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於避世:探索古今藝術家與世隔絕之下的藝術創作

2020-12-11 中聞聚焦

《監獄畫9》(Prison Paintings9,1972),Gülsün Karamustafa。圖片來源:Gulsun Karamustafa

藝術家時常會因為各種大小原因而與社會脫節。這種與社會隔絕的孤立狀態在不同的時代背景和條件下各有利弊。有的藝術家需要調整工作方式以保持創作的持續性。有的藝術家則需要深度考慮在隔離條件下進行藝術創作的可行性。

據說莎士比亞的《李爾王》(King Lear)和他的一些巨作就成型於他與社會隔離的時候。對於我們這樣的普通人,與日常周遭的一切消遣娛樂分離開來,無疑會給我們的腦力創作蒙上一層無形的壓力。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能於避世狀態之下創作,是一種特權。不是每個人有都有這種能力。於藝術家而言,每段避世經歷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用自己獨有的方式在避世中揮灑著自己的創造力。

接下來將與藝術家和泰特交換(Tate Exchange,社會與藝術交融問題交流地)成員,共同探索作品收於泰特美術館的藝術家們對隔離之下藝術創作的應對之策。

避世的益處

《拉布拉多的旅行》(Voyage to Labrador,1935-6),Alfred Wallis。圖片來源:Tate

《聖艾夫斯:白帆船》(St Ives harbour: White sailing ship),Alfred Wallis。圖片來源:ArtUK

對一些人來說,避世是一種選擇,是一種讓其得以逃避現實、專注於藝術創作的方式。畫家艾爾弗雷德·沃利斯(Alfred Wallis)就以隱居於聖艾夫斯(St Ives)的家中進行創作而聞名。在那裡,他通過回憶來作畫。有許多藝術家在專門的工作室裡工作。他們的創造力只有在那裡才能得到最大的發揮。從這一點上看,在遠離社交活動、能專注於藝術創作的環境中工作,對藝術家們來說是有利的。

藝術家喬治婭·奧姬芙(Georgia O』Keeffe)和弗裡達·卡羅(Frida Kahlo)就以長時間呆在工作室創作而知名。奧姬芙曾耗時四年在新墨西哥阿比丘鎮(Abiquiu, New Mexico)修復一座面積約為465平方米的西班牙殖民時期建築。這是一次對她藝術實踐意義深刻的經歷。

以大型雕塑聞名的藝術家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為「避世」提供了一個有趣的解讀角度。儘管路易絲·布爾喬亞的作品常常以「介入物」的形式存在於各種公共空間,但她的創作靈感往往是獨自產生的。隔離的空間為她提供了靈感。

她這麼說道:「孤獨,即便是長久的孤獨,也會有極大的益處。」

布魯斯·瑙曼(Bruce Nauman)的《繪製工作室II:色彩變化與圖像跳躍版(約翰·凱奇有戲)》(Mapping the Studio II with color shift, flip, flop & flip/flop (Fat Chance John Cage)則是根據藝術家偶然發現的材料進行創作的。

《繪製工作室II:色彩變化與圖像跳躍版(約翰·凱奇有戲)》(MAPPING THE STUDIO II with color shift, flip, flop, & flip/flop (Fat Chance John Cage),2001),Bruce Nauman。圖片來源:Tate

布魯斯·瑙曼是這麼說的:「觸發這件作品創作的是老鼠。那個夏天我們家和工作室進來了很多田鼠,數量多到連貓都懶得去抓它們。那時我很沮喪地呆在工作室裡,腦子裡一片空白,什麼創作思路都沒有。最後我決定從手頭已有的素材出發。我有的只有那隻貓和老鼠,恰好工作室裡還有一臺紅外攝像機。所以我趁晚上不在那裡的時間,提前把攝像機設置好在晚上打開,看看能拍到些什麼。後來我想,為什麼不乾脆利用工作室和這些小東西來製作一幅地圖呢?讓這些小動物,貓和老鼠,來繪製工作室的地圖,一定很有意思。所以我在工作室的各個位置都設置了攝像頭,用來拍下老鼠在工作室各處遊走的場景。」

瑙曼最後對總量將近四十二小時的素材進行剪輯處理,創作出了兼具滑稽與暴力的藝術作品。

圖片來源:Bruce Nauman/ARS, NY and DACS, London 2020

然而對於許多人來說,隔離是地緣、政治因素和生物因素強加給他們的結果。藝術家、神經多樣性活動家安娜·法利(Anna Farley)通過選擇的自由與否來區分孤立和獨處:

