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清兩代都是我國歷史上建立的少數民族大一統王朝,但在當今電視劇領域,二者的表現程度卻大不相同。具體而言,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元朝再現的電視劇屈指可數,能說得上名劇的也只有《成吉思汗》了。
然而,清朝電視劇的重現卻多如牛毛,從二月河所著的《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尤小剛為導演所著的《孝莊秘史》,以及近10年來出現的《宮鎖心玉》《宮鎖珠簾》《甄嬛傳》等電視劇,清朝電視劇在中國古代歷史題材電視劇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大一統政權也是為少數民族建立的,為什麼有很多電視劇在表現清朝,而很少在表現元朝呢?
第一,元朝實行較明顯的民族奴役政策,造成元朝比清朝負面評價更多。元朝為維護蒙古族封建統治者對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的統治,在國內確立了「四等人」制度。它具體分為:
第一等人是蒙古人,而第一等人是皇帝、僧侶、貴族和親王,他們享有最高的政治和經濟特權。其次是色目人,以西域各民族為主。包含了突厥人,粟特人,党項人,吐蕃人,波斯人為元軍所徵服。第四類是漢人,即北方漢族,契丹人。四等人是南方人,即原南宋境內的漢族和少數民族,在第四等人中,原南宋境內漢族的地位最低。
元政府對第三、四等人實行了極為嚴格的限制和管理。例如,元朝組建精銳部隊,以探馬赤軍為特務機關,在全國範圍內監視漢人和南方百姓的言行。到了1285年,元朝下令各級官府收繳漢人和南明的武器,武器全部銷毀或交還給朝廷。元宰相伯顏於1336年任上。
為阻止南方漢族的反抗,伯顏對南方漢族採取了一種近似於白色恐怖的集權統治。它的具體規定是:禁止江南地區農民用鐵叉種地。南北兩派漢族人禁止學習棍術,禁止演戲、講故事。犯法者被判重罪。
在元朝建立後,廢除了自唐至宋數百年間的科舉制。此舉引起了不少漢族知識分子的強烈不滿,但礙於元朝的高壓和專制政治,他們還是敢說敢做。到1314年,比較有作為的元仁宗恢復了科舉制,但是為了防止漢族知識分子掌握朝廷的權力,元仁宗規定:蒙古人和色目人都要考兩次試,漢人和南人考三次試。
更加令人欣慰的是,忽必烈時期元朝還做了一件非常不受歡迎的事——楊璉盜墓。這楊璉是党項人,也是忽必烈身邊的寵臣。1278年,為了打消南方漢民對南宋的思念,忽必烈默許楊璉真迦率隊入城,將紹興的宋帝國帝陵洗劫一空,宋理宗永穆陵損失慘重,埋葬在地宮中的夜明珠也被盜墓隊搶走。
明建立後,朱元璋派人對永穆陵進行重修。值得注意的是,在元末明初的農民起義中,朱元璋就利用楊璉真迦這個非常不受歡迎的人物來進行宣傳,鼓動南方民眾起兵推翻元朝的黑暗統治。
與元朝極為突出的民族壓迫相比較,清朝的民族政策比明朝要開放得多。從皇太極開始,清朝的民族政策就變得更加靈活開放。一六二六年,剛剛登基的汗位皇太極頒布了《滿漢通鑑》,使大批漢族農奴恢復了合法國籍,緩解了矛盾。從軍事上來說,皇太極進一步完善了漢軍八旗制度,把漢軍編入清軍最精銳的炮兵部隊作戰。在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裡,漢族可以參加最精銳的軍隊,這在元朝卻是不敢想的。
清入關後,皇帝更加重視漢人。順治皇帝在位期間,這個英俊的少年天子重用了漢族地主官員,比如,頗有爭議的洪承疇就是在順治帝時期被重用的。順治帝對抗清的態度是恩威並施,緩和矛盾。
康熙皇帝繼位後,國內局勢穩定,清朝從上至下基本完成了漢化,朝廷完全採用中原王朝的制度來治理國家,清朝的統治與以前的明朝等中原王朝並無本質區別。例如清朝的政治體制完全繼承了明朝,設立了中央六部和內閣,並在各地設立了府縣等行政機構。清代的科舉制完全繼承了明朝的科舉制,八股文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朝的末期。
