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斯博士在美國家喻戶曉,他的標誌性的兒童讀物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在全國的小學和幼兒園繼續使用。然而,不太為人所知的是,在他扮演可愛的兒童作家蘇斯博士的角色之前,他是二戰宣傳家西奧多·蓋塞爾。
1941年至1943年間,作為《紐約時報》的編輯漫畫家,他出版了旨在動員美國人民打贏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漫畫,但他這一時期的作品也反映了戰時美國社會的一些陰暗面。以下是他那個時代最有特色的十部動畫片。
1938年9月30日,英國首相張伯倫從慕尼黑返回英國後,在赫斯頓機場下了飛機。他籤署了一份由阿道夫·希特勒籤署的協議,向聚集在一起的人群發表講話,以確保他們「在我們這個時代實現和平」。自從這一聲明成為綏靖政策幼稚性的最終體現以來:一個侵略性的外國勢力可能會通過屈服於其某些要求而得到安撫的想法。
綏靖運動的核心是一戰潛伏的創傷。在接下來的20年裡,戰壕的恐怖幾乎沒有消退,歐洲的大國也不想看到他們的孩子們再次上演大屠殺。然而,希特勒卻能利用這種沉默重返戰爭。
1936年希特勒使萊茵蘭重新軍事化時,法國一直袖手旁觀。1939年9月,張伯倫曾飛往慕尼黑,將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與德國進行貿易,以換取和平。1939年3月,當德國國防軍攻入捷克斯洛伐克其餘地區時,無人幹涉。
在這幅漫畫中,蓋塞爾評論了綏靖政策的瘋狂。中間站著一個禿頂的人影,上面寫著「綏靖者」,他和藹可親地注視著16隻戴著納粹黨十字記號的牙齒的海怪,其中一隻似乎是早期的格林奇。標題「再來一個棒棒糖,然後你們都回家」可能是綏靖的口頭禪。這部漫畫的觀眾一定要明白,野獸們在吞下最後一個棒棒糖,很可能是綏靖者本人之前,是不會離開的,正如希特勒不能滿足於任何讓步,除非絕對服從。
蘇斯博士對美國第一委員會背後意識形態的嚴厲批評,1941年10月1日發表
在1941年的整個工作中,蓋塞爾特別批評美國第一委員會。美國成立於1940年9月,最初的目標是維護美國的孤立主義立場,防止其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所用的言辭首先暗示了法西斯主義,有時甚至是徹頭徹尾的反猶太主義,標誌著該組織對納粹德國的同情。它還反對美國通過租借計劃向英國提供援助,而主張為保衛美國做準備。
蓋塞爾經常在漫畫中特別提到美國飛行員查爾斯·林德伯格,他是美國第一大前線人物。1941年9月11日,林德伯格在得梅因對一群美國第一支持者發表講話,他在講話中表示,德國對美國沒有威脅,推動戰爭的主要力量是美國猶太人社區。他進一步提出,與德國的戰爭可能有利於美國猶太人的利益,但不是整個國家的利益。他甚至在美國媒體上重複有關猶太人影響力的陰謀論。
在這幅1941年10月1日出版的漫畫中,蓋塞爾從他對林德伯格的一貫攻擊中退了出來,反而諷刺了整個組織的心態。漫畫中一個戴眼鏡的女人給兩個受驚的孩子讀「狼阿道夫」的故事。她講述了希特勒控制下的孩子們的悲慘命運,然後笑著補充說,「但那些是外國孩子,真的沒關係。」
蓋塞爾試圖在這部漫畫中推進的信息是,美國第一委員會的支持者們清楚地意識到戰爭的恐怖,但他們對任何非美國人的苦難都漠不關心。儘管有這種批評,美國首先將繼續成為美國政治中的一股強大力量,直到日本襲擊珍珠港。直到1941年12月11日德國向美國宣戰的那一天,它才解散。
蘇斯博士1941年6月25日將蘇聯描繪成一隻熊,反抗希特勒屠殺它的努力
到1941年初夏,納粹的戰爭機器似乎勢不可擋。它橫跨歐洲從法國到巴爾幹半島,希特勒正準備奪取他的戰利品,這場戰爭的目標從一開始就是蘇聯。1941年6月22日,一支由德國及其盟國近400萬兵力組成的部隊在「巴巴羅薩行動」中向蘇聯進攻,這場行動旨在摧毀史達林的共產主義政權。希特勒期待著一場輕鬆的勝利,他曾這樣評價蘇聯:「你只要踢開門,整個腐朽的建築就會倒塌。」
