別的因……大德十三年,進昭勇大將軍、台州路達魯花赤……子不花,僉嶺南廣西道肅政廉訪司事;文圭,有隱德,贈秘書監著作郎;延壽,湯陰縣達魯花赤。孫守恭,曾孫與權,皆讀書登進士科,人多稱之。」抄思是乃蠻貴族子弟。他的後人們,「孫守恭,曾孫與權,皆讀書登進士科」,轉變成為中原標準的書香門第。
六、結語:中國是已知世界人們心中的天堂
西方專家將聯通中國與西方的道路定名為「絲綢之路」。絲綢是具有典型的中國特徵的產品。也就是說,所謂絲綢之路,就是一條中國產品流向西方的路線。
可是,千百年來,有什麼產品從西方流向中國?如果一定要說有的話,那也只有金銀。
西方影響中國?直接的困境是:西方在哪方面有何優勢,足以讓中國人願意接受其影響? 不管某些專家願意不願意,我們都必須承認並且正視這一點:自秦朝以來,這個世界上,中國文化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文化,處於絕對優勢地位。1.政治上只有中國已經越過了諸侯林立、軍閥割據的封建時代,建立了集郡縣制、流官制、選賢任能的科舉制於一體的高度文明的政治制度。
2.經濟上只有中國擁有高度繁榮的農業、工商業,擁有統一的文字、度量衡,擁有暢通無阻的水陸交通網,擁有數百萬平方公裡疆土、數千萬人口的國民。
3.文化和教育上只有中國擁有擁有統一而發達的文化認知,擁有國家主辦的義務教育制度和從啟蒙到大學的教育體系,全國少有文盲,人人可以通過讀書改變命運。
4.科技上只有中國擁有全面而絕對領先於世界的科學技術,擁有舉國統一、能準確指導農業生產和漁業海運的曆法(天上的),擁有舉國一體的區域行政規劃和水利網絡(地面的),尤其是擁有全面應用於農業、工業、水利、醫療衛生、軍事等各行業的現實的科技成就(而不是僅僅依靠偽造的《幾何原本》之類來吹牛逼)。
5.百姓的生活質量上只有中華大地四季分明而風調雨順(宜居),沃野千裡而物產豐富(富裕),社會安寧而安居樂業(幸福),文教繁榮而知書達理(素質)。許多的西域國君的生活水平,從衣食住行到文化程度,均遠低於中原普通百姓。
6.軍事上就更別提了。耶律大石率一群散兵遊勇便打出一個西遼,讓西方世界膽戰心驚;蒙古大軍更是橫掃整個西方。
中國是已知世界人們心目中的天堂。 事實確實如此,西域的一位國君告訴唐玄奘:他的理想,就是來生投胎中國做一名百姓。我們不難想像,那些來中原定居的「色目人」,他們是以怎樣的心態看待中國文化,看待周邊的人和事。
能進入《元史》的「色目人」,必然是上流社會中的頂尖人物。打開《元史》,我們能看到的,身居高位「色目人」如饑似渴地學習傳播中國文化,尋找一切機會讓自己後人接受良好的中原文化教育。最多到第三代,這一個個家族就成為了地道的中國人。
這些人物尚且中國化了,何況生活於民間的那些「色目人」小人物!
無疑,參與元朝「打天下」的「色目人」中,確有一些人及其子孫,躺在戰功薄上,恣意享樂,不求進取。毫不意外的是,他們很快就被上流社會淘汰,進入民間,在民間完成中國化的過程。
待到元朝後期,「色目人」基本完成了中國化的進程,成為地道的中國人,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員。
值得一提的是,最早完成中國化的「色目人」,不僅成為時代的勝利者,而且擔當起了溝通東西方的橋梁,源源不斷地將先進的中國文化傳播到了西方。
相關文章,點擊:
元朝色目人的中國化(上)
元朝色目人的中國化(中)
大月氏徵服西亞、南亞(1)
橫掃中亞的昭武九姓--大月氏徵服西亞、南亞(2)
安息是大月氏「昭武」家族的國家--大月氏徵服西亞、南亞(3)
佔領印度次大陸----大月氏徵服西亞、南亞(4)
梵語是古羌人的語言--大月氏徵服西亞、南亞(5)
大秦國,不是羅馬,而是古代衣索比亞
古代印度的「大秦國」:中國移民創建的國家
阿富汗一帶,也有大秦、拂林
道教衍生景教,唐代以後,景教發展為基督教
唐代的疆域,到底有多大?大到超出你的想像
儒略曆,就是三國時魏國的景初歷
梵語是月氏人、古代羌人的語言
「回回炮」的真相是這樣的
巴比倫城不是世界七大奇蹟,而是極大的無知與荒唐
專家說,巴比倫人精通幾何學,請看他們怎麼用的吧
23、古希臘白銀多於16世紀全世界?專家們不識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