「與世隔絕意味著我有機會去提煉出我所關心的的東西,能更加專注於我的所想所做。我覺得對於藝術家來說,隔離是一次打破自我、進而發展的好機會。這有助於當代藝術家或流連或超脫於主流藝術產業形象的塑造。我有自閉症,孤立自閉是我的一種症狀,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無時無刻都在面對著這個問題。這並不是我的個人選擇。也許這就是孤立這個詞之於我的意義。而獨處是一種我可以做出的決定,是一種可以將我的靈與肉與外界脫離的方式。」

法利在英國因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強制隔離期間承認道,強制隔離也是有益處的:

「我利用這段時間開發了一個進行藝術創作的地方。與此同時,我也在探索一段健康的工作關係對於作為藝術家的我的意義。我在試著不讓藝術把我完全吞噬掉,也在試著探索平衡個人健康和藝術創造力的那條分界線。」

對已有的東西要有創造力

《2號房間》(Room no.2,1984),Irina Nakhova。圖片來源:Irina Nakhova

瑙曼的作品經由他的個人能力而得以實現,他看到了已有素材中的新的可能性。縱觀歷史,藝術家們多受由政府強制管控後所提控的空間和材料的限制。

在蘇聯時期,由於創作不受官方認可,莫斯科的藝術家們不得不在自己家裡進行藝術創作,把自己的公寓當作展廳來用。這就是著名的APTART藝術團體,其中藝術家包括瓦迪姆·扎哈羅夫(Vadmin Zakharov)、安德烈·莫納斯提爾斯基(Andrei Monastyrski)和伊利亞·卡巴科夫(Ilya Kabakov)。藝術家伊琳娜·納霍娃(Irina Nakhova)則於1983至1986年間,將自己的公寓改裝成了一件臨時裝置作品——2號房間(Room no.2)。

1973年,智利人民聯盟政府被推翻,智利進入政權獨裁時期。藝術家歐金尼奧·迪特沃恩(Eugenio Dittborn)創作出了「航空郵件畫作」(Airmail Paintings)系列作品,以此作為他與外界溝通的橋梁。這些畫作被故意折起來並寄往國外。迪特沃恩把這些摺疊起來的畫作比做成了漂流瓶中的信件。當這些作品在畫廊中展出的時候,旁邊還會附上寫有展出地點地址的信封。

《掛著的航空郵件5》(To Hang Airmail Painting No.5,1984),Eugenio Dittborn。圖片來源:Eugenio Dittborn

像納霍娃和迪特沃恩這樣的藝術家們,不得不去適應外界的強制隔離。創作了互動繪畫和雕塑的數字藝術家Jason Wilsher-Mills則表示,由於他做的是數位化藝術創作,他認為他有能力良好適應隔離狀態下的工作。當被問到在新冠病毒疫情下他是如何進行創作的時候,他這麼寫道:

「不論是疾病、殘障緣故還是因這樣的全球疫情大流行造成的阻礙中,正是我身體上的殘疾使得我得以良好適應環境並去改變自己的行為。我的輪椅就是我的工作室,我的電腦就是我的會客室。從某一點上來說,成為數字藝術家就像是上天給我的額外賞賜一樣。在現在這麼一個階段,我通過電子技術進行藝術創作和分享的日常,使我很快就適應了當前的局面。」

與霍娃和迪特沃恩和與自己經歷相似的人一起工作的情形一樣,Wilsher-Mill也有自己的圈子。他是致力於發展和支持殘疾人主導藝術的機構Shape Arts(泰特交換的合作夥伴)的成員之一。參與這些機構而產生集體歸屬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輕隔離所帶來的不良情緒。

Jason Wilsher-Mills如是說:「即便只有現實虛擬,能與優秀的、支持你的人為伍也是很好的。當然最重要的是要持續創作。能夠與他人溝通、有人支持,能大膽承認自己以後可能需要他人幫助也是很重要的事。」

找尋靈感

《火山口#6》(Crater #6,1999,印刷於2008),Mark Ruwedel。圖片來源:Mark Ruwedel

脫離了社會和能激起創作火花的常規刺激,轉而關注將自己「困在」封閉空間的藝術家們也很有意思。像馬克·魯韋德爾(Mark Ruwedel)這樣的藝術家就喜歡將「偏遠」作為自己的創作主題。他的攝影內容不乏人跡罕至的廢棄鐵路和沙漠。他將這種隔絕感和遙遠距離感轉化為了自己的記錄主題。