1941年6月25日,德國入侵蘇聯三天後,蓋塞爾出版了這本漫畫,評論希特勒在這次襲擊中的願望及其可能的結果。他選擇了希特勒這個標本製作者的主題來傳達這個信息。這個場景將希特勒描繪成一個戰利品的收藏者,他一個接一個地把戰利品運到一個國家,以便屠殺它,塞滿戰利品,並把它加到他的動物園裡。在這裡希特勒似乎期待俄羅斯將不會有什麼不同的遊戲,已經來到它之前。
仔細觀察希特勒的戰利品,可以發現蓋塞爾對戰爭的看法。擁有大鹿角的法國似乎是最大的獎品。它不僅比其他困惑的生物更大,而且在希特勒城牆的頂端享有一個享有特權的中心位置。這很可能反映了法國在1940年春天的短短6周內,迅速崩潰的震驚,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首當其衝地與德國作戰。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戰爭開始前被德國徵服的國家包括在內,還有兩個德國盟國。奧地利,1938年在全民公決後被併入帝國,被描繪成被元首徵服的眾多國家之一,而不是共犯。同樣,德國盟友羅馬尼亞也被視為納粹主義的犧牲品。只有義大利看起來與被汽車碾過的貓的樣子格格不入。希特勒先生已決定照樣騎這隻貓。
與牆上被斬首的食草動物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蓋塞爾選擇在這幅漫畫中把俄羅斯描繪成一隻熊,上面的標記似乎是一把錘子和鐮刀。熊一直是俄羅斯民族的象徵。不過,這隻熊似乎特別想反抗,他把爪子伸進地裡,用一個發現了晚餐的野獸的樣子盯著一個緊張的希特勒。蓋塞爾無疑是在暗示,希特勒可能會在把俄羅斯拖到砧板上時遇到一些麻煩。當然,這位好醫生是完全正確的。
蘇斯博士在1941年11月28日發表的關於美國和日本戰前最後談判的評論
西方的慣例是把德國在1939年9月對波蘭的入侵看作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而亞洲戰爭實際上是從日本在1931年入侵滿洲開始的。1937年,日本在東亞加倍努力,進軍中國,佔領上海和南京。後來,南京的日本徵服者所犯下的極端暴力行為使世界大部分地區轉而反對擴張主義的日本政權,而在當地,中國民族主義勢力的復興設法減緩了日本的前進。
在早期的擴張中,日本軍隊高度依賴石油進口,其中大部分來自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美國。由於日本軍國主義和與中國戰爭有關的暴行,美國與英國和荷蘭於1940年底對向日本出售石油和鋼鐵實施了限制。為了彌補石油進口的不足,日本軍方開始計劃可能與美國開戰,以便佔領馬來亞和荷蘭東印度群島的油田。
1941年秋天,日本和美國之間的緊張關係加劇。當年7月日本佔領印度支那部分地區後,美國凍結了日本的資產,並於8月對日本實施了全面的石油出口禁運。1941年11月,日本提出如果美國重新開放石油龍頭,就放棄印度支那,這兩個大國最後一次試圖解決分歧。美國國務卿赫爾(Cordell Hull)11月26日作出回應,要求日本無條件撤出東亞。
這幅漫畫發表於1941年11月28日,就在珍珠港襲擊事件發生前一周多,是蓋塞爾對美國和日本在戰爭開始前最後一次談判的看法。他把這次談判看作是日本準備與美國開戰的一種策略。揮舞著餡餅的日本人物所要求的磚塊代表了美國的石油,這幅漫畫暗示日本想用這種石油攻擊美國自己。這幅漫畫進一步暗示,無論談判結果如何,日本都會攻擊美國,但如果拒絕提供石油,日本將從一個削弱的立場進行攻擊。
蘇斯博士於1942年2月13日出版的一幅漫畫,描繪了導致日本拘留營開放文化創建的種族焦慮
1941年12月7日日本對珍珠港的襲擊,最終結束了美國的孤立主義立場。雖然美國一直不願將戰爭帶到軸心國,但在美國本土遭到攻擊之後,美國別無選擇,只能捲入戰爭。日本發動突然襲擊後,一些美國人對居住在美國的日本人懷有懷疑。這種以種族為基礎的焦慮甚至蔓延到那些家庭來自日本的美國公民身上。