對於明朝皇陵的處理方式,清朝統治者的態度也是極為理智清醒。元王朝滅亡了宋代帝陵,明十三陵則保存完好。雍正還曾親自到南京祭拜明孝陵,並在上面寫上「治隆唐宋」四個大字。
元與清不同的民族統治政策,使得後世對元朝的負面評價遠大於清朝。元王朝的負面評價很多,現在的導演自然不會拍太多元王朝的電視劇。
元朝存在的歷史時間較短,盛世時期較短,有功之臣在歷史中的聲望不如清朝。清代經歷了康乾盛世和中國近代史等兩個大時代,可以選擇許多題材。元王朝統治中原96年,如果從最初的大蒙古國算起,先後有15個皇帝。但是這15位帝王中,有權有勢的帝王並不多見。
元太祖鐵木真,以他的貢獻統一了蒙古部落,創製了文字和一系列典章制度,被後來的政治家們稱為「天驕」。成吉思汗死後,拖雷、窩闊臺、貴由、蒙哥相繼登基。窩闊臺和蒙哥在這兩位君主中,雖有不同的作用,但只是作為「守成之主」的程度。忽必烈本人在元朝入關之前,對元朝入關作出了較大貢獻。就是孫中山先生對忽必烈評價很高。
然而,忽必烈死後,本應延續盛世的元朝卻一蹶不振。元帝國內部的階級與民族矛盾,由於元朝賦稅重,民族壓迫嚴重,極為尖銳。忽必烈死後,元朝內部的矛盾愈演愈烈,無論是元成宗還是元武宗都未能解決這一矛盾。
在元仁宗1311年繼位後,元仁宗為緩和矛盾,採取了恢復科舉、限制貴族權力等改革措施。但是無助的元仁宗僅在位9年。在1320年,忽必烈之後,元英宗繼位為皇帝。元英宗大膽重用漢臣,繼續推行仁宗改革,但這一系列改革很快就觸動了元朝貴族的利益,元英宗於1323年被殺。
在元英宗死後,元朝的內部矛盾達到了不可調和的程度,元英宗之後,皇帝也沒有元仁宗那樣的氣魄,大膽改革國內矛盾。即使是後人高度評價的元文宗,也只是在文化層面做了一些改革。
由於元朝的負面評價整體偏多,元帝國能讓後人記住的著名皇帝也只有鐵木真和忽必烈兩個,因此元仁宗、元英宗等改革帝王的「人氣」自然遠不如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除了元史愛好者和研究人員,一般人對元仁宗、元英宗了解的不多。而了解元朝其他皇帝的百姓更是寥寥數人。
而且電視劇的拍攝也要照顧到大多數普通老百姓的認知水平,大多數老百姓只知道成吉思汗和忽必烈,電視劇拍攝的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收視率還不錯,拍了元朝的皇帝,恐怕連收視率都沒有。
清朝有為皇帝的名聲遠高於元朝。清代與元朝的關係更為密切,史料也更為豐富。清代12位帝王中,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等都是頗有作為的帝王。特別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勵精圖治,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空前繁榮昌盛的康乾盛世,如今導演和編劇獲得康乾盛世的資料要比獲得元仁宗、元英宗等元朝皇帝的資料容易得多。嘉慶死後,乾隆即位。
對於執政25年的嘉慶來說,統治也算是一個比較熱門的題材。道光皇帝即位後,中國歷史隨著鴉片戰爭進入近代史,一件又一件重大事件接踵而至。有些東西也會影響到中國的歷史進程,如戊戌變法、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等等,面對這些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今天的導演和編劇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元朝錯誤的民族壓迫政策,以及元朝兩個朝代皇帝在知名度上的差異,造成反映元朝歷史的電視劇屈指可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