藝術家哈姆賈·阿尚(Hamja Ahsan)在談話中提及了他是如何在隔離帶來的緩慢感中找尋靈感的。回顧和內省有助於藝術家們重新探索他們作為藝術家的意義,有助於藝術家們在封閉狀態下繼續進行藝術創作。

哈姆賈·阿尚說道:「在隔離狀態下,生活節奏慢了下來,人的感知也被放大了。房間整理也成為了一種策展活動。我回顧了從孩童時期到現在這麼多年裡的檔案、圖片和一些藝術作品。我搞了一場家庭圖片展——把我母親從20世紀60年代她孩童時期到現在的照片列印展示了出來。」

《監獄畫15》(Prison Paintings15,1972),Gülsün Karamustafa。圖片來源:Gulsun Karamustafa

獨處,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一種靈感來源。在導演薩姆·泰勒-詹森(Sam Taylor-Johnson)的作品《雷龍》(Brontosaurus)中,她展示了一幅男子聽著叢林音樂在臥室裸舞的畫面。在最後,導演以一組慢鏡頭結束了影片。從畫面上來看,泰勒-詹森不過是拍攝了一些日常會發生在公共場所的行為。但正是因為主角的裸體狀態,使得這些畫面成為了一種私人行為。觀眾們通過觀看這個獨處畫面成為了偷窺者——我們在一個角落偷偷觀看著別人的獨處行為,而被偷窺者並沒有意識到他正被攝像頭偷窺著。

想要尋找隔離期間的靈感,大可參考那些在被監禁期間進行創作的藝術家。古爾森·卡拉穆斯塔法(Gülsün Karamustafa)因在1971年軍事政變後幫助和教唆政治活動人士被收監於土耳其。她的作品《監獄畫》(Prison Paintings)系列由15幅作品組成,描繪了監獄囚犯們的私密時刻,反應了卡拉穆斯塔法對獄中日常生活的個人理解。這些作品皆為卡拉穆斯塔法出獄後依據回憶所繪製。

「畫出來是為了記住,是為了將發生過的事情記在心裡」,古爾森·卡拉穆斯塔法如是說。

Malangatana Ngwenya。圖片來源:YouTube截圖

馬蘭卡塔納恩格文亞(Malangatana Ngwenya)因參與對抗葡萄牙爭取獨立的莫三比克民族解放陣線,於1964至1965年被收監。他在服刑期間創作了很多繪畫作品,而這一入獄經歷也對他日後的作品創作產生了影響。

二戰期間,法國畫家鮑裡斯·塔斯利茨基(Boris Taslitzky)被送往法國聖敘爾皮斯-拉普萬特(Saint-Sulpice-la-Pointe)的集中營。那段時間他就在牢房牆壁和教堂牆壁上畫畫。他後來被轉移至德國布痕瓦爾德集中營(Buchenwald)。即便是在那樣的條件下,他仍設法偷來畫紙為獄友繪製肖像畫。易卜拉欣·埃爾-薩拉希(Ibrahim El-Salahi)在20世紀70年代入獄時期繪製了一些作品。他在小水泥塊上繪製草圖,警衛接近時就埋進沙子。正是這一舉措,創造出了作品《逃無可逃》(The Inevitable)。

隔離之下的創造是怎麼樣的?

《遙遠的愛》(Faraway Love,1999),Agnes Martin。圖片來源:estate of Agnes Martin

許多藝術家在隔離期間承受著不小的壓力,這一情況也因此引起了人們對於危機之下藝術創造壓力問題的探討。對於一些藝術家而言,隔離意味著個人經濟陷入困難,資源受到限制,心理健康受到影響。

抽象畫家艾格尼絲·馬丁(Agnes Martin)在成年後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據她後來的回憶,她那些寧靜安詳的繪畫作品實際上是她個人和精神鬥爭的產物,那是一種無憂無慮的心境。1967年,艾格尼絲·馬丁變賣財產離開了紐約,開著皮卡車和露營車,開始了為期18個月的美國、加拿大環遊旅行。她約有整整五年沒有進行任何藝術創作。她在給蘭諾·陶尼(Leonore Tawney)的信中這麼寫道:

「我必須試一試獨立自主。我需要更多的時間。」

1973年,艾格尼絲·馬丁結束休息回歸創作。她隨後製作出了一本包含有30幅作品的、名為《晴天》(On a Clear Day)的作品集。這麼看來,花點時間獨處休息和恢復,對於一些人來說未嘗不是好事。