這幅1942年2月13日出版的漫畫反映了蓋塞爾對日裔美國人普遍恐懼的接受。這張照片顯示,在一個標有「光榮的第五縱隊」的展臺上,大概有一大群日本人排隊領取爆炸物。一個站在屋頂上的瞭望臺透過望遠鏡向西凝視,等待日本入侵艦隊的到來。這兩艘駛向美國西海岸的輪船進一步表明了這種入侵的緊迫性。這幅漫畫暗示日裔美國人將破壞美國擊退入侵美國西海岸的努力。
雖然表面上,蓋塞爾的漫畫似乎解決了安全問題,不管他們可能被誤導了,但它也揭示了潛在的美國種族態度。他描繪的日裔美國人從華盛頓到俄勒岡州排成一排,完全沒有區別人物的特徵,這與他以前擅長塑造有趣和獨特人物的作品不同。通過在這幅漫畫中畫出所有日裔美國人的形象,蓋爾提出了一個信息,即他們都是危險的,與襲擊珍珠港的人沒有區別。
蓋塞爾在畫這幅漫畫時所表現出來的情緒得到了美國政府的廣泛支持。就在漫畫出版六天後,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總統發布了第9066號行政命令,要求在西海岸建立日裔美國人的拘留營。超過11萬名日裔美國人,其中大多數出生在美國,因此是美國公民,將在戰爭期間被限制在這些營地。
1942年3月18日的一部漫畫,蘇斯博士試圖證明愛爾蘭中立的錯誤
儘管愛爾蘭長期以來是英國的一部分,但1921年英伊戰爭後,愛爾蘭脫離了英國。此後,愛爾蘭仍然是大英國協的名義成員,但愛爾蘭和聯合王國之間的緊張關係仍然存在。因此,當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愛爾蘭選擇保持中立。儘管一些愛爾蘭公民隨後會在英國軍隊中參戰,但事實證明,愛爾蘭本身並不願意跟隨其前帝國主人捲入戰爭。
在愛爾蘭國內,相當一部分人同情軸心國,一些強硬的前革命者甚至主張加入德國一方的戰爭。然而,普遍的共識是,愛爾蘭的正確做法是保持中立。1940年6月,英國政府提出,如果北愛爾蘭捲入戰爭,愛爾蘭總統埃蒙·德瓦萊拉(Eamon de Valera)將拒絕北愛爾蘭與該島其他地區統一,愛爾蘭準備擊退入侵——不知道入侵是否來自德國或英國。
雖然隨著戰爭的進展,愛爾蘭將保持中立,但它確實向盟國提供了一些援助。在少數情況下,愛爾蘭允許在大西洋戰役中受損的英國船隻在愛爾蘭港口修復,盟軍飛機也被允許飛越愛爾蘭領空的一條狹窄走廊。愛爾蘭情報部門還將與美國和英國情報部門合作,愛爾蘭甚至為諾曼第登陸日提供關鍵氣象數據。儘管如此,愛爾蘭仍然堅定地承諾不直接參與敵對行動。
蓋塞爾在這部漫畫中評論了愛爾蘭中立的短視。在書中,希特勒乘坐一艘載滿蛇的潛水艇接近小島,承諾他將「把蛇帶回愛爾蘭」——這是對聖派屈克在5世紀將愛爾蘭蛇驅趕入海的傳說的引用。這裡傳遞的信息是,如果英國抵抗力量崩潰,愛爾蘭很容易受到納粹入侵,如果不支持英國,愛爾蘭本身就處於危險之中。這部漫畫在1942年聖派屈克節的第二天播出,似乎是為愛爾蘭裔美國人準備的。
蘇斯博士對美國戰時工作場所種族歧視的評論,1942年6月20日出版
當日本襲擊珍珠港並將美國帶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仍在努力從大蕭條中恢復過來。雖然大蕭條時期美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失業率,但一旦美國開始準備戰爭,這個問題將很快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新的問題。建造坦克、槍枝和船隻以打敗軸心國的新工廠需要工人,但許多原本受僱於這些工廠的年輕白人正在被徵召參戰。
當然,美國的人口不僅僅是年輕的白人。儘管如此,戰爭前,非裔美國人和婦女仍然被禁止從事高薪和高技能的製造業工作。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戰爭,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總統在1941年6月25日的8802號行政命令中試圖解決這個問題,該命令禁止在僱傭國防工業工人時基於種族的歧視。儘管總統下令,許多僱主在戰爭開始時仍然對僱傭非裔美國人猶豫不決。
1942年6月30日,在8802號行政命令頒布整整一年後,蓋塞爾出版了這幅漫畫。在這本書中,他對在國家危機期間繼續在工業界實行歧視性的僱用做法提出了批評。漫畫的中心人物是一個戴著禮帽、大嚼雪茄、被貼上「戰爭工業」標籤的資本家,他扮演一個風琴,黑色的琴鍵從廢棄中積累了蜘蛛網。在他身後,山姆大叔嚴肅地看著他,同時建議他,如果他想要「真正的和諧」,或者更有效的生產,他將需要使用「黑鍵」
這幅漫畫值得注意的是,它表明,即使在總統幹預和與軸心國爆發戰爭之後,反對僱用非裔美國人的呼聲依然存在。這也表明,雖然蓋塞爾已經內化了一些對日裔美國人的種族偏見,但他並不支持對非裔美國人的歧視。在戰爭期間,美國工業將越來越多地接納非裔美國人加入其行列,這有助於推動非裔美國人向北方城市的大規模遷移。
塞斯博士於1942年8月6日製作的帶有種族歧視色彩的戰爭債券海報
動員美國參戰產生了一系列財政問題。為了裝備和訓練那些準備出徵德國和日本的士兵,美國政府需要一大筆錢。大蕭條後,戰爭工業的擴張也使美國恢復了充分就業,增加了美國的平均收入。然而,戰時定量配給意味著,這部分新就業的美國人口沒有那麼多機會用他們的收入購買商品。
因為在美國工人中流通的錢多了,但購買大多數商品的商品少了,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因此,通脹可能失控是一個真正的威脅。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美國政府開始出售戰爭債券來資助戰爭。這不僅能為政府提供所需的資金,還能消除美國經濟中的過剩現金,有助於防止通脹。
蓋塞爾是購買戰爭債券的偉大倡導者,他製作了無數的卡通,讚揚那些選擇投資於美國戰爭努力的人。雖然這幅漫畫只是眾多推動戰爭紐帶中的一幅,但它在傳達信息的方式上是獨一無二的。在蓋塞爾所有的戰時動畫片中,這部可能是受反日種族主義影響最大的一部。在漫畫的標題中使用「Jap」這個詞是種族主義最明顯的體現,這個詞在戰爭期間具有貶義的特點。
漫畫其餘部分的種族主義特徵更加微妙,但也更加重要。它把日本人描繪成應該消滅的昆蟲、害蟲。這種對敵人的非人化是典型的種族主義宣傳,日本人在介紹美國人時也使用這種方式,德國人在討論歐洲猶太人的命運時也使用這種方式。在這幅漫畫中,蒼蠅的臉承載了蓋塞爾描繪日本人的所有典型特徵。幾乎每一種情況下,他們的眼睛都看不見,戴著眼鏡,鼻子上翹,牙齒很大,還有鬍子。
1942年11月24日蘇斯博士在史達林格勒包圍德國第六軍後嘲笑希特勒的漫畫
到1942年中期,連續三年的戰爭給德國軍隊造成了損失。1941年6月,當1942年的戰役季節到來時,德國國防軍已經能夠沿著三條戰線(北、中、南)挺進蘇聯,但現在已經沒有能力進行這種規模的努力了。德國的軍事規劃者轉而選擇將力量集中在蘇聯南部,希望通過烏克蘭驅車前往高加索山脈的豐富油田。
德國人最初在1942年夏季戰役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事實上,希特勒在1942年7月選擇了分兵。一半的人將繼續向巴庫油田推進,其餘的人則接受了一項新的任務:佔領史達林格勒,從而切斷蘇聯伏爾加河沿岸的供應線。儘管如此,蘇聯人還是選擇了對這座以他們領導人的名字命名的城市發起攻擊,讓每一個現役士兵在激烈的挨家挨戶的戰鬥中,保衛伏爾加河岸上的一小塊城市。
隨著最初的進攻停止,蘇聯將軍喬治朱可夫開始在1942年秋天在史達林格勒北部和南部建立預備隊。一旦他集結了足夠的兵力,他就計劃在匈牙利和羅馬尼亞軍隊的保衛下,向德軍側翼發起進攻。這一刻發生在1942年11月19日,朱可夫發動了天王星行動。羅馬尼亞第三軍在天王星的第一天,佔領了北部的側翼,在天王星的第二天,羅馬尼亞第四軍在南部倒下。到11月23日,蘇聯已經成功地包圍了史達林格勒的德國第六軍。
蓋塞爾在蘇聯完成包圍後的第二天出版了這幅漫畫。他描繪的希特勒騎在達克斯獵犬驅動的滑雪裝置上,帽子被射掉的情景,反映了德國人在史達林格勒與蘇聯對抗時準備不足的態度。儘管這幅漫畫暗示了這一點,但希特勒在面對蘇聯反攻時並沒有選擇「轉反」。相反,他命令士兵們在史達林格勒起死回生,拒絕批准他們試圖衝出包圍圈。因此,第六軍的大部分將在那裡被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