許多在避世隔離狀態下產生的作品,無形之中記錄了孤獨的感覺。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藝術家沉迷於避世的原因。

羅莎琳德·納沙希比(Rosalind Nashashibi)的影片《薇薇安花園》(Vivian’s Garden)講述了一對母女獨居的故事。在影片中,母親伊莉莎白·懷爾德和她的女兒薇薇安·薩特在瓜地馬拉有著一個叢林般院子。她們住的這間房子和院子,既是恐怖地也是治癒地。在影片中,這對母女一方面遭受著罪犯鄰居的威脅,忍受著洪災、綁架和闖入者帶來的恐懼。另一方面,她們卻也過著美好的田園生活——在美麗的環境中進行藝術創作,過著互相照顧彼此的平靜簡單的生活。

《與現實生活同行》(Living with Practical Realities,1978),Stephen Willats。圖片來源: Stephen Willats

英國藝術家史蒂芬·威拉特斯(Stephen Willats)的作品《與現實生活同行》(Living with Practical Realities)則讓人得以一覽高樓大廈裡的孤獨。在這個作品中,威拉特斯對大廈中的一位老人家莫蘭夫人進行了為期6個月的跟蹤攝影和採訪。

對自己孤立自閉狀態的記錄,有可能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與他人產生共鳴。任何形式的創作都可能是藝術。行為藝術家謝德慶(Tehching Hsieh)就曾自我封閉一年,保持沉默不與外界溝通。這場行為藝術就是他的表演《一年行為表演:1980-1981》(One Year Performance 1980-1981)。他每小時打一次卡、拍一張照。最後將這些圖片以動畫的形式製作出來,以展示他一年中的變化。

《一年行為表演:1980-1981》(One Year Performance 1980-1981),Tehching Hsieh。圖片來源: Tehching Hsieh

用Busy Being Black的創辦者、主持人喬希·裡弗斯(Josh Rivers)的話來說,隔離之下的創造完全取決於創作者本人:

「我想對那些正在創作作品,尤其是以個人政治為創作基礎的人說,我們的社會需要你。我們總是彼此需要著。你們的聲音、你們的藝術、你們的視頻,你們的詩歌和音樂,你們的愛和耐心,甚至是你們憤怒,都能幫助別人少一分孤立,少一分孤獨和迷茫。能讓我們戰勝集體孤立的是團結一致,而藝術正是幫我們度過困難時期的強有力工具。」(文章來源:Tate.Org;編譯:李琦卉)

相關焦點

  • 藝術創作與生活的關係密不可分,從生活採擷創作,豐富藝術的對象
    可謂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江蘇老一輩版畫家繼承發揚了古代版畫的水印傳統,學習借鑑了新興版畫的創造性,探索出一條以民族化的形式反映現實生活的創作道路,在當時全國美術界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中國美術創作的現代發展,是江蘇油畫家、雕塑家們努力探索的學術命題。20世紀在引進西學時代背景下,揭開了中國美術的現代發展史。中國的藝術家學習西方的繪畫門類與藝術語言,開始進行中國油畫、雕塑的現代創作。
  • 南投縣竹藝博物館駐館藝術家李弘偉探索竹纖維創作
    華夏經緯網7月21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南投縣竹產業曾經蓬勃發展,因為塑料製品出現而沒落,近年來,竹藝產業轉型升級再出發;當地文化部門為重振竹藝風華,由駐竹藝博物館藝術家李弘偉,指導民眾參與竹纖維創作,延續竹藝文化,也讓民眾體驗其中的樂趣。
  • 鳳凰藝術 | 「1515青年藝術家創作計劃」告訴你「鋼鐵藝術是怎樣煉成的」
    市文旅局將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唐山德龍公司,並祝願德龍鋼鐵事業蒸蒸日上,文旅發展大步向前。在此意義上,鋼鐵是有生命的,具有不斷循環、生生不息的屬性。其次,從雕塑層面來講,利用鋼鐵、青銅和大理石等永久性的材質創作雕塑作品,本身便具有紀念性或紀念碑性等精神性永恆的含義。最後,從社會人文方面來看,在『疫情』爆發背景下,「不滅」主題賦予了這次展覽特殊含義,引導人們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
  • 美學欣賞:油畫藝術的創作是來自藝術家對 現實生活獨特的視
    窤舮迱撬鉺壬殎裫蠨羋懹蘊慢闣𣯶嘒縱黐覿匲颻髄峍暫薏榤衳怞鷕紓亪鏩槬創俇鏷歝枿斨犰齋熲擹揋鍅騌珺藻実暈1.獨特的油畫繪畫藝術構建方式,是油畫創作理念風格化的主要的載體,也是油畫藝術創作畫面形成的關鍵。塗牙鋲剫詒劕梸鋒蛄訷紂騍硓溾鱃愭悽睖鎸攱煜牮受娢辠瘰鮫鑢喆息劌將琕鄧眛襤鼢獽訐霆椈連袮砩懵帨毅圙滒圥藝術創作理念的培養與藝術構建的表達,在油畫創作中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 人體油畫:油畫藝術的創作是來自藝術家對現實生活獨特的視角觀
    ,是油畫創作理念風格化的主要的載體,也是油畫藝術創作畫面形成的關鍵。藝術創作理念的培養與藝術構建的表達,在油畫創作中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在油畫藝術創作中,藝術家對藝術敏感度與藝術思考力對油畫創作而言具有較大的影響。
  • 出山入山,中國現代水墨藝術家,賈海泉的藝術創作之路
    他從中國山水畫的方式出走,經過幾十年的水墨語言的探索研究,將信仰精神性及誠摯的心靈痕跡,斟字酌句而付諸「水墨日記」。《異化山水》、《迷象》、《裂變》一系列作品中,藝術家在宣紙上進行了無數次的暈染積墨,再用石頭砸擊,撕扯裂開等獨特方式,將沉朦的墨黑,交錯無序的畫面「砸」出斑斑洞孔,撕開一道「亮光」,完成一種自我重生式的打開——萬物皆有裂變,那是光明進來的地方。
  • 專訪|丁澤華:1515青年藝術家創作計劃的初心與未來
    第二屆「1515青年雕塑藝術家創作計劃」正在火熱報名,1515計劃將繼續秉承項目初心,保持高標準辦賽條件,並保證高水平創作支持,力爭呈現更優秀的藝術作品。本期我們邀請了「1515青年藝術家創作計劃」的出品人、總策展人丁澤華先生,共同走進「1515青年藝術家創作計劃」。
  • 「沃霍爾式」藝術家 | Petra Collins眼中的人文藝術與設計創作
    這位來自多倫多的年輕女孩不僅僅是模特,也是在圈內頗有建樹的攝影師及藝術指導,是新生代裡公認的「沃霍爾式」藝術家。年僅24歲的 Petra Collins 是年輕攝影師、導演、模特兼藝術家。Petra Collins的童年時間一半在加拿大,一般在匈牙利的布達佩斯度過。
  • 重複:藝術創作的大忌
    文/ 楊大偉這裡說的「重複」是關於畫家風格辨識度,不同于波普藝術家創作手段的「重複」。好奇心是科學、藝術、哲學乃至人類一切創造力的源泉。重複通常表現為畫家和作品符號緊密結合導致的原地踏步,甚至形成了藝術風格和創作形式的不斷重複,從而形成了標籤畫作品,結果自然是創造力的喪失,形成了一種自閉的作品生產模式。這種利益導致的消極創作實質上接近於物質化生產,也褻瀆了藝術創新的精神。而真正具有生命力的藝術創作,最終考量的是畫家的智慧而非聰明程度導致對現實的取悅。
  • 易水湖招募全球藝術家「在地創作」 用藝術激活鄉村
    10月10日,河北易水湖宣布,將籌劃舉辦 「藝術照亮鄉村振興之路——易水三年展」,據悉,首屆「易水三年展」 將於2022年開幕,每三年舉辦一屆,確保以藝術的驅動力不斷推動當地的經濟、文化、環境發展,用藝術激活鄉村。
  • 用鋼鐵進行藝術創作,藝術家王家增新展在京開幕
    12月12日,「王家增:鐵的事件」在今日美術館2號館開幕,在這個展覽中,藝術家王家增將他的情感、故事和思考投射在以「鐵」為主角的作品中。藝術家王家增上世紀六十年代生於遼寧省瀋陽市,現任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童年時代的王家增生活在鋼鐵工業基地,青年時期曾進入工廠工作,「鐵」在他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的印記。
  • 「藝術中國」——陳逸的藝術創作探索
    陳逸同學不僅勤奮學習前人的藝術精華,而且具有探索的勇氣,他有一段時間持續研究在粗紋水彩紙面上敷以薄蠟後再進行水彩描繪,使畫面產生非常純厚、渾樸的視覺效果。這種方法的許多代表作品都是表現中國的自然風光和越南漁民的勞作生活,畫面色彩濃鬱,由內而外地傳遞出陳逸的深厚情感與精神品格,並顯露出陳逸日漸成型的個人繪畫特點和視覺張力。
  • 梵谷的一生:除了堅持藝術創作 也在探索著「真愛」
    梵谷終其一生,除了堅持藝術創作,也在探索著「真愛」。不幸的是,梵谷與他生命中出現的那些女人的愛情故事最後都畫上了悲劇的句號。梵谷終其一生,除了堅持藝術創作,也在探索著「真愛」。不幸的是,梵谷與他生命中出現的那些女人的愛情故事最後都畫上了悲劇的句號。我們也沒有太驚奇——畢竟,對於這種複雜、堅決又捉摸不定的個性,在愛情裡磕磕絆絆註定難以得到美滿的結局。梵谷自己也發出感慨:「生活是個謎,而愛情就是謎中謎。」
  • 被困泰國的英國藝術家,用鵝卵石創作藝術傑作,令人嘆為觀止
    據英國《太陽報》12月18日報導,一位英國藝術家由於新冠疫情全球大爆發,被困泰國清邁(Chiang Mai),其創意靈感也開始大爆發,利用閒暇時光,用鵝卵石打造了令人嘆為觀止的一幅幅傑作。賈斯汀作為一名土地藝術家,突然才思泉湧,想出了一個好主意,來到位於清邁的一個大森林的深處,這裡非常安靜,放眼望去全是鵝卵石,於是乎就開始了自己的藝術創作。賈斯汀用鵝卵石創作出了惟妙惟肖的人像作品,其中包括英國伊莉莎白女王、米開朗基羅、畢卡索等著名人物。
  • 藝術創作,是個什麼樣的狀態
    《藝術創作,是個什麼樣的狀態》作者:黛荷翁(原創)讀書,不是藝術創作?竊以為,藝術創作(Artistic Creation)的最終定義,應該是孤獨而另類的所謂藝術家,妄想著會有人跟他一樣懂得或明白,而以自以為是的不同手法和形式,把深淺程度各不相同的所謂對人生、生命或生活的體會、認識、精神積累或思考痕跡,試圖最徹底、最全面表現出來的一種行為的總和。
  • 畫家譚先智:藝術家進行藝術創作時必須有"感"而發
    畫家譚先智:藝術家進行藝術創作時必須有"感"而發 2014-11-20 09:03:1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上官雲
  • 國內頂尖藝術家陶醉於麗江古城忘我創作 藝術之花將綻放寫生藝術雙...
    國內頂尖藝術家陶醉於麗江古城忘我創作 藝術之花將綻放寫生藝術雙年展首屆麗江「名城·名家·名畫」寫生藝術雙年展活動7月22日已經啟動,活動邀請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帶隊的三十餘位國內頂尖藝術家親臨麗江古城進行為期一周的寫生創作,各位藝術大咖的作品將於本月31號在麗江古城展出。目前,這三十餘位藝術家他們在麗江古城的創作進展如何?
  • 日本藥師寺《聖煌》百米壁畫的創作探索----王子江
    日本藥師寺《聖煌》百米壁畫的創作探索 - 王子江前言王子江先生旅居日本,他用在國內練就的美術功底,加上他獨到的藝術創作做出了輝煌的業績,他創作的百米壁畫《聖煌》被著名的奈良藥師寺永久收藏在創作的過程中我感到一個真正的藝術家的藝術生命來自對社會的關注和責任,來自對生活的熱愛和創作的激情。
  • 藝術眼光:生活是藝術創作的靈感源泉,是藝術的生命力
    生活是藝術創作的靈感的源泉,是藝術的生命力。只有體現生活的藝術才能本稱之為是真正的藝術,藝術家只有體會到生活的本質,並思考生活的藝術家才是真正的藝術家。藝術創作不是閉門造車,也不是依葫蘆畫葫蘆,它需要生活的滋養,給與藝術創作的靈感。
  • 在他們眼中,藝術創作是「一種心靈遊戲」
    他們以藝術結緣,相濡以沫63載,在文學、藝術領域勤奮耕耘,其傳奇的人生軌跡、豁達率真的人生態度、豐碩的文化藝術成就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早已傳為美談。黃苗子、鬱風伉儷是中國藝術界備受人們尊敬的兩位耆宿黃苗子先生長期活躍於文化藝術界,交遊甚廣。他少時受家庭薰陶,喜愛詩畫文藝,後在上海從事美術